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5章 老好人陶谦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15章 老好人陶谦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5 21:55:17 来源:全本小说网

一、临危受命:文人太守的乱世初局

中平五年(188年),徐州境内黄巾余党复起,朝廷一纸诏书将六十三岁的陶谦推上徐州刺史之位。这位出身丹阳士族、“少好学,善交际”的儒者,此前以“清名”着称,《后汉书》称其“性刚直,有大志”,却未曾想,这一任命竟将他卷入乱世漩涡。

初到徐州,陶谦展现出惊人的手腕。他重用当地豪族陈珪、陈登父子,以“剿抚并用”之策平定黄巾。《英雄记》记载,陶谦曾亲自深入贼营,对降卒说:“汝等本良民,迫于饥寒为盗,今吾开仓放粮,愿归耕者,赐田十亩。”此举竟使数千流民解甲归田,徐州一时“寇乱稍息”。

但安稳背后暗流涌动。徐州地处四战之地,北有袁绍虎视眈眈,南有袁术觊觎已久,就连陶谦倚重的盟友公孙瓒,也在幽州自顾不暇。更棘手的是,徐州豪族虽表面拥戴陶谦,实则各怀心思——陈珪曾私下对友人说:“陶公虽有德望,然乱世非长者能安之。”

二、阴云密布:“曹操复仇”的血光之灾

兴平元年(194年),一场意外彻底改变陶谦的命运。《三国志》载:“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为谦别将张闿所杀。”此事众说纷纭:《世语》称张闿见财起意,杀嵩夺金;《吴书》却言陶谦暗中授意。无论真相如何,曹操借此兴兵,喊出“为父报仇”的口号,两次攻打徐州。

曹军攻势之惨烈,《后汉书》用“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形容。陶谦困守郯城,望着城外焦土,涕泪横流:“吾本欲保境安民,奈何累及百姓!”他曾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援,却只等来刘备的千余兵马。此时的陶谦,方知乱世中“仁义”二字,抵不过刀枪利箭。

更致命的是内部背叛。下邳相笮融本是陶谦心腹,负责督运粮草,却在曹军来犯时“率男女万口,马三千匹”南下广陵,沿途烧杀抢掠。《三国志》讽刺其“大起浮屠寺,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表面崇佛,实则暴虐。陶谦识人不明的短板,至此暴露无遗。

三、托孤之谜:“非刘备不能安此州”的背后

建安元年(196年),陶谦病重,临终前对别驾麋竺(zh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除了刘备,没人能安定徐州。)这一遗言看似“让贤”,实则暗藏玄机。据《魏略》记载,陶谦诸子皆“懦弱无才”,而徐州豪族早已与刘备暗通款曲——陈登曾写信邀刘备:“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

陶谦的无奈,在于他既无力抵御曹操,又无法掌控徐州豪族。与其让徐州落入敌手,不如顺水推舟,将烂摊子交给刘备。但这一决定,也引发后世争议: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质疑:“谦真以刘备为贤,抑或不得已而为之?”

更具戏剧性的是,陶谦死后,曹操竟停止攻徐。《曹瞒传》记载,曹操对部下说:“老匹夫已死,徐州民心未附备,吾且缓图之。”这一态度,恰印证了陶谦“以死避祸”的苦心。

四、野史余波:“老好人”的身后争议

民间对陶谦的评价两极分化。说书人将其塑造成“仁德长者”,演绎“陶谦三让徐州”的义举;但文人笔记中,陶谦却多被指责“昏聩无能”。《九州春秋》记载一则轶事:陶谦曾误信方士之言,在彭城“建高台祭天,费钱千万”,百姓讥讽:“陶公祭天,不如救饥。”

更讽刺的是,陶谦试图以“仁政”保境,却因实力不足反成悲剧。他重用笮融导致民怨,默许张闿杀曹嵩招来兵祸,临终托孤看似明智,却间接引发刘备与吕布的徐州争夺战。正如《后汉书》所叹:“谦非济世之才,而居乱世之重位,其败宜矣。”

结语

陶谦的徐州困局,是乱世中“理想主义者”的典型悲剧。他以儒者之身治乱世,既无枭雄的狠辣,又缺谋士的机变,空有“保境安民”的志向,却在权谋漩涡中步步失算。当他临终前说出“非刘备不能安此州”时,与其说是对刘备的认可,不如说是一个老好人对乱世的无奈妥协。历史证明: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单纯的“仁义”或许能赢得口碑,却难守一城一池——这既是陶谦的宿命,也是无数乱世儒者的共同困境。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