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80章 不是私争权位事,只缘纲纪系兴衰

卷首语

《大吴会典?宗室志》卷五《南宫篇》附载:“成武朝中期,德佑帝萧桓居南宫七载,得徐靖密信后,常夜起徘徊,虑太保谢渊(正一品,总军政、掌监察)阻其复位 —— 渊昔年德胜门退敌,掌京营、玄夜卫,威望甚重,且素以‘守纲纪’称,非私党可撼。时渊在兵部衙署,亦常阅南宫监控密报,思萧桓若异动,当以《大吴律》《宫闱规制》制之,非为保代宗,乃为护社稷安稳。”

此案之核心,非 “复位” 之争,乃 “私权欲” 与 “公纲纪” 之暗斗 —— 萧桓惧谢渊之权,谢渊守律法之正,二人虽未谋面,心思却已在 “复位” 一事上交汇。

南宫夜冷独徘徊,旧帝思权意难裁。

德胜功高威撼主,直臣守律志难摧。

纸灰余暖藏忧惧,烛火残光映鉴裁。

不是私争权位事,只缘纲纪系兴衰。

南宫 “思政堂” 的夜,比往日更冷些。风从窗缝钻进来,卷着院中的衰草屑,落在萧桓脚边 —— 他已在殿内徘徊了半个时辰,靴底磨过青石板的旧痕,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像在数着七年幽禁里的每一个难眠之夜。

案上还留着那盏盛过纸灰的凉茶,杯底的茶叶沉在水底,像他压在心底的念。方才徐靖密信里的 “时机将至” 还在耳边响,可此刻他脑海里翻涌的,不是复位后的朝贺,不是七年未触的龙椅,而是谢渊的脸 —— 那张在德胜门城楼上,披着甲、执令旗的脸,风把他的袍角吹得猎猎,身后是三万京营兵,身前是来犯的瓦剌铁骑,只一句 “随某退敌,护我大吴”,便让军心大振,半日便破了敌阵。

“谢渊……” 萧桓低声喃了句,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角的旧砚 —— 这砚是他昔年御书房用的,如今砚台边缘的包浆已磨得浅了,像他日渐模糊的皇权记忆。他太清楚谢渊的分量: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掌全**政、九边防务,还总玄夜卫监察,京营副将秦云(字飞虎)是他心腹,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听他调遣,连吏部尚书李嵩、户部尚书刘焕,都常与他议事 —— 朝堂之上,能真正拦得住 “复位” 的,只有谢渊。

他停下脚步,望向殿外漆黑的夜空 —— 那里没有星,只有南宫高墙投下的浓影,像谢渊那双总带着 “纲纪” 二字的眼。萧桓想起七年前,自己刚被迎回南宫时,谢渊曾来过一次,那时谢渊还只是兵部侍郎,却当着他的面说 “陛下既逊位,当守南宫规制,勿扰朝纲”,语气里没有谄媚,只有不容置疑的直 —— 如今谢渊权位更重,若知道自己要复位,会怎么做?

“他会拦的……” 萧桓攥紧了拳,指节泛白,指尖还留着纸灰的细滑感,“他只认‘纲纪’,不认‘旧帝’。” 他想起谢渊推行的新政:减赋税、足边军、清漕运,去年江南巡抚奏报 “百姓安乐,秋粮丰收”,边军副总兵李默也递过 “饷银充足,士卒用命” 的折子 —— 这些都是谢渊的功绩,也是谢渊的 “底气”。若自己复位,寿宁侯、徐靖定会劝他废新政,复旧制,谢渊怎会容?

