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译电者 > 第1018章 硬件性能综合测试

译电者 第1018章 硬件性能综合测试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9-02 13:43:24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卷首语

【画面:1973 年电子实验室实拍(16mm 胶片质感),木桌上摆放着晶体管示波器、电子管信号发生器,技术员戴着粗框眼镜,用铅笔在方格纸上记录数据;微型化电子密码机通体金属外壳,正面有 6 个旋钮和 1 个指示灯,体积约 1.5 个饭盒大小。字幕:“1973 年,中国晶体管电子设备刚迈入小型化阶段,这台重约 500 克的密码机,需通过最朴素的测试手段,证明它能在野外复杂环境下‘算得快、稳得住、抗得扰’。”】

一、测试准备:1973 年的仪器与方案设计(1973.04)

【历史影像:实验室档案照片 —— 测试台铺着绿色橡胶垫,左侧是 XJ4318 型晶体管示波器(1972 年上海无线电二十一厂生产),中间是 JS-73 型信号发生器,右侧是 SS-1 型机械秒表(精度 0.1 秒)和手摇式电磁干扰源;墙上贴着手写的《测试方案》,字迹工整。画外音:“1973 年《电子密码设备测试规程(试行)》规定:小型密码机需通过‘速度 - 稳定 - 抗扰’三项核心测试,测试环境温度需控制在 20-28℃,相对湿度≤70%。”】

1. 测试仪器校准

王姓技术员提前三天校准仪器:用标准频率信号(1kHz)校准示波器,确保波形显示偏差≤5%;机械秒表与天文台授时的 “电钟” 对比,连续计时 10 分钟,误差仅 0.3 秒,符合测试精度要求;手摇式干扰源通过可变电阻调节输出强度,用磁强计测量确认:摇速 30 转 / 分钟时,输出干扰场强 50V/m,对应当时工业电机的典型干扰强度。

2. 测试方案制定

根据设计要求,测试分为三部分:

① 加密速度测试:选取 10 组不同长度的明码(5 字符、10 字符、20 字符),手动输入密码机,记录从 “输入完成” 到 “加密指示灯亮” 的时间,计算平均加密速度;

② 稳定性测试:连续开机 72 小时,每小时输入固定 20 字符明码,对比加密结果与 “标准密文” 是否一致,统计出错次数;

③ 抗干扰测试:模拟野外两种典型干扰 —— 工业电机干扰(用手摇式干扰源贴近设备 5cm)、静电干扰(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产生静电,靠近设备 10cm 放电),测试干扰状态下的加密准确性。

【档案资料:手写《测试任务书》(1973.04.05)记载:“测试样机编号 7301,设计指标:加密速度≥5 字符 / 秒,连续工作 72 小时出错≤1 次,能抵御 50V/m 电磁干扰;测试人员 3 人,分 3 班轮岗,数据需双人核对签字。”】

3. 环境控制

实验室无恒温设备,技术员用煤炉加热配合开窗通风,将温度稳定在 25±3℃;地面洒少量水控制湿度,用毛发湿度计测量(1970 年天津气象仪器厂生产),确保湿度在 60%-70% 之间 —— 避免湿度过高导致晶体管引脚氧化,湿度过低产生静电干扰。

【1973 年技术背景:此时国内尚无数字化测试设备,依赖模拟仪器与人工操作;晶体管是核心器件(集成电路仅在高端设备试用),温度对其放大倍数影响显着,因此环境控制是测试关键。】

二、加密速度测试:机械秒表下的 “字符竞速”(1973.04.06)

【场景重现:技术员李师傅左手扶密码机,右手持机械秒表,徒弟小张按预定明码(如 “01234”“”)转动密码机旋钮输入;示波器连接密码机内部晶体管电路,显示加密时的脉冲波形,每出现一组完整脉冲代表一个字符加密完成。历史录音(磁带音质):“准备 —— 输入 —— 开始!” 秒表按下的 “咔嗒” 声与密码机旋钮的 “转动声” 交织。】

1. 不同长度明码测试

5 字符明码:测试 10 次,秒表记录时间分别为 0.9 秒、1.0 秒、0.8 秒…… 平均时间 0.9 秒,折算加密速度约 5.6 字符 / 秒,超过设计的 5 字符 / 秒指标;

