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844章 一炬一光里,同温寒夜迟

卷首语

《大吴通鉴?帝纪?成武》载:“成武在位七载,溺于逸乐,宠信宦竖,虚耗军饷以营宫室,罗织冤狱以锄异己,致闾阎怨咨,天下汹汹。萧桓复辟,徙置南宫,囚而不诛 —— 既念同宗骨肉之情,亦恐落下‘苛待废帝’之名,致天下非议,动摇新复之基。然二帝南宫对质,旧怨如潮涌,新仇似刃藏,权柄之重与亲情之轻碰撞于殿宇之间,终以‘江山为重’四字定调,此实乃大吴中兴之关键转折也。”

南宫的秋草,岁岁枯了又荣,却总染着几分洗不去的萧瑟;断檐下的蛛网,年年结了又破,仍缠裹着那段扯不开的兄弟嫌隙。宫苑内龟裂的石板,还留着当年萧桓被囚时踽踽独行的痕迹;殿宇间朱漆剥落的廊柱,仍刻着成武在位时奢靡营造的残痕。当萧桓的明黄仪仗碾过石板,侍卫甲胄的寒光刺破秋雾,连檐角的荒草都似在颤抖;当成武那件洗得发白的旧龙袍,蹭过殿内沁凉的青砖,衣角扫过砖缝里积年的霉斑,指尖无意识抠着砖面的动作,藏着道不尽的落魄与不甘。

殿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墙面投下忽明忽暗的斑驳,那场裹挟着帝位争夺的戾气、浸透着过往罪孽的沉重、交织着初心迷失与回归的博弈,便在这光影里一寸寸铺展 —— 烛泪坠落在青砖上,凝成长长的泪痕,像极了这段恩怨里,那些说不出口的悔、咽不下的痛,还有终究被 “江山” 二字压过的亲情余温。

七步

烛芯同根出,燃灼共明时。

蜡炬融身去,清辉满室滋。

何言相逼苦,共生才有诗。

一炬一光里,同温寒夜迟。

南宫的秋意比御苑浓得早,断了脊的廊檐下挂着半枯的蛛网,风穿过窗棂的裂缝,带着荒草的萧瑟,卷得殿内烛火忽明忽暗。成武裹着件洗得发白的旧龙袍,衣料上的龙纹早已磨得模糊,他坐在冰凉的青砖上,指尖无意识地抠着砖缝里的霉斑 —— 这处偏殿,恰是七年前萧桓被囚时住过的地方,连窗棂上那道斜裂的纹路,都与记忆里分毫不差。

“陛下,外头风大,仔细着凉。” 小宫监捧着半块干硬的麦饼,脚步轻得像怕惊了殿内的死寂,声音压得极低。成武抬手挥开,麦饼 “啪” 地落在地上,滚到门槛边,沾了层灰。他望着窗外那轮惨白的月,忽然低低笑出声,笑声里裹着自嘲的寒意:“陛下?如今这南宫里,谁还认我这个‘陛下’?萧桓复位那日,满京师都在喊‘万岁’,怕是早把我这个‘废帝’忘了。”

小宫监不敢接话,只默默捡起麦饼,用帕子擦了擦灰,放在一旁的木案上。案上还摆着成武前日写的诗稿,墨迹早已干透,“孤殿残灯照白头” 的句子被他划得凌乱,墨痕纵横,像极了此刻的心绪。成武盯着那半块麦饼,忽然想起自己在位时,御膳房每日呈上的珍馐,龙涎香熏过的锦缎,还有宦官们阿谀的奉承 —— 不过三个月,竟已是天差地别。

他起身走到窗边,指尖触到冰凉的窗棂,裂缝里还卡着去年的枯草。南宫的墙比他记忆里更高,抬头只能看见四方的天空,像口倒扣的井,将他困在这方寸之地。远处隐约传来御苑的丝竹声,风一吹便散了,却愈发衬得这里死寂。成武攥紧拳头,指甲掐进掌心 —— 他恨萧桓的夺位,更恨自己的无能,若不是病重时被宦官蒙蔽,若不是急于削夺萧桓旧部,怎会落得这般下场?