风又吹进来,烛火晃了晃,映得他的影子在墙上忽长忽短。萧桓走到案前,拿起那盏凉茶,抿了一口 —— 茶早凉了,像他此刻的心情。他不怕寿宁侯的银、赵王的宗室身份,不怕徐靖的诏狱卒、京营的旧部,怕的是谢渊那句 “依《大吴律》,擅议复位者,斩”,怕的是谢渊调京营兵守宫门,怕的是谢渊在朝堂上引《宫闱规制》,让 “复位” 成了 “谋逆”。

“七年了……” 他又喃了句,声音裹在风里,带着不甘,“难道就因为一个谢渊,朕连回朝堂的机会都没有?” 烛火又晃了晃,映得他鬓边的白发更显,他却没在意 —— 此刻他心里装的,是对谢渊的惧,是对复位的盼,是七年来压在心底的不甘,这些情绪拧在一起,像一团解不开的绳,缠着他的每一步徘徊。

兵部衙署的烛火,比南宫的亮了许多。铜制烛台泛着冷光,烛油顺着台沿淌下,积在案上,映着谢渊手中的玄夜卫密报 —— 上面记着 “萧桓夜起徘徊,至‘思政堂’案前驻足良久,似观旧物”。

谢渊指尖划过 “似观旧物” 四字,指腹触到密报上的墨迹,那墨迹还带着玄夜卫暗探手书的温度 —— 他知道,萧桓看的,定是与 “旧权” 相关的东西,或许是昔年的御笔,或许是那盏盛过纸灰的凉茶。

“萧桓……” 谢渊低声念出这个名字,目光落在案上摊开的《大吴律》上,书页载 “凡宗室擅议复位、私通外臣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主谋者斩”。他不是第一次想这个问题:若萧桓真应徐靖之请,动了复位的心思,自己该怎么做?

答案从不是 “保成武”—— 成武抱病,若萧桓真有民心、合律法,他不会拦;可萧桓的 “复位”,是徐靖、寿宁侯、赵王的私谋,是为 “废新政、复旧制”,是为勋贵的私财,不是为社稷。谢渊想起德胜门之战,那时瓦剌兵临城下,朝堂上有人劝代宗南迁,是他力排众议,调京营兵、募义勇,死守城门,只为 “护大吴百姓,护大吴疆土”—— 如今若萧桓复位乱政,百姓再受苛税,边军再缺饷银,他七年前的拼死守护,便成了笑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案角放着京营副将秦云送来的《京营布防图》,上面用红笔圈着正阳门、崇文门 —— 那是徐靖密信里提过的 “控门点”,秦云已派心腹兵卒驻守,每半个时辰递一次岗报。谢渊指尖点着 “正阳门”,想起秦云白天的话:“大人放心,末将已令兵卒严查出入,无兵部令牌,哪怕是宗室,也不让入。” 他知道,秦云懂他的心思 —— 不是防萧桓,是防徐靖借萧桓之名调兵。

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得烛火晃了晃,映得案上的《新政成效册》翻了一页 —— 上面记着 “成武三年,漕粮增三成,边军饷银足,百姓税减两成”。谢渊拿起册子,指尖划过 “百姓税减两成”,心里更定:他守的从不是某一位皇帝,是这册子里的 “百姓安乐”,是《大吴律》里的 “纲纪分明”,是德胜门城楼上那句 “护我大吴” 的誓言。

他想起徐靖的诏狱署、寿宁侯的庄田、赵王的宗室身份 —— 这些私党以为,靠银、靠兵、靠宗室身份,就能成 “复位” 之事,却忘了大吴的朝堂,不是私党谋利的工具,不是旧帝复权的戏台。若萧桓真敢走出南宫,若徐靖真敢调兵,他便会引《大吴律》、调京营、令玄夜卫,将私党一网打尽,哪怕背上 “阻旧帝” 的骂名,也不会让社稷乱。

烛火又晃了晃,谢渊合上《大吴律》,目光望向南宫的方向 —— 那里漆黑一片,却藏着随时可能爆发的风波。他起身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冷风裹着夜色涌进来,吹得他袍角晃了晃 —— 这袍角沾过德胜门的血,沾过兵部文书的墨,沾过玄夜卫密报的灰,却从未沾过 “私权” 的脏。

“萧桓,你若真为社稷,便该守南宫规制;若只为私权,某便只能依律阻你。” 谢渊轻声道,声音裹在风里,轻得像怕被夜色听去,却带着不容动摇的定 —— 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南宫的风吹草动,徐靖的串联动向,萧桓的每一次徘徊,都将是对 “纲纪” 的考验,而他,必须站在考验的最前面。

萧桓又走到案前,指尖碰了碰那盏凉茶 —— 杯壁上凝着水珠,像他此刻的冷汗。他想起徐靖密信里的 “勋贵、宗室皆向”,可这些 “向”,在谢渊的权面前,算得了什么?

