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糖龙:一堂跨屏非遗课
竹溪村的晨雾总带着股竹篾的清苦气。天刚蒙蒙亮,村东头的非遗工坊就飘出了麦芽糖的甜香,混着孩子们叽叽喳喳的笑声,把雾霭都揉得软了几分。
工坊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虎头扛着两条小板凳冲进来,木凳腿在青石板上磕出清脆的响。“阿婆!平板架好了没?青灯爷爷要开始啦!”他把板凳往屋子中央的长桌旁一放,又转身去帮小阿妹拎那个装着画具的布包——布包上绣着只歪歪扭扭的小龙,是小阿妹前天才绣的,针脚密得能看出她攒了好几天的心思。
竹阿婆正蹲在灶台边熬麦芽糖,粗瓷锅里的糖块在小火上慢慢化着,泛起琥珀色的光。她直起身,用竹勺搅了搅糖液,氤氲的热气模糊了眼角的皱纹:“急啥?青灯先生说要等太阳再高些,光线好,孩子们看图谱才清楚。”说着,她从竹篓里抽出一捆新泡好的竹篾,竹篾泛着水润的浅青色,是她昨天傍晚特意在溪水里泡了两个时辰的,“编龙身的竹篾得软和,就像你们学手艺的心,得慢慢来,不能急。”
小阿妹蹲在竹阿婆身边,手指轻轻碰了碰竹篾,又赶紧缩回来,生怕碰坏了。她怀里抱着本崭新的图画本,封面上用彩笔写着“我的朝阳纹”,扉页已经画了三道浅浅的弧线,是昨天晚上在煤油灯下练的。“阿婆,你说青灯爷爷会喜欢我画的朝阳纹吗?”她抬头问,睫毛上还沾着点灶台上飘来的糖霜。
“会的。”竹阿婆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老手艺最待见认真的孩子,你画得慢没关系,只要每道弧线都用了心,青灯先生肯定能看见。”
说话间,村支书抱着平板电脑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几个孩子——小胖揣着块没吃完的红薯,丫丫扎着两个羊角辫,手里攥着支削得尖尖的铅笔。“都坐好咯!青灯先生那边连好线了!”村支书把平板架在长桌中央的支架上,调整角度时,屏幕里突然传来一阵翻书的沙沙声,紧接着,青灯的声音就飘了出来,带着点书卷气的温和:“竹溪村的孩子们,能听见爷爷说话吗?”
“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虎头甚至站起来挥了挥手,好像青灯能从屏幕里看见他似的。
屏幕里的青灯坐在一张旧木桌前,桌上摊着本泛黄的线装书,正是他爷爷留下的《民间糖艺图谱》。书页边缘有些磨损,边角处还贴着小小的胶布,能看出被反复翻阅过。青灯的手指轻轻拂过书页,动作慢得像在呵护什么珍宝:“今天咱们学画朝阳纹,你们看这图谱上的画——”他把书凑近摄像头,屏幕上立刻清晰地显出一幅手绘的糖龙图,龙角上的朝阳纹用淡金色颜料涂过,虽有些褪色,却依旧能看出七道弧线的柔美,“这是我爷爷年轻时画的,他常说,朝阳纹是糖龙的魂,每道弧线都要跟着太阳升起来的方向画,轻一点,柔一点,这样糖龙才像带着光。”
小阿妹赶紧翻开图画本,握着铅笔跟着画。她的手有点抖,第一道弧线画得歪歪扭扭,刚想擦,就听见青灯说:“没关系,爷爷第一次画的时候,比你们还糟呢。”他从桌下拿出一个铁盒子,打开后里面全是画废的纸,有的纸上画满了重叠的弧线,有的纸边角都被橡皮擦破了,“你们看,这是我画坏的纸,攒了满满一盒子,老手艺就是这样,得经得起磨,磨着磨着,手就顺了,心也静了。”
竹阿婆坐在孩子们身边,手里拿着一根细竹篾,同步演示编龙身的技法:“编竹篾和画朝阳纹是一个理儿。”她把竹篾在手里绕了个圈,指尖灵活地穿梭,很快就编出一个小小的万字纹,“你们看,竹篾要软,力道要匀,太紧了会断,太松了会散,就像青灯先生说的,慢慢来才好。”
小胖学得最认真,他把竹篾放在腿上,学着竹阿婆的样子绕圈,可竹篾不听使唤,刚编到一半就散了。他急得脸通红,把竹篾往桌上一扔:“我怎么这么笨!”
竹阿婆捡起竹篾,帮他理好:“傻孩子,阿婆学编竹篾的时候,手被竹刺扎破过好多次呢。”她伸出手,掌心有几道浅浅的疤痕,“你看,这就是老手艺给阿婆的印记,每道疤都记着一次进步,不丢人。”
就在这时,屏幕里突然传来另一个声音,带着点沙哑的爽朗:“娃子们,熬糖的火候可不能忘啊!”
孩子们都愣了,紧接着就看见陈老出现在屏幕里,他穿着件蓝色的粗布褂子,手里拎着个铜制的糖勺,糖勺柄上磨得发亮,一看就是用了很多年的。“我今早坐早班车从城里赶过来的,特意来给青灯搭把手。”陈老笑着说,把糖勺放在桌上,“熬糖是做糖龙的关键,糖液冒小泡的时候就得关火,再晚一秒,糖就会苦,就像你们编竹篾、画纹路,差一点都不行。”
虎头眼睛一亮,他早就想试试熬糖了。昨天他特意跟竹阿婆要了点麦芽糖,今天带来放在灶台上温着。“陈爷爷,我能现在试试吗?”他站起来问,声音里满是期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拿起手机,给温如霜发了条消息:“下次‘糖龙文化节’,咱们一定要把‘跨屏课堂’的成果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看到,非遗传承可以这么暖,这么有力量。”
温如霜很快回复:“已经在准备了,还有藏家问能不能加入课堂当志愿者,想给孩子们捐些画具和竹篾呢。”
林舟看着消息,转头望向窗外。夕阳正慢慢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橘色,像极了孩子们画的朝阳纹。他仿佛能看到,竹溪村的非遗工坊里,那盏煤油灯又亮了起来,孩子们围着竹阿婆,借着灯光继续练习编竹篾;屏幕那头的青灯,正对着图谱整理明天要讲的技法;陈老则在收拾他的铜糖勺,准备下次再去竹溪村,亲自教孩子们熬糖……
这些画面像一串珍珠,被“传承”这根线串在一起,闪闪发光。林舟知道,这堂跨屏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孩子走进非遗工坊,更多的老匠人走进屏幕,更多的数字技术助力传承,而那条装满了孩子们心意的数字糖龙,也会带着这些故事,飞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看见老手艺的美,看见传承的力量。
夜深了,林舟的工作室还亮着灯。他对着电脑,开始设计“课堂回放”功能的界面,他想把孩子们的笑脸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想让每一个点击进来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属于非遗传承的、最纯粹的温暖。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