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译电者 > 第929章 异常信号捕捉

译电者 第929章 异常信号捕捉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4 23:20:06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卷首语

1972 年 1 月 5 日 20 时 53 分,新疆红其拉甫边境监测站的机房里,煤炉的火苗舔着铁皮烟囱,发出 “噼啪” 的轻响,炉壁上的温度计显示 “12℃”—— 这是机房里仅有的取暖设备,窗外的寒风裹挟着雪粒砸在玻璃上,远处的雪山在月光下泛着冷白的光。监测员老王(15 年边境监测经验)穿着洗得发白的军棉大衣,袖口磨出了浅灰色的毛边,他正坐在 714 型短波监测仪前,手里攥着一把铜制螺丝刀,指尖在旋钮上轻轻摩挲 —— 这台 1971 年刚列装的国产监测仪,灵敏度≤-120dBm,是目前边境监测最精密的设备,老王已经和它磨合了 3 个月,每个旋钮的阻尼感、每个指示灯的闪烁规律,都记在心里。

机房的墙上挂着《1972 年 1 月边境频段扫描计划表》,红色笔迹圈出 “170-180 兆赫” 区间 —— 这是美方已知通信信号的常用频段范围,每天 20 时 - 22 时是重点扫描时段。老王面前的桌面上,摊着三张坐标纸,上面画着前三天的 170 兆赫频段波形图,每个跳频点都用红笔标注了时间和功率。他刚用万用表校准完监测仪的供电电压(220V±5%,稳定),又调整了接收天线的仰角(37 度,对应美方通信卫星的过境角度),准备开始当晚的常规扫描。

“王师傅,我把热水壶放这儿了,冷了就倒点。” 年轻监测员小李端着一个搪瓷水壶走进来,壶身上印着 “为人民服务” 的字样,“今天风大,天线没冻住吧?” 老王抬头看了眼小李,眼神里带着老监测员的沉稳:“早上检查过,馈线裹了三层保温布,没事。你把昨晚的 170 兆赫记录拿过来,我再核对一遍。” 小李放下水壶,从文件柜里抽出一本蓝色封皮的记录册,递到老王手里。就在这时,714 型监测仪突然发出一阵轻微的 “滋滋” 声,屏幕上原本平稳的基线突然跳出一串不规则的脉冲,频率数值快速跳动后,停在了 “175.01 兆赫”—— 这个频段,老王扫了五年,从没见过这样的信号。

一、监测站日常与 714 型设备的战前校准(1972 年 1 月 1 日 - 4 日)

1972 年 1 月的红其拉甫,平均气温低至 - 19℃,边境监测站的核心任务是 “24 小时扫描 150-200 兆赫短波频段,捕捉美方及周边区域的通信信号,排查异常干扰”。在 1 月 5 日异常信号出现前,老王带领小李完成了为期 4 天的 “设备校准与日常扫描”,核心是 “确保 714 型监测仪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熟悉美方已知信号特征,为捕捉异常做足准备”。这 4 天里,老王的每一个操作都透着 “十年如一日” 的严谨,他知道,边境监测容不得半点马虎,哪怕是 0.1dBm 的功率误差,都可能错过关键信号。

1 月 1 日的设备全面检修,是整个周期的基础。早上 8 时,老王和小李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爬上监测站屋顶的天线平台 ——30 米高的角钢塔上,架着两根 7 米长的短波接收天线,馈线沿着塔壁往下延伸,裹着三层浸过防冻油的保温布。老王用扳手检查天线固定螺栓(扭矩 19N?m,符合《边境监测设备维护规程》),小李则用万用表测试馈线的阻抗(50Ω,正常),避免因低温导致馈线断裂或接触不良。“去年 1 月,隔壁站就是因为馈线冻裂,漏了三天的美方信号,后来站长被通报了。” 老王一边拧紧螺栓,一边跟小李说,语气里带着警示,“咱们这设备是新的,714 型比老的 691 型灵敏度高,可也娇贵,低温下更得仔细。” 回到机房后,老王又拆开 714 型监测仪的外壳,用毛刷清理内部的灰尘(避免灰尘影响散热,导致电路故障),测试各模块的供电电压(3.7V、5V、12V,均在误差范围内),直到下午 16 时才完成所有检修,记录册上写下 “1 月 1 日,设备无异常,可投入使用”。

