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4章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

一、白马长史:威震塞北的崛起之路

东汉熹平年间,幽州辽西郡的草原上,常能见到一支奇特的骑兵——骑士皆乘白马,头戴银铃,每逢冲锋便齐声高呼:“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这支令乌桓、鲜卑闻风丧胆的部队,正是公孙瓒(zàn)麾下的“白马义从”。

《英雄记》记载,公孙瓒早年任辽东属国长史时,曾率数十骑遭遇数百鲜卑骑兵。他挥矛大呼:“今不冲之,则死尽矣!”(今日不主动冲击,必死无疑!)遂身先士卒冲入敌阵,亲手斩杀数人,竟逼退敌军。此战过后,鲜卑人立下规矩:“避白马长史。”

公孙瓒深谙“以夷制夷”之道。他招募善骑射的流民与胡人,组建精锐骑兵。《后汉书》载其“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这些骑兵不仅装备精良,更以“义”为纽带——每名骑士皆需歃血为盟,承诺“违义者,剖心沥血以谢天下”。

这种军事化的“义”文化,让白马义从战斗力惊人。光和年间,公孙瓒率三千义从大破张纯叛乱,斩首万余;中平五年(188年),又在石门之战中“追亡逐北,至于管子城”,将乌桓蹋顿单于逼入绝境。一时间,幽州百姓歌谣唱道:“瓒儿白马,踏破胡沙;义从所指,千里无家。”

二、权力迷局:从战神到暴君的蜕变

初平二年(191年),公孙瓒与袁绍争夺冀州,界桥之战成为其命运转折点。《九州春秋》记载,袁绍部将麴义以八百强弩设伏,“临阵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余级”。白马义从首次遭遇重创,公孙瓒惊呼:“吾之白马,竟折于强弩乎?”

此战失利后,公孙瓒性情大变。他不再信任部下,《典略》称其“疑忌诸将,每有功劳,辄夺其兵”。更甚者,他在易京(今河北雄县)筑高楼,“楼高十丈,自居其中,以铁为门,斥去左右”,每日与妻妾饮酒作乐,却命侍女以绳索吊食物上楼,杜绝外人接近。

对百姓,公孙瓒更是残暴。《后汉书》载,他“记过忘善,睚眦必报”,甚至宣称:“天下事竟,当与诸卿痛饮耳!今若兵革未解,妇人岂得蚕织乎?”(天下太平后才能饮酒作乐,如今战乱未休,妇人哪配养蚕织布?)遂下令禁止民间育蚕,致使幽州民生凋敝,百姓私怨沸腾。

三、困兽之斗:易京楼里的最后疯狂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大军围困易京。公孙瓒困守高楼,却仍存侥幸。《英雄记》记载,他在楼中储备“三百万斛”粮食,对亲信说:“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困此,岂非天乎?然吾有积谷,足食十年,袁绍能奈我何?”

但他的自信很快被瓦解。袁绍采用“挖地道”战术,直抵高楼之下。公孙瓒见大势已去,先缢死妻妾,再引火**。临终前,他望着楼外火光,悲叹:“吾昔驱白马,踏破胡尘;今困孤城,竟无义从救我乎?”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公孙瓒曾视“义”为立身之本,却在权力巅峰时背弃初心。他诛杀刘虞(幽州牧)时,不顾其“仁德”之名;攻打袁绍时,不惜勾结黑山贼。这种“义从其名,利从其实”的行径,最终让曾经的战神沦为众叛亲离的独夫。

四、野史余响:白马传说的民间重构

公孙瓒死后,其“白马义从”的传说却在民间流传。《搜神记》记载一则异闻:易京楼焚毁当夜,数百匹白马狂奔出城,“马首皆染血,望北而嘶,三日不绝”。幽州百姓认为,这是义从骑士的魂魄借马显灵。

更有趣的是,民间对公孙瓒的评价呈现两极。一方面,说书人将其塑造成“杀胡英雄”,演绎“白马长史大破乌桓”的传奇;另一方面,《幽州风土记》收录民谣:“白楼高,粟米饶,公孙老,百姓焦。”讽刺其暴政。

这种矛盾形象,恰反映乱世英雄的复杂性。公孙瓒以“义”起家,却在权力中迷失;他曾是胡人眼中的“煞星”,却也因穷兵黩武自毁长城。正如《典略》所评:“瓒之败,非兵不利,将不强,乃义之不存也。”

结语

公孙瓒与白马义从的故事,是乱世中“成也义,败也义”的典型。从威震塞北的战神,到困守高楼的暴君,他的命运转折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理想信念的崩塌。那些曾高喊“义之所至”的白马骑士,最终消散在易京楼的火光中,只留下一段被历史烟尘笼罩的传奇——它警示后人:若将“义”当作谋权的工具,再强大的武力,也终将如白马过隙,转瞬即逝。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