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逸霄 > 第605集:青灯的旧书

逸霄 第605集:青灯的旧书

作者:竹晴园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04 11:18:57 来源:全本小说网

糖纹载忆:一本旧书的非遗旅程

傍晚六点的风,带着夏末的余温,从林舟公寓的纱窗钻进来,拂过手机屏幕上那只泛着柔光的数字糖龙。“乡音”特效还在循环——竹溪村的竹声沙沙,竹阿婆带着乡音的叮嘱“编到第三个交叉点要往上提半寸”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像一捧温凉的泉水,漫过林舟有些发涩的眼眶。

就在这时,手机震了一下,系统通知的红色角标跳了出来:【藏家“青灯”向“非遗书籍捐赠通道”捐赠《民间糖艺图谱》一册,您曾与“青灯”就糖龙成长问题互动,可查看捐赠故事。】

“青灯”这个名字,林舟还有印象。昨天社群里,有人发了条带着委屈的留言,说自己的糖龙不知怎么开始失色,鳞片的光泽一天比一天暗,配图里的糖龙蔫头耷脑,像淋了雨的纸扎。留言者正是“青灯”,当时底下还有人打趣“是不是忘了给糖龙‘喂’互动任务”,林舟记得自己还回复了句“试试多跟糖龙讲讲你和它的故事,说不定有用”,没想到短短一天,对方竟捐出了这么重要的东西。

他指尖点下链接,页面跳转到“非遗故事栏”,淡棕色的背景像旧书的封皮,标题《一本旧书里的糖艺梦》用的是手写体,暖得像晒过太阳的纸。作者栏赫然写着“青灯”。

“我爷爷是个糖艺人,走街串巷那种,挑着个木担子,一头是熬糖的小炭炉,一头是装着竹刀、石板的木盒。这本《民间糖艺图谱》是他留下来的,蓝布封皮磨得发毛,里面夹着他画的糖龙草稿,纸页都黄得透了。”

开篇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像爷爷挑着担子走在巷子里的脚步声,笃笃地敲在林舟心上。他想起小时候在老家巷口见过的糖艺人,也是这样的担子,熬化的麦芽糖在石板上转着圈,转眼就变成了展翅的蝴蝶,甜香能飘半条街。

林舟往下划屏幕,青灯的文字渐渐带了些涩味:“爷爷的手很巧,能把糖熬成琥珀色,画龙的时候,龙鳞一片压着一片,连龙角上的纹路都能刻得清清楚楚。他总说,‘糖是活的,要带着心意熬,不然龙就没精神’。那时候我总蹲在旁边看,手里攥着爷爷给的小糖人,觉得爷爷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后来我长大了,去城里读书,爷爷还在走街串巷。他说想把糖艺传下去,找过几个年轻人,可他们嫌熬糖苦、赚钱少,没待几天就走了。爷爷也不恼,只是每次我回家,他都会翻出那本图谱,指着上面的纹样说‘你看这个“卷草纹”,编糖的时候要慢,不然会断’,我那时候忙着应付考试,总说‘爷爷,以后再说吧’。”

看到这里,林舟的指尖顿了顿。他忽然想起自己刚工作时,母亲让他学做老家的酱菜,他总以“没时间”推脱,直到母亲去世,才发现那些装酱菜的坛子还空着,配方也没来得及问。这种迟来的遗憾,像细针一样扎着心口。

青灯的文字还在继续:“去年冬天,爷爷得了重病,躺在病床上还攥着那本图谱。临终前,他把我叫到跟前,声音轻得像羽毛:‘要是没人学,就找个懂行的人,别让它烂在手里。’我抱着图谱哭了好久,却不知道该交给谁——我连熬糖都不会,怎么敢提‘传承’两个字?”

“去年秋天,我在逸霄平台看到了‘糖龙’,屏幕里的糖龙带着金纹,一下子就想起爷爷画的龙。我赶紧注册了账号,选了最像爷爷糖龙的款式,可我总觉得自己不懂糖艺,不敢跟人说爷爷的故事,也懒得跟糖龙互动。直到昨天,客服说‘长期不互动会让糖龙失色’,我看着屏幕里慢慢变暗的糖龙,突然慌了——我连数字糖龙都守不住,怎么对得起爷爷的图谱?”

文章中间附了一张照片,是图谱里的一页。泛黄的纸页上,用铅笔勾勒着一条糖龙,线条有些颤抖,却很有力。龙角的纹路像两道向上的弧线,边缘带着细碎的锯齿,和林舟糖龙龙角上的金纹竟有七分相似。照片下面有一行小字:“爷爷说,这是‘朝阳纹’,画的时候要想着早上的太阳,从东边慢慢升起来,这样糖龙才会有温度,吃起来也甜。”

最后一段,青灯的文字亮了起来,像拨开了乌云:“今天早上,我看了陈老的直播,他拿着那块六十年前的糖龙说‘心意在,手艺就不会断’;又看到林舟的竹编糖龙,备注里写着‘致敬竹溪村的万字纹’。我突然觉得,爷爷的图谱不该藏在抽屉里。刚才我联系了平台,把图谱捐了,他们说会送到竹溪村的工坊,让孩子们照着学。爷爷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他的糖艺,终于能传到娃娃们手里了。”

