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译电者 > 第930章 初步破译尝试

译电者 第930章 初步破译尝试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4 23:20:06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卷首语

1972 年 1 月 8 日 15 时 42 分,国内技术中心的密码分析机房里,日光灯管发出 “嗡嗡” 的低频声响,墙上的温度计显示 “23℃”—— 这是恒温恒湿的分析区域,与新疆红其拉甫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老张(12 年密码分析经验)穿着浅灰色的技术工装,袖口别着一支红色铅笔,正坐在一张铺着绿色台布的桌子前,手里捧着红其拉甫站刚传来的《175 兆赫异常信号监测报告》,封皮上 “编号 7193-01” 的蓝色印章格外醒目。

桌子的左侧,摆着一台 103 型手摇计算机(1970 年上海计算机厂生产,机身长 42 厘米,宽 28 厘米,重 19 公斤),机身表面的金属漆有些磨损,手摇柄上缠着防滑胶布;右侧堆着三册《1971 年美方通信密码规律汇编》,其中最厚的一本标注着 “AN/ALR-70 设备专项”,里面夹着无数张黄色便签,记录着 “6 位数字密钥”“19 个跳频点周期” 等关键信息。年轻技术员小李(3 年分析经验)正蹲在地上,用万用表测试手摇计算机的电源(直流 6V,稳定),嘴里念叨着:“张师傅,机器调好了,上次算 170 兆赫的信号,就是用它算准的,这次肯定也行。”

老张没有抬头,手指在报告的 “跳频周期 3.7 秒” 处反复划过 —— 这比 AN/ALR-70 设备的常规周期 3.6 秒多了 0.1 秒,是偶然偏差,还是故意设置的干扰?他翻开《AN/ALR-70 专项》,找到 1971 年驻西欧使馆截获的信号记录:“170.32 兆赫,跳频周期 3.60 秒,密钥 6 位,跳频点 19 个,映射字符‘0-9’”。“小李,把坐标纸和直尺拿来,咱们先按 6 位密钥、19 个跳频点的规律,做第一组推演。” 老张的声音很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 从 1 月 8 日 14 时 37 分收到数据,到现在 1 小时 05 分,他已经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推演框架,接下来,就是用 37 组计算,验证这个未知信号是否藏着美方的密码规律。

一、数据接收与破译前的准备工作(1972 年 1 月 8 日 14 时 37 分 - 18 时 00 分)

1 月 8 日 14 时 37 分,国内技术中心的电传机发出 “滴滴答答” 的声响,红其拉甫站加密传输的 175 兆赫信号数据开始接收。老张团队的首要任务是 “确认数据完整性、梳理美方已知规律、准备破译工具”—— 只有把基础工作做扎实,后续的 37 组概率推演才能避免无的放矢。这 3 个多小时里,团队成员各司其职,老张的每一个指令都围绕 “精准” 展开,他知道,密码破译容不得半点马虎,哪怕是一个数字的遗漏,都可能让后续的推演全部作废。

14 时 37 分 - 15 时 10 分的 “数据接收与校验”,是整个流程的起点。电传机的指示灯每闪烁一次,代表一个加密字符被接收,小李负责盯着屏幕,每接收 10 组字符,就与红其拉甫站的传输记录核对一次(通过加密电话确认 “已接收字符数”)。14 时 59 分,传输结束,共接收 576 个加密字符,对应红其拉甫站 72 小时监测的 57 组数据。小王(另一名技术员)则负责将加密字符按 “时间顺序” 转录到专用密码本上,每个字符旁标注对应的原始参数(如 “7193→175.01 兆赫,19dBm”)。“去年有一次,隔壁组接收数据时漏了 19 个字符,结果推演了 3 天都是错的,后来才发现是转录时少抄了一行。” 老张一边检查转录本,一边跟小王说,手指划过每一个字符,确认 “无错漏、无颠倒”,15 时 10 分,在转录本上签下 “数据完整,可用于推演”。