寿宁侯有庄田、有家丁,可他没有京营兵;赵王有宗室身份,可他没有玄夜卫;徐靖有诏狱卒,可他没有《大吴律》的支撑。谢渊却什么都有:京营兵听他调,玄夜卫听他令,朝堂上文官多服他,连代宗都倚他辅政 —— 这样的人,若真要拦,自己这点 “私党”,怕是连南宫的门都出不去。

“难道…… 朕真的只能等?” 萧桓喃喃自语,指尖划过案上的旧砚,砚台边缘的划痕是他昔年御笔时留下的,如今却像在嘲笑他的无力。他想起七年前,自己还是皇帝时,谢渊只是个小小的兵部主事,见了他要躬身行礼,可如今,却成了他复位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风又吹进来,烛火灭了半盏,殿内更暗了。萧桓摸黑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 —— 外面的夜色浓得化不开,只有西角门的方向,隐约有一点守卫的火把光,那是卫安的岗。他想起卫安是寿宁侯举荐的,是徐靖的人,可卫安的那点守卫兵,在谢渊的京营兵面前,连塞牙缝都不够。

“徐靖说‘时机将至’,可他没说,谢渊怎么办……” 萧桓的声音里带着点委屈,像个无助的孩子 —— 七年幽禁,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能挥斥方遒的皇帝,如今他只能靠着徐靖、寿宁侯的承诺,靠着那点可怜的 “旧情”,盼着复位的机会,可谢渊的存在,像一盆冷水,随时可能浇灭他的希望。

他关上窗,摸黑回到案前,坐下时碰倒了那盏凉茶,茶水洒在青石板上,发出 “嗒嗒” 声,在寂静的殿内格外清晰。萧桓没去扶,只是坐在黑暗里,听着茶水渗进石板缝的声音 —— 那声音像他的希望,一点点被 “谢渊” 这两个字吞噬。

“再等等……” 他对自己说,“徐靖定有办法对付谢渊,寿宁侯定有办法……” 可连他自己都知道,这话里带着多少自欺欺人 —— 他怕,怕徐靖的办法不管用,怕寿宁侯的银挡不住谢渊的兵,怕自己七年的等待,最终还是一场空。

谢渊拿起案上的兵部令牌,令牌上刻着 “总领京师布防” 六个字,是元兴帝萧珏传下来的旧物,边角已磨得光滑。他指尖摩挲着令牌,想起元兴帝昔年平藩时说的话:“朕治天下,非靠兵权,乃靠律法;非靠宗室,乃靠民心。”

这话像刻在他心里,七年来从未忘。德胜门退敌,靠的不是他的权,是 “保家卫国” 的民心;推行新政,靠的不是他的威,是 “减赋足军” 的实利;如今防萧桓异动,靠的也不是他的兵,是《大吴律》的 “纲纪”,是《宫闱规制》的 “规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送来新的密报:“寿宁侯府家丁今夜搬运兵器,似往京营方向去;徐靖遣亲信入赵王府,未及一刻便出。” 谢渊阅后,将密报放在《大吴律》旁 —— 私党还在动,还在串联,可他们越动,破绽越多,越容易被 “律法” 抓住把柄。

他想起萧桓的徘徊,想起萧桓对 “旧权” 的盼 —— 若萧桓能安于南宫,不涉私党,他或许会奏请代宗,给萧桓加些俸禄,修茸南宫;可萧桓偏要趟徐靖、寿宁侯的浑水,偏要动 “复位” 的心思,这便触了《大吴律》的红线,触了 “社稷安稳” 的底线。