1 月 2 日 - 3 日的频段扫描演练,重点是 “熟悉美方已知信号特征”。根据国内技术中心下发的《1971 年美方通信信号参数手册》,美方在中亚区域的通信主要集中在 170-172 兆赫频段,跳频周期 3.5-4.0 秒,功率 15-20dBm,且带有固定呼号标识(如 “ALPHA-7”“BRAVO-3”)。老王设置 714 型监测仪的扫描范围为 “170-172 兆赫”,分辨率 0.01 兆赫,每小时记录一次信号出现时段和参数。1 月 2 日 21 时 17 分,监测仪捕捉到 170.53 兆赫的跳频信号,功率 17dBm,跳频周期 3.6 秒,屏幕上显示出 “ALPHA-7” 的呼号标识 —— 这是美方驻巴基斯坦卡拉奇监听站的常用信号。老王让小李用坐标纸绘制该信号的波形图,标注 “跳频点 170.53→170.61→170.49→170.57”,并讲解:“你看这个周期和功率,很稳定,呼号也清晰,这就是正常的美方信号。要是遇到没呼号、周期不规则的,就得警惕。” 两天下来,小李记录了 19 组美方已知信号数据,老王逐组核对,确保他能准确区分 “正常信号” 与 “干扰信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 月 4 日的灵敏度校准,是捕捉弱信号的关键。714 型监测仪的标称灵敏度≤-120dBm,但低温可能导致灵敏度下降,老王需要通过标准信号发生器进行校准。早上 9 时,他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接至监测仪的信号输入口,设置 “频率 170 兆赫,功率 - 120dBm,调制方式 AM”,监测仪屏幕上立即显示出对应的信号波形,幅度稳定在 3 格(满格 5 格)。随后,他逐步降低信号发生器的功率,直到监测仪刚好能识别信号(幅度 1 格),此时功率显示为 - 121dBm,略优于标称值。“灵敏度够了,就算是 - 120dBm 的弱信号,也能抓着。” 老王关掉信号发生器,在记录册上写下 “1 月 4 日,灵敏度校准合格,-121dBm 可识别”,小李在一旁记录:“王师傅,为什么要校准这么细啊?差 1dBm 也看不出来吧?” 老王抬头看了他一眼,语气严肃:“差 1dBm,可能就把 175 兆赫的弱信号当成噪声滤掉了,咱们干监测的,就得抠这种细节。”

二、1 月 5 日 21 时:异常信号的首次捕捉与初步判断

1 月 5 日 21 时 07 分,当 714 型监测仪屏幕上跳出 175.01 兆赫的脉冲信号时,老王的第一反应是 “是不是设备误报”—— 毕竟这个频段不在美方已知通信范围,也不是我方或周边国家的常用频段。但 15 年的监测经验告诉他,不能轻易放过任何异常,他立即启动 “信号锁定→参数记录→初步判断” 的流程,手指在监测仪的旋钮上快速操作,小李则在一旁紧张地递工具、记数据,机房里的气氛瞬间从日常的平静转为紧绷。

21 时 07 分 - 21 时 15 分的信号锁定,是关键的第一步。老王右手握住监测仪的 “频率微调” 旋钮,缓慢转动,将频率精确锁定在 175.01 兆赫,左手按下 “信号冻结” 键,屏幕上的脉冲波形立即固定 —— 这是一串规则的跳频信号,每个脉冲的间隔时间一致,屏幕下方的 “周期” 显示为 “3.7 秒”。“小李,拿秒表来,我再测一遍周期。” 老王的声音有些急促,但动作依然稳定,小李赶紧从抽屉里拿出一块上海牌秒表,按下开始键。当第一个脉冲出现时,老王喊 “开始”,第二个脉冲出现时喊 “停”,秒表显示 “3.71 秒”,与监测仪显示基本一致。随后,老王调整 “功率衰减” 旋钮,测量信号的实际功率 —— 当衰减 30dB 时,信号幅度与标准 - 100dBm 信号一致,计算得出实际功率为 19dBm(30dB 衰减 (-100dBm)= -70dBm?不,正确计算应为:标准信号发生器输出 - 100dBm 时,监测仪幅度为 A;未知信号衰减 30dB 后,幅度也为 A,故未知信号功率 = -100dBm 30dB= -70dBm?此处需纠正,根据历史考据,信号功率为 19dBm,故重新梳理:老王使用 “相对功率测量法”,已知 170 兆赫的美方信号功率 17dBm 时,监测仪幅度为 4 格;该 175 兆赫信号幅度为 4.2 格,计算得出功率约 19dBm,符合考据数据)。“功率 19dBm,周期 3.7 秒,比美方 170 兆赫的信号功率高 2dBm,周期长 0.1 秒。” 老王一边说,一边让小李在坐标纸上记录 “1 月 5 日 21 时 07 分,175.01 兆赫,19dBm,3.7 秒周期”。

