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译电者 > 第1019章 极限测试方案制定

译电者 第1019章 极限测试方案制定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9-02 13:43:24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卷首语

【画面:1973 年野外通信站照片(泛黄质感),密码机被包裹在棉被中抵御严寒,技术员用冻红的手指转动旋钮;另一张照片中,密码机连续工作多日后,晶体管外壳布满细密灰尘,旋钮因频繁操作出现磨损。字幕:“实战不会给设备‘温和环境’,零下 30 度的严寒、7 天 7 夜的连续通信、敌人的暴力破解尝试,都是必须跨过的生死关 —— 极限测试,就是提前在实验室模拟这些‘战场考验’。”】

一、低温极限测试方案:模拟野外严寒环境(1973.04.15-04.17)

【历史影像:实验室准备场景 —— 木架上放着厚实的保温木箱(内贴石棉保温层),地面摆放着干冰桶(标注 “工业用二氧化碳”)、水银温度计(量程 - 50℃~50℃),技术员用棉线将密码机固定在木箱中央。画外音:“1973 年《野外通信设备环境试验要求》指出:北方边境冬季最低温可达 - 40℃,密码机需在该环境下保持基本加密功能,这是‘生存底线’。”】

1. 测试目标

验证密码机在 - 20℃、-30℃、-40℃三个梯度低温下的开机性能、加密速度及稳定性,确保严寒环境下不失效。

2. 环境模拟(1973 年可行方案)

低温箱搭建:采用 “保温木箱 干冰” 组合,木箱内部尺寸 50cm×50cm×50cm,内壁贴 2cm 厚石棉层(保温),底部放置 5cm 厚干冰,通过调节干冰用量控制温度(干冰越多,温度越低);

温度监测:在密码机周围布置 3 支水银温度计(分别位于顶部、侧面、底部),每 10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确保箱内温度波动≤±2℃;

预冷处理:测试前将密码机放入木箱,先降至 - 10℃并保持 1 小时,让设备逐步适应低温,避免温差过大导致部件开裂。

3. 测试指标

在 - 20℃温度梯度下,要求开机成功率达到 100%,加密速度不低于 4.5 字符 / 秒,连续工作 12 小时的出错次数不超过 1 次,核心要求为实现正常加密;-30℃时,开机成功率需≥90%,加密速度≥4 字符 / 秒,12 小时出错次数≤2 次,确保基本功能正常即可;-40℃的极限条件下,开机成功率≥80%、加密速度≥3.5 字符 / 秒、12 小时出错次数≤3 次即为合格,核心标准是关键加密逻辑不失效。

4. 测试流程

预冷阶段(0-1 小时):向木箱加入少量干冰,将温度降至 - 10℃,密码机关机状态放置,技术员每隔 10 分钟记录温度;

-20℃测试(1-5 小时):添加干冰使温度降至 - 20℃,尝试开机(最多 3 次),记录开机成功率;开机后连续输入 10 组 20 字符明码,测加密速度;随后保持开机状态 12 小时,每小时输入 1 组明码,统计出错次数;

梯度降温测试(5-29 小时):按同样流程依次测试 - 30℃(5-17 小时)、-40℃(17-29 小时),每次降温前需在当前温度保持 2 小时,避免温度骤降;

恢复测试(29-30 小时):将密码机从低温箱取出,在室温(25℃)放置 2 小时,测试开机及加密性能,验证低温后的恢复能力。

5. 数据记录

采用 “低温测试记录表”(手写),记录温度、开机次数、加密时间、出错详情,同步拍摄密码机指示灯状态及示波器波形(低温下脉冲是否稳定)。

【1973 年技术应对】:低温下晶体管放大倍数(β 值)会下降,测试前更换部分 “低温适配晶体管”(3AX31B 型,β 值 80-100,比普通型更高);旋钮润滑脂改用低温黄油(-40℃不凝固),避免旋钮卡滞。

二、连续运行极限测试方案:模拟长时间实战通信(1973.04.20-04.27)