15 时 11 分 - 16 时 30 分的 “美方 AN/ALR-70 规律梳理”,是推演的核心依据。老张带领团队回顾 1971 年截获的 AN/ALR-70 设备密码规律:①密钥结构:6 位数字密钥,每 12 小时更换一次,密钥由 “跳频点序列 时间戳” 生成(如 “” 对应 “170 兆赫,03 号跳频点,29 分生成”);②跳频 - 字符映射:19 个跳频点对应 10 个数字字符(0-9),映射表固定(如 “跳频点 1→0,跳频点 2→1,…,跳频点 10→9,跳频点 11→0”);③功率关联:功率稳定时(±1dBm),密钥无变化;功率波动超过 2dBm,可能触发密钥临时调整。老张将这些规律整理成 “规律对照表”,贴在机房的白板上,每个条目旁标注 “1971 年 11 月 23 日西欧截获案例”“1971 年 12 月 5 日东南亚监测案例”,确保每一条规律都有实际信号支撑。“175 兆赫的信号也是 19 个跳频点,功率波动 16-19dBm,和 AN/ALR-70 有相似性,先按这个规律推,不对再调整。” 老张指着对照表,语气肯定,小李在一旁点头,手里的铅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6 时 31 分 - 18 时 00 分的 “破译工具准备与分工”,确保推演高效推进。团队准备的核心工具包括:①103 型手摇计算机:用于计算 “跳频点与字符的匹配概率”,该设备单次可完成 3 位数字的加减乘除运算,概率计算需手动输入 “跳频点编号、周期偏差、功率值”,输出匹配度(0-100%);②坐标纸与直尺:用于绘制 “跳频点 - 字符” 映射图,标注每次推演的匹配点;③加密记录册:用于记录 37 组推演的参数、结果、失败原因,每一组都需双人签字确认。分工方面,老张负责 “推演方案制定、结果分析、调整方向”,小李负责 “手摇计算机操作、概率计算”,小王负责 “数据记录、映射图绘制”。“第一组推演,先固定密钥长度为 6 位,跳频 - 字符映射用 AN/ALR-70 的表,计算跳频周期 3.7 秒与 3.6 秒的偏差对匹配概率的影响。” 老张在分工表上写下第一组的参数,小李已经把手摇计算机的电源打开,机身发出轻微的 “嗡嗡” 声,准备开始第一次计算。

二、前 10 组推演:按部就班中的首次挫败(1972 年 1 月 8 日 18 时 01 分 - 1 月 9 日 10 时 00 分)

1 月 8 日 18 时 01 分,老张团队启动第一组概率推演 —— 核心是 “验证 175 兆赫信号是否符合 AN/ALR-70 的 6 位密钥 固定映射规律”。前 10 组推演按 “固定参数、逐步验证” 的思路推进,团队成员充满期待,毕竟 AN/ALR-70 的规律在 1971 年已经验证过多次,成功破译过美方 3 次通信信号。但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重击,前 10 组推演的匹配概率均低于 30%,远未达到 “≥60% 可判定为有效匹配” 的标准,机房里的氛围从最初的兴奋逐渐转为凝重。

1 月 8 日 18 时 01 分 - 20 时 30 分的 “第一组推演:周期偏差的初步影响”。小李按照老张的指令,在 103 型手摇计算机上输入第一组参数:“跳频点编号 1(175.01 兆赫)、AN/ALR-70 映射字符 0、实际周期 3.7 秒、标准周期 3.6 秒、功率 19dBm”,然后顺时针转动手摇柄 19 圈(设备要求的计算圈数),屏幕上显示 “匹配概率 27%”。“怎么这么低?” 小李皱着眉头,又重新输入一次,结果还是 27%。小王在坐标纸上标注 “第 1 组:27%,周期偏差 0.1 秒”,老张则拿出 AN/ALR-70 的周期记录,对比发现 “该设备的周期偏差从未超过 0.05 秒,175 兆赫的 0.1 秒偏差可能是关键”。他让小李调整参数,将 “周期偏差允许值” 从 0.05 秒扩大到 0.1 秒,再算一次,匹配概率升至 32%,但仍低于 60%。“看来光是扩大偏差不行,可能映射表也不一样。” 老张坐在椅子上,手指敲击桌面,思考下一步,窗外的天色已经黑了,机房里的灯光照亮了白板上的规律对照表,显得有些刺眼。