廊外忽然传来靴底碾过碎石的声响,起初零散,渐渐变得整齐,伴着宦官尖细的唱喏:“陛下驾到 ——” 成武浑身一僵,猛地回头,指尖下意识地攥住了窗棂上的枯草,草屑簌簌落在地上。

小宫监吓得连忙跪倒在地,头埋得极低。殿门被推开,魏奉先弓着腰,引着一道明黄色的身影走进来,他手中的拂尘扫过门槛,连半点灰都不敢沾。烛火从殿外透进来,将那人的轮廓映得格外清晰 —— 玄色镶金边的龙袍,腰间系着双鱼佩(大吴帝王常佩之物,取 “江山永固” 之意),发间束着赤金冠,冠上的明珠在烛火下泛着冷光,正是复位后的萧桓。

魏奉先上前一步,拂尘往地上一扫,尖声道:“成武,见了陛下还不跪下?” 成武的指节攥得发白,膝盖却像钉在地上,不肯弯半分。他盯着萧桓,眼底的怨毒几乎要溢出来,声音沙哑却带着倔强:“萧桓,你我同为先帝子嗣,你靠禁军夺我帝位,囚我于这破宫,就不怕天下人说你刻薄寡恩?就不怕遭天谴?”

萧桓没理会他的质问,径直走到当年自己坐过的木榻边,指尖拂过榻沿的裂痕 —— 那是他被囚时,用指甲反复抠过的地方。他语气平淡得像在说天气:“天谴?当年你勾结禁军统领,诬陷我‘私通瓦剌、意图谋反’,将我贬入南宫时,怎么没想过天谴?” 他转身看向成武,目光里没有怒意,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冷,“你忘了?这张木榻,我坐了七年;这半块麦饼,我曾三日才得一块。你如今的日子,比我当年好过太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魏奉先在旁补充,声音带着刻意的讨好:“陛下复位后,念及兄弟情分,没废了成武的名分,每日还供着粗粮,换作旁人,早该打入诏狱了!” 成武的脸色白了几分,却仍梗着脖子:“我若不是病重,被徐靖那奸宦蒙蔽,岂能让你有机可乘?”

“蒙蔽?” 萧桓冷笑一声,从袖中取出一卷奏折,扔在成武面前,奏折散开,上面的字迹密密麻麻,还沾着几处暗红的指印。“你自己看,这是江南巡按上月递来的状纸,说你去年为修承露台,强征民夫三千,逼死了三个农户,他们的家人在宫门外跪了三日,你却让禁军把人赶走 —— 这也是被蒙蔽?”

成武的目光扫过奏折上的名字,忽然没了声息。他想起去年秋,徐靖确实来报 “江南民夫闹事”,说不过是几个刁民想讹钱,让他下旨 “弹压”。他那时正病重,又急于修好承露台祈福,便随口应了,竟不知闹出了人命。奏折上的血指印刺眼得很,像是在控诉他的昏聩。

“还有这个。” 萧桓又取出一本账册,是户部呈上来的军饷记录,“你在位五年,挪用边镇军饷五十万两,一半修了你的承露台,一半赏了石崇、徐靖那些奸佞 —— 宣府卫的士兵冬天连棉衣都没有,你却在宫里听曲儿!”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压抑的怒意,“去年瓦剌小股犯边,宣府卫因军饷不足,差点丢了两座烽燧,若不是谢渊连夜调拨军器,大吴的国门早就破了!”

提到谢渊,成武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他当年确实忌惮谢渊的兵权,想让石崇构陷他,却被谢渊的忠直挡了回去。如今想来,若不是自己疏远忠良、亲近奸佞,也不会落得这般下场。可他仍不肯认输,强撑着反驳:“我修承露台,也是为了大吴的国运!挪用军饷,也是为了安抚禁军,稳固帝位!”

