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逸霄 > 第634集:糖龙载梦

逸霄 第634集:糖龙载梦

作者:竹晴园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15 17:26:47 来源:全本小说网

非遗小课堂的毕业答卷

温如霜指尖划过电脑屏幕上的文件夹,“非遗小课堂学员作品”几个字下面,密密麻麻躺着近百个文档——有学员记录的竹编口诀手账,有苏绣针脚的对比照片,有木雕嵌缝的失败复盘,还有听障学员画的震动触感示意图。窗外的竹溪村飘着细雨,竹阿婆院子里的竹篾在雨雾里泛着淡青,她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小课堂刚开课时的模样。

那时社群里满是忐忑的提问:“我连针都拿不稳,能学会苏绣吗?”“听不见声音,怎么跟着学剪纸的‘活口’?”可现在,打开学员们最新发来的作品,连最基础的竹编篮子,都能看到有人在篾条间隙绣了迷你莲瓣,木雕盒子的边缘,还留着适配剪纸的嵌缝。温如霜摩挲着鼠标,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不如做个“毕业糖龙”,让每个人把学会的手艺都融进去,这条龙,就是他们最好的毕业礼。

消息在社群里发出去时,她还担心响应的人少,没成想半小时内,私信就爆了。第一个发来消息的是小林,一个在城市里做会计的姑娘,三个月前因为压力大想找个“能静下心的事”加入课堂,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竹编加苏绣的作品。她发来一段语音,背景里有竹篾碰撞的轻响:“温老师,我想编糖龙的身体!之前学竹编时,林舟老师说‘编龙身要像绕毛线,松紧要匀’,我想试试把苏绣的针脚密度融进去,让竹篾看起来像有龙鳞的纹路。”

紧接着,陈默的私信也到了。他是听障学员里最刻苦的一个,最初连虚拟刻刀的震动都摸不准,现在已经能自己画触感图。他发来一张手绘的示意图,上面用凸起的线条标着龙尾的形状,旁边注着小字:“想雕龙尾的木框,用之前学的嵌缝技术,留着放剪纸的‘活口’,再编个小竹篮当糖龙的百宝囊,里面放绣好的缠枝莲香囊。”末尾还附了个笑脸表情,温如霜仿佛能看到他坐在屏幕前,一笔一划画示意图时认真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温如霜就带着消息去了竹阿婆家里。竹阿婆正坐在廊下劈竹篾,青竹在她手里转着圈,刀刃落下的地方,篾条薄得能透光。“阿婆,您看,孩子们想一起做条糖龙当毕业礼。”温如霜把小林的竹编计划给她看,竹阿婆眯起眼,手指点在“苏绣针脚融竹编”那行字上,突然笑了:“这丫头心思细!编龙身的竹篾得选‘二青篾’,软韧度刚好,绣线要用‘冰丝’,下雨都不褪色。我这就挑些好篾条,让小林照着练。”说着就起身去里屋翻竹筐,竹筐里的篾条按粗细码得整整齐齐,最上面那捆,还是三个月前她特意为小课堂准备的。

去李师傅的绣坊时,她正对着一盏台灯绣莲瓣。绣绷上的红绸布已经绣了半朵莲,金线绕着粉线转,像沾了露水的花瓣。温如霜把陈默想绣缠枝莲的事一说,李师傅立刻把绣针放下,从抽屉里翻出几轴丝线:“听障的孩子不容易,绣缠枝莲得用‘盘金绣’,线硬点好摸,我把线轴上都缠个小疙瘩,他摸着手感能更准。”她拿起一轴金线,在指尖绕了绕,“之前教他‘打籽绣’时,他总怕针脚歪,现在能主动绣龙背上的花纹,比我当年强多了。”

风痕接到温如霜的电话时,正在调试虚拟场景的光影。他原本做的糖龙模型只有基础轮廓,现在要把近百个学员的作品拼进去,得重新设计拼接逻辑。“我得给每个学员的作品做‘适配接口’,比如小林编的龙身,要留着能贴苏绣的位置;陈默雕的龙尾木框,嵌缝的深度得刚好能卡进剪纸。”他对着屏幕上的龙身模型比划,“还要加个‘纹路对齐’功能,比如木雕的龙纹要顺着竹编的走向,剪纸的‘活口’得对着苏绣的莲瓣间隙,这样拼起来才像一条完整的龙,而不是一堆零件。”

接下来的半个月,小课堂的社群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小林每天晚上下班就躲进书房,桌子上摊着竹篾、绣线和笔记本,笔记本上画满了格子,标着“每五根竹篾绣一针”“龙身弧度30度”。有天晚上她编到凌晨,竹篾突然断了,眼泪一下子就掉了——那是竹阿婆特意寄来的二青篾,最适合编龙身的部分。她拍照发给竹阿婆,没成想半小时后,竹阿婆发来一段视频,老人家穿着睡衣坐在廊下,手里拿着新劈的竹篾:“丫头别急,竹篾断了是常事,你看,劈的时候顺着竹纤维的方向,再泡半小时温水,就不容易断了。”视频里的雨还没停,竹阿婆的头发上沾着水珠,却笑得特别暖。