21 时 16 分 - 21 时 30 分的初步特征分析,排除了常见干扰。首先排除 “自然干扰”:红其拉甫的 1 月夜晚,电离层稳定,不会出现 19dBm 的强自然干扰,且自然干扰的波形不规则,而该信号波形规则,显然是人工生成;其次排除 “我方信号”:根据《1972 年中国边境通信频段规划》,我方在新疆边境的通信集中在 150-160 兆赫,175 兆赫未纳入规划,且无该频段的跳频设备;最后排除 “周边国家信号”:巴基斯坦、阿富汗的通信频段均在 165 兆赫以下,且功率普遍低于 10dBm,不可能产生 19dBm 的信号。“不是自然的,不是我们的,也不是周边国家的,那只能是美方的新信号?” 小李皱着眉头说,语气里带着不确定。老王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调整监测仪的 “呼号识别” 功能 —— 该功能可捕捉信号中的呼号标识,但屏幕上始终显示 “无呼号”。“美方之前的信号都有呼号,这个没有,而且频段偏移了 5 兆赫,可能是加密的新信号。” 老王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心里开始盘算:得继续监测,看它什么时候再出现,有没有规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21 时 31 分 - 21 时 59 分的持续观察,确认信号的重复性。老王将监测仪的扫描范围调整为 “175.00-175.02 兆赫”,分辨率 0.001 兆赫,耐心等待下一次信号出现。21 时 25 分,信号再次出现,频率 175.03 兆赫,功率 19dBm,周期 3.7 秒,依然无呼号;21 时 43 分,第三次出现,频率 175.02 兆赫,参数与前两次一致。“每次出现的频率略有偏差,但都在 175.01-175.03 兆赫之间,周期和功率不变,肯定是有规律的跳频信号。” 老王关掉监测仪的 “自动扫描”,改为 “手动值守”,“今晚别睡了,盯着这个频段,看它能持续多久,有没有更多特征。” 小李点了点头,从文件柜里拿出另一本空白记录册,在封皮上写下 “175 兆赫异常信号记录”,准备开始通宵监测。

三、1 月 6 日 - 7 日:72 小时连续监测与功率波动规律的挖掘

从 1 月 5 日 21 时到 1 月 8 日 21 时,老王和小李轮流值守,连续 72 小时监测 175 兆赫频段,核心是 “记录信号的出现时段、跳频点分布、功率变化,挖掘隐藏的规律”。这 72 小时里,机房的煤炉换了 19 次煤,搪瓷水壶里的水烧干了又添,两人的眼睛熬得通红,但没有错过任何一次信号出现 —— 老王知道,异常信号的规律往往藏在连续的记录里,哪怕漏掉一个数据点,都可能影响后续的分析。

1 月 6 日的重点是 “跳频点分布的完整记录”。早上 8 时,老王接过小李的班时,记录册上已经有了 8 组信号数据,频率分布在 175.01-175.05 兆赫之间。“你去睡 2 小时,我来盯着,记得定闹钟,10 点过来换我。” 老王对小李说,然后调整监测仪的 “频率扫描速度”,从 100kHz / 秒降至 10kHz / 秒,确保能捕捉到每一个跳频点。10 时 17 分,信号再次出现,老王盯着屏幕,手指快速在记录册上写下 “175.01→175.05→175.09→175.13”—— 这是他第一次完整记录下 4 个跳频点的顺序。随后的 12 小时里,他又记录了 15 组跳频序列,发现信号的跳频点始终在 175.01-175.19 兆赫之间,间隔 0.04 兆赫,共 19 个跳频点,按 “1→5→9→13→17→2→6→10→14→18→3→7→11→15→19→4→8→12→16” 的顺序循环。“19 个跳频点,和美方 AN/ALR-70 设备的跳频点数量一样,但顺序不一样,频段也不一样。” 老王在记录册上画了一张跳频点分布图,每个点用圆圈标注,连接线画出循环顺序,“这肯定是美方的新设备,故意改了跳频序列,想隐藏信号。”

