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三十五章 千古贤相诸葛亮

建兴五年(227年)春,汉中的晨雾笼罩着丞相府的旌旗。诸葛亮(字孔明)展开《出师表》手稿,墨笔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处顿住,砚台里的残墨映出他鬓角的白发。侍立一旁的长子诸葛瞻见父亲指尖颤抖,轻声道:“父亲昨夜又未合眼?”诸葛亮放下笔,望向北方的秦岭,长叹:“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安敢懈怠?”(《三国志》)这位被陈寿称为“千古贤相”的蜀汉柱石,正用生命最后的光热,践行着二十年前在隆中草庐许下的誓言。

一、陇亩潜龙:躬耕南阳的待时之隐

光和四年(181年),诸葛亮生于琅琊阳都,其父诸葛珪任泰山郡丞。《三国志》载其“早孤,从父玄将亮及亮弟均之荆州”,建安二年(197年)从父死后,诸葛亮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躬耕于陇亩,好为《梁甫吟》”。他常自比管仲、乐毅,时人多不以为然,唯徐庶、崔州平信其才。

某日,颍川石广元来访,见诸葛亮在田间挥锄而歌:“耕者不辍,织者不息,然天下纷乱,此非吾愿也。”(《襄阳记》)石广元笑问:“君常自比管乐,今躬耕于此,毋乃大材小用?”诸葛亮拭汗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待天时既至,必当兼济天下。”(《诸葛亮集》)这段“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蛰伏岁月,恰是他积蓄经纬之才的关键时期。

二、隆中对: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草庐中献策: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

此论被后世称为“隆中对”,首次明确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刘备听完感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却指着墙上的西川地图道:“此图非独画山川,乃画天下命运也。”(《诸葛氏家乘》)

三、赤壁奇谋:联吴抗曹的外交绝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备败走夏口。诸葛亮亲赴柴桑游说孙权: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三国志》,意为:曹操已破荆州,威震四海。将军若能抗曹,早该决断;若不能,为何不投降?如今外顺内疑,祸不远矣!)

当孙权问“刘豫州新败,安能抗此难乎”,诸葛亮答:“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三国志》)

这番辩论促成孙刘联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宋代学者苏洵在《权书》中评:“诸葛亮之说服孙权,乃纵横家之雄也,然其心在兴汉,非为身谋。”

四、治蜀经纬:七擒孟获与六出祁山

1. 七擒孟获定南中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孟获,采纳马谡“攻心为上”之计。《汉晋春秋》载,孟获被擒后不服:“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兵势,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诸葛亮笑而纵之,七擒七纵后,孟获泣拜:“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他在南中推行“和彝”政策,教民农耕、织锦,至今云南少数民族仍流传“诸葛锦”“孔明灯”的传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2. 六出祁山伐曹魏

从建兴六年(228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先后六次北伐:

- 首次北伐,用“声东击西”计,扬言出斜谷取郿,令赵云、邓芝率疑兵吸引曹真,自率主力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三国志》),后因误用马谡失街亭而退;

- 第四次北伐,在卤城大败司马懿,“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汉晋春秋》),却因李严运粮不济而还;

- 最后一次北伐,驻军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三国志》),直至积劳成疾。

五、出师表:托孤重臣的泣血绝笔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上《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三国志》)

文中“亲贤臣,远小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千古名言。清代学者浦起龙在《古文眉诠》中评:“出师表非独以文字胜,乃以血泪成篇,读之令人泣下。”

六、争议与辩白:“多谋少决”还是“千古贤相”

1. 批判之声

《三国志》作者陈寿虽赞诸葛亮“治戎为长”,却也言其“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宋代学者叶适更称:“诸葛亮不知天下大势,空劳师旅,致使蜀汉疲敝。”

2. 理解之论

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中叹:“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现代学者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辩白:“诸葛亮之北伐,非不知其不可为,乃欲以攻为守,拖延蜀汉灭亡之期耳。”

七、野史遗闻:被神化的智慧象征

1. 八阵图退敌

《水经注》载,诸葛亮在鱼腹浦布下八阵图,“聚石为垒,高五尺,广十围,曰天、地、风、云、龙、虎、鸟、蛇”,陆逊误入其中,“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后被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出。

2. 木牛流马神技

《诸葛亮集》载,他发明木牛流马运输粮草:“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人不大劳,牛不饮食。”宋代《事物纪原》称其“与今独轮车相近,而机关巧妙过之”。

3. 禳星续命传说

《三国演义》演绎,诸葛亮在五丈原设坛禳星续命,“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却因魏延闯入帐中打翻主灯而失败,临终前遗计“以木雕人像吓退司马懿”。

八、余韵:武侯祠前的千年回响

诸葛亮的一生,如同一部忠义与智慧的史诗:

- 他以“隆中对”奠定三分格局,用“联吴抗曹”延续蜀汉国祚;

- 治蜀期间“科教严明,赏罚必信”,连政敌李严闻其死讯都“激愤而卒”(《三国志》);

- 虽北伐未竟,却以“鞠躬尽瘁”的精神,成为后世臣子的典范。

正如他在《诫子书》中所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集》)

结语

成都武侯祠的柏树林中,“汉昭烈庙”与“武侯祠”相邻而建,百姓却多称“武侯祠”,足见诸葛亮在人心目中的分量。当后人在《出师表》的墨迹前驻足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乱世中坚守的背影。他的故事,至今仍在诉说: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洞察天下大势,更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真正的忠诚,不仅在于侍奉君主,更在于为心中的道义燃尽生命。诸葛亮用一生证明:哪怕理想最终成空,那份坚守本身,已是永不熄灭的光芒。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