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逸霄 > 第509集:跨界争议

逸霄 第509集:跨界争议

作者:竹晴园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9-19 11:32:13 来源:全本小说网

AR糖龙:当糖丝牵起数字与传统

风痕站在糖龙展馆的操作台前,指尖悬在3D扫描仪的启动键上,台面上卧着一条刚完成的“清明柳龙”——琥珀色的糖体里嵌着细如发丝的柳枝纹路,是老匠人阿松用熬了三十年的麦芽糖手工拉制而成。扫描仪发出轻微的嗡鸣,糖龙的立体模型在显示屏上逐渐清晰,风痕放大模型细节,将温如霜整理的“清明糖龙祭春”民俗故事逐帧嵌入代码,身后传来科技公司项目总监陈默的声音:“风工,下周就能完成AR触发测试,到时候扫糖龙就能看见古人折柳祭龙的动画,这在非遗圈绝对是头一份。”

风痕没回头,目光仍锁在屏幕里飘动的虚拟柳枝上。三个月前,陈默带着“科技活化非遗”的方案找到他,提出用AR技术给实体糖龙“加戏”——观众用手机扫描糖龙,不仅能看到动态的文化故事,还能参与“虚拟养龙”小游戏,积累积分兑换定制糖龙。当时他立刻想到温如霜总挂在嘴边的话:“现在年轻人连糖龙是用来干嘛的都不知道,光靠展览根本留不住人。”可真要把古籍里严肃的民俗变成可互动的动画,他又有些犹豫,直到温如霜翻出民国时期的糖龙戏法画册:“你看,过去匠人还会在糖龙里藏小机关逗孩子,娱乐从来不是传统的敌人。”

测试那天,展馆来了不少媒体和非遗爱好者。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手机对准“喜字糖龙”,屏幕里立刻跳出一对古装新人,用糖龙装饰婚轿的动画,小女孩惊呼着拉妈妈来看:“原来糖龙还能当嫁妆!”周围的人纷纷掏出手机,原本安静的展馆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声。风痕正跟陈默讨论数据反馈,忽然听到角落里传来争执——老匠人周伯把拐杖往地上一顿,指着屏幕里的虚拟糖龙:“这哪是传承?就是拿老祖宗的东西当玩具!”

周伯的话像颗石子投进水里,很快,网上开始出现质疑的声音。有人在文化论坛发帖《AR糖龙:非遗传承的娱乐至死》,说动画里的古人形象太卡通,消解了糖龙祭祀的庄重感;还有非遗研究者发文,认为“虚拟养龙”的游戏化设计,让原本承载民俗记忆的糖龙变成了快消品。风痕看着评论区里“不尊重传统”“过度商业化”的字眼,想起测试时小女孩眼里的光,心里像被糖稀粘住,堵得发慌。

温如霜是在外地调研时看到争议的。那天她刚从偏远山村整理完“丧葬糖龙”的史料,回到民宿就发现手机里满是风痕发来的消息。点开那篇引发热议的帖子,她看着配图里被网友圈出的“卡通古人”,忽然想起白天在山村遇到的老人——老人握着她的手,颤巍巍地说“现在没人知道办丧事要摆糖龙了”,还把家里传了三代的糖龙模具塞给她,让她“一定让更多人知道”。

她连夜给风痕回了电话,声音比平时沉了些:“别着急,争议不是坏事,说明大家在乎糖龙。”电话那头风痕的声音带着疲惫:“可他们说我们把文化变廉价了,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温如霜沉默了片刻,翻出白天拍的模具照片:“你还记得我们去双生谷找祈雨糖龙时,那个守庙的老人吗?他说以前祈雨的时候,孩子们会围着糖龙唱童谣,传统从来不是板着脸的,它得有人看、有人玩,才能活下来。”