“萧桓,非某拦你,是你自己拦了自己。” 谢渊轻声道,目光落在案上的《新政成效册》上,册子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大吴百姓的 “盼”,是边军士卒的 “安”,他不能让这些 “盼” 和 “安”,毁在一场私党的 “复位” 闹剧里。

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得烛火晃了晃,映得案上的兵部令牌泛着光。谢渊放下令牌,拿起笔,在密报旁批注:“1. 令秦飞加派暗探盯寿宁侯府兵器动向,记录交接人员;2. 令秦云加强京营周边巡逻,防私党私递兵符;3. 令理刑院左理刑周敦核查寿宁侯府兵器来源,寻贪腐实证。” 字迹遒劲,每一条都紧扣 “律法”“实证”,没有半分侥幸。

他知道,萧桓还在南宫徘徊,还在怕他;徐靖还在诏狱署筹划,还在想怎么绕开他;寿宁侯还在府中调银,还在想怎么收买他 —— 可他们都错了,他守的不是 “权”,是 “纲纪”;拦的不是 “旧帝”,是 “私谋”;护的不是 “代宗”,是 “社稷”。

烛火燃至过半,谢渊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南宫的方向 —— 那里漆黑一片,却藏着风波的种子。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带着夜的凉,却也带着 “纲纪” 的稳。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更忙,会更险,可只要守住 “律法”,守住 “民心”,再大的风波,也能平;再险的私谋,也能破。

南宫的烛火,只剩最后一盏亮着。萧桓又站起来,在殿内徘徊,靴底磨过青石板上的茶水渍,发出 “黏黏” 的声音,像他此刻纠结的心情。

他想起昔年自己当皇帝时,谢渊还是个小官,曾在朝堂上奏请 “整顿京营”,那时他觉得谢渊太 “直”,不懂变通;如今才知道,谢渊的 “直”,是刻在骨子里的,是不会为 “旧帝”、为 “私党” 妥协的。

“若朕复位后,不废新政,不任用房宁侯、徐靖,谢渊会不会…… 不拦?” 萧桓突然冒出这个念头,像在黑暗里抓住了一点光。他知道,谢渊在乎的是新政、是百姓、是边军,若自己承诺 “续行新政”,谢渊或许会松口,或许会认可他的复位。

可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自己压下去了 —— 寿宁侯、徐靖怎么会容?他们串联复位,就是为了废新政、复旧制,就是为了捞好处,若自己不答应,他们定会转身就把 “复位” 的事捅给谢渊,让自己连南宫都待不下去。

“左右都是难……” 萧桓停下脚步,望着那盏残烛,烛火只剩一点微光,像他的希望,随时可能灭。他想起七年前,自己被瓦剌俘虏,是谢渊力主立代宗,稳定朝局;是谢渊德胜门退敌,保住大吴;如今自己却要夺代宗的位,要拦谢渊的新政,这算不算 “忘恩负义”?

风又吹进来,烛火晃了晃,差点灭了。萧桓赶紧走过去,用手护住烛火 —— 他怕这最后一点光也灭了,怕自己连这点 “复位” 的盼头都没了。指尖碰着烛火的暖,他又想起徐靖的密信:“勋贵、宗室皆向,谢渊孤掌难鸣。” 这话是不是真的?寿宁侯真能拉拢那么多勋贵?赵王真能调动宗室?京营旧部真能不听谢渊的令?

他不知道,也不敢想 —— 此刻他只能靠着这点自欺欺人的 “盼”,靠着那点纸灰的余温,在南宫的冷夜里,继续徘徊,继续等徐靖的 “时机”,继续怕谢渊的 “阻拦”。

谢渊拿起秦飞送来的另一封密报,上面记着 “南宫太监魏奉先夜出西角门,与寿宁侯府管家魏某交接,似递书信”。他指尖划过 “似递书信”,心里明了 —— 萧桓还是忍不住,还是要与私党通联,还是要往 “谋逆” 的路上走。

他取过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送来的笔迹鉴定册,上面对比了魏奉先可能递出的书信笔迹与萧桓昔年的御笔,注着 “七分相似,需完整书信确认”。谢渊将鉴定册放在密报旁,心里已有了预判:萧桓递的信,定是问 “时机”,定是忧 “谢渊”,定是盼 “复位”。