【场景重现:实验室布置图 —— 密码机连接外接稳压电源(1973 年上海整流器厂生产,输出 12V 直流),旁边放着轮换使用的备用电源(6 节 1 号电池串联),技术员轮班表贴在墙上(3 人 1 组,每班 8 小时),桌上堆满 “明码 - 密文比对卡”。历史录音:“实战中可能遇到连续 7 天 7 夜的紧急通信,设备一旦停机,后果不堪设想 —— 这次测试就是要‘熬’出设备的极限。”】

1. 测试目标

验证密码机连续 168 小时(7 天)不间断运行的稳定性,模拟实战中 “高强度、无休息” 的加密需求。

2. 运行保障(1973 年可行方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电源供应:采用 “外接稳压电源为主,备用电池为辅”,稳压电源输出 12V±0.5V,备用电池每 24 小时更换一次,避免电源中断;

散热处理:密码机外壳加装 4 片铝制散热片(1973 年自行车辐条改制),实验室保持通风,用风扇(手动摇柄式)辅助散热,避免晶体管过热烧毁;

值守保障:3 班制轮岗,每班 2 名技术员(1 人操作,1 人记录),配备保温瓶、干粮,确保 24 小时有人值守。

3. 测试指标

核心指标方面,要求密码机连续运行 168 小时无整机宕机,累计加密明码不少于 1000 组(每组 20 字符),总出错次数不超过 5 次;器件指标上,168 小时运行结束后,核心晶体管 β 值偏差需≤15%(初始 β 值范围为 50-80),电解电容容量偏差≤20%,焊点无虚焊、氧化现象;功能指标需满足运行期间旋钮操作响应正常无卡滞,指示灯闪烁频率稳定在 3 秒 / 次。

4. 测试流程

启动阶段(0-1 小时):开机预热 30 分钟,测试加密速度(≥5 字符 / 秒),确认初始状态正常;

连续运行阶段(1-169 小时):

每小时:输入 1 组 20 字符明码,比对密文与标准卡,记录是否出错;测量电源电压、外壳温度(≤50℃);

每 12 小时:用万用表测量 12 只核心晶体管 β 值、5 只关键电容容量,记录参数变化;

每 24 小时:更换备用电池,检查布线焊点是否松动,用酒精棉擦拭旋钮(去除油污,避免卡滞);

停机检测阶段(169-172 小时):关闭电源,拆机检查内部部件,重点查看晶体管是否过热变色、电容是否漏液、布线是否老化。

5. 应急处理

若出现加密错误:立即记录错误字符位置,尝试重新输入,若连续 2 次出错,更换对应模块晶体管(备用管提前备好);

若电源中断:立即切换至备用电池,记录中断时间(≤5 分钟),恢复后重新测试加密速度;

若晶体管烧毁:停机更换备用管(30 分钟内完成),更换后补测前 1 小时的加密功能。

【1973 年技术局限应对】:晶体管连续工作易出现 “热老化”,测试前筛选 β 值稳定的器件(连续通电 24 小时后 β 偏差≤5% 的晶体管);电容选用 “军工级电解电容”(1973 年国营 798 厂生产),减少漏液风险。

三、暴力破解极限测试方案:模拟敌方破解攻击(1973.04.30-05.02)

【历史影像:测试准备照片 —— 技术员用硬纸板制作 “密钥组合表”(标注 0-9 共 10 个旋钮位置,组合数 10^6=100 万种),桌上放着橡皮锤(模拟敲击)、秒表、故障记录本;密码机旋钮上贴有刻度标签,便于记录尝试位置。画外音:“1973 年密码机采用 6 位旋钮密钥,敌方可能通过暴力尝试密钥、物理干扰等方式破解,测试需验证设备的‘抗折腾’能力。”】

1. 测试目标

验证密码机抵御暴力破解的能力,包括密钥组合抵抗性、抗物理干扰性及密钥重置可靠性,模拟敌方 “盲试密钥 物理破坏” 的攻击场景。

2. 攻击模拟(1973 年可行方案)

密钥暴力尝试:人工转动 6 个旋钮,按 “顺序递增” 方式尝试密钥组合(如 000000→000001→…→),记录设备是否出现逻辑混乱;