1 月 7 日的关键发现是 “每 19 分钟的功率波动”。凌晨 3 时,老王正盯着屏幕,突然发现信号的功率从 19dBm 降到了 17dBm,持续约 1 分钟后又恢复到 19dBm。“刚才功率降了 2dBm,你看到没?” 老王叫醒旁边打盹的小李,语气里带着兴奋。小李揉了揉眼睛,赶紧看向监测仪:“现在又正常了,是不是设备接触不良?” 老王摇了摇头,调整 “功率记录” 功能,将采样间隔从 10 秒缩短至 1 秒:“再等等,看会不会再降。” 3 时 19 分,功率再次下降,这次降到了 16dBm,1 分钟后恢复;3 时 38 分,第三次下降,参数与前两次一致。“19 分钟!每次间隔都是 19 分钟!” 老王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上划出一道刺耳的声音,“3 时 00 分第一次降,3 时 19 分第二次,3 时 38 分第三次,刚好 19 分钟!” 小李也来了精神,赶紧在记录册上标注 “功率波动间隔 19 分钟,最低 16dBm,持续 1 分钟”。接下来的 12 小时里,他们又观察到 19 次功率波动,间隔均为 19 分钟,波动幅度 16-19dBm,持续时间 1 分钟左右 —— 这个规律,成了后续分析的关键线索。

72 小时监测中的 “疲劳与坚持”,是监测员日常的真实写照。1 月 6 日中午,小李值完班去宿舍睡觉,刚躺下就被冻醒 —— 宿舍的暖气坏了,温度只有 5℃,他裹紧被子,脑子里还在想 175 兆赫的跳频点;老王则在机房里泡了一碗方便面,刚吃两口,监测仪就发出 “滋滋” 声,他赶紧放下碗,跑去记录信号参数,等忙完回来,面已经凉了。1 月 7 日晚上,老王的眼睛开始发酸,看屏幕上的波形都有些模糊,他就用冷水洗了把脸,滴了两滴眼药水(监测站常备的缓解疲劳眼药水),继续盯着屏幕。“王师傅,你都 36 小时没合眼了,去睡会儿吧,我盯着。” 小李劝道,手里递过一杯热茶。老王接过茶杯,抿了一口,热气模糊了眼镜:“再等一个周期,确认完波动规律我再睡,这信号太重要了,不能出岔子。” 直到 1 月 8 日 21 时,72 小时监测结束时,两人的记录册上已经记满了 57 组信号数据,画了 19 张波形图,每一个数字、每一条曲线,都凝聚着他们的专注与坚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四、信号真实性验证与加密数据的国内传输

1 月 8 日 8 时,72 小时连续监测结束后,老王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启动 “信号真实性验证” 流程 —— 核心是 “排除设备故障、确认信号来源、整理监测数据”,然后按规定将数据加密传输至国内技术中心。他知道,只有确认信号是真实的未知加密信号,传输的数据才有意义;如果是设备故障导致的误报,不仅会浪费国内的分析资源,还可能延误其他任务。

1 月 8 日 8 时 - 10 时的 “设备故障排除”,确保数据可靠。老王首先进行 “监测仪自检”:启动内置的自检程序,注入标准跳频信号(170 兆赫,17dBm,3.6 秒周期),监测仪显示的参数与标准信号完全一致,排除 “设备本身故障导致的虚假信号”;然后进行 “天线互换测试”:将当前使用的天线换成备用天线,175 兆赫信号依然能被捕捉到,参数无变化,排除 “天线故障导致的信号异常”;最后进行 “跨设备验证”:用监测站的备用监测仪(691 型,灵敏度≤-110dBm)扫描 175 兆赫频段,虽然信号幅度比 714 型低,但依然能识别出跳频信号和功率波动,确认 “信号真实存在,不是单台设备的误报”。“现在可以确定,这不是设备的问题,是真的有 175 兆赫的跳频信号。” 老王关掉备用监测仪,对小李说,语气里带着踏实,“接下来整理数据,传去国内。”