“稳固帝位?” 萧桓摇了摇头,语气里满是失望,“你所谓的‘稳固帝位’,就是让百姓流离、让边军受寒、让奸佞当道?先帝当年传位给你,是希望你守住江山,不是让你败掉江山!” 这话像一把锤子,狠狠砸在成武的心上,他踉跄着后退一步,撞在木案上,案上的诗稿散落一地。

成武弯腰去捡诗稿,手指却抖得厉害。萧桓看着他的狼狈,语气缓和了几分:“杀你易,可杀了你,天下人会说我容不下兄弟,说我复辟是为了报私仇。”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成武散乱的发丝上,“当年我在此处被囚七年,每日看着这窗棂,都在想,若有一日复位,定要让大吴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你若安分守己,往后便在此处住着,衣食无忧。”

“安分守己?” 成武忽然冷笑,捡起地上的麦饼,狠狠咬了一口,干得剌嗓子,“萧桓,你别装得一副仁君模样!你留着我,不过是怕天下人说你刻薄,怕那些忠于我的旧臣反你!” 他知道,自己还有最后的价值 —— 山东的旧部,当年随他起兵的禁军将领,还握着兵权,这是他唯一能与萧桓抗衡的筹码。

萧桓转过身,目光落在他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你倒不笨。” 他抬手示意魏奉先退下,殿内只剩他们二人,烛火在两人之间跳着,将影子拉得忽长忽短,“你手下的旧部,在山东私藏兵器三万件,联络了三个卫所的将领,意图以‘营救废帝’的名义谋反,你可知晓?”

成武的瞳孔骤缩,猛地抬头:“你…… 你怎么知道?” 他上个月还收到旧部的密信,说要在秋收后起兵,没想到萧桓早已察觉。萧桓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三个月前就盯着他们了,你们的密信,早就在朕的御案上了。” 玄夜卫的情报网,是他复辟后最倚重的力量,岂能容旧党作乱?

“你想怎样?” 成武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萧桓走到他面前,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朕要你写一封信,劝他们束手就擒。” 他顿了顿,抛出最后的筹码,“你若肯写,朕可以保你太子萧烨平安,让他去济南封地做个闲散王爷,终身无忧;你若不写,玄夜卫明日就能把你旧部的家眷都抓进诏狱 —— 包括萧烨。”

“你敢动烨儿?” 成武猛地抓住萧桓的衣袖,眼底满是血丝。萧烨才十六岁,是他唯一的儿子,也是他在这世上最后的牵挂。萧桓轻轻拨开他的手,语气淡漠:“朕不想动他,是你旧部逼朕动他。” 他弯腰捡起地上的麦饼,掸了掸灰,放在成武面前,“你在这南宫住了三个月,该知道这里的日子不好过。若你的旧臣真反了,你觉得他们会先救你,还是先抢太子,用他来要挟朕?”

成武的喉结滚动着,看着那半块麦饼,忽然想起当年萧桓被囚时的传闻 —— 据说他曾为了一块麦饼,跟宫监争执,被打得遍体鳞伤。那时的萧桓,也是这般无助吗?他抬手拿起麦饼,又咬了一口,这一次,却咽得格外用力。苦涩的滋味在口中蔓延,像极了他此刻的命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想起自己登基那日,萧桓捧着传国玉玺,弯腰递给自己,眼神里没有半分怨怼,只说了句 “愿陛下守住江山”。那时的他们,虽有政见分歧,却还留着兄弟情分。是什么时候开始变的?是他听信徐靖的谗言,削夺萧桓兵权的时候?还是他挪用军饷,谢渊劝谏却被他斥责的时候?

“我写。” 他哑着嗓子说,声音里带着绝望的妥协,“但你得向我保证,绝不伤萧烨一根头发,绝不牵连他的母妃。” 萧桓颔首,从袖中取出纸笔 —— 纸是宣州贡纸,笔是狼毫笔,墨是徽墨,与南宫的残破格格不入。他将纸笔放在成武面前:“朕说话算话,只要信能劝降旧部,萧烨明日就可离京赴封地。”

成武握着笔,指尖却止不住地抖。墨汁滴在纸上,晕开一小团黑痕,像极了他心头的污点。他望着纸上空白的地方,忽然想起徐靖曾对他说 “帝王无情,兄弟亦可为棋子”,如今想来,竟是一语成谶。

