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843章 心闲尘事远,意静即蓬瀛

卷首语

《大吴通鉴?帝纪?萧桓》载:“复辟践祚,帝虽重登九五,然南宫七载幽囚、漠北一载俘辱,皆为刻骨之烙印,成心内难愈之痼疾。每至夜阑人静,旧梦辄来扰神,惊悸难安。其临政之慎微、驭下之多疑,盖源于此。”

御苑夜色浸得如浓墨,御书房内铜鹤灯吐焰如豆,昏黄光晕里,萧桓的孤影被拉得颀长。他手中朱笔悬在户部赈灾奏疏的 “灾民十万,需银二十万两” 字样上方,笔尖凝墨未坠,眉宇间攒着化不开的倦意。未等他缓过神,沉沉倦意已如潮漫过眼帘,指尖一松,朱笔 “啪” 地落在奏疏上,晕开一团墨渍 —— 而南宫漏风的窗棂、寒浸骨髓的青砖,漠北草原抵在颈间的弯刀、帐外呼啸的风雪,已然冲破时光的闸门,将他卷入旧年的刺骨寒凉。

当年困住肉身的南宫高墙、漠北穹帐早已倾颓,可锁在心头的无形囚笼,却在每一个寂静深夜悄然收束:是南宫雪夜宫监递来的冷粥馊气,是漠北也先逼降时的弯刀寒光,是七年里抬头可见的四方天。这些刻入骨血的惊惧,从不是过往云烟,反倒在他执掌皇权的每一个暗夜里,愈发清晰地勒紧心神。

幽居怀述

其一

仙栖梦绮楼,吾住草茅丘。

窗纳青峰翠,门迎野卉幽。

其二

琼楼非我慕,陋舍自心宁。

展卷邀月共,烹茶待风听。

其三

心闲尘事远,意静即蓬瀛。

何必云中隐,茅檐韵亦清。

御书房的铜鹤灯燃得正稳,灯油顺着缠金灯芯缓缓淌下,在狮纹灯座积成一小汪琥珀色的油痕,与烛火映照下的明黄锦缎交辉,却驱不散殿角凝滞的微凉。萧桓伏案而坐,玄色衮龙袍的十二章纹在光影中忽明忽暗,朱笔悬在户部奏疏上方,笔尖凝着一滴未干的墨 —— 那是刘焕呈报江南赈灾粮款的文书,“灾民逾十万,需银二十万两” 的字样密密麻麻,刺得他眼仁发涩。

值夜太监李德全垂手立在廊下,影子被中天皓月拉得颀长,连呼吸都放得极轻。宫女阿桃持着素色团扇,指尖轻摇,扇出的风裹着烛火的暖意漫过御案,却不敢惊扰御座上愈发沉重的呼吸。萧桓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指腹划过奏折边缘的织锦纹样,忽然倦意如潮 —— 自复辟以来,他每日批阅奏折至深夜,既要整顿萧栎留下的吏治积弊,又要应对边镇的瓦剌异动,连片刻喘息都成奢望。

他靠向椅背,鬓角垂落的发丝扫过腕间的玉镯 —— 那是当年李皇后留下的旧物,触手温凉,是南宫岁月里唯一的慰藉。眼皮愈发沉重,朱笔从指间滑落,“啪” 地砸在奏疏上,晕开一小团墨渍,他却已沉沉睡去。殿外的月光透过菱花窗,在奏折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斑,像极了漠北草原上变幻的云影,悄然掀开了记忆的闸门。

梦境里没有御书房的暖光,只有南宫冷硬的青砖硌着后背,寒意透过半旧的锦袍渗进骨髓。漏风的窗棂灌进刺骨的寒风,吹得衣袍猎猎作响,粗糙的衣料磨得皮肤发疼,与此刻御袍的细密质地判若云泥。墙角堆着发霉的稻草,空气里满是潮湿的霉味,混杂着宫监每日送来的冷粥馊气,那气味尖锐地刺入鼻腔,是他七年囚徒生涯最清晰的烙印。

