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杨再兴:拜刘备为义父收义子孙绍 > 第621章 故垒萧萧忆夷陵,众人言深明鉴戒

列位看官,上回书说到众人行至秭归,离夷陵已不足一百二十里。船上气氛沉闷,尤以张飞为甚,是夜他辗转难眠,索性与关羽立在船头,对着江水沉思。杨再兴见状,上前询问,才知张飞正为镜中刘备兵败夷陵之事烦忧。说话间,诸葛亮亦来到船头,听闻缘由后,劝众人莫要纠结,待次日抵达夷陵,再让杨再兴详述战事经过。当下夜色已深,众人便各自回舱歇息,只待天明登岸,一解心中疑惑。

次日未时刚过,楼船已在夷陵近郊缓缓泊岸。甲板上众人早已整束等候,诸葛亮先是拜托李彦留船照看黄月英母子,随后便与关羽、张飞、杨再兴三人同乘一叶扁舟,缓缓向岸边划去。

此时,岸边的沙砾已被日头烤得滚烫,脚踩上去带着灼人的温度。杨再兴一边努力回忆着后世关于夷陵之战的记载,一边对照着随身携带的舆图,引着三人往战场大致方位寻去。

行至一处近水的密林深处,脚下的泥土渐渐沁出湿润。杨再兴驻足,转身对众人道:“按后世记载,章武元年七月,义父亲率大军伐吴。次年正月,吴班、陈式领水军入夷陵;二月,义父自秭归进抵猇亭,设下大营。”

他俯身拨开一丛密匝匝的蕨类,露出底下一块平整岩石:“当时吴军坚守不出,义父无奈之下,只得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扎下绵延数百里的营寨。”

张飞听得眉头拧成疙瘩,忍不住插言:“坚守不战?陆逊这是想耗死大哥?大哥怎容他这般拖延?为何不直接强攻?”

关羽亦沉声道:“战线拉得太长,本就是兵家大忌。一处有失,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哥这般部署,怕是有难言之隐吧。”

杨再兴点头:“二叔说得是。当时义父急于……为您报仇,军心虽锐,却也难免急躁。陆伯言正是看准这点,才决意避其锋芒。”

“之后,义父决定兵分三路:分出一部前锋负责围困夷道,困住孙桓;与此同时,又遣黄权驻扎长江北岸,以防魏军南下偷袭;主力则由冯习统领,屯于鸡头山,成犄角之势。”

“只是那年暑夏来得早,义父见水军士卒在船上被烈日炙烤,个个汗透甲胄,便将水军移至陆地,营寨则尽数扎在这深山密林的阴凉处避暑。”

说到此处,杨再兴轻叹一声:“可义父没料到的是,密林虽能避暑,但更藏着祸根。这满山的林木,枝叶稠密,天干时极易引火,偏偏当时营寨又多用茅草搭建——这便给了吴军可乘之机。”

张飞听到“引火”二字,脸色骤变:“你是说……陆逊那小子用了火攻?”

“正是。”杨再兴指着周遭密林,“这般密不透风的林子,营寨又连绵相接,一旦燃起火苗,风助火势,眨眼间便能烧透整片营盘。陆伯言便是瞅准了这节骨眼,在闰六月的一个夜里,命士卒各持火把,突袭的汉军大营。”

“最终,火借风势,顷刻间吞了几十座营寨。汉军猝不及防,死伤遍野。其间,冯习、张南等将领战死,杜路、刘宁被迫降吴,大军全线崩溃。”

“至于义父,则带着残部先退至了秭归,一路收拢散兵沿长江突围,直到子龙援军赶到接应,才得以退回白帝城。未过多久,便积郁成疾,撒手人寰了。”

杨再兴话音刚落,关羽便缓缓闭上了双眼,再睁开时,眼中已蓄满了沉痛:“原来……竟是这般经过。那黄权呢?他驻守北岸,后来如何了?”

“黄侍中见大军溃败,归途被吴军阻断,因不愿降吴,便率部降了曹魏。当时义父痛失大军,却并未降罪于黄侍中家人,只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这份胸襟,实属难得。”

沉默了许久的诸葛亮,此刻才缓缓开口:“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先帝待人以诚,这是他的长处,却也因此在战事中少了几分狠厉。不过话说回来,镜中之事早已改写,如今我等站在这里,便是要记住教训,莫让悲剧重演。”

杨再兴听罢,抬眼望向诸葛亮,神色中带着几分困惑:“司徒,我有一事不明,不知可否为我解惑?”

