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8章 鉴往知来:柴荣与“三武”的同与异

显德四年,汴京皇宫的集贤殿内,灯烛通明。柴荣于繁忙的政务之余,召见了几位以博通经史着称的翰林学士。他并非要与他们吟诗作赋,而是提出了一个深沉的问题。

“朕近日翻阅前代史书,见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皆曾沙汰僧尼,整顿佛门。诸卿皆饱学之士,可否为朕析之,彼时之举,与今日之事,有何异同?”

柴荣的问题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刻的用心。他深知自己所为,必将在史书上留下重重一笔,与“三武”并列。他需要理解历史的脉络,也需要为自己的政策寻找历史的依据和定位。

一位年长的学士捋着胡须,沉吟片刻,率先开口:“陛下垂询,老臣姑妄言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当年灭佛,其起因乃是怀疑僧侣与盖吴叛乱有涉,加之身边重臣崔浩笃信道教,极力排佛。故其行事,雷霆万钧,诛戮沙门,毁经焚像,带有极浓的道佛相争及政治清算色彩,手段最为酷烈。”

另一位中年学士接口道:“北周武帝宇文邕则不然。其先后数次召集僧侣、道士、儒生进行大规模辩论,本意或在于调和三教,确立治国正统。最终因种种缘由,特别是考虑到佛教耗费国力,遂下决心‘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其目的虽亦为富国强兵,但过程更具论理色彩,且同时压制佛道二教,并非独针对佛门。”

“至于唐武宗李炎,”第三位学士补充道,“其朝中宰相李德裕等力主排佛,背后亦有道士赵归真等人推波助澜。武宗本身崇信道教,希求长生,故其‘会昌法难’,经济考量固然重要,然道教之影响乃至个人求仙之私心,亦掺杂其中,动机并非纯粹。”

柴荣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叩御案。待众学士说完,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深邃:“如此说来,三位前代帝王,其举措或源于宗教纷争,或夹杂个人好恶,虽皆有强国之需,然起因皆不如朕之单纯。”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坚定而清晰:“朕今日所为,非因不喜浮屠,非为崇信黄老,更非与僧侣有私怨。朕之所虑,仅在二字:‘实’与‘虚’。寺僧数十万,不耕不战,虚耗国帑;铜像万千,无益民生,虚占财用。当此天下未定,生民涂炭之际,朕必须去虚务实,将每一分人力、每一寸铜铁,皆用于开拓天下、养息百姓之实处!朕之诏令,条分缕析,何寺当废,何僧当留,皆有法度可依,非为滥施暴力。留存合法寺院,亦是此理,导人向善之正法,朕不废也。”

众学士闻言,纷纷颔首。他们听懂了皇帝的弦外之音:与前三次灭佛相比,周世宗此次行动,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一,动机的纯粹性:几乎完全基于现实的经济和军事需求,剥离了宗教斗争和个人信仰的复杂因素,是一场冷静的、理性的国家资源再分配。其二,政策的法制化:不是一场情绪化的宣泄,而是通过系统、详细的诏令来推行,有标准、有步骤、有区别(如保留敕额寺),更侧重于“限佛”和“管理”,而非简单的“毁灭”。其三,程度的可控性: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如太武帝时期),主要针对财产和制度,而非人身迫害。

这番比较,让柴荣更加明确了自己在历史坐标中的位置。他不是简单的模仿者或重复者,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一种更成熟、更务实的方式,处理帝国与宗教关系的实践者。五代乱世,政权更迭如翻饼,如何有效地汲取资源、巩固政权,是每个统治者的首要课题。柴荣的限佛政策,正是这种五代特色的集权模式的一次集中体现,它少了些理想主义的色彩,多了些生存竞争的冷酷计算。

集贤殿的讨论持续了很久。当学士们告退后,柴荣独自站在殿外,仰望星空。他知道,自己的名字必将与“三武”并列,被称为“三武一宗”。但他希望,后世史家能够看清其中的差异,理解他在这场看似相似的风暴背后,那份不同于前人的、基于残酷现实的治国苦心。

喜欢中国古代奇闻录请大家收藏:()中国古代奇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