萧桓挣扎着想起身,却发现手脚像被无形的锁链捆着,动弹不得 —— 这是他被废黜后的第七个寒冬,窗外也是这样一轮惨白的月,却连半点暖意都透不进来。他记得那日,萧栎派来的太监宣读 “迁居南宫” 的旨意时,殿外正飘着雪,与漠北被俘时的风雪如出一辙。有宫人偷偷塞给他半块麦饼,却被镇刑司的校尉撞见,当场杖责至死,鲜血染红的雪地,成了他梦魇里挥之不去的底色。

“太上皇,该喝药了。” 老宫监的声音带着谄媚的寒意,递来的药碗边缘布满缺口,汤药苦得呛人。萧桓偏头避开,却被校尉死死按住肩膀,药汁洒在衣襟上,留下深色的痕迹。他望着窗外的枯枝,忽然想起元兴帝萧珏的《北征录》,书中 “帝王之责,在守社稷” 的字句,此刻却像嘲讽 —— 他这个 “太上皇”,连自身安危都难保,何谈社稷?

远处传来隐约的丝竹声,那是皇宫里的宴乐,透过厚重的宫墙飘来,愈发衬得南宫死寂。萧桓蜷缩在稻草堆里,将太子妃的玉镯紧紧攥在掌心,冰凉的玉质贴着皮肤,成了唯一的支撑。他一遍遍告诉自己 “会出去的”,可每个黎明到来时,看到的仍是那方狭小的天空,和宫监们冷漠的脸。

“陛下?陛下您醒醒!” 魏奉先的声音隔着一层雾霭传来,带着难掩的惊惶。萧桓猛地睁眼,胸口剧烈起伏,冷汗顺着后颈滑进衣领,凉得他打了个寒噤。阿桃正跪在御案旁,手里还握着团扇,脸上满是惶恐;烛火依旧跳跃,奏折上的墨渍已干成深色的印记,月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的光影依旧规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抬手抚上胸口,心脏还在砰砰直跳,指尖触到的龙纹锦袍质地细密,绣线的凸起划过掌心,带来清晰的触感 —— 这不是南宫那件洗得发白的旧衣。可梦境里的寒意还浸在骨髓里,那股被囚禁的绝望,像附骨之疽,哪怕此刻身处九五之尊的御书房,仍让他浑身发颤。他忽然想起昨日吏部尚书李嵩的密奏,说 “谢渊权重,恐有不臣之心”,此刻竟生出几分莫名的猜忌。

“朕无碍。” 萧桓哑着嗓子开口,声音里带着刚从噩梦中挣脱的沙哑。他捡起朱笔,笔尖的墨已凝住,在奏疏上划出一道歪斜的痕迹。李德全连忙上前,递上干净的纸笔:“陛下,夜深了,要不传膳歇息片刻?” 萧桓摆了摆手,目光扫过案角的边镇密报 —— 那是谢渊今早递来的,上面 “瓦剌遣使求亲,意在窥探京师虚实” 的字句,瞬间将他拉回现实。

萧桓展开谢渊的密报,指尖划过 “瓦剌使者携宝马十匹、毛皮百张,已至宣府卫” 的字样,眉头渐渐拧紧。七年前被俘的记忆突然翻涌 —— 也先的弯刀抵在他颈间,逼他招降边镇守将的画面,与眼前 “求亲” 的字样重叠,让他胃里一阵翻搅。他太清楚瓦剌的伎俩,所谓 “求亲”,不过是窥探虚实的幌子,一旦京师防务有隙,铁骑便会立刻南下。

“李德全,传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即刻入宫。” 萧桓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意。李德全应声退下,殿内重归寂静,只剩下烛火 “噼啪” 的爆响。萧桓走到舆图前,手指落在宣府卫的位置 —— 那里是瓦剌南下的必经之路,当年他便是在离宣府百里的土木堡被俘,如今想来,仍心有余悸。

他想起谢渊密报里的建议:“拒和亲,固防务,遣密使探敌营虚实。” 这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可李嵩的 “谢渊权重” 四字,又在心头盘旋。他知道谢渊忠良,德佑之难时若不是谢渊力排众议守京师,他早已无复位之机;可南宫七年,他见多了人心叵测,连至亲的弟弟都能囚禁他,更何况手握兵权的重臣?