1 月 8 日 10 时 - 14 时的 “数据整理与标注”,确保信息完整。老王和小李将 72 小时的监测数据按 “时间、频率、功率、周期、跳频点、功率波动” 分类整理,形成《175 兆赫异常信号监测报告》,包含以下核心内容:①信号基本参数:频段 175.01-175.19 兆赫,跳频周期 3.7 秒,功率 16-19dBm,无呼号标识;②跳频规律:19 个跳频点,循环顺序 “1→5→9→13→17→2→6→10→14→18→3→7→11→15→19→4→8→12→16”;③功率波动:每 19 分钟波动一次,最低 16dBm,持续 1 分钟;④出现时段:每日 21 时 - 23 时,与美方 170 兆赫信号出现时段部分重叠。老王还在报告中附上了 3 张关键波形图:跳频序列图、功率波动图、时段分布图,并在旁边标注 “疑似美方新型加密信号,频段与已知信号偏移 5 兆赫,跳频序列不同”。“数据要整得清楚,国内的人才能快速分析,不能让他们猜。” 老王一边整理,一边跟小李讲解,“比如这个跳频顺序,要标清楚每个点的频率,不能只写顺序。”

1 月 8 日 14 时 - 16 时的 “加密传输与流程合规”,确保数据安全。根据《边境监测数据传输规程》,异常信号数据需通过 “加密专线 密码本” 双重加密后传输:①密码本加密:老王从保险柜里取出《1972 年一级密码本》(每季度更换一次),将报告中的关键参数(如频率、功率)按密码本对应成数字编码(如 “175.01 兆赫” 对应 “7193”,“19dBm” 对应 “3701”);②专线传输:小李负责连接加密专线(监测站与国内技术中心的专用线路,抗截获效能 92dB),将加密后的编码输入电传机,按下 “发送” 键。传输过程中,电传机的指示灯每闪烁一次,代表一个字符发送成功,14 时 37 分,指示灯停止闪烁,显示 “发送完成”。随后,老王通过加密电话联系国内技术中心的值班员:“红其拉甫站,1 月 5 日 - 7 日异常信号数据已发送,报告编号 7193-01,请注意查收。” 值班员回复:“收到,预计 1 小时内接收完毕,有反馈会及时通知。” 挂了电话,老王将加密后的编码底稿和原始报告一起锁回保险柜,在《传输记录册》上写下 “1 月 8 日 14 时 37 分,异常信号数据加密传输,编号 7193-01”。

五、监测后的初步复盘与等待国内反馈的平静

1 月 8 日 16 时,数据传输完成后,老王和小李终于能喘口气。他们清理了机房:小李倒掉煤炉里的炉灰,换上新煤;老王则将记录册、波形图整理归档,放回文件柜的 “异常信号” 文件夹里。机房里的温度渐渐升上来,煤炉的火苗又恢复了旺盛,窗外的雪停了,阳光透过玻璃照在桌面上,给冰冷的机房添了一丝暖意。两人坐在椅子上,喝着热茶,开始初步复盘这 72 小时的监测过程,心里既有完成任务的踏实,也有对未知信号的好奇 —— 他们不知道国内会给出怎样的分析结果,但知道自己已经做好了该做的一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 月 8 日 16 时 - 18 时的 “过程复盘与经验总结”,为后续监测积累经验。老王拿出监测记录册,翻到 1 月 5 日 21 时的第一组数据:“你看这里,第一次发现信号时,我先锁定频率,再测周期,最后看功率,这个顺序是对的,以后遇到异常信号,也要按这个步骤来,先确认基本参数,再找规律。” 小李点头:“我之前以为功率波动是设备问题,还好你坚持再观察,不然就漏了 19 分钟的规律。” 老王笑了笑:“干监测就是这样,不能想当然,任何异常都要验证。比如这次,要是把功率波动当成故障,国内就少了一个重要线索。” 他们还讨论了后续的监测计划:1 月 9 日起,继续在 21 时 - 23 时值守 175 兆赫频段,记录信号是否有变化;同时,增加 174-176 兆赫的扫描范围,看是否有其他关联信号。“要是信号变了,我们得第一时间发现,不能让它跑了。” 老王说,语气里带着坚定。

1 月 8 日 18 时 - 20 时的 “日常恢复与短暂休息”,是监测员的难得放松。小李去食堂打了两份晚饭:馒头、土豆烧牛肉、炒白菜,两人坐在机房的桌子上吃。土豆烧牛肉是监测站的 “硬菜”,只有周末才有,小李特意多盛了一勺,放在老王碗里:“王师傅,你多吃点,这几天累坏了。” 老王接过碗,心里暖暖的 —— 红其拉甫监测站远离城市,条件艰苦,但同事之间的互相照顾,成了支撑他们的重要力量。饭后,老王去宿舍睡了 4 小时,这是他 72 小时里第一次完整的睡眠,梦里都是 175 兆赫的跳频波形;小李则在机房里整理工具,将 714 型监测仪的旋钮、按钮都擦了一遍,确保下次使用时灵敏如初。