成武深吸一口气,终于落笔。他的字迹本是圆润工整,此刻却写得潦草,每一笔都像在挣扎。“吾之旧部知悉:今大吴国泰民安,萧桓帝贤明,吾虽居南宫,然衣食无忧……” 写到 “萧桓帝贤明” 时,他的笔顿了顿,墨汁又滴了下来,在纸上晕开。

萧桓站在一旁,看着他写字,目光里没有胜利的得意,只有一丝复杂的疲惫。他想起小时候,母亲还在时,他和成武一起在御书房练字,成武总写不好 “江山” 二字,还是他手把手教的。那时的他们,从没想过会有今日的反目。

“萧桓,” 成武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茫然,笔尖停在纸上,“你说,我们兄弟二人,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小时候你还护着我,替我背黑锅,如今怎么就……” 他的声音渐渐低下去,带着一丝哽咽。

萧桓没回头,只是望着窗外的月色,月色洒在荒草上,泛着冷光:“从你听信宦官谗言,忘了‘江山为重’四个字开始。”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痛惜,“先帝教我们,帝王的第一责任是守江山、护百姓,不是争权夺利、纵容奸佞。你登基后,眼里只有帝位,没有百姓,这才是我们反目的根源。”

成武不再说话,低头继续写字。笔尖划过纸面的声响,在寂静的殿内格外清晰,像在为这段兄弟反目的过往,划上一道潦草的句号。信写完时,烛火已燃了大半,蜡泪滴在纸上,像凝固的泪。成武将信递给萧桓,指尖与他的指尖不经意触碰,两人都猛地缩回手,仿佛触到了烙铁。

萧桓接过信,仔细看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便折好收进袖中。他看着成武苍白的脸,忽然叹了口气:“你好好歇着吧。” 没有胜利者的姿态,只有帝王的权衡 —— 杀了成武,失了民心;留着成武,既能安抚旧部,又能彰显自己的仁厚。

萧桓转身走向殿门,魏奉先早已在外间候着,见他出来,连忙迎上去:“陛下,都妥当了?” 萧桓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南宫残破的宫门,朱漆早已剥落,露出里面的木头,像老人皲裂的皮肤。他忽然停下脚步,对魏奉先道:“吩咐下去,给成武换件新棉袍,料子要好些的;每日的饭食,别再用粗粮了,加两碟荤菜,再送些笔墨纸砚过来。”

魏奉先愣了愣,随即躬身应道:“奴才遵旨。” 他以为萧桓会借机苛待成武,没想到竟会改善待遇 —— 帝王的心,果然难测。萧桓没解释,只是望着南宫的殿顶,那里的瓦片缺了好几块,下雨时定会漏雨。他想起自己当年被囚时,漏雨的日子里,只能用木桶接水,整夜睡不好。

“另外,派两个可靠的宫监过来,照顾他的起居,别让其他人再苛待他。” 萧桓补充道。魏奉先躬身应下,心里却明白,萧桓这是既想稳住成武,又想堵住天下人的嘴 —— 毕竟 “善待废帝” 的名声,对帝王而言很重要。

萧桓走出南宫,銮驾早已在外等候。他踏上銮驾,撩开车帘,最后看了一眼南宫的殿宇,荒草在风中摇曳,像在诉说着什么。魏奉先钻进銮驾,递上一杯温茶:“陛下,回宫吧?” 萧桓接过茶,却没喝,只是望着车窗外掠过的树影,眼神里满是疲惫 —— 权力这东西,从来都是把双刃剑,既伤别人,也伤自己。

銮驾缓缓驶离南宫,车轮碾过碎石路,发出沉闷的声响。萧桓坐在车内,指尖摩挲着袖中的劝降信,忽然想起成武写 “江山为重” 时的茫然眼神 —— 他或许到最后,都没真正明白这四个字的分量。