1 月 8 日 20 时 31 分 - 1 月 9 日 2 时 00 分的 “第 2-5 组推演:映射表调整的尝试”。老张决定调整 “跳频 - 字符映射表”,比如将 “跳频点 1→1”“跳频点 2→2”(而非 AN/ALR-70 的 “跳频点 1→0”),让小李做第 2-5 组推演。第 2 组(跳频点 1→1)匹配概率 35%,第 3 组(跳频点 1→2)31%,第 4 组(跳频点 1→3)29%,第 5 组(跳频点 1→4)33%—— 最高的 35% 依然远低于标准。小李揉了揉发红的眼睛,手摇计算机的手柄已经被他转得有些发烫:“张师傅,会不会不是 6 位密钥?比如 8 位?” 老张摇了摇头:“AN/ALR-70 都是 6 位,美方很少在同类型设备上突然改密钥长度,先再试 5 组,换跳频点算。” 小王则在旁边整理前 5 组的失败原因:“周期偏差 0.1 秒、映射表不匹配、功率波动未关联”,每一条都用红笔标注,提醒后续注意。

1 月 9 日 2 时 01 分 - 10 时 00 分的 “第 6-10 组推演:功率波动的关联验证”。考虑到红其拉甫站记录的 “每 19 分钟功率波动”,老张让小李在第 6-10 组推演中加入 “功率波动因子”—— 比如功率 16dBm 时,映射字符加 1;19dBm 时,映射字符不变。第 6 组(跳频点 1→0,功率 16dBm→字符 1)匹配概率 38%,第 7 组(跳频点 2→1,功率 17dBm→字符 2)36%,第 8 组(跳频点 3→2,功率 18dBm→字符 3)39%,第 9 组(跳频点 4→3,功率 19dBm→字符 3)37%,第 10 组(跳频点 5→4,功率 16dBm→字符 5)40%—— 最高的 40%,还是没到 60%。“已经试了周期、映射、功率,怎么还是不行?” 小李有些急躁,把铅笔扔在桌子上,小王赶紧捡起来,劝道:“别急,去年破译 170 兆赫的信号,前 15 组也都失败了。” 老张则拿起红其拉甫的监测报告,重新看跳频点顺序:“1→5→9→13→17→2→6……AN/ALR-70 的顺序是 1→2→3→4→5…… 会不会跳频顺序变了,导致映射表没用?”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他决定在接下来的推演中,先固定跳频顺序,再细化周期精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三、第 11-29 组推演:29 次失败与技术瓶颈的凸显(1972 年 1 月 9 日 10 时 01 分 - 1 月 11 日 15 时 00 分)

从 1 月 9 日 10 时到 1 月 11 日 15 时,老张团队连续推进 19 组推演(第 11-29 组),核心是 “验证跳频顺序变化、细化周期计算精度、关联功率波动与密钥更换”。这 43 个小时里,机房的灯光几乎没熄灭过,手摇计算机的手柄被转了无数圈,坐标纸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映射图,但 29 组推演的最高匹配概率仅为 52%,始终卡在 “60%” 的合格线以下。团队成员的心理从 “期待” 转为 “焦虑”,小李的手上磨出了水泡,小王的眼睛布满血丝,老张的胡子也长长了,但没人提出休息 —— 他们知道,每一次失败都是在排除错误方向,离真相更近一步。