诸葛亮闻言,羽扇轻摇,坦然道:“振武直言便是,不必客气。你我之间,无需这般拘谨。”

杨再兴往前半步,拱手问道:“当时夷陵兵败后,司徒曾言:‘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司徒,法孝直若尚在,真能劝住义父吗?毕竟义父为报二叔之仇,那时已是心意已决,便是满朝文武劝谏,也未能动摇分毫啊。”

诸葛亮望着远处的山麓,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道:“法孝直此人,智计过人,更难得的是,他最懂先帝脾性。早年取西川时,先帝对他言听计从,许多旁人劝不动的事,他三言两语便能让先帝回心转意。”

“当年渭水之战时,先帝被夏侯渊部将射中左臂,伤势未愈便要亲赴前线,是孝直以‘千金之子不坐垂堂’相劝,先帝才肯留营养伤。他之劝谏,从不是硬顶,而是顺着先帝的心思,一点点引到正途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杨再兴:拜刘备为义父收义子孙绍请大家收藏:()杨再兴:拜刘备为义父收义子孙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关羽点头接道:“孔明所言极是。孝直与大哥,虽名为君臣,实则更似知己。他知晓大哥软肋,亦明白大哥的抱负。若他在,或许真能让大哥暂缓伐吴,先稳固内政,再图后举。”

张飞却哼了一声:“便是能劝住,那又如何?二哥之仇,难道便不报了?俺看未必!大哥向来重情义,此事搁在谁身上都忍不了!更何况是大哥!”

诸葛亮摇头道:“翼德有所不知,孝直若在,未必是拦着先帝报仇,而是会劝先帝‘报仇有道’。说不得他会建议先厉兵秣马,联合曹魏牵制东吴,待时机成熟再出兵,而非意气用事,在酷暑时节孤军深入,连营数百里,犯此大忌。”

“说到底,先帝东征的本心没错,错的是时机与策略。孝直的厉害之处,便在于能在顺应本心的前提下,给出最稳妥的法子。”

杨再兴闻言,若有所思:“如此说来,司徒的感慨,并非夸大。有孝直在,或许真能改写那场战事的结局。”

诸葛亮轻叹一声:“可这世间从无如果啊。往事已矣,我等今日站在此地,不是为了惋惜过去,而是要记住:用兵之道,既要知彼知己,更要审时度势,切不可被情绪左右。这,才是夷陵之战留给我等的最大教训。”

此时,林中的风渐渐歇了,枝头的叶儿也敛了声息,仿佛都在凝神听着这番对话。

张飞脸上的怒容渐渐消褪了几分,双手猛地攥紧,喉结上下滚动了几遭,终是低哑着嗓子道:“二哥,你说若俺当时没逼着大哥……”话未说完,眼圈已红得厉害。

关羽闻言眉头紧蹙,眉宇间攒满了愧疚,低声道:“翼德,此事错不在你……若真要说错,也该算在我身上。若非吾一时大意,失了荆州,怎会让大哥如此悲痛?又何至于有夷陵之败!”

杨再兴见状,忙开口劝慰:“二叔、三叔,莫要这般自责。世事本就难料,许多事并非人力能全然掌控。”

说罢他转向关羽,神色极其郑重:“二叔,襄樊之战,绝非战之过也。当时您围樊城、攻襄阳,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何等英武!曹孟德甚至都想迁都以避锋芒,这般战绩,已是千古难寻。”

“至于后来的变故,实在是诸多因素纠缠所致。其一,吕蒙、陆逊用计太过阴狠,先是装病麻痹与您,又使那白衣渡江之计偷袭后方,这般诡诈手段,实在防不胜防。”

“其二,若不是糜芳、傅士仁临阵倒戈,献了江陵与公安,断了您的后路,您又怎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最关键的是,孟达、刘封驻守上庸时,您多次遣使求援,他们却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拒不发兵。若是上庸兵马能及时赶到,哪怕只牵制住吴军一部分兵力,您也能从容撤回西川啊!”

“是故,襄樊之战的失利,乃多重意外叠加的结果,绝非您一人之过。而夷陵之战的根源,虽与您有关,实则是当时诸多矛盾积累的爆发。即便没有襄樊之战,以义父的性子,日后怕也会因其他事与东吴起冲突,只不过是时机不同罢了。”

关羽听罢沉默良久,才缓缓点头:“振武所言,倒也有理。只是……终究是吾失了荆州,才让大哥痛失臂膀,更让大汉损了根基。这份愧疚,怕是这辈子都难消了。”

张飞却猛地一拍大腿:“他娘的!说起孟达、刘封那两个混账,俺就气不打一处来!若不是他俩见死不救,二哥怎会……只是这刘封又是何许人?俺咋没啥印象,军中有这号人物?”