车帘被风掀起一角,他瞥见远处兵部衙署的烛火还亮着,窗纸上映着一个伏案的身影。不用问,定是谢渊还在批阅边镇的奏疏。萧桓握紧了腰间的双鱼佩,眼底的迷茫渐渐褪去 —— 他想起复辟那日,谢渊率百官迎驾,递上的第一份奏疏不是邀功,而是边镇防务的建议;想起这些日子,谢渊顶着石崇、徐靖的谗言,依旧尽心处理军务,从未有过半分懈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魏奉先,” 萧桓忽然开口,“明日早朝,宣谢渊入宫,朕要与他商议山东旧部的处置事宜。” 魏奉先应道:“奴才遵旨。” 萧桓望着兵部衙署的烛火,心中忽然安定下来 —— 有谢渊这样的忠良在,有玄夜卫这样的力量在,不管山东的旧部是否叛乱,他都能守住这江山。

他想起母亲临终前说的话:“帝王之路孤独,但若能得忠良相助,便能走得稳些。” 如今想来,果然如此。成武的悲剧,就在于他疏远了谢渊这样的忠良,亲近了石崇那样的奸佞。而他自己,绝不能重蹈覆辙。

銮驾驶过金水桥,远处的皇宫灯火通明。萧桓靠在车壁上,闭上眼睛,不再想南宫的恩怨,不再想兄弟的反目 —— 他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守住这大吴江山,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先帝的嘱托,不辜负谢渊的忠诚。

南宫的殿内,成武将写好的劝降信放在桌上,望着那盏忽明忽暗的烛火,忽然捂住脸,肩膀微微颤抖。小宫监端来一碗热粥,轻声道:“陛下,喝碗粥吧?魏公公吩咐了,以后每日都有热粥。” 成武没有抬头,只是摆了摆手,声音带着哭腔:“拿走吧,我吃不下去。”

小宫监不敢多言,放下粥碗便退了出去。殿内又恢复了死寂,只有烛火 “噼啪” 的爆响。成武放下手,望着桌上的粥碗,热气袅袅,映着他苍白的脸。他忽然想起自己在位时,御膳房的粥都是用燕窝、人参熬的,那时的他,从没想过一碗热粥竟也能成为奢望。

窗外的风还在吹,卷起地上的麦饼碎屑,碎屑顺着窗缝飘进来,落在劝降信上。成武看着那些碎屑,忽然笑出声,笑声里满是悲凉 —— 他争了一辈子权位,最后却连半块麦饼都留不住;他想护着儿子,最后却只能用一封劝降信来换儿子的平安。这权柄易位的荒唐,连麦饼碎屑都在嘲笑。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皇宫的灯火,那里曾是他的居所,如今却成了萧桓的天下。他想起自己写的劝降信,想起 “萧桓帝贤明” 那几个字,忽然觉得无比讽刺 —— 他当年若能像萧桓这样,把 “江山为重” 放在心上,或许就不会落得这般下场。

烛火渐渐燃尽,殿内陷入黑暗。成武坐在冰凉的青砖上,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南宫的秋夜格外冷,冷得像他此刻的心,也冷得像他曾经抛弃的初心。

深夜的御书房,萧桓将成武的劝降信递给秦飞:“明日派人快马送往山东,务必交到旧部首领手中。另外,密切监视他们的动向,若有异动,即刻出兵围剿。” 秦飞躬身应道:“臣遵旨。” 萧桓点了点头,秦飞转身离去,殿内只剩他一人。

萧桓走到舆图前,手指落在山东的位置 —— 那里是成武旧部的聚集地,也是大吴的富庶之地,绝不能出乱子。他想起成武在南宫的模样,想起那半块麦饼,忽然觉得有些唏嘘。兄弟二人,一个成了帝王,一个成了囚徒,皆因 “权力” 二字。

他拿起谢渊递来的边镇奏疏,上面写着 “宣府卫军器充足,可随时支援山东”,字迹工整有力,透着忠直之气。萧桓笑了笑,在奏疏上批下 “依议” 二字 —— 有谢渊在,他便有了底气。

窗外的月色依旧惨白,却不再像南宫时那般冰冷。萧桓望着月色,忽然明白:帝王的权力,从来不是用来争的,而是用来守的;兄弟的情分,从来不是用来利用的,而是用来珍惜的。成武不懂这个道理,所以败了;他若不懂,也会重蹈覆辙。

