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79章 弃私念,守公权,凭律法,定狂澜

《大吴会典?宫闱志》卷九《南宫篇》附载:“成武朝中期,诏狱署提督徐靖(从二品,掌诏狱关押审讯)闻文臣争执后,恐南宫德佑帝萧桓生疑动摇,密缮笺信,嘱‘耐心待时,复位可期’,遣诏狱卒乔装南宫杂役,携信入南宫;时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谢渊(正一品,总全**政、掌百官监察)掌玄夜卫监控事,先得暗探报徐靖异动,未即轻动,令续察南宫通联踪迹;后获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密报,悉徐靖递信之谋,乃饬秦飞查南宫太监通联痕迹,令理刑院左理刑周敦核徐靖与南宫守卫往来实据,防私党借密信煽萧桓异动,史称‘南宫密信案’。”

此案承 “文臣争执” 之局,既露私党宫闱通联之端,亦显谢渊 “察踪辨迹、预控风险” 之深智 —— 徐靖借密信稳私党核心(萧桓),以 “复位可期” 固其心,又借诏狱卒乔装、南宫守卫纵容、太监传信之链,藏通联之迹,显 “钻规避法” 之狡;谢渊则凭玄夜卫监察(先续察、后细查)、理刑院核查(核往来、取实据),以 “以密制密” 破私党之藏,以 “以法控乱” 防宫禁之失,其行暗合元兴帝萧珏 “宫禁当严、谋逆当防,唯凭监察、唯据律法” 之训。

谢渊之 “不纵微隙”,在察徐靖异动即布监控,悉递信之谋便分路核查,未因 “事初露” 而轻纵,亦未因 “迹难寻” 而放弃;其 “唯守宫禁”,在以玄夜卫固南宫外围,以理刑院断私党通联,始终以《大吴宫闱规制》《大吴律》为据,不逾制、不妄动。此案非南宫谋变之终结,乃风波再起之始 —— 私党通联之链初显,谢渊防控之网已张,朝局明暗博弈,自此更趋紧切。

佞臣私遣递密函,宫墙暗影匿奸贪!

墨痕未燥传妄语,笺中暗蓄复辟谈。

直臣察报知危隐,速遣逻兵护禁南。

阉人携信蹑诡步,探者随踪录实勘。

官官相护藏私线,直臣执律断邪耽!

纲纪在怀明察隐,岂容私党乱宫岚?

君不见,宫禁森严非虚设,佞徒偏敢钻隙穿;

君不见,直臣沥胆护社稷,律法如刃斩愚顽。

密函虽隐谋难掩,暗探如炬照幽渊。

官官相护终是幻,直臣执正破连环。

弃私念,守公权,凭律法,定狂澜!

不教奸贪摇国本,只令纲纪镇尘寰。

纵有暗影藏奸计,怎敌朝阳破夜寒?

直臣胸有山河志,岂容私党乱朝班!

诏狱署后堂的烛火只燃了一盏,昏黄的光裹着徐靖的身影,在墙上投出沉郁的轮廓。他坐在梨木案前,指尖捏着支狼毫笔,笔尖悬在素笺上方许久未落 —— 信要短,要稳萧桓的心,更要藏住笔迹,不能留半点能追溯到自己的痕迹。案上摊着的素笺是宣州产的粗纹纸,不是他平日用的贡笺,是特意从府中杂役处取的,纸纹糙,吸墨慢,混在南宫杂役的日常用纸里绝不会显眼。

砚台里的松烟墨磨得细,徐靖蘸了点墨,笔尖在纸边虚划两下,才终于落下字。字迹比平日小了一半,笔锋收得钝,刻意藏了他惯有的遒劲:“朝议初定,勋贵、宗室皆向,唯文臣一二异声,不足碍。耐心等待,时机将至 —— 靖字。” 写完他又凑到烛火前细看,见 “靖” 字的最后一笔收得极淡,才放心地把笺纸对折,叠成指甲盖大的方块,塞进一小截掏空的芦管里 —— 芦管是他早备好的,表面磨了些细痕,像常用来通灶的旧物,没人会起疑。