林舟把文章读了两遍,眼眶发热。他想起竹阿婆发给他的视频,指节变形的手捏着竹篾穿梭;想起陈老捧着那块老糖龙,眼神里的温柔;现在又多了青灯的图谱,带着爷爷的温度。原来每只数字糖龙背后,都藏着一段沉甸甸的故事,这些故事像散落的珍珠,被“非遗传承”这根线串了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点开“青灯”的主页,头像是一盏青绿色的纸灯,动态很少,只有三条:第一条是去年注册时发的“终于有自己的糖龙了”,配着刚领到的糖龙截图;第二条是昨天的抱怨“糖龙怎么失色了”;第三条是今天的,配着图谱的封面照,文字只有一句:“爷爷,我把你的书送出去了。”

林舟犹豫了很久,指尖在输入框里敲了又删,最后发了条私信:“青灯你好,我是林舟。你的图谱一定会帮到竹溪村的孩子们,他们会带着爷爷的心意,把糖艺传下去的。另外,我想问问,我糖龙的龙角,是不是你爷爷说的朝阳纹?”

消息发出去不到一分钟,就收到了回复。青灯发了个惊讶的表情:“是林舟!我刚才看了你的糖龙,龙角的纹路跟爷爷画的朝阳纹几乎一模一样!你是不是也学过老糖艺?”

“我之前不懂,是看了你的文章才知道‘朝阳纹’的。”林舟回复,“我只是凭着感觉画的,现在想改得更像爷爷画的那样,要是你不介意,能不能跟我说说朝阳纹的细节?比如爷爷画的时候,有没有特别的讲究?”

“当然不介意!”青灯的回复带着明显的激动,还发了个雀跃的表情包,“爷爷画朝阳纹的时候,总说要‘顺天势’。他会先在石板上画个小太阳,然后从龙角尖开始画,往根部走,每一笔都要往上挑一点,像太阳往上爬的样子。还有,龙角尖的地方要留个小缺口,他说‘这样龙才能吸到阳气,更有精神’。对了,爷爷还在图谱里写了,朝阳纹要配‘流云纹’当龙身的边,这样看起来像太阳裹着云,更活泛。”

青灯还发来几张照片,是图谱里其他页面的特写:有标注着“流云纹”的糖龙身,线条像波浪一样轻柔;有“回纹”的糖盒,一圈圈绕着,和竹阿婆的竹编回纹很像;还有一页是爷爷的笔记,用蓝色钢笔写的“熬糖火候:冬三夏二,春二点五”,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糖炉。

窗外的天渐渐暗了下来,林舟打开台灯,把手机放在桌上,对着青灯发的照片,开始修改糖龙的龙角。他按照“从尖到根、每笔上挑”的方法,调整了纹路的弧度,在龙角尖加了个小小的缺口;又根据“流云纹”的样式,在龙身两侧加了淡淡的云纹,和竹编鳞搭配在一起,像龙裹着云、带着竹香。

修改的过程中,青灯又发来几条消息,断断续续地讲着爷爷的故事:“爷爷以前走街串巷,遇到穷人家的孩子,会免费给他们做小糖人”“有次爷爷熬糖熬到半夜,就为了给邻村的庙会做一条大糖龙”“爷爷说,糖艺不是生意,是念想,能让吃的人想起好日子”。

林舟一边听,一边把这些故事里的细节融进糖龙里——他在糖龙的尾巴尖加了个小小的糖人形状的纹路,代表爷爷给孩子们做的糖人;在龙腹的位置加了个庙会的剪影,用淡金色勾勒,像夕阳下的庙会灯火。

等他改完,已经是晚上八点多。提交方案时,他在备注里写了很长一段话:“本次修改融入‘青灯’爷爷的‘朝阳纹’与‘流云纹’,致敬老一辈糖艺人的坚守。每一道纹路都藏着故事:龙角尖的缺口是‘吸阳’的心意,龙身的流云纹是糖艺的活泛,尾巴的糖人是温暖的念想,龙腹的庙会是热闹的传承。愿这只糖龙,能带着爷爷的温度,走到更多人心里。”

点击“确认提交”的瞬间,系统提示弹了出来,比上次快了许多:【您的朝阳纹龙角、流云纹龙身融入“民间传统纹样”元素,精准还原老糖艺技法,获“薪火相传”专属标签,糖龙成长进度 30%,解锁“忆旧”特效——点击龙角可查看“青灯”爷爷的糖龙草稿及故事注解,点击龙腹可播放“青灯”录制的爷爷走街串巷的回忆音频。】

林舟赶紧点击糖龙的龙角,屏幕上立刻弹出那张泛黄的草稿,旁边多了青灯的注解:“这是爷爷1985年画的,那天他刚给邻村的孩子做了糖龙,回家就画在了图谱里,说‘今天的龙有精神,得记下来’。”再点击龙腹,一阵模糊却温暖的声音传了出来——有木担子的吱呀声,有爷爷温和的声音“小朋友,要个糖龙还是糖虎?”,还有孩子们的笑声,背景里甚至能听到远处的叫卖声。

