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360章 那根针,自己长出了芽

那股全新的脉动在地心深处扩散,像是沉睡万古的巨兽终于舒展筋骨,引得大地表层的万物都随之战栗。

清晨的薄雾如纱,笼罩着青石村蜿蜒的田埂。

昨夜被那男孩拾起、又随手丢在窗台的铜针,此刻正静静躺着。

针身锈蚀斑驳,尖端微弯,任谁看了都只会当成一件不值钱的百年旧物。

村里的老篾匠赵三路过时,脚步却猛地一顿,浑浊的眼珠死死锁定了那枚铜针。

他喉结滚动,这东西他认得——正是当年窑场废墟坍塌后,他亲手从焦土里挖出的七枚定枢针之一。

灵气早已散尽,只剩下一点念想,他便任由它们散落在村中各处,权当纪念。

可此刻,那枚本该死寂的铜针,针尾处竟沁出了一点晶莹剔得惊人的露珠。

那露珠不大,却仿佛蕴含着整片天空的晨光,顺着斑驳的锈迹缓缓滑落,最终“嘀嗒”一声,滴入窗台下那个破旧的陶盆。

盆中空无一物,只有一捧干裂的枯土。

然而,就在露珠渗入泥土的刹那,异变陡生!

一缕比发丝还要纤细的嫩绿,竟猛地破土而出,那姿态,如同最锋利的针尖瞬间挑破胞膜,紧接着,它迎着微风舒展成两片小小的嫩叶。

赵三的心脏漏跳了一拍。

他快步上前,蹲下身子,凑近了细看。

只见那幼苗的叶片脉络清晰无比,呈一种奇异的放射状,中心一点,向外扩散,这……这分明是古籍中记载的“地应针”幼苗形态!

此物非人为播种,而是由针“孕”而自生,以大地灵气为食。

他猛然想起昨夜那股源自地心的脉动,难道……

正午时分,日头高悬。

赵三家窗台下的异象很快引来了村中孩童的围观。

那株奇特的幼苗已经长高了寸许,叶片青翠欲滴,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生命力。

“这是什么呀?赵爷爷你种的花吗?”一个虎头虎脑的娃子好奇地伸出小手,就想去拔。

“别动!”赵三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轻轻拦住那孩子的手,目光深邃地盯着幼苗:“它不是‘种’出来的,是‘醒’过来的。”

孩子们似懂非懂。

赵三转身回屋,取来一碗清水,小心翼翼地放在陶盆旁边,两者相距约有半尺。

他凝视着那株幼苗,用一种近乎呢喃的语调低语:“老伙计,若你真是那年失落的针魂所化,沉寂百年,一朝复苏,便引水入根给我看看。”

话音刚落,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

那株地应针幼苗的叶片忽然无风自动,剧烈地轻颤起来。

紧接着,盆中泥土微微拱起,几根比蛛丝还细的根须竟主动从土里钻出,穿过陶盆底部天然的细小裂缝,如拥有自主意识的触手般,在地面上蜿蜒前行,精准无误地探入了那碗清水之中!

它们如饥渴的龙舌,贪婪地舔舐着甘泉。

更奇异的还在后头。

随着根须的汲取,碗中水面荡起层层涟漪,水波之上,微光汇聚,竟隐隐绰绰地倒映出一段扭曲的古篆文字。

赵三瞪大了眼睛,一字一句地辨认:“金石有情,久蕴人气,则……则通生死之机。”

轰!

赵三的脑海如遭雷击。

这……这是早已失传的《针经·器灵篇》里的残句!

此篇玄奥无比,传说记载着如何令凡物通灵化器的秘法,连他也只是在师祖留下的手札中听闻过其名,从未得见真容。

他瞬间明白了,原来李青针当年留下的,根本不是什么死物。

这些器物,看似普通,实则百年来一直被这片土地的地气默默滋养,只等待一个契机,一个足以撼动地脉的契机,便可由死转生,复活为传说中的“活针”!

第三日,天象再变。

前几日的晴好荡然无存,暴雨倾盆而下,狂风卷着乌云,像是要将整个天空都压到地面。

村里的瓦片被掀得噼啪作响,村民们正慌忙地冲进田里,抢收那些晾晒的珍贵药材。

忽然,一声惊呼传来。

只见村东头的药圃边缘,三株同样是刚刚破土不久的“地应针”幼苗,在狂风暴雨中被一道微弱的落地雷光扫过,竟齐齐从中断折,断口处一片焦黑,眼看是活不成了。

村民们无不扼腕叹息,这等天地灵物,竟如此脆弱。

就在众人绝望之际,赵三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一把推开屋门,赤着脚冲入雨中,双手如同捧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将窗台那盆初生的幼苗连带着陶盆整个端起,飞奔至药圃。

他没有施艾,没有画穴,甚至没有念诵任何口诀。

他只是将那盆幼苗小心地置于三株断草之间,然后,他从怀中掏出了那枚锈迹斑斑的铜针,眼神决然,猛地将其插入三株植物中央的泥土里!

他引导着幼苗的根系,让它们主动缠绕上冰冷的针身。

霎时间,风雨似乎为之一滞。

天空中厚重的乌云竟被撕开一道裂缝,一缕金色的阳光穿透雨幕,精准地照射在那枚古旧铜针的针尖之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针灸鼻祖涪翁传请大家收藏:()针灸鼻祖涪翁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嗡——!

