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3章 徐母:乱世孤灯照忠魂

建安十三年(208年),许昌城的深巷中,一间青瓦白墙的小院里,一位老妇人正坐在藤椅上缝补衣裳。她鬓发斑白,却梳理得一丝不苟,几缕银丝垂在布满皱纹的脸颊旁。浑浊的眼眸透着历经沧桑的沉稳,嘴角的纹路里藏着岁月的故事,一身粗布灰衣洗得发白,却浆(jiāng,用米汤等给衣物上浆,使其变硬挺)得平整妥帖。这便是徐庶之母,一个在正史中未留其名,却在《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里,以忠义之举震撼人心的女性。

正史《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仅简略提及:"(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寥寥数语,道尽母子情深与忠孝难全的无奈。而在野史与小说的演绎中,徐母的形象愈发丰满。《许昌遗闻录》记载,她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经史,虽嫁与寒门,却将"忠义"二字刻进了骨子里。年轻时的她,也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美人,柳叶眉、丹凤眼,笑起来时眉眼弯弯,街坊邻居都赞她"既有书卷气,又有烟火情"。

曹操为招揽徐庶,派人探得徐母独居许昌,便心生一计。他命人模仿徐母笔迹,修书一封:"近闻吾儿辅佐刘豫州,吾心甚慰。然吾年事已高,染病卧床,日思吾儿。望速归许昌,以尽孝道。"(《三国演义》)书信送至新野时,徐庶心急如焚,匆忙向刘备辞行。刘备深知徐庶此去恐难复返,却不忍阻拦其尽孝,只能洒泪而别。

徐庶快马加鞭赶回许昌,却见母亲端坐在堂中,面色阴沉如水。她望着儿子,突然拍案而起:"汝读书多年,岂不知忠奸之分?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你弃明主而投奸雄,他日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三国演义》)说罢,她气得浑身颤抖,白发凌乱地散落在肩头。徐庶这才得知书信是伪造的,跪地痛哭:"孩儿不孝,连累母亲!"

更悲壮的一幕发生在次日。野史《颍川旧事》绘声绘色描述:徐母见儿子已入曹营,料他忠义难两全,便趁人不备,悬梁自尽。临终前,她在墙上写下血书:"儿啊,莫以娘为念。但守忠义,方不负此生!"字迹歪歪扭扭,却力透砖墙。当徐庶冲进房间时,只见母亲身着素衣,安静地悬于梁下,身旁的地上,是她平日里最爱的那本《春秋》。

徐庶悲痛欲绝,曹操假惺惺地以厚礼安葬徐母。然而经此一事,徐庶虽身在曹营,却发誓"终身不献一策"。《魏略》记载,某次曹操问计于徐庶,徐庶只是低头不语,良久才道:"庶才疏学浅,实无妙计。"(《魏略》)曹操恼羞成怒,却也拿他无可奈何。

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徐母的传说。有人说,徐母下葬那日,许昌城突降暴雨,仿佛上天也在为她流泪;也有人说,夜深人静时,能听见徐母的小院里传来读书声,那是她在教邻家孩童诵读《礼记》。更有野史称,诸葛亮北伐路过许昌时,曾偷偷前往徐母墓前祭拜,他望着墓碑上"徐母之墓"四个字,长叹道:"若得徐元直相助,汉室复兴,或可期待!"(《蜀汉秘闻录》)

徐母的一生,没有波澜壮阔的传奇,也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却用生命诠释了"忠义"二字的重量。她如同乱世中的一盏孤灯,虽光芒微弱,却照亮了儿子的内心,也照亮了千年后的道德长河。正如后人所叹:"一纸伪书乱孝忠,悬梁一死震苍穹。曹营纵有千般计,难换徐娘万古风。" 她的故事,让人们看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即便是深居简出的妇人,也能用自己的方式,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