殿外传来脚步声,周显躬身入内:“陛下深夜召见,可有要事?” 萧桓将密报递给他:“瓦剌求亲之事,你怎么看?” 周显看完密报,躬身道:“陛下,瓦剌此举绝非善意。玄夜卫北司已探得,使者中混有死士,恐欲潜入京师测绘城防。” 这话印证了萧桓的猜测,也让他暂时压下了对谢渊的猜忌 —— 国难当前,忠奸之分远比权力制衡更重要。

“谢渊建议拒和亲、固防务,你以为可行?” 萧桓的目光落在周显脸上,带着审视。周显深知帝王心思,谨慎答道:“谢大人所言极是。拒和亲可显大吴底气,固防务可防瓦剌突袭。只是……” 他顿了顿,“谢大人兼领兵部与御史台,兵权过重,若再让他统筹防务,恐遭非议。”

萧桓沉默不语,指尖在舆图上轻轻敲击。他知道周显所言是实情,李嵩、石崇等人早已对谢渊的权位虎视眈眈,若再放权,难免引发党争;可除了谢渊,无人能担此重任 —— 兵部侍郎杨武虽勤勉,却缺乏统筹全局的魄力;都督同知岳谦勇猛有余,智谋不足。这便是帝王的两难:既要用忠良,又要防权臣。

“传谢渊明日卯时入宫议事。” 萧桓最终开口,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今夜令玄夜卫加强京师布防,密切监视瓦剌使者动向,若有异动,即刻禀报。” 周显躬身应道:“臣遵旨。” 离去时,他特意看了眼案上的江南赈灾奏疏,心中了然 —— 帝王既忧边患,又挂民生,只是这重重压力,终究要落在谢渊肩上。

萧桓重新坐回御案前,拿起朱笔,在赈灾奏疏上批下 “准户部拨款,着谢渊派京营副将秦云护送粮款至江南,确保灾民无虞”。他知道,让谢渊兼管赈灾,既是倚重,也是试探 —— 若谢渊能妥善处理,便证明其心在社稷;若有疏漏,便是制衡的契机。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奏疏上的朱批,字字都藏着帝王的权衡。

萧桓摘下腕间的玉镯,放在掌心轻轻摩挲。这是李皇后(原太子妃)临终前给他的,当年被俘时,他藏在衣襟里,才未被瓦剌搜走;南宫七年,靠着这方玉镯的凉意,才熬过无数个绝望的夜晚。玉镯上的纹路已被磨得光滑,像极了被岁月打磨的记忆,既有太子妃在世时的温情,也有囚禁岁月的苦涩。

他忽然想起谢渊在德佑之难时派死士送来的血书,“社稷为重,勿以朕为念” 的字句,与皇后 “守好江山” 的遗言重叠。那时的谢渊,不过是兵部侍郎,却有如此担当;如今身居高位,真的会变心吗?萧桓摇了摇头,试图驱散这荒谬的猜忌,可南宫的寒夜、也先的弯刀,都在提醒他 —— 权力能改变人心,哪怕是忠良。

“陛下,三更了。” 李德全轻声提醒,递上温好的参茶。萧桓接过茶盏,茶香驱散了些许倦意。他望着窗外的御苑,花木影影绰绰,像极了南宫墙外的枯枝。七年的囚禁生涯,让他学会了凡事留三分心眼,哪怕是对谢渊这样的忠良,也不敢全然信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将玉镯重新戴上,腕间的凉意让他清醒了几分。明日与谢渊议事,既要听其防务谋划,也要察其神色动向。帝王的心,从来都是天平,一边是社稷安危,一边是权力制衡,稍有倾斜,便是万劫不复。烛火摇曳中,萧桓的身影愈发孤寂,这九五之尊的宝座,终究是座更高的囚笼。

四更时分,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匆匆入宫,手里拿着一封密信:“陛下,瓦剌使者深夜与镇刑司副提督石崇的亲信接触,密谈半柱香后方散。” 萧桓接过密信,展开一看,上面是秦飞手绘的接触地点与人员形貌,“石崇亲信赠予使者锦盒,内物不明” 的字样,让他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石崇是石迁的亲信,当年石迁因通敌被处死,石崇却侥幸逃脱,一直对谢渊怀恨在心。如今瓦剌使者与他勾结,定然没安好心。萧桓想起谢渊密报里 “石崇可能通敌” 的猜测,心中愈发确定 —— 这场 “求亲”,不仅是瓦剌的阴谋,更是朝堂旧党的反扑。

“秦飞,密切监视石崇及其亲信,查清锦盒内物。” 萧桓的声音带着厉色,“另外,彻查石崇与瓦剌的过往联系,若有通敌实证,即刻拿下!” 秦飞躬身应道:“臣遵旨!” 离去时,他特意禀报:“谢大人昨夜仍在兵部衙署批阅军器账册,直至三更才归府。” 萧桓 “嗯” 了一声,心中的猜忌稍稍减轻 —— 若谢渊真有不臣之心,何苦如此操劳?