挂了电话,温如霜打开电脑,调出这些年收集的糖龙史料。从明清时期街头艺人用糖龙吸引顾客,到民国时糖龙成为电影海报的装饰元素,她发现糖龙的“传播形式”一直在变,不变的是里面藏着的文化根脉。她想起去年在校园联赛上,有个学生用可食用糖霜做了条“航天糖龙”,当时也有人说“不伦不类”,可后来那个学生带着糖龙去了小学,孩子们通过航天糖龙记住了“龙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温如霜决定写一篇长文,不是反驳争议,而是把争议背后的“传统与现代”讲清楚。她从周伯反对的“卡通古人”说起,找了大量民国时期的糖龙插画——那时的匠人就喜欢把神话人物画得憨态可掬,甚至会在糖龙肚子里藏小糖人,让孩子们掰开来找惊喜。“娱乐化不是原罪,关键是有没有守住文化的内核。”她在文中写道,AR动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史料依据:古人的服饰参考了《大明集礼》里的祭服规制,婚轿上的糖龙纹样来自清代《婚俗图谱》,就连“虚拟养龙”的积分兑换,也是借鉴了过去匠人“攒糖纸换糖龙”的老规矩。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她还在文中插入了对比图:左边是古籍里的祈雨糖龙记载,右边是AR动画里的祈雨场景;上面是老匠人手工制作糖龙的视频截图,下面是观众用手机扫描糖龙时的互动画面。“技术就像一座桥,桥这头是躺在博物馆里的古籍和老物件,桥那头是愿意了解传统的年轻人。”她在文末写道,“我们不是要把糖龙变成游戏,而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这条糖做的龙,藏着中国人的日子和念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长文发布那天,风痕正在展馆处理退换货——有位顾客买了AR糖龙后,觉得“动画太幼稚”要求退款。他刚把退款处理好,就看到手机里弹出温如霜的文章链接,点开读了没几行,眼眶就热了。这时,之前质疑的周伯拄着拐杖走进来,手里拿着一部智能手机,身后跟着他的小孙子。“温丫头的文章我看了,”周伯把手机递给风痕,“你教教我,怎么扫糖龙看祈雨的故事,我孙子吵着要看。”

风痕接过手机,手把手教周伯操作。当屏幕里出现古人举着糖龙祈雨的动画时,周伯的小孙子凑过来,指着动画里的糖龙问:“爷爷,你也会做这样的糖龙吗?”周伯愣了愣,然后笑着摸了摸孙子的头:“爷爷不仅会做,还能教你做。”风痕看着祖孙俩的背影,忽然明白温如霜说的“桥梁”是什么——不是AR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让传统与现代有了对话的可能,让老匠人能把故事讲给下一代听,让年轻人愿意停下脚步,听听糖龙里的时光。

争议渐渐平息,甚至有不少之前反对的人,开始给风痕和温如霜提建议:有人建议在AR动画里加入老匠人访谈的片段,有人希望增加“民俗知识问答”环节。风痕和陈默根据这些建议,优化了AR系统,还在展馆开设了“AR糖龙工作坊”,让观众自己设计虚拟糖龙的动画场景。有个大学生在工作坊里,把自己家乡的“端午糖龙”习俗做成了动画,还邀请风痕和温如霜去他的家乡调研,发掘更多濒临失传的糖龙文化。

那天工作坊结束后,温如霜和风痕坐在展馆的长椅上,看着观众们围着AR糖龙讨论的样子。温如霜手里拿着一条刚做好的“中秋月龙”,糖体里嵌着小小的月亮纹样,用手机一扫,就能看到古人用糖龙祭月的动画。“你看,”温如霜把手机递给风痕,“这条糖龙不仅能吃,还能讲故事,能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传统有多可爱。”

风痕接过手机,屏幕里的虚拟月亮正缓缓升起,映着糖龙的影子。他忽然想起第一次见到温如霜时,两人在糖龙展馆争论“科技与传统”的样子——那时他觉得技术能解决一切传承问题,而温如霜坚持传统不能丢了“人味儿”。现在他才明白,传承既不是死守着老规矩不变,也不是盲目追求新技术,而是像熬糖一样,要在传统的“火候”和现代的“调味”之间,找到最适合的平衡,让糖龙的甜,能甜进更多人的心里,甜过一代又一代的时光。

后来,AR糖龙成了糖龙展馆的“明星展品”,不仅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来了解糖龙文化,还带动了老匠人手工糖龙的销量。有位老匠人说,现在来找他学做糖龙的年轻人多了,他们不仅想学手工技艺,还想知道怎么用AR技术把糖龙的故事讲得更好。风痕和温如霜还把AR糖龙带到了校园和乡村,让孩子们通过互动,记住糖龙背后的民俗,让老人们看到,他们守护了一辈子的传统,正在以新的方式,好好地活下去。

就像温如霜在长文里写的:“真正的传承,不是把传统放进玻璃罩里供着,而是让它走进生活,让更多人看见它、喜欢它、守护它。技术是桥,文化是魂,只有魂在,桥才有意义;只有桥在,魂才能走得更远。”而那条用糖丝和代码编织的AR糖龙,就是这座桥上最亮的灯,照亮了传统与现代交汇的路,也照亮了文化传承的未来。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