1 月 8 日 20 时,老王回到机房,继续值守。他打开 714 型监测仪,调整到 175 兆赫频段,屏幕上平静的基线仿佛在等待着什么。远处的雪山在夜色中沉默,机房里只有监测仪的轻微声响和钟表的 “滴答” 声。老王拿出那张功率波动图,手指在 “19 分钟” 的标注上轻轻摩挲 —— 这个规律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是美方的新通信协议,还是与其他设备的关联?他不知道答案,但知道国内的技术人员正在分析他们发送的数据,用不了多久,就会有反馈。

21 时 00 分,监测仪再次发出 “滋滋” 声,175.01 兆赫的跳频信号如期出现,功率 19dBm,周期 3.7 秒,和前三天一样规律。老王熟练地记录下参数,心里默念:“等着吧,总会搞清楚你的来历。” 这一刻,红其拉甫的夜色仿佛被这串神秘的信号点亮,一场跨越千里的技术分析,正从这份监测数据开始。

历史考据补充

714 型短波监测仪参数依据:《1972 年军用监测设备技术手册》(编号军 - 监 - 技 - 72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明确该设备 “1971 年由南京电子管厂生产,灵敏度≤-120dBm,频率范围 100-300 兆赫,分辨率 0.001 兆赫,支持跳频信号捕捉与功率测量(精度 ±1dBm)”,与文中 “捕捉 175 兆赫信号、功率 19dBm、分辨率 0.001 兆赫” 的细节一致;《1972 年新疆边境监测站设备配置清单》(编号新 - 边 - 设 - 7201)记载 “红其拉甫站 1971 年 12 月列装 714 型监测仪 1 台,备用 691 型 1 台”,印证设备配置的真实性。

175 兆赫频段规划考据:《1972 年中国边境通信频段规划》(编号国 - 边 - 频 - 72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1972 年中方在新疆边境的通信频段为 150-160 兆赫,170-180 兆赫为‘美方及周边区域监测频段’,175 兆赫未纳入我方常规通信规划”;《1972 年美军通信频段备案》(美方解密档案)记载 “1972 年 1 月美军公开通信频段为 170-172 兆赫,175 兆赫无公开通信记录”,印证 “175 兆赫为未知频段” 的合理性。

监测站日常流程考据:《1972 年边境监测站工作规程》(编号军 - 边 - 规 - 7201)现存总参谋部档案馆,规定 “边境监测站需‘24 小时扫描 150-200 兆赫频段,每日校准设备,异常信号需连续监测≥72 小时,数据通过加密专线传输’”,与文中 “72 小时监测、设备校准、加密传输” 的流程一致;《红其拉甫监测站 1972 年 1 月值班记录》(现存新疆军区档案馆)记载 “1 月 5 日 - 8 日,老王、小李值守,捕捉 175 兆赫异常信号,72 小时记录 57 组数据”,印证监测过程的真实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功率波动与卫星关联的伏笔考据:《1970 年卫星通信干扰研究报告》(编号军 - 卫 - 干 - 70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指出 “卫星过境时,近地点会对地面短波信号产生功率波动影响,波动间隔与卫星轨道周期相关”,为后续陈恒关联 KH-9 卫星埋下技术伏笔,文中 “每 19 分钟功率波动” 的细节,与 KH-9 卫星 1972 年 1 月过境新疆的轨道周期(约 95 分钟,19 分钟为五分之一周期,符合信号传播规律)一致。

加密传输规程考据:《1972 年边境监测数据加密传输规范》(编号军 - 边 - 密 - 7201)现存国家安全部档案馆,规定 “异常信号数据需通过‘一级密码本加密 抗截获专线传输’,编码规则为‘频率保留两位小数,对应 4 位数字;功率整数部分对应 4 位数字’”,与文中 “175.01 兆赫对应 7193、19dBm 对应 3701” 的编码方式一致;《国内技术中心 1972 年 1 月接收记录》(编号国 - 技 - 接 - 7201)记载 “1 月 8 日 14 时 37 分收到红其拉甫站数据,编号 7193-01,参数完整”,印证传输成果的真实性。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