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9章 青史评说:仁君还是暴君?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北宋元丰年间。汴京已成了繁华更胜往昔的帝都。一位名叫司马光的退居老臣,正在洛阳的独乐园中,埋头于浩如烟海的史料之中,撰写他那部不朽的巨着《资治通鉴》。此时,他正翻检到后周世宗显德二年灭佛的相关记载。

烛光下,司马光眉头微蹙,笔尖在砚台上蘸了又蘸,似乎在斟酌着评价的分寸。一旁协助他着书的儿子司马康忍不住问道:“父亲,对于周世宗毁佛之事,后世颇多争议,佛门中人视为‘法难’,口诛笔伐。您将如何下笔?”

司马光放下笔,深吸一口气,目光仿佛穿透了书斋的墙壁,回到了那个距离他并不太遥远的五代末年。他缓缓说道:“治国者,当以天下生民为念。显德年间,天下分崩离析久矣,百姓困苦,国库空虚。佛寺广占良田,僧尼逃避赋役,铜像虚耗财用,此乃积重难返之弊政!世宗此举,虽有阵痛,然其意在革除积弊,充实国力,惠及黎庶。”

他越说越是激动,拿起刚刚写就的稿卷,指着上面的文字念道:“你看我是如何写的——‘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他转向儿子,目光炯炯:“能不顾一己之毁誉,而行利国利民之实政,此非‘仁’为何?能洞察虚妄无益之事,而果断革除,此非‘明’为何?相较于那些溺于佛事、罔顾民生的昏君,周世宗才是真正的社稷之主!”

司马康听后,深深拜服。在司马光这样的儒家士大夫看来,帝王的功过,首要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和国家长治久安。柴荣的灭佛,符合儒家经世致用的实用理性精神,故而得到高度评价。

然而,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单一的。几乎在同一时期,佛教史家们则在自家的着述中,记录下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在南宋僧人志磐所着的《佛祖统纪》中,后周世宗的灭佛被明确列为“三武一宗”的“法难”之一,虽然其程度或许不如前三次酷烈,但其破坏性同样被着重强调,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位帝王的批评。

到了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他更侧重于中央集权的强化,认为柴荣此举,有效地打击了佛教寺院这一独立于国家权力之外的“国中之国”,将大量人口和土地重新纳入国家控制,对于结束五代乱局、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开辟了道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由此可见,对于周世宗灭佛的评价,如同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折射出不同的色彩。儒家史观(如司马光)看重其惠民、务实的方面;佛教史观(如《佛祖统纪》)自然视其为灾难;而后世的政治哲学家(如王夫之)则可能更强调其巩固统治的结构性意义。这些评价的分野,深刻地反映了评价者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学术立场和价值观念。历史书写,从来都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述,而是与现实不断对话的产物。

司马光最终将他的评语郑重地写入了《资治通鉴》。这一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主流史家对周世宗的看法。但在民间,在那些香烟缭绕的寺庙里,僧侣们口耳相传的,则是另一个关于“一宗法难”的故事。青史之上,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而柴荣本人那句“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的独白,则穿越时空,凝固在历史的回音壁上,等待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解读。

喜欢中国古代奇闻录请大家收藏:()中国古代奇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