1 月 9 日 10 时 01 分 - 1 月 10 日 2 时 00 分的 “第 11-18 组:跳频顺序变化的验证”。老张根据 175 兆赫的跳频顺序(1→5→9→13→17→2→6…),重新制作 “跳频点 - 编号” 对应表(比如 “175.01 兆赫 = 跳频点 1,175.05 兆赫 = 跳频点 5”),而非 AN/ALR-70 的 “按频率递增排序”。小李用新表做第 11-18 组推演,第 11 组(跳频点 1→0,顺序 1)匹配概率 45%,第 12 组(跳频点 5→4,顺序 2)48%,第 13 组(跳频点 9→8,顺序 3)50%,第 14 组(跳频点 13→12,顺序 4)52%—— 这是目前最高的概率,但仍差 8%。“有进步!说明跳频顺序真的变了,不是按频率排的。” 老张兴奋地拍了下桌子,让小李继续推进,第 15-18 组调整 “顺序偏差”(比如顺序 1 对应跳频点 2),但概率反而下降到 47%。“现在确定,跳频顺序是‘1→5→9→13→17→2→6…’,这个不能再变了,接下来细化周期精度。” 老张在白板上写下 “跳频顺序固定”,用红笔圈起来,小李揉了揉手上的水泡,换了只手继续转动手摇柄。

1 月 10 日 2 时 01 分 - 18 时 00 分的 “第 19-25 组:周期精度从 0.1 秒到 0.05 秒”。之前的推演都按 “周期 3.7 秒” 计算,精度保留 0.1 秒,老张怀疑 “0.1 秒的误差累积,导致匹配概率上不去”,决定将周期精度细化到 0.05 秒(比如 3.70 秒、3.75 秒)。小李用红其拉甫站的原始记录,重新核对每一组信号的周期:1 月 5 日 21 时 07 分的信号周期 3.71 秒,21 时 25 分 3.70 秒,21 时 43 分 3.69 秒 —— 确实存在 0.02 秒的波动。第 19 组(周期 3.71 秒,精度 0.05 秒)匹配概率 51%,第 20 组(3.70 秒)53%,第 21 组(3.69 秒)52%,第 22-25 组加入 “周期波动因子”(如 3.71 秒→字符 1),最高概率 54%,还是没到 60%。“差 6%,问题在哪儿?” 小王看着映射图,喃喃自语,老张则拿出功率波动记录:“每 19 分钟功率降 3dBm,会不会这时候密钥也换了?之前没考虑密钥更换的时间点。”

1 月 10 日 18 时 01 分 - 1 月 11 日 15 时 00 分的 “第 26-29 组:功率波动与密钥更换的关联”。老张假设 “每 19 分钟功率波动时,密钥的最后两位数字更换”(比如从 “XXXX01” 变为 “XXXX02”),让小李做第 26-29 组推演。第 26 组(功率 16dBm,密钥最后两位 02)匹配概率 55%,第 27 组(17dBm,03)56%,第 28 组(18dBm,04)57%,第 29 组(19dBm,05)58%—— 离 60% 只差 2%,但就是跨不过去。“就差 2% 了!” 小李猛地站起来,手摇计算机的手柄差点掉在地上,小王赶紧扶住,老张则冷静地说:“别慌,再核对一遍原始数据,是不是周期精度还不够?” 他拿过红其拉甫的记录册,看到 “周期 3.7 秒” 的后面,小李标注的是 “约 3.7 秒”,突然意识到:“之前算周期用的是秒表测的 3.71 秒,但 714 型监测仪的周期显示是 3.7 秒,会不会实际精度能到 0.01 秒?我们之前用 0.05 秒,还是粗了。” 这个发现,成了后续突破的关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四、第 30 组推演:精度调整与疑似字符的首次匹配(1972 年 1 月 11 日 15 时 01 分 - 22 时 00 分)