10 字符明码:10 次测试平均时间 1.8 秒,速度 5.5 字符 / 秒,保持稳定;

20 字符明码:因旋钮输入需切换档位,平均时间 3.9 秒,速度 5.1 字符 / 秒,仍达标 —— 但发现 “连续输入 20 字符后,最后 2 个字符加密脉冲略有延迟”,排查为某只 3AX31 型晶体管放大倍数下降,更换后延迟消失。

2. 核心器件性能验证

用万用表测量密码机内 12 只核心晶体管(3AX31 型锗管,1973 年北京半导体厂生产)的放大倍数(β 值),均在 50-80 之间,符合设计要求(β≥40);示波器显示加密时的时钟脉冲频率稳定在 5kHz,无明显抖动 —— 这是速度达标的核心保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测试数据记录:方格纸手写记录单显示:“7301 样机速度测试:5 字符 0.9s(5.6 字符 / 秒)、10 字符 1.8s(5.5 字符 / 秒)、20 字符 3.9s(5.1 字符 / 秒),更换 3AX31 管 1 只后,20 字符加密无延迟,平均速度 5.4 字符 / 秒。”】

【1973 年技术局限:因无自动输入设备,明码需手动通过旋钮输入,输入速度可能影响加密时间判断;技术员采取 “多人多次测试取平均” 的方式,减少人为误差。】

三、稳定性测试:72 小时的 “不间断值守”(1973.04.07-04.10)

【历史影像:实验室夜班场景(煤油灯补光),技术员裹着军大衣值守,每隔 1 小时用手电筒照亮密码机指示灯,在《运行日志》上画 “√”(正常)或 “×”(出错);密码机旁放着保温瓶和窝头,这是 72 小时值守的 “补给”。画外音:“1973 年的晶体管设备最怕‘长时间高温’,这 72 小时不仅测机器,更测人的耐力 —— 任何一次漏记,都可能错过关键的故障数据。”】

1. 连续运行监控

测试开始后,每小时向密码机输入固定明码 “0”(20 字符),加密后输出的密文与 “标准密文卡”(提前用大型密码机预制)比对:

前 24 小时:加密结果完全一致,指示灯每 3 秒闪烁一次(正常工作信号),用手触摸外壳温度约 40℃(晶体管正常工作温度);

24-48 小时:第 35 小时时,一次加密输出的密文少 1 个字符,排查发现电源模块某只 100μF 电解电容(1973 年无锡无线电元件厂生产)漏液,更换后恢复正常;

48-72 小时:无任何出错,外壳温度稳定在 42℃,示波器显示电路脉冲无漂移。

2. 关键部件老化观察

72 小时后拆机检查:晶体管引脚无氧化,焊点无虚焊;电阻、电容参数用万用表测量,与初始值偏差均≤10%(1973 年标准允许偏差≤15%);密码机内部布线(手工焊接的单股铜线)无松动,符合稳定性要求。

【值守日志摘录:“1973.04.08 03:00 第 35 小时,输出密文缺第 18 字符,更换电源板 C3 电容(100μF)后重试,结果正确;08:00 第 40 小时,一切正常,外壳温度 39℃。” 日志下方有值守人 “张”“李” 的签字。】

【稳定性设计特点:1973 年的密码机采用 “冗余设计”—— 核心加密电路并联 2 只相同晶体管,一只故障时另一只自动接入;电源模块配备备用电容,可快速更换,这是应对晶体管可靠性不足的关键设计。】

四、抗干扰能力测试:模拟野外的 “朴素对抗”(1973.04.11)

【场景重现:实验室角落,技术员将一台 JZ-1 型小型电机(1972 年上海电机厂生产,模拟野外抽油机、水泵干扰)放在密码机旁 5cm 处,电机通电后发出 “嗡嗡” 声;另一名技术员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片(直径 10cm),靠近密码机面板 10cm 处,玻璃片与金属外壳间产生蓝色火花(静电放电)。历史录音:“电机干扰 —— 开始输入!”“静电放电 —— 注意指示灯!”】