天快亮时,萧桓终于靠在椅背上小憩。梦里没有了南宫的寒夜,只有谢渊在德胜门指挥作战的身影,与岳峰将军战死沙场的悲壮。醒来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御书房的烛火渐渐黯淡,新的一天开始了,而他这位帝王,又要在旧梦与新机、猜忌与倚重中,继续前行。

卯时刚到,谢渊便身着朝服入宫。御书房内,萧桓已洗漱完毕,案上摆着刚沏好的龙井。“谢尚书连夜批阅军器账册,辛苦了。” 萧桓的语气带着刻意的温和,目光却在谢渊脸上仔细打量 —— 见他眼底有红血丝,鬓角添了白发,不似作伪,心中的疑虑又消了几分。

谢渊躬身行礼:“陛下谬赞,臣分内之事。” 他接过李德全递来的茶盏,指尖微顿 —— 帝王的态度太过温和,反而透着试探。他深知萧桓的创伤,南宫七年的囚禁,让这位帝王变得敏感多疑,自己手握兵权,难免遭人猜忌,唯有以实绩自证清白。

“瓦剌求亲之事,你可有详细谋划?” 萧桓直奔主题,将密报推到谢渊面前。谢渊拿起密报,仔细看完后,躬身道:“陛下,臣以为,当分三步走:其一,派礼部尚书王瑾出面,以‘先帝孝期未满’为由拒和亲,既显礼法,又不失体面;其二,令宣府卫副总兵李默加强防务,增派烽燧兵,一旦瓦剌异动,即刻传信;其三,遣秦飞率玄夜卫密使潜入敌营,查清瓦剌兵力部署。”

他顿了顿,补充道:“石崇与瓦剌使者勾结之事,臣已有所察觉,恳请陛下准臣与秦飞联合彻查,若查实通敌,当严惩不贷。” 萧桓点了点头,心中暗赞谢渊考虑周全,却故意问道:“石崇乃镇刑司旧臣,党羽众多,彻查恐引发朝堂动荡,不如暂缓?”

谢渊眼神坚定:“陛下,石崇通敌,关乎社稷安危,若不及时清除,必成大患。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定会妥善处置,不扰朝纲。” 这番话掷地有声,让萧桓彻底放下心来 —— 谢渊的忠良,终究经得起考验。

“准奏。” 萧桓的声音带着威严,“就依谢尚书所言,拒和亲,固防务,彻查石崇。” 他顿了顿,补充道:“江南赈灾之事,也需你多费心,派京营副将秦云护送粮款,确保万无一失。” 谢渊躬身应道:“臣遵旨。” 他知道,帝王既委以重任,也是在分散他的兵权 —— 秦云虽为副将,却直接对帝王负责,这是明晃晃的制衡。

萧桓看着谢渊坦然接受的模样,心中生出几分愧疚。他知道谢渊委屈,却也无奈 —— 帝王之术,本就是制衡之术。若不分散谢渊的兵权,李嵩、石崇等人的谗言只会更盛,到时反而会害了谢渊。

“谢尚书,” 萧桓的语气缓和了几分,“朕知你不易,七年前守京师,七年后辅朝政,大吴的江山,离不开你。” 这话既是安抚,也是托付。谢渊心中一暖,躬身道:“臣定不负陛下信任,守好江山,护好百姓。” 他没有提及制衡之事,有些话,无需点破,君臣之间,只需默契。

议事结束后,谢渊退出御书房,萧桓望着他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他拿起案上的玉镯,摩挲着上面的纹路,心中清楚 —— 自己欠谢渊一份全然的信任,可南宫的旧梦、皇权的沉重,让他无法全然交付。这或许,就是帝王的宿命。

