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5章 孝文帝迁都改姓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5章 孝文帝迁都改姓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5 21:55:17 来源:全本小说网

一、鲜卑小伙的“汉化梦”:从草原到中原

公元471年,北魏皇宫里上演了一场奇葩的“禅让戏”——17岁的拓跋宏继位登基,因为他爹献文帝就非要把皇位塞给他,理由是“我想当道士去修仙”。这拓跋宏就是后来的北魏孝文帝,他接过皇位时估计挺懵:“爹,您这甩锅也太随意了吧?”

孝文帝从小跟着奶奶冯太后长大。这冯太后是汉人,满脑子都是“汉家文化好”,天天给孝文帝灌输“儒学经典”“礼仪制度”,搞得他虽然是鲜卑人,却比汉人还懂“之乎者也”。有次他读《论语》,读到“吾从周”,一拍大腿:“老祖宗孔子说得对,咱鲜卑人也得向汉人学习!”(《魏书·高祖纪》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等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亲政,立马宣布:“咱北魏不能总当‘草原糙汉’,得搞‘汉化’,让鲜卑人也穿丝绸、读诗书!”这想法一出来,鲜卑老贵族们不干了:“祖宗的规矩不能丢!穿皮袄、说胡话才是咱的本色!”孝文帝笑了笑:“本色?再不变通,咱就得被南朝笑话成‘野蛮人’了!”

二、“套路”迁都:用“南征”当幌子的“搬家大师”

孝文帝知道,要汉化就得靠近汉文化中心,平城(今山西大同)太靠北了,得迁都洛阳。但鲜卑贵族们在平城住惯了,谁也不想挪窝。孝文帝想了个“套路”——公元493年,他宣布“南征南朝”,亲率三十万大军从平城出发,一路南下。

走到洛阳时,正好赶上连绵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士兵们累得够呛,贵族们也怨声载道。孝文帝装模作样地说:“大军已出,岂能无功而返?继续前进!”贵族们赶紧跪地磕头:“陛下,下雨路滑,咱还是先歇着吧!”孝文帝“勉为其难”地说:“要不这样,南征暂停,咱就把都城迁到洛阳,也算没白出来一趟!”(《资治通鉴·齐纪三》载:“帝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

大家一听,迁都虽然麻烦,但总比接着南征送死强,只好同意。孝文帝怕他们反悔,立刻下令:“即日起,洛阳为北魏都城,平城的老少爷们儿都得搬过来,谁要是敢说‘不’,军法处置!”就这样,一场浩浩荡荡的“搬家运动”开始了,很多鲜卑人拖家带口来到洛阳,看着繁华的城市,嘀咕着:“这地方倒是热闹,就是夏天太热了……”

三、“汉化套餐”全席:从衣服到姓,改得明明白白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推出了“汉化套餐”,分三步走:

(1)“脱胡服,穿汉服”

他下了道命令:“从今天起,鲜卑人不准穿皮袄、扎辫子,必须穿汉服!”还亲自给大臣们发汉服样品,什么“深衣”“襦裙”,款式多样。有个鲜卑老臣穆泰不服,上朝时故意穿鲜卑服,孝文帝指着他说:“穆泰,你是想当‘野蛮人’吗?罚款三个月俸禄!”穆泰吓得赶紧换衣服(《魏书·高祖纪》载:“太和十年,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十一年,诏定乐章,非雅者除之。”)。

(2)“禁胡语,说汉语”

孝文帝规定:“30岁以上的人,改口音难,暂时不管;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说汉语,谁说胡话就罢官!”有次他抽查官员说话,发现光禄大夫刘昶(chǎng)还在说鲜卑语,当场把他降了职。刘昶委屈地说:“陛下,我这舌头打小就说胡话,改不过来啊!”孝文帝说:“改不过来就使劲改,别找借口!”(《资治通鉴·齐纪三》载:“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3)“改胡姓,换汉姓”

这是最狠的一招。孝文帝说:“鲜卑姓太长,不好记,以后都改成汉姓!”他带头把“拓跋”改成“元”,所以后来他叫元宏。其他贵族也跟着改:独孤氏改姓刘,步六孤氏改姓陆,贺赖氏改姓贺……改完后,孝文帝还让人编了本《姓族志》,把汉姓和鲜卑姓对应起来,方便大家“对号入座”(《魏书·官氏志》载:“诏改姓,谓‘拓跋’为‘元’,‘独孤’为‘刘’,余如例。”)。

四、“坑爹”太子与“改革阵痛”:反对者的下场

孝文帝的改革遭到不少人反对,其中最“坑爹”的就是他儿子元恂(xún)。这小子从小在平城长大,受不了洛阳的热天气,天天念叨:“还是平城好,凉快!”有次他趁孝文帝外出,偷偷穿上鲜卑服,召集了一批鲜卑贵族,说:“咱回平城去,别在这鬼地方待着了!”(《魏书·废太子恂传》载:“恂不好书学,体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热,意每追乐北方。”)

