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逸霄 > 第454集:青年传承人

逸霄 第454集:青年传承人

作者:竹晴园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9 11:46:56 来源:全本小说网

糖龙直播间:95后的非遗新传

双生谷的晨雾还没散,林小满已经举着手机架钻进了糖坊。镜头对准灶台上沸腾的糖液,金黄的浆液裹着气泡翻涌,她指尖夹着根长竹签探进去,轻轻一提,琥珀色的糖丝便如瀑布般垂落,手机屏幕上瞬间弹出一串“哇”的弹幕。

“家人们早,今天教大家做‘小满龙’——不是我的名字,是应节气的小糖龙,巴掌大,能挂在钥匙扣上。”林小满的声音脆生生的,带着95后特有的爽朗。她没像老匠人那样穿传统对襟衫,而是套了件印着糖龙图案的连帽卫衣,头发用根彩虹发绳束在脑后,镜头扫过她手边的工具台,除了祖传的铜锅、竹刀,还多了补光灯、三脚架,甚至有个装着不同色粉的迷你收纳盒,像极了美妆博主的眼影盘。

直播间里人数飞快跳动,从几千涨到三万。有人问“糖液熬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她直接把手机架在灶边,特写镜头里,糖液从“鱼眼泡”变成“珍珠泡”,她用筷子蘸了点,在冷水里一蘸,“嘎嘣”咬碎:“听这声儿,脆而不粘牙,就成了!”还有人好奇“为什么你做的糖龙眼睛是亮的”,她笑着举起一小罐可食用金粉:“老祖宗的法子是用朱砂,我加了点金粉,阳光下会闪,更讨年轻人喜欢——但放心,糖料还是按古方来的,没偷工减料。”

这场直播是“糖龙新生代”团队的日常。半年前,林小满和另外三个95后传承人——主攻造型设计的陈星、负责文案剪辑的李响、擅长互动运营的周舟,凑在一起成立了这个小团队。那时,老匠人们还在发愁:糖龙技艺虽评上了国家级非遗,可除了博物馆展览和学校公益课,年轻人大多只闻其名,没见过真容。林小满记得,有次去县城集市摆摊,半天没人驻足,倒是隔壁卖网红气球的摊前排起长队。

“咱们也拍短视频试试?”陈星的提议,起初遭到不少反对。最年长的张爷爷直摇头:“糖龙是正经手艺,得沉下心做,对着手机晃来晃去,像什么样子?”林小满却觉得,老祖宗的技艺不能只藏在深谷里。她偷偷用手机拍了段熬糖的视频,没加滤镜,就拍糖液从白色变成金黄的过程,配了句“原来糖能熬出太阳的颜色”,没想到发布当晚,点赞就破了万。

那条视频让团队看到了希望。他们开始系统策划内容,不只是拍制作过程,还挖掘技艺背后的故事。陈星设计的“节气糖龙”系列,每款都有巧思:立春的糖龙衔着迎春花,端午的背着小粽子,中秋的怀里抱着迷你月亮。李响会在视频里加小科普,比如“为什么糖龙要用麦芽糖?因为古人认为麦芽象征生机,祈年的时候用最吉利”。周舟则负责盯着评论区,把网友的疑问整理成“糖龙小课堂”,比如“糖龙会融化吗?常温下能放三天,冷藏能存一周”。

真正让他们“破圈”的,是那条“95后复原清代‘百子嬉龙’糖龙”的视频。为了复原这幅藏在博物馆里的古画,团队查了半个月史料,陈星对着古画稿改了八版设计,林小满熬废了二十斤糖料,才做出那条长一米、身上趴着十个小娃娃的糖龙。视频里,他们没只拍成品,而是记录了“失败过程”:第一次熬糖熬糊了,糖龙成了“黑脸龙”;第二次小娃娃的造型捏碎了,几个人蹲在地上捡糖渣子笑。最后成品亮相时,阳光透过糖龙的身体,折射出暖黄的光,小娃娃的眉眼清晰可见。