陈默则把自己的书桌改成了“触感实验室”。他在虚拟木雕软件里雕龙尾木框时,总摸不准嵌缝的位置,就用硬纸板剪了个龙尾的形状,在上面刻出深浅不同的槽,每天用手指反复摸,记住“深槽对应剪纸的大活口,浅槽对应小活口”。有次温如霜去看他,发现他的指尖都磨红了,却还在对着纸板上的槽比划。“想让其他听障朋友以后学的时候,能更快找到位置。”他用手语比划着,眼睛亮得像星星,“这条龙的尾,要让所有人都能摸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学员里还有个叫阿杰的男生,之前是做机械设计的,学木雕时总爱用“工程师思维”——他把木雕嵌缝的深度、角度都做成了表格,甚至用3D打印了个迷你嵌缝模具。这次他主动要做糖龙的龙爪,说要“用木雕的嵌缝技术,让龙爪能抓住竹编的篮子”。他发来的设计图里,龙爪的每根指头上都留着小嵌缝,刚好能卡住小林编的竹篮提手,下面还注着“嵌缝深度2毫米,对应竹篾厚度,误差不超过0.5毫米”,看得温如霜忍不住笑:“这哪是做手艺,简直是做精密仪器。”

风痕的工作量比所有人都大。每天晚上,他都要对着学员们发来的作品逐一调试。小林的竹编龙身发来时,他发现竹篾的弧度和糖龙模型的预设弧度差了1度,虽然肉眼几乎看不出来,但他还是重新调整了模型:“龙身要圆得自然,差1度,后面贴苏绣时就会歪。”陈默的木雕龙尾寄来虚拟文件后,他特意加了“震动反馈”——当其他学员触摸龙尾的嵌缝时,会传来和陈默当初学习时一样的震动节奏,“让大家都能感受到他摸过的纹路”。

最麻烦的是剪纸部分。有二十多个学员想参与剪糖龙的“活口”,有人剪龙角的豁口,有人剪龙鳞的间隙,还有人剪百宝囊上的窗花。风痕把这些剪纸扫描进系统,发现有几个剪纸的“活口”位置重叠了,他没有直接修改,而是建了个“剪纸拼接群”,让大家一起商量怎么调整。最后,剪龙角的学员把豁口往左边挪了1毫米,剪龙鳞的学员把间隙加宽了0.3毫米,既保留了每个人的设计,又让所有剪纸拼起来像一片完整的龙甲。

离毕业典礼还有三天时,“毕业糖龙”的虚拟模型终于拼好了。温如霜打开风痕发来的演示视频,屏幕上先是一片漆黑,接着,竹编的龙身从左到右缓缓展开,青绿色的篾条上,苏绣的金线龙鳞随着光影流动,像真的在发光;龙尾的木框上,陈默雕的嵌缝里卡着剪纸的“活口”,透光时能看到里面绣着缠枝莲的香囊;龙爪抓着竹编小篮,篮子里放着阿杰雕的迷你木雕盒子,盒子盖上贴着学员剪的窗花——上面剪着小课堂的logo,还有“非遗传承”四个字。

最让她感动的是细节:龙身的竹篾间隙里,有个学员偷偷绣了个小太阳,说是“给糖龙加能量”;龙尾的木框边缘,陈默刻了一排 tiny 的震动波纹,对应着听障学员的“震动密码”;百宝囊的竹篮里,还放着个迷你的虚拟刻刀,刀柄上刻着“小课堂全体学员”。风痕在视频末尾加了个特效:当糖龙完整展开时,屏幕上弹出每个学员的名字,名字后面跟着他们负责的部分,像给这条龙镀了层温暖的光。

毕业典礼当天,竹溪村的文化站里挤满了人。有来参加毕业典礼的学员,有特意从镇上赶来的老匠人,还有附近学校的孩子。大屏幕挂在文化站的墙上,温如霜站在屏幕前,手里握着竹阿婆特意编的迷你竹篮——篮子里放着四个小物件:竹篾、绣线、木坯、红纸,正是小课堂教的四门手艺。

“三个月前,我们在这里开启了非遗小课堂的第一节课,那时大家问得最多的是‘我能学会吗’;三个月后,我们用这条糖龙回答——你们不仅学会了,还把手艺‘活’了。”温如霜的声音有点哽咽,她点开屏幕上的视频,当竹编龙身缓缓展开时,下面传来孩子们的惊呼,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拉着妈妈的手:“妈妈,这条龙的鳞片是用线绣的吗?我也想学!”

视频播放到一半,屏幕突然切到四位老匠人的祝福画面。竹阿婆拿着小林当初断的那根竹篾,笑着说:“这根篾条小林当初哭着说‘再也不编了’,现在你们看,她编的龙身比我年轻时编的还匀!你们这些孩子,把手艺学活了,比我们厉害!”李师傅举着一轴金线,镜头里能看到她绣坊墙上挂着的学员作品:“我教了三十年苏绣,第一次见有人把竹编和苏绣融得这么好。以后啊,就靠你们把这些手艺传下去啦!”