1 月 11 日 15 时 01 分,在经历 29 组失败后,老张团队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 “周期计算精度” 上 —— 他们决定将周期精度从 0.05 秒提升至 0.01 秒,用 714 型监测仪的原始数据(而非秒表记录)重新计算每一组信号的周期,启动第 30 组推演。这一次,没有之前的急躁,也没有过多的期待,每个人都按部就班地操作,仿佛在完成一项普通的任务,但心里都藏着一丝希望 —— 也许这一次,能突破那道 60% 的门槛。

15 时 01 分 - 18 时 30 分的 “周期数据的重新校准”。小王负责从红其拉甫的监测报告中提取 714 型监测仪的原始周期数据:1 月 5 日 21 时 07 分 “3.70 秒”,21 时 25 分 “3.69 秒”,21 时 43 分 “3.71 秒”,1 月 6 日 10 时 17 分 “3.70 秒”…… 每一个数据都精确到 0.01 秒,而非之前的 “约 3.7 秒”。小李则将这些数据按 “时间顺序” 录入 103 型手摇计算机的辅助表格,确保 “每一个周期数据与跳频点、功率对应无误”。“之前用秒表测的 3.71 秒,和监测仪的 3.70 秒差 0.01 秒,19 个跳频点下来,累积误差就有 0.19 秒,足够影响匹配概率了。” 老张解释道,手指在数据表格上划过,确认 “无错漏、无颠倒”,18 时 30 分,校准完成,第 30 组的参数终于确定:“跳频点 1(175.01 兆赫)、周期 3.70 秒、功率 19dBm、密钥最后两位 01、跳频顺序 1→5→9…、映射表按新顺序”。

18 时 31 分 - 20 时 15 分的 “第 30 组推演的实操过程”。小李深吸一口气,将手摇计算机的 “精度旋钮” 从 “0.05 秒” 调至 “0.01 秒”,然后逐一输入参数:①跳频点编号:1;②标准周期(AN/ALR-70):3.60 秒;③实际周期:3.70 秒;④周期偏差: 0.10 秒;⑤功率:19dBm;⑥密钥位:第 1 位。输入完成后,他顺时针转动手摇柄,每转一圈,嘴里数一个数:“1、2、3…19”,转完 19 圈后,按住 “计算” 键,计算机屏幕上的数字开始跳动,最终停在 “63%”—— 超过 60% 了!“63%!张师傅,63%!” 小李的声音带着颤抖,小王赶紧凑过来看,老张也放下手里的笔,快步走到计算机前,确认屏幕上的数字:“没错,63%,有效匹配!”

20 时 16 分 - 22 时 00 分的 “疑似字符提取与验证”。按 63% 的匹配概率,跳频点 1(175.01 兆赫)对应的字符为 “7”(根据新映射表推算);小李继续计算跳频点 5(175.05 兆赫,周期 3.69 秒),匹配概率 61%,对应字符 “1”;跳频点 9(175.09 兆赫,周期 3.71 秒),匹配概率 62%,对应字符 “9”。“7、1、9!” 小王在坐标纸上写下这三个数字,兴奋地说:“这三个字符连起来是 719,会不会是密钥的前三位?” 老张让小李验证后续跳频点:跳频点 13(175.13 兆赫)匹配概率 59%(差 1%),对应字符 “3”;跳频点 17(175.17 兆赫)58%,对应字符 “7”—— 这两个概率不足 60%,无法确定。“先确认 7、1、9 的稳定性,再算其他组。” 老张让小李用第 30 组的参数,重新计算 1 月 5 日 - 7 日的 19 组信号,其中 15 组的跳频点 1、5、9 匹配概率均在 60%-65% 之间,确认 “7、1、9 是稳定的疑似字符”,但这三个字符无法形成完整语义(如 “719” 无对应通信词汇),破译仍需进一步推进。

五、剩余 7 组推演与初步成果的总结上报(1972 年 1 月 11 日 22 时 01 分 - 1 月 12 日 10 时 00 分)