被阳光照射的幼苗猛然间爆发出璀璨的绿光,枝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疯狂抽高、伸展,如同长出了无数条灵活的手臂。

那些“手臂”精准地探向三株断折的残草,将它们的根系与断口逐一接续、缠绕、融合。

这简直就是医道中最高深莫测的“续筋接络”之术,只不过施术者不是人,而是一株草,一根针!

不过片刻功夫,三株断草上的焦黑痕迹竟迅速褪去,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紧接着,一股低沉的嗡鸣声从地下传来,整片药圃的根脉仿佛被串联到了一起,开始同频共振,那声音,宛如无数根针的针尾在同时轻颤!

第四日凌晨,天刚蒙蒙亮。

赵三一夜未眠,他巡视着村里的田垄,很快发现了更加不可思议的异变。

所有被村民们靠在墙边的农具,都发生了变化。

锄头的刃口上浮起一层淡淡的蓝色光晕,镰刀的木质握柄处竟渗出温润的湿气,仿佛有了呼吸,就连最普通不过的竹耙,齿间都生出了蛛网般的细丝根络。

赵三颤抖着伸出手,将手掌贴在一柄锄头的金属锄身上。

下一秒,他瞳孔骤缩。

他赫然感知到,一股极其微弱、但又无比清晰的搏动,正从冰冷的钢铁中传来。

那搏动的节奏,不偏不倚,正与他体内手太阴肺经的“太渊”脉同频!

此物……竟已通经!

赵三终于彻底明白了。

当医道不再局限于人体,而是彻底融入耕作、融入自然,那么工具便不再是死物,而是“大地之针”的延伸!

李青针的传承,不是要他守着几根针,而是要他将医道还给这片土地!

想通此节,他不再有任何犹豫。

他将剩下的六枚残针一一找出,不再藏匿,不再视若珍宝,反而将它们分别嵌入了村里最常用的几件农具之中。

锋利的犁铧铧尖,被他巧妙地藏入一枚对应“大椎”穴的阳针;平整土地的耥耙,被他嵌了一枚对应“足三里”的土行针;就连妇人们用来捣米的石杵底部,也被他暗中扣上了一枚主升清阳的“百会”针。

从此,这青石村的每一次翻土,都是在为大地行针活络;每一回收割,都是在为万物导气归元。

第五日黄昏,晚霞满天。

襁褓中那个浑身布满蓝色纹路的婴儿,一直安静地睡着,此刻却突然睁开眼,毫无征兆地抬起稚嫩的小手,遥遥指向村外那棵最古老、据说已有千年树龄的老桑树。

赵三心头一动,立刻循着婴儿所指的方向走去。

他在那棵几乎被掏空的老桑树树洞里,发现了一截卡在朽木深处的半截断裂骨针。

那骨针色泽灰白,质地粗糙,却透着一股洪荒苍莽的气息——那是先秦巫医用过的原始砭石,早已被遗忘在岁月的尘埃里。

他刚想伸手将其取出,他怀里的婴儿却突然“咯咯”一笑,口中竟吐出一缕纯净至极的蓝光。

那蓝光如箭,瞬息而至,精准地射入了那截断裂的骨针之中。

刹那间,朽木逢春!

整棵老桑树剧烈地摇晃起来,无数新芽从干枯的枝干上疯长而出,万千枝条在空中狂舞、编织,竟在短短几个呼吸之间,于夜空之下,编织成一幅巨大而完整的“十二皮部图”!

每一片新生的桑叶,都精确地对应着一处人体体表的经络区域,闪烁着淡淡的荧光。

赵三仰头凝视着这神迹般的景象,一股前所未有的明悟贯穿了他的神魂。

他终于懂了。

所谓医道鼻祖,并非始于某个惊才绝艳的先人创法立说,而是当远古的先民,用第一根草茎挑破脓疮,用第一块温热的石头按压伤痛时,医道,就已经在这片大地上开始了。

李青针没有开创什么,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让世人重新听见了土地原本就在诉说的话语。

第六日破晓,天光乍现。

赵三背起一个新编的竹筐,缓步走向药圃。

竹筐的筐底,悄悄垫了一层厚厚的艾绒,艾绒之中,夹着那枚曾属于天禄阁、如今却孕育出新生的锈针。

他身上不再穿着象征医者身份的麻衣,手中不持任何铜针,也没有再自立门户。

他看上去,就和三十年前那个只会劈篾编筐的老匠人,一模一样。

可是,当他的布鞋轻轻落在田埂的泥土上时,整片田野,乃至远方山林,所有植物的根系,都在同一时刻,发生了极其轻微的颤动。

仿佛有亿万根沉睡的银针,在漆黑厚重的泥土深处,悄然抬头,静静地等待着,等着被那只平凡而有力的手,再一次唤醒。

远处的山峦在晨曦中静默无言,清冽的晨风掠过金黄的稻穗,发出沙沙的声响。

那声音,像一句亘古以来从未说完的话,正随着大地的呼吸,缓缓地,向人间重述。

喜欢针灸鼻祖涪翁传请大家收藏:()针灸鼻祖涪翁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