他将劝降信的副本存入密档库,与当年自己被囚时的日记放在一起。两本薄薄的册子,记录着兄弟二人的命运,也记录着大吴的权力更迭。萧桓轻轻合上库门,心中暗下决心:他一定要守住这江山,不仅为了自己,更为了那些像谢渊一样的忠良,为了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百姓,也为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夜阑人静,御书房的烛火依旧亮着,映着帝王孤独却坚定的身影。南宫的恩怨终将过去,而他守护江山的路,才刚刚开始。

片尾

次日清晨,山东旧部收到成武的劝降信,群龙无首,又怕家眷被牵连,纷纷放下兵器投降。萧桓如约将太子萧烨送往济南封地,还派了卫队护送,确保他的安全。

南宫的成武收到消息时,正坐在新换的棉袍里,看着小宫监送来的笔墨纸砚。他拿起笔,想写些什么,却终究只写下 “江山为重” 四个字,墨迹工整,却没了往日的戾气。窗外的秋草依旧枯黄,却有几只麻雀落在廊檐下,叽叽喳喳地叫着,给这片死寂的宫苑添了几分生气。

萧桓在御书房接到秦飞的奏报,得知山东平定,终于松了口气。他拿起谢渊送来的新制火器清单,上面详细记录着鸟铳、火炮的数量与质量,忍不住赞叹:“谢渊真是朕的左膀右臂!” 魏奉先在旁道:“陛下,谢大人还在殿外候着,等着与您商议边镇防务。” 萧桓笑道:“快宣他进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走进御书房,躬身行礼:“陛下,山东已平,边镇暂无异动,只是瓦剌的使者还在宣府卫,需尽早处置。” 萧桓点了点头:“朕正想与你商议此事。你觉得,该如何应对瓦剌的‘求亲’?” 谢渊躬身道:“臣以为,当拒和亲,固防务,遣密使探敌营虚实,绝不能让瓦剌窥探到京师的虚实。”

萧桓赞同道:“朕也是此意。就依你所言,你去安排吧。” 谢渊躬身应道:“臣遵旨。” 转身离去时,他瞥见御案上的密档库钥匙,心中明白,帝王已放下南宫的恩怨,全心投入到守护江山的事务中。

南宫的成武望着窗外的麻雀,忽然想起小时候和成武一起喂鸟的场景,嘴角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 “愿大吴国泰民安”,然后将纸折好,放在案上。或许,他到最后,终于懂了 “江山为重” 的含义。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南宫之对,非仅二帝之怨,实乃权柄与初心之较量。成武以权为私,故囚于宫;萧桓以权为公,故安于位。二者之别,在‘江山为重’四字耳。” 这段兄弟反目的往事,终以成武的妥协、萧桓的宽容落下帷幕,却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镜鉴。

成武的悲剧,源于他对权力的误解 —— 他将帝位视为私产,将忠良视为威胁,将百姓视为草芥,最终在声色犬马与奸佞环绕中,丢了江山,也丢了初心。南宫的七年囚禁,对萧桓是磨砺,对他却是惩罚,直到最后写下劝降信,才隐约懂得 “江山” 二字的分量,却已为时晚矣。

萧桓的成长,在于他从囚禁的苦难中读懂了权力的真谛 —— 帝王的权力,不是用来满足私欲,而是用来守护江山;不是用来清算恩怨,而是用来安抚民心。他留成武性命,改善其待遇,非仅念及兄弟情分,更是为了彰显仁厚,稳固民心;他倚重谢渊,信任玄夜卫,非仅为了制衡旧党,更是为了守住江山,护佑百姓。

这场南宫对峙,看似是权力的更迭,实则是初心的回归。它告诉我们:帝王的成功,不在于如何夺取权力,而在于如何使用权力;兄弟的情分,不在于如何纵容彼此,而在于如何共同守护家国。谢渊等忠良的存在,更印证了 “江山稳固,重在忠良” 的道理 —— 没有忠良的辅佐,再英明的帝王,也难成大业。

历史的尘埃落定,南宫的秋草年年枯荣,却始终提醒着后世:权力是把双刃剑,能成就人,也能毁灭人;唯有将 “江山为重” 刻在心中,才能在权力的棋局中,走出不辜负百姓、不辜负历史的一步。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