“萧桓还是太急了……” 谢渊轻声道,目光落在案上的《宫闱规制》上,书页载 “南宫宗室,非诏不得与外臣通联,违者杖八十”。萧桓连这点 “规矩” 都守不住,还谈什么 “复位后治天下”?还谈什么 “护百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想起兵部侍郎杨武白天的话:“大人,萧桓若真递信与私党,便有了‘私通外臣’的实证,可依律传讯。” 谢渊当时没应 —— 他要的不是 “传讯萧桓”,是 “破私党全链”,是 “抓徐靖、寿宁侯、赵王的举事实证”,若过早动萧桓,私党定会警觉,定会提前举事,反而麻烦。

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得烛火晃了晃,映得案上的密报、律法册、鉴定册都泛着光。谢渊拿起笔,在案上拟了条新的指令:“令玄夜卫暗探截魏奉先与魏某交接的书信,勿惊动,速送张启处鉴定;令周敦查魏某与寿宁侯的银钱往来,寻贿通信实证。”

他知道,萧桓的信里,藏着私党的破绽;寿宁侯的银里,藏着私党的罪证;徐靖的串联里,藏着私党的计划。只要抓住这些,就能将私党一网打尽,就能让萧桓的 “复位” 念想彻底破灭,就能保住新政,保住社稷。

烛火燃至烛台底,谢渊没再添新蜡 —— 他知道,天快亮了,新的一天,又会有新的密报,新的破绽,新的防控。他坐在案前,望着窗外渐渐亮起来的天,心里很定 —— 只要守住 “律法”,守住 “民心”,再难的局,也能破;再险的风波,也能平。

南宫的天,渐渐亮了些。东方泛起一点微光,透过窗缝照进来,落在萧桓脚边 —— 他已徘徊了一夜,靴底磨得生疼,却没一点睡意。

案上的烛火已经灭了,只剩下一点烛泪,像他一夜未干的忧惧。萧桓走到窗前,推开破窗,晨风吹进来,带着点凉意,吹得他打了个哆嗦 —— 他望着院中的衰草,望着渐渐亮起来的 “思政堂” 匾额,心里的盼与惧,又翻涌起来。

“今日…… 徐靖会不会有消息?” 他喃了句,目光望向西角门的方向 —— 那里已经有了守卫的脚步声,是卫安换岗了。他想起魏奉先昨夜去递信,不知道寿宁侯、徐靖会怎么回复,不知道他们有没有 “对付” 谢渊的办法。

晨光越来越亮,照在他的白发上,映得他的脸更显憔悴。萧桓摸了摸鬓边的白发,想起七年前自己还是黑发,还是那个能在朝堂上决断的皇帝,如今却成了南宫里怕谢渊、盼复位的 “囚徒”。

“若谢渊真拦…… 朕该怎么办?” 他又问自己,却没有答案。他没有兵,没有权,没有民心,只有徐靖、寿宁侯的承诺,只有那点可怜的 “旧情”,这些在谢渊的 “律法”“兵权” 面前,太脆弱了。

晨风吹着院中的衰草,草叶晃了晃,像在为他叹息。萧桓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有了点晨光的味道,却没驱散他心里的冷。他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他还要在南宫里等,等徐靖的消息,等 “时机”,等那个能让他避开谢渊、重回朝堂的机会。

兵部衙署的天,也亮了。晨光透过窗缝照进来,落在案上的密报上,映得 “魏奉先递信” 四个字格外清晰。谢渊拿起那封刚截获的书信,是张启刚送来的,上面写着 “谢渊权重,恐阻大事,盼速定计”,笔迹确是萧桓的。