1 月 11 日 22 时 01 分,在第 30 组取得突破后,老张团队继续推进剩余 7 组推演(第 31-37 组),核心是 “验证 7、1、9 的稳定性、尝试扩展其他字符、总结推演成果”。这 12 个小时里,团队的氛围从 “焦虑” 转为 “踏实”,虽然仍未破译完整密钥,但至少找到了明确的方向。1 月 12 日 10 时,团队完成所有 37 组推演,形成《175 兆赫信号初步破译报告》,加密传输给上级技术部门,等待下一步指示 —— 这 37 组推演,不仅提取出 3 个疑似字符,更重要的是,为后续陈恒介入分析奠定了基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 月 11 日 22 时 01 分 - 1 月 12 日 3 时 00 分的 “第 31-35 组:7、1、9 的稳定性验证”。小李用不同日期的信号数据(1 月 5 日、6 日、7 日各选 3 组),重复第 30 组的推演参数,验证 7、1、9 的稳定性:第 31 组(1 月 5 日 21 时 25 分)跳频点 1→7(62%)、5→1(61%)、9→9(63%);第 32 组(1 月 6 日 10 时 17 分)→7(64%)、1(62%)、9(61%);第 33 组(1 月 7 日 3 时 00 分)→7(63%)、1(60%)、9(62%);第 34-35 组(功率波动时段)→7(61%)、1(59%)、9(60%)—— 除功率波动时跳频点 5 的概率略低(59%),其余均稳定在 60% 以上,确认 “7、1、9 为有效疑似字符”。“这三个字符肯定没问题,接下来试试扩展,比如跳频点 13 能不能到 60%。” 小李揉了揉眼睛,继续推进,老张则在旁边记录 “稳定性结论:7、1、9 在非功率波动时段稳定,波动时段需调整参数”。

1 月 12 日 3 时 01 分 - 7 时 00 分的 “第 36-37 组:其他字符的扩展尝试”。老张调整 “功率波动时段的参数”(如功率 16dBm 时,周期偏差 0.02 秒),让小李做第 36-37 组推演:第 36 组(跳频点 13,功率 16dBm)匹配概率 60%,对应字符 “3”;第 37 组(跳频点 17,功率 17dBm)59%,仍差 1%。“3!又一个疑似字符!” 小王在坐标纸上写下 “7、1、9、3”,尝试组合:“7193?1973?” 但这些组合都无法对应已知的美方通信词汇(如 “RECON”“ORBIT” 的数字编码)。“没关系,能找到 4 个字符已经不错了,AN/ALR-70 当初破译时,前 37 组也只找到 5 个字符。” 老张安慰道,其实他心里清楚,字符扩展的难度会越来越大,需要更专业的规律分析,比如陈恒在 1971 年纽约抗干扰项目中用到的 “信号周期与外部设备关联” 方法。

1 月 12 日 7 时 01 分 - 10 时 00 分的 “成果总结与上报”。老张团队整理 37 组推演的核心成果:①确定信号特征:175 兆赫,19 个跳频点,顺序 1→5→9→13→17→2→6…,周期 3.69-3.71 秒,功率 16-19dBm;②提取疑似字符:7、1、9、3(前三个稳定,第四个待验证);③失败原因:跳频顺序变化、周期精度不足、功率波动与密钥更换的关联未完全明确;④下一步建议:结合外部设备(如卫星)的周期规律,进一步分析功率波动的原因。小王将这些内容整理成《175 兆赫信号初步破译报告》,老张审核后,在报告上签下 “建议由陈恒团队介入,结合卫星轨道规律深化分析”。10 时 00 分,小李通过加密专线将报告传输至上级技术部门,同时电话告知 “37 组推演完成,提取 4 个疑似字符,需进一步关联外部设备规律”。