杨再兴闻言,忙解释道:“三叔有所不知,这刘封原是长沙郡罗县寇氏之子,本名叫寇封。原本的轨迹里,义父暂居荆州时,见他勇武,又苦于膝下尚无子嗣,便收他做了义子,改名刘封。”

“寇封此人性子刚猛,作战也算勇猛。那些年跟着义父入蜀,立过些战功,后来便被派去驻守上庸,与孟达一同镇守东三郡。”

“说起来这寇封本性也不算坏,就是太过刚愎自用。只是,义父有了阿斗后,一切就都变了……他开始患得患失,心态也渐渐失了衡。孟达本就有异心,两人共事,又怎能不出乱子?加之上庸地处偏远,让他们驻守,无异于埋下隐患。”

杨再兴顿了顿,看向关羽与张飞,神色郑重了些:“不瞒诸位,当年在荆州时,我曾特意改动了义父的行程。义父本打算去罗县巡查,我却以‘罗县一带匪患未平,恐有危险’为由,劝他改道去了桂阳。我之所以如此行事,便是怕义父遇上寇封,因缘际会下,又将他收作义子。”

张飞听得顿时火起,抬脚踹向旁边的石块:“振武,做得好!同样是义子,差距怎就这般巨大?寇封这心机深沉的小子,亏得大哥还收他做义子,他倒好,关键时刻掉链子!这般狼心狗肺的东西,要来何用!”

“三叔息怒。”杨再兴劝道,“寇封之过固然可恨,但也与孟达的挑唆脱不了干系。孟达本是刘璋旧部,降了义父后却不安分,一直撺掇寇封抗命,后来自己更是降了曹魏,并写信劝寇封同去。寇封虽未降,却也因此彻底失了义父的信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杨再兴:拜刘备为义父收义子孙绍请大家收藏:()杨再兴:拜刘备为义父收义子孙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说着,他看向关羽,语气诚恳:“所以二叔,说到底这并不是您的错,也不是三叔的错,更不是义父的错。是人心叵测,是时运弄人罢了。”

“而我等今日说这些,不是为了追责或是愧疚,而是要各自警醒:识人用人,从来都是头等大事。尤其是镇守一方的将领,不光要勇猛,更要忠义,要懂得顾全大局。”

关羽望着密林深处,沉默了许久,脸上的愧疚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感慨:“振武所言极是。识人不明,才是最大的隐患。大哥若能看清孟达、寇封的本性,或许许多事便都会不一样了。”

张飞也闷声说道:“管他什么寇封孟达的,俺老张回去便一矛一个,劈了这两个见利忘义的东西!往后咱们擦亮眼睛,好好用人便是!”

诸葛亮在旁轻叹了一声:“是啊,人心才是最难测的。但只要我等守住本心,任人唯贤而非任人唯亲,总能避开些祸端。走吧,时候不早了,也该回船了。”

众人闻言,转身缓缓往回走,脚下的树叶被踩得沙沙作响。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漏下来,在地上织就一片斑驳的光影。

待回到岸边时,小船早已静候在那里。登上楼船,黄月英见四人神色凝重,便知他们定是聊了些沉郁的往事,于是也不多问,只吩咐仆从端上了凉茶。

诸葛瞻正趴在窗边绘制舆图,见众人回来,忙起身问道:“父亲,您在夷陵都看到了些什么?”

诸葛亮接过凉茶,浅啜一口,而后轻抚着他的发顶道:“算是看到些往事的痕迹吧。瞻儿,你绘制舆图时,要记得标注这里的地形,尤其要注明密林虽可藏身,却极易遭火攻。这些皆是用鲜血换来的教训,不可不记。”

诸葛瞻似懂非懂,却还是郑重点头:“孩儿记下了。”

楼船再次启航,顺流而下,夷陵的山林渐渐缩成远处的一抹青黛,终是隐没在了水雾里。而那些伤痛的记忆,如同这渐渐远去的山林,虽会留下印记,却也终将被前行的脚步冲淡,化作无尽的动力。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正是:夷陵故地忆往昔,众将深谈悟教训。前事不忘后事师,且向江东续前行。

喜欢杨再兴:拜刘备为义父收义子孙绍请大家收藏:()杨再兴:拜刘备为义父收义子孙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