张木匠拿着陈默雕的龙尾木框模型,对着镜头比划:“嵌缝这手艺,我当初学了半年才掌握,陈默这孩子听不见,却靠摸震动学会了,还把嵌缝做得这么细。这就是传承——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有心,就能接住老手艺。”赵奶奶手里拿着学员剪的窗花,红纸在她手里晃着:“剪纸的‘活口’是魂,你们不仅留住了魂,还给它加了新花样。以后剪窗花,记得多剪些年轻人喜欢的,让更多人知道剪纸好看。”

视频放完时,台下的掌声响了很久。小林站在人群里,眼泪掉了下来——她想起第一次编竹篮时,竹篾总往反方向翘,林舟老师握着她的手,教她“跟着竹纤维的方向走”;想起第一次绣莲瓣时,针脚歪得像蚯蚓,李师傅把着她的手腕,教她“绣线要像流水,别太用力”。现在,她编的龙身挂在大屏幕上,连竹阿婆都夸“匀”,她忽然明白,非遗手艺从来不是“古董”,而是能跟着新人一起成长的“朋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默则被几个听障孩子围住了。他们摸着他带来的触感图,用手语问:“哥哥,这个震动真的能找到木雕的嵌缝吗?”他笑着点头,打开手机里的虚拟木雕软件,让一个孩子把手放在屏幕上。当孩子摸到龙尾的嵌缝时,手机传来轻柔的震动,孩子眼睛一下子亮了,兴奋地用手语比划:“我摸到了!像在摸真的木头!”陈默看着孩子的笑容,忽然想起自己刚学的时候,陈默老师也是这样,一遍遍地让他摸震动,直到他找到嵌缝的位置。

毕业典礼的最后,温如霜宣布了一个消息:学员们自发组建了“非遗传承小队”,以后每个月都会在文化站开免费的体验课,还会去学校、社区做非遗推广。小林举着“竹编苏绣组”的牌子,笑着说:“以后周末我会来教大家编篮子,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只要想学,我都教!”阿杰拿着“木雕剪纸组”的牌子,补充道:“我们还会把虚拟作品做成真物件,比如用3D打印复刻糖龙的木雕部分,再手工贴剪纸,让更多人能摸到这条龙。”

陈默也站了出来,手里拿着一叠自己画的触感图。他用手语比划着,旁边的志愿者帮忙翻译:“我想把触感图带到听障学校,让更多听不见的孩子知道,非遗手艺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用手摸,用心灵感受。我想让他们知道,不管有没有声音,我们都能把手艺的温度传下去。”

那天的毕业典礼结束后,文化站的大屏幕一直亮着,“毕业糖龙”在屏幕上缓缓游动。有个老人拄着拐杖,站在屏幕前看了很久,嘴里念叨着:“我们年轻时做手艺,总怕没人学,现在好了,这些孩子把手艺接过去了,还做得这么好。”竹阿婆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根竹篾:“走,咱们也去学学编小篮子,说不定以后还能给糖龙加个新部件呢!”

三个月后,温如霜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包裹。小林寄来一个真的竹编糖龙身体,上面绣着金线龙鳞,附了张纸条:“在社区教老人编的时候,有个奶奶说‘这龙要是能挂在墙上就好了’,我就做了个真的,现在挂在社区的活动室里,每天都有人来摸。”陈默寄来一本触感图册,里面不仅有龙尾的设计,还有竹编、苏绣的触感示意图,纸条上写着:“听障学校的孩子们已经能自己编小竹篮了,他们说,摸到竹篾的纹路,就像摸到了糖龙的鳞片。”

阿杰寄来的是一个木雕糖龙头,龙角上贴着剪纸的“活口”,下面还刻着一行字:“这是用3D打印初胚,再手工雕的嵌缝,现在放在我们公司的展厅里,很多同事都问‘这是什么手艺’,我就给他们讲非遗小课堂的故事。”还有个学员寄来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群孩子围着一条“迷你糖龙”——那是用孩子们自己编的竹篾、绣的针脚、雕的木片、剪的纸拼起来的,虽然歪歪扭扭,却满是童真。

温如霜把这些包裹里的物件都放在竹溪村的非遗展馆里,和当初四位老匠人的作品放在一起。展馆的墙上,挂着“毕业糖龙”的虚拟投影,每当有人走近,投影就会亮起,龙身上对应的部件会弹出学员的名字和故事。有次竹阿婆带着村里的孩子来展馆,指着龙身的竹篾说:“你们看,这是小林姐姐编的,她当初连竹篾都握不稳,现在能编出这么好看的龙身。你们以后要是喜欢,也可以学,非遗手艺,从来都不怕没人传。”

那天傍晚,温如霜站在展馆门口,看着夕阳落在“毕业糖龙”的投影上,龙身上的金线龙鳞在余晖里闪着光。她想起毕业典礼上,陈默用手语说的那句话:“手艺的温度,能通过指尖传到心里。”是啊,这条糖龙载着的,不仅是学员们三个月的努力,更是非遗传承的希望——老匠人把手艺交出去,新人们把手艺接过来,再带着它走向更远的地方,就像竹溪村的竹篾,一节一节,永远连着根,也永远向着新的方向生长。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