晨光透过窗棂,洒在御书房的舆图上,照亮了宣府卫的位置。萧桓走到舆图前,手指顺着边镇防线划过,心中已有了决断。魏奉先递来早膳,一碗小米粥、几样小菜,简单却暖胃。萧桓拿起筷子,忽然想起南宫的冷粥,心中一阵唏嘘 —— 如今的安稳,来得太过艰难,绝不能再失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传旨王瑾,即刻拟定拒和亲的诏书,语气需委婉,不可激怒瓦剌。” 萧桓吩咐道。李德全应道:“奴才遵旨。” 萧桓又道:“传秦飞,让他务必查清石崇通敌的实证,不可打草惊蛇。” 魏奉先一一记下,躬身退下。

御苑的花木在晨光中舒展枝叶,露珠顺着花瓣滑落,折射出晶莹的光芒。萧桓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皇城角楼,心中的旧梦阴霾渐渐散去。他知道,南宫的囚禁、漠北的被俘,都是刻在心头的警钟,提醒他要谨小慎微、强兵固防。而谢渊这样的忠良,便是他守护江山的最坚实依靠。

他拿起朱笔,在谢渊的密报上批下 “依议” 二字,笔尖的墨流畅而坚定。旧梦或许仍会在深夜侵扰,可只要守住初心、信任忠良,这大吴的江山,定能迎来真正的曙光。御书房的铜鹤灯渐渐熄灭,晨光洒满殿内,照亮了帝王坚毅的脸庞 —— 这场与旧梦的较量,他终究会赢。

片尾

夜色再次降临,御书房的铜鹤灯又已点燃。萧桓批阅完最后一份秦飞送来的密报,上面写着 “石崇确与瓦剌勾结,欲献宣府城防图”,他拿起朱笔,果断批下 “即刻逮捕石崇,交由刑部审讯”。魏奉先站在一旁,轻声道:“陛下,谢大人已安排岳谦加强宣府防务,瓦剌使者已被监视,插翅难飞。”

萧桓点了点头,摘下腕间的玉镯,放在掌心轻轻摩挲。今日与谢渊议事的场景历历在目,那位老臣的赤诚与担当,像一束光,驱散了他心中的猜忌。他忽然明白,帝王的信任,不应被旧梦束缚,唯有相信忠良,才能守住江山。

阿桃端来温好的参茶,萧桓接过,望着窗外的月光。今夜的月依旧如南宫时那般惨白,却再也带不走他的勇气。他将玉镯重新戴上,腕间的凉意让他清醒 —— 旧梦可以铭记,却不能成为枷锁。

“李德全,传旨谢渊,明日一同校阅京营火器营。” 萧桓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他要让谢渊知道,他的信任,从未改变。御书房的烛火跳跃着,映着帝王的身影,不再孤寂,只有对未来的期许。

旧梦已囚不住初心,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帝王之成长,多历劫难;皇权之稳固,多赖忠良。萧桓经漠北之俘、南宫之囚,方知江山之重、人心之险。其初多疑,盖因旧创;其后明断,盖因识忠。” 御苑夜寂中的那场旧梦,既是萧桓的创伤印记,也是他的成长契机。

石崇之流的阴谋,终究是螳臂当车。他们错把帝王的多疑当作可乘之机,错把忠良的隐忍当作软弱可欺,最终在铁证面前土崩瓦解,印证了 “奸佞难长久,忠良终得信” 的古训。

谢渊的坚守,是这场君臣博弈的基石。面对帝王的猜忌,他不卑不亢,以实绩自证;面对国难的危机,他挺身而出,以担当破局。他的存在,让萧桓明白,真正的忠良,不会因权力而变心,只会因社稷而坚守。

萧桓的蜕变,尽显帝王的智慧。从被旧梦困住的多疑君主,到能权衡制衡又能信任忠良的明断帝王,他的每一步转变,都离不开对江山的责任、对忠良的认知。那场御苑夜寂中的旧梦,终究成了他成长的垫脚石。

历史的尘埃落定,御书房的铜鹤灯依旧在每个夜晚点燃。萧桓与谢渊的君臣相得,告诉我们:帝王的信任,是忠良的底气;忠良的担当,是江山的根基。而那些刻在心头的旧痕,若能化为前行的动力,便会成为最珍贵的财富。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