1. 工业电机干扰测试

将电机接入 220V 市电(转速 1450 转 / 分钟),在电机运行状态下,连续输入 10 组 20 字符明码:

前 5 组:因电机电磁干扰,第 3 组加密出现 2 个字符错误,技术员立即将密码机金属外壳接地(连接实验室水管),接地后再测 5 组,全部正确;

用示波器观察:接地前电路脉冲波形有明显杂波,接地后杂波幅度从 0.5V 降至 0.1V,符合抗干扰要求。

2. 静电干扰测试

丝绸摩擦有机玻璃片产生静电(实测电压约 5kV,1973 年野外常见静电强度),在距离密码机 10cm 处连续放电 10 次,每次放电时同步输入明码:

放电瞬间密码机指示灯闪烁 1-2 次,但未停机;

10 组明码加密结果均与标准密文一致,无字符错误 —— 因外壳采用 1mm 厚钢板(屏蔽效能约 40dB),有效阻挡了静电干扰。

3. 综合干扰测试

同时开启电机并进行静电放电,接地状态下输入 10 组明码:仅 1 组出现 1 个字符错误,重新输入后正确,抗干扰合格率达 90%(设计要求≥85%),满足野外使用需求。

【干扰测试记录:“电机干扰(接地前):5 组错 1 组;接地后:5 组全对;静电放电 10 次:全对;综合干扰 10 组:错 1 组,重试正确。” 记录旁贴有示波器波形照片(黑白,标注 “干扰前”“干扰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973 年抗干扰局限:无现代电磁兼容测试设备,干扰强度无法精确量化,只能通过 “电机 摩擦静电” 等模拟手段,测试结果依赖技术员的主观判断与重复验证,但已能覆盖当时野外最常见的干扰类型。】

五、测试总结:1973 年的 “性能合格认证”(1973.04.12)

【历史影像:测试验收会议现场,木桌上摆放着密码机、测试记录、波形照片,5 名身着中山装的工程师围坐讨论;最终在《测试验收报告》上盖下 “合格” 印章(红色印泥)。画外音:“经过 1 周的测试,这台微型化电子密码机通过了 1973 年技术条件下的全部验证,即将交付野外通信部队试用。”】

改进建议与验收结论

测试中发现 2 处可优化点:①电源模块电容易漏液,建议更换为 “密封式电解电容”(1973 年刚试制成功);②旋钮输入速度较慢,后续可增加 “键盘输入” 附件。最终验收结论:“7301 号微型电子密码机硬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同意批量生产,首批生产 20 台。”

【验收报告原件扫描件(黑白):报告末尾有 “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所测试组” 字样,5 名工程师签字,日期 “1973 年 4 月 12 日”,印章为 “电子密码设备验收专用章”。】

野外试用准备

测试合格的密码机被装入木质包装箱,内垫泡沫塑料(1973 年高端包装材料),附带《使用说明书》(手写油印版)和 2 套备用晶体管、电容;包装箱外标注 “防潮、防震、小心轻放”(毛笔书写),将通过铁路运输至西北某通信部队。

【历史意义:这是 1973 年国内首台通过综合测试的微型化晶体管电子密码机,体积比之前的电子管密码机缩小 60%,重量减轻 70%,为野外小分队通信提供了 “便携且可靠” 的加密设备,填补了国内小型密码机的技术空白。】

历史补充与证据

仪器背景:XJ4318 型示波器是 1972-1975 年国内电子实验室主流设备,最大频宽 5MHz,可满足晶体管电路测试;SS-1 型机械秒表由上海秒表厂生产,是当时精度最高的计时工具之一;

技术标准:1973 年《电子密码设备通用技术条件(草案)》(电子工业部颁布)规定:小型密码机加密速度≥4 字符 / 秒,连续工作 48 小时出错≤2 次,抗静电≥3kV;

同期对比:1973 年苏联同类小型密码机重量约 800 克,加密速度 4 字符 / 秒,我国样机在重量和速度上均领先;

档案佐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研究所 1973 年《科研档案》第 73-012 号卷宗,详细记载了该密码机的测试数据、验收报告及改进建议,现存于研究所档案室。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