这条视频发布三天,点赞破了百万。评论区里,有人说“第一次知道非遗这么有趣”,有人问“哪里能买到”,还有个海外留学生留言:“想给外国同学看看,这是我们中国的糖艺,比翻糖蛋糕还精致!”更意外的是,当地文旅局看到视频后,主动联系他们,邀请他们在双生谷景区开“糖龙体验店”,游客可以跟着视频学做迷你糖龙,再把作品拍成短视频发社交平台。

“非遗 新媒体”的模式,渐渐盘活了整个传承基地。以前,老匠人们觉得年轻人沉不下心学手艺,可现在,每天都有十几个人通过短视频联系他们,想拜师学艺。团队还开通了“线上课堂”,把制作步骤拆成十分钟的小视频,配上详细解说,方便没时间线下学习的人。李响统计过,半年里,他们的账号涨了两百万粉丝,带动线下体验店的客流量翻了三倍,连带着双生谷的民宿、农家乐都热闹起来。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有网友说“他们把糖龙做得太花哨,丢了传统”,还有老匠人觉得,短视频里的“快节奏”会让年轻人忽略技艺的精髓——比如熬糖需要耐心,塑形需要细致,哪是几分钟的视频能讲透的。

面对质疑,团队做了场“老匠人vs新生代”的直播。镜头里,张爷爷按照古法,用三个小时熬制糖液,慢慢捏出一条传统的“祈年龙”,线条庄重,鳞片整齐;林小满则在旁边,用改良的工具,做出一条带着卡通元素的“祈福龙”,龙角上挂着小灯笼,尾巴卷着爱心。直播最后,张爷爷拿起林小满做的糖龙,仔细看了看:“模样是新的,但糖料的口感没差,心意也到了。”他对着镜头说:“以前我总怕手艺丢了,现在看,孩子们用新法子把它传出去,挺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那场直播后,越来越多的老匠人开始接受新媒体。张爷爷甚至让林小满教他拍视频,想记录下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古法糖龙”。团队还发起了“糖龙传承计划”,邀请全国的糖艺传承人拍短视频,分享各自的技艺,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位匠人加入,账号矩阵的总粉丝量突破了五百万。

这天傍晚,林小满结束直播,看着后台弹出的订单——有订做婚礼糖龙的,有要给孩子做生日糖龙的,还有个学校订了一百个迷你糖龙,要作为非遗课的教具。陈星拿着新设计的“圣诞糖龙”草稿跑过来,龙的手里拿着小铃铛,身上点缀着雪花:“国外的粉丝问能不能做圣诞主题的,咱们试试?”

林小满笑着点头,目光望向窗外。夕阳下,双生谷的糖坊炊烟袅袅,老匠人们在院子里晒糖料,年轻人们举着手机拍素材,手机屏幕的光和夕阳的光交叠在一起,映在每个人脸上。她想起半年前,自己第一次拍短视频时的忐忑,现在才明白,传承不是守着过去不变,而是像熬糖一样,要掌握好火候——既要守住古方的精髓,也要加入新的料,才能熬出符合这个时代的好味道。

手机又弹出一条新评论:“我跟着你们的视频学做了糖龙,我家孩子说,原来妈妈也会做‘非遗’!”林小满笑着回复:“下次拍视频@我们,看看你的作品呀!”她知道,这条“非遗 新媒体”的路,他们才刚起步,但只要能让更多人看见糖龙、喜欢糖龙,哪怕每天多一个粉丝,多一份订单,都是在为这门古老的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夜色渐浓,糖坊里的灯还亮着。团队四个人围坐在桌前,讨论着下周的直播内容——要教大家做“新年糖龙”,还要邀请张爷爷一起出镜,教大家写糖龙身上的吉祥话。手机屏幕上,粉丝群里还在热闹地讨论着,有人分享自己做的糖龙照片,有人问下次直播的时间,像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围绕着这门古老的技艺,聊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故事。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