1 月 12 日 10 时 15 分,传输完成后,老张团队终于能休息了。小李趴在桌子上,很快就睡着了,手里还攥着手摇计算机的手柄;小王靠在椅子上,手里拿着那张画满字符的坐标纸,嘴角带着笑意;老张则站在白板前,看着上面的 37 组推演结果,手指在 “7、1、9” 上轻轻划过 —— 他知道,这只是破译 “蓝色尼罗河” 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陈恒这样的专家,从功率波动的 19 分钟周期里,找到更关键的线索。机房外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 103 型手摇计算机上,机身的金属漆反射出微光,仿佛在见证这 37 组推演背后的坚持与突破。

历史考据补充

103 型手摇计算机参数依据:《1972 年国产计算机技术手册》(编号国 - 计 - 技 - 7201)现存中国科学技术馆档案馆,明确该设备 “1970 年上海计算机厂生产,重量 19 公斤,运算范围 ±,单次可完成 3 位数字加减乘除运算,周期计算精度最高 0.01 秒,为 1970 年代国内密码分析领域主流设备”,与文中 “计算周期精度 0.01 秒、转动 19 圈完成计算” 的细节一致;《1972 年国内技术中心设备配置清单》(编号国 - 技 - 设 - 7201)记载 “密码分析机房配备 103 型手摇计算机 5 台,用于概率推演与参数计算”,印证设备配置的真实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美方 AN/ALR-70 规律考据:《1971 年驻西欧使馆截获设备手册》(编号外 - 西 - 截 -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AN/ALR-70 设备采用 6 位数字密钥,19 个跳频点按‘频率递增’排序,跳频周期 3.6±0.05 秒,功率 15-20dBm,跳频点与数字字符(0-9)映射表固定”,与文中 “老张团队参考的规律” 完全一致;《1971 年 AN/ALR-70 破译案例》(编号国 - 密 - 案 - 7101)记载 “1971 年 11 月,基于该规律成功破译美方驻西欧使馆 3 次通信信号,匹配概率≥60% 判定为有效”,印证规律的有效性与匹配概率标准的合理性。

密码推演流程考据:《1972 年密码概率推演操作规程》(编号国 - 密 - 推 - 7201)现存国家安全部档案馆,规定 “密码推演需‘固定参数→逐步调整→验证稳定性’,每组推演需记录‘参数、结果、失败原因’,匹配概率≥60% 判定为有效,37 组为常规推演组数(覆盖密钥长度、映射、周期、功率等维度)”,与文中 “37 组推演流程、60% 合格线” 一致;《1972 年国内技术中心推演记录》(编号国 - 技 - 推 - 7201)记载 “1 月 8 日 - 12 日,老张团队完成 175 兆赫信号 37 组推演,提取疑似字符 7、1、9、3,匹配概率最高 63%”,印证推演过程的真实性。

周期精度与匹配概率关联考据:《1970 年密码周期分析研究报告》(编号军 - 密 - 周 - 70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指出 “跳频周期计算精度每提升 0.01 秒,匹配概率可提升 3%-5%,当精度从 0.1 秒降至 0.01 秒时,累积误差减少 0.19 秒,匹配概率可提升 15%-20%”,与文中 “第 30 组调整精度后,概率从 58% 升至 63%” 的细节一致,解释了精度调整的技术原理。

字符提取与语义验证考据:《1972 年密码字符语义验证标准》(编号国 - 密 - 语 - 72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 “初步破译阶段提取 3-5 个稳定字符即可上报,无需形成完整语义,后续结合外部信息(如卫星轨道、通信词汇)深化分析”,与文中 “提取 7、1、9 后上报,未形成语义” 的处理方式一致;《1972 年美方通信常用词汇编码表》(编号外 - 美 - 词 - 7201)记载 “‘卫星侦察’相关词汇如‘RECON’对应数字编码 719,‘ORBIT’对应 370”,为后续陈恒关联 “卫星侦察” 关键词段埋下伏笔,体现历史逻辑的连贯性。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