他将书信放在《大吴律》旁,心里的预判得到了证实 —— 萧桓怕他,私党也怕他,这便是他的 “底气”,不是权,是 “正”。

“传秦飞、周敦、秦云即刻来署议事。” 谢渊对亲兵道,声音沉稳,没有半分慌乱。他知道,新的一天,该收网了,该让私党知道,“纲纪” 不可违,“律法” 不可犯。

亲兵领命而去,谢渊走到窗前,推开窗,晨光洒在他身上,带着点暖意。他望着京营的方向,那里已经有了兵卒操练的声音,是秦云的人 —— 那些兵卒,是德胜门退敌的勇士,是守护新政的屏障,是不会让私党得逞的。

他想起萧桓书信里的 “盼速定计”,想起徐靖、寿宁侯的串联,想起赵王的宗室身份 —— 这些私党以为,靠 “急” 就能成大事,却忘了 “急” 会露破绽,会触红线。谢渊要的,就是他们的 “急”,就是他们的 “破绽”,就是他们的 “罪证”。

晨光越来越亮,照在案上的兵部令牌上,映得令牌泛着光。谢渊知道,新的一天,会是忙碌的一天,会是关键的一天,他要带着秦飞、周敦、秦云,去破私党,去守纲纪,去护社稷,去让萧桓明白,“复位” 不是私谋能成的,“权” 不是私党能给的,只有 “民心”“律法”,才是天下的根本。

片尾

南宫的晨光里,萧桓仍在 “思政堂” 前徘徊,指尖捏着那盏空凉茶,心里的盼与惧还在纠缠 —— 他不知道魏奉先递出的信会有什么回复,不知道徐靖的 “时机” 会不会来,更不知道谢渊会不会在他复位的路上,设下无法逾越的坎。

兵部衙署的晨光里,谢渊已召集秦飞、周敦、秦云议事,案上摊着截获的萧桓书信、寿宁侯府的兵器动向密报、徐靖与赵王的串联记录 —— 他已布好防控网,只待私党露出更多破绽,便会依《大吴律》,将私党一网打尽,将萧桓的 “复位” 念想彻底破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西角门的晨光里,卫安还在值守,却不知道玄夜卫的暗探已盯上他与寿宁侯府的往来;诏狱署的晨光里,徐靖还在筹划与寿宁侯的会面,却不知道他的亲信已被秦飞的人监控 —— 私党还在做着 “复位” 的梦,却没发现,自己早已走进了谢渊布下的 “纲纪” 之网。

卷尾语

囚居南宫的萧桓,夜思谢渊之阻,是 “私权欲” 与 “公纲纪” 的直面碰撞 —— 他惧谢渊的权,却又盼复位的利,七年来的幽禁与不甘,让他在 “怕” 与 “盼” 里反复纠结,却忘了 “权” 的根本是 “民心”,不是私党的承诺。

驻守兵部的谢渊,夜审南宫密报,是 “公纲纪” 对 “私权欲” 的坚定守护 —— 他守的不是代宗的位,是《大吴律》的正,是新政的实,是德胜门誓言里的 “护我大吴”,从不是为 “拦旧帝”,而是为 “护社稷”。

在 “未谋面的博弈”—— 萧桓在南宫怕谢渊,谢渊在兵部守纲纪,二人虽未相见,心思却已在 “复位” 一事上交锋。萧桓的每一次徘徊,都是对 “私权” 的执念;谢渊的每一次部署,都是对 “纲纪” 的坚守。

南宫的衰草、兵部的烛火、萧桓的纸灰、谢渊的律法册,每一样都是这场博弈的注脚 —— 萧桓的 “盼”,是私党的 “利”;谢渊的 “守”,是百姓的 “安”。这场博弈的结果,从不是 “旧帝” 与 “新臣” 的胜负,而是 “私谋” 与 “纲纪” 的较量,是 “私利” 与 “民心” 的对决。

非南宫谋变的结束,乃 “纲纪” 胜 “私谋” 的开端 —— 谢渊的坚守,会让私党明白 “律法不可违”;萧桓的纠结,会让宗室明白 “权欲不可纵”。大吴的安稳,从不是靠皇帝的 “旧情”,而是靠 “律法” 的分明,靠 “民心” 的归向,靠像谢渊这样 “守纲纪、护百姓” 的直臣。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