孝文帝听说后,气得火冒三丈,立刻赶回洛阳,把元恂叫来,亲自拿鞭子抽他,抽得他皮开肉绽。但元恂还是不服,孝文帝狠下心,废了他的太子位,贬到河阳(今河南孟州)当平民。后来有人报告说元恂“还想造反”,孝文帝叹了口气,赐了杯毒酒给他——为了改革,亲儿子也得“忍痛割爱”(《资治通鉴·齐纪三》载:“帝至长安,引见恂,数其罪,免为庶人,置于河阳无鼻城,以兵守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除了元恂,鲜卑贵族穆泰、陆叡(ruì)等人也起兵反对改革,孝文帝派军镇压,把穆泰砍了头,陆叡贬为庶人。经过这几次“杀鸡儆猴”,反对声音才渐渐小了下去,但改革的“阵痛”也让孝文帝伤透了脑筋。

五、“汉化”背后的“政治算盘”

孝文帝搞汉化,可不只是“追星汉文化”,背后有更深的政治考虑:

(1)“拉拢汉人,巩固统治”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要统治中原,必须得到汉人地主的支持。孝文帝推行汉化,等于告诉汉人:“咱鲜卑人也是‘文化人’,跟你们是一伙的!”果然,很多汉人世家大族开始支持北魏,比如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还把女儿嫁给鲜卑贵族,形成了“胡汉通婚”的潮流(《魏书·高祖纪》载:“诏诸州郡,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劝农桑,兴教化。”)。

(2)“削弱旧贵族,集中皇权”

鲜卑旧贵族势力太大,孝文帝通过迁都和汉化,把他们从老巢平城拽到洛阳,脱离了原来的势力范围,再用汉文化“改造”他们,让他们慢慢失去“武力优势”。同时,他提拔汉人官员,平衡鲜卑贵族的权力,把皇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3)“师夷长技以制夷”

南朝一直以“汉文化正统”自居,看不起北魏。孝文帝搞汉化,就是要告诉南朝:“论文化,咱不比你们差!”后来北魏在文化、经济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南朝反而开始羡慕北魏的繁华,这也算孝文帝的“逆袭成功”吧。

六、“改革后遗症”:从繁华到分裂的“蝴蝶效应”

孝文帝的改革让北魏繁荣了一阵子,但也留下了隐患:

(1)“南北失衡,六镇起义”

孝文帝把资源都投到洛阳,北边的六镇(军事重镇)被冷落了,镇守六镇的鲜卑士兵待遇越来越差,最后爆发了“六镇起义”,成了北魏分裂的导火索。这就好比“家里有俩儿子,光宠小的,不管大的,大的肯定要闹事”。

(2)“汉化过度,鲜卑魂丢了”

很多鲜卑贵族到了洛阳,学汉人的奢侈生活,整天喝酒赋诗,把鲜卑人“尚武”的传统丢了,军队战斗力下降。有人感叹:“咱鲜卑人以前靠骑马射箭打天下,现在连马都不会骑了,这可咋整?”

(3)“宫廷内斗,权力真空”

孝文帝晚年忙于南征,没时间管后宫,皇后冯润(rùn)趁机跟假太监高菩萨私通。孝文帝听说后,气得一病不起,临死前下令把冯润赐死。他死后,北魏陷入了太后专权、皇子内斗的混乱局面,最终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七、关于孝文帝的“野史”

- “重度汉化患者”的日常:孝文帝连祭祖都要按汉人的规矩来,有次祭祀太庙,鲜卑老臣说:“咱鲜卑人祭祖得杀牛杀羊,搞点‘硬菜’!”孝文帝说:“汉人的‘素食祭祖’更文明,就这么办!”结果太庙的供桌上全是蔬菜馒头,鲜卑老臣们看得直撇嘴。

- “跨国婚姻”的尴尬事:他让鲜卑贵族娶汉女,自己也娶了荥阳郑氏的女儿。有次皇后郑氏问他:“陛下,听说鲜卑人以前抢婚,是真的吗?”孝文帝尴尬地说:“那都是老黄历了,现在咱是文明人,不搞那套!”

- “旅游博主”的迁都理由:他曾对大臣说:“洛阳这地方好啊,冬天不冷,夏天虽然热点,但有伊水、洛水,没事可以划船游玩,比平城强多了!”——原来迁都还有“旅游休闲”的考虑,真是个“会享受”的皇帝。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像一场大胆的“历史实验”——把鲜卑文化和汉文化强行“混搭”,有成功,也有失败。他用“套路”迁都,用“铁腕”改革,虽然让北魏风光了一时,但也埋下了分裂的种子。而他死后的北魏,就像一艘失去了舵手的大船,在历史的波涛中摇摇晃晃,最终驶向了分裂的深渊。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