物理干扰:用橡皮锤轻敲设备外壳(力度 5N,模拟搬运或撞击)、快速转动旋钮(每秒 2 次,模拟慌乱操作),测试加密逻辑是否失效;

极限操作:连续转动旋钮 1000 次,测试机械结构磨损情况;长时间按住 “加密键”(30 秒),测试电路是否过载。

3. 测试指标

密钥暴力尝试测试中,连续尝试 1000 组密钥后,需确保加密逻辑无混乱、设备无死机即为合格;物理干扰测试要求敲击设备 10 次、快速转动旋钮 50 次后,每组明码加密出错不超过 1 次;机械极限操作测试需验证旋钮连续转动 1000 次后仍能顺畅转动,无卡滞现象;密钥重置测试中,3 次重置操作后输入 10 组标准明码,需全部加密正确才算达标。

4. 测试流程

密钥尝试测试(0-8 小时):

2 名技术员配合,1 人转动旋钮尝试密钥(每组密钥输入后按 “加密键”),1 人记录是否出现 “指示灯常亮”(死机)、“密文乱码”(逻辑混乱);

每尝试 200 组密钥,休息 10 分钟(避免旋钮过度磨损),同步测试 1 组标准明码(验证是否恢复正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物理干扰测试(8-12 小时):

正常加密时,用橡皮锤轻敲设备顶部、侧面各 5 次(力度 5N,距离外壳 10cm),记录加密是否中断;

快速转动 6 个旋钮(每秒 2 次,持续 1 分钟),随后输入标准明码,比对密文是否正确;

机械极限测试(12-16 小时):

单方向连续转动某一旋钮 1000 次,测试是否出现卡滞、刻度错位;

按住 “加密键” 30 秒,观察是否出现晶体管过热(用手触摸外壳温度)、指示灯异常;

密钥重置测试(16-18 小时):

尝试 3 次密钥重置(通过 “复位旋钮” 恢复初始状态),每次重置后输入 10 组标准明码,验证加密逻辑是否恢复正常。

5. 防御验证

测试结束后,拆机检查密钥存储电路(由晶体管组成的 “记忆电路”)是否因暴力尝试出现参数漂移,用万用表测量晶体管 β 值,与初始值对比偏差需≤10%。

【1973 年防御设计】:密码机内置 “防暴力保护电路”—— 连续尝试 50 组错误密钥后,自动触发 “延迟加密”(加密速度降至 1 字符 / 秒),增加破解难度;旋钮采用黄铜材质(耐磨),内部弹簧选用军工级钢丝(抗疲劳),减少机械磨损。

四、测试保障与记录要求(1973 年标准)

1. 人员保障

每组测试配备 3-4 名技术员,其中 1 名需具备 “晶体管电路维修经验”(应对突发故障);

测试前进行 1 小时培训,明确操作规范(如低温测试时需戴棉手套操作,避免冻伤)。

2. 设备保障

每种测试准备 2 台备用密码机(编号 7302、7303),1 台备用示波器,避免测试中断;

所有仪器测试前校准(如秒表与电钟比对,温度计与标准低温源校准)。

3. 记录规范

采用 “三联式手写记录单”(存根、测试组、存档各 1 份),记录需包含 “时间、温度、操作人、数据、异常情况”;

关键异常场景(如低温死机、暴力破解时乱码)需拍摄黑白照片,贴在记录单上并标注说明。

历史补充与证据

方案依据:1973 年《军事通信设备极限试验规程(草案)》(总参通信部颁布),明确低温测试需覆盖 - 40℃、连续运行不少于 168 小时、暴力尝试不少于 1000 组密钥;

仪器适配:所用干冰保温箱、水银温度计、橡皮锤等均为 1973 年实验室常规设备,符合 “技术可行性” 原则;

同期参考:1973 年苏联同类密码机极限测试仅覆盖 - 30℃、72 小时连续运行,我国方案更贴合北方边境实战需求;

档案支撑: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所 1973 年《极限测试方案审批表》(编号 73-028),现存于研究所档案库,明确批准该方案的测试指标与流程。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