“这是我去年整理爷爷遗物时,在旧录音机里找到的,是1998年的庙会录音。”青灯发来消息,“没想到能加到糖龙里,爷爷要是知道,肯定会笑的。”

林舟握着手机,心里像揣了个暖炉。他看着屏幕里的糖龙——竹编鳞带着乡音,朝阳角藏着回忆,流云纹裹着温度,每一处都有故事,每一处都有人的心意。原来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刷多少任务、涨多少进度,而是一群人把自己的故事、心意、坚守,一点点融进同一件东西里,让它变得有温度、有灵魂。

这时,陈默发来一条消息,附带一张截图:“林舟你火了!社群里都在说你的新糖龙,还有人@青灯,问能不能多讲讲爷爷的故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林舟点开社群,果然,讨论区已经炸了。有人发了他新糖龙的截图,惊叹“这龙角也太有感觉了”;有人@青灯,说“想听听爷爷走街串巷的故事”;还有个叫“老糖匠李”的藏家留言:“我父亲也是做糖艺的,家里有本《糖艺技法笔记》,看到青灯的捐赠,我也想捐出去,让孩子们多学些老手艺。”

没过多久,青灯在社群里发了条长帖,详细讲了爷爷的糖艺生涯,还附了更多图谱里的照片,最后说:“要是有其他老糖艺人的后代,我们可以建个群,一起把老手艺的故事整理出来,加到糖龙里,让更多人知道。”

帖子下面,响应的人越来越多。有捐旧工具的,说“家里有爷爷的竹刀,愿意寄到竹溪村”;有分享故事的,说“奶奶以前会做糖画,我还记着步骤”;还有平台的客服留言:“我们会开设‘老手艺故事库’,专门收录大家的故事和捐赠,后续会同步到‘故事绑定’功能里。”

林舟看着热闹的社群,忽然想起温如霜说的“每只糖龙都是心意仓库”。现在看来,这个仓库里已经装满了东西——竹阿婆的竹编、陈老的糖霜、青灯的图谱、老糖匠李的笔记,还有无数藏家的故事。这些东西,原本散在各个角落,却因为一只数字糖龙,聚在了一起,变成了非遗传承的力量。

而此刻,逸霄平台的办公区里,灯火通明。温如霜手里拿着青灯捐赠的图谱清单,眼圈还是红的;小苏在整理社群里的捐赠信息,手里的笔写个不停;风痕对着电脑,正在调试“故事绑定”功能的界面,屏幕上是一个测试用的糖龙,绑定着一个老木匠的故事,点击就能看到木匠做木龙的视频。

“温姐,刚才竹溪村的村支书发来消息,说孩子们听说图谱要到了,都在盼着,还说要给青灯画感谢画。”小苏笑着说,“还有,‘老糖匠李’已经联系了客服,明天就把笔记寄过来。”

温如霜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的夜景上。城市的灯光像星星,映在玻璃上,和屏幕里的糖龙光芒叠在一起。“你看,”她指着屏幕里的糖龙,“我们一开始做‘逸霄糖龙’,只是想做个非遗主题的数字藏品,没想到现在变成了这样——它不只是个虚拟形象,是连接人的桥,是装故事的盒子,是传承的载体。”

风痕也笑了:“刚才技术部说,‘忆旧’特效上线后,有很多藏家都在问怎么解锁,还有人说要去了解自己家乡的老手艺,想把纹样加到糖龙里。这比我们预期的效果好太多了。”

“因为我们摸到了‘根’啊。”温如霜轻声说,“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活在人心里的故事,是爷爷的图谱、阿婆的竹篾、匠人的工具。只要这些故事还在,手艺就不会断。”

夜色更浓了,林舟关掉台灯,却没放下手机。他点开“故事绑定”功能的测试版,试着把自己修改糖龙的过程写了进去,绑定在糖龙的竹编鳞上。点击鳞片时,会弹出他和竹阿婆的聊天记录截图,还有修改纹路的草稿。

做完这些,他给青灯发了条消息:“等图谱到了竹溪村,我们可以跟孩子们视频,让他们给你讲讲学糖艺的趣事。”

“好啊!”青灯回复得很快,“我还想跟他们说说爷爷画朝阳纹的诀窍,让他们做的糖龙,都带着太阳的温度。”

林舟看着手机屏幕,屏幕里的糖龙还在泛着光。竹编鳞沙沙,朝阳角温暖,流云纹轻柔,像一条真正活过来的龙,带着无数人的心意,在夜色里飞翔。他忽然明白,非遗传承这条河,从来不是孤单的溪流——竹阿婆的竹溪、陈老的糖霜溪、青灯的图谱溪,还有无数藏家的故事溪,都汇入了这条河里,朝着未来,慢慢流淌。

而这条河,才刚刚开始它的旅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溪流加入——可能是某个老织匠的织锦,可能是某个陶艺家的瓷纹,可能是某个孩子的第一份糖艺作品。它们会一起,把非遗的故事,讲给更远的人听。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