窗外传来轻响,是诏狱卒张三到了。张三穿着灰布杂役服,腰系粗布带,脸上沾了点灶灰,连靴底都裹了层薄泥,活脱脱一副南宫送柴杂役的模样。“大人,都按您的吩咐扮妥了。” 张三躬身,声音压得低,怕被外间的诏狱卒听见。

徐靖把芦管递过去,指尖碰着张三的手,能觉出对方的微颤 —— 张三没做过这种私递密信的事,心里发慌。“西角门守卫是卫安大人,” 徐靖的声音比烛火还低,“你到了就说‘柴房王管事让送的东西’,他知道该怎么做。别多话,递了东西就回,玄夜卫的人最近在诏狱署附近转,别被盯上。” 张三忙点头,把芦管塞进粗布带的夹层里,按了按,确认不会掉出来,才又躬身退出去,灰布袍角扫过门槛时,带起一点细尘,很快被烛火的热风卷散。

徐靖留在后堂,没挪窝。他拿起案上的《大吴律》,目光却没落在书页上 —— 递信只是第一步,若卫安大人不放行,或魏奉先(南宫太监)没能顺利交到萧桓手上,之前串联的勋贵、京营旧部就会生疑,整个计划都可能泡汤。他指尖在 “私通宫闱” 条上反复划着,墨痕被蹭得发毛,心里算着时辰:张三到南宫需两刻,交接、递信需一刻,若三刻后张三没回,便是出了岔子。

南宫西角门的风比别处冷,裹着墙根衰草的涩味,吹得卫安大人的皂色守卫袍猎猎作响。他倚在朱漆门柱上,手按在腰间的刀鞘上,目光却没盯着往来的人,只频频往柴车来的方向瞟 —— 徐靖昨夜已派人递了话,今日有 “要紧东西” 从西角门入,许他 “复位后升皇城司主事”,这份诱惑,他没理由拒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柴车轱辘压着青石板的 “吱呀” 声从巷口传过来,赶车的是南宫柴房的王管事,后面跟着个灰布杂役,头埋得低,正是张三。卫安大人往前凑了两步,手搭在柴车的木栏上,指节轻轻敲了敲,没去翻车上的柴捆,只扫了张三一眼:“新来的?以前没见过你。”

张三头埋得更低,声音有点发紧:“是…… 是王管事让来帮忙的,柴房人手不够。” 他按了按粗布带,芦管的硬硌隔着布也能觉出来,手心的汗把布衫都浸湿了,怕卫安大人再追问。

卫安大人没再细问。他的目光掠过张三的腰,看到粗布带的夹层鼓了点,心里门清是什么,却没伸手去查 —— 徐靖的承诺还在耳边响,他犯不着在这时候较真。“进去吧,” 卫安大人往旁边让了让,语气放得松,像真把张三当普通杂役,“柴房在东角,别乱走,南宫里不比外面,走错路要挨罚。”

张三松了口气,跟着王管事往柴房走。灰布袍角扫过门槛时,他回头瞥了眼卫安大人 —— 卫安大人正转身跟另一个守卫说话,没看他,才加快脚步,跟上王管事的步子。柴车轱辘的 “吱呀” 声混在南宫的寂静里,显得格外响,张三总觉得身后有人盯着,后背的汗顺着脊梁往下淌,把里衣都黏在了身上。

柴房外的老槐树下,魏奉先早候着了。他穿着太监的青布袍,手里攥着块抹布,假装在擦槐树干上的泥,眼角却一直盯着柴车来的方向。他是萧桓的东宫旧人,萧桓居南宫后,他自请跟来,名义上是 “伺候太上皇”,实则是徐靖通过寿宁侯府牵的线,让他盯着萧桓的动静,也传些外面的话。

见柴车过来,魏奉先往柴房走了两步。王管事识趣,没多问,只道:“魏公公,今日的柴送来了,您点个数?” 魏奉先摆了摆手,目光落在张三身上,嘴没动,只递了个 “跟我来” 的眼神,便往柴房侧门走 —— 那门通南宫的小径,少有人走,路边的衰草没过脚踝,正好藏住身影。

张三心领神会,跟在魏奉先身后。侧门 “吱呀” 一声关了,把柴房的动静隔在外面。“东西呢?徐提督让带来的。” 魏奉先的声音压得像蚊子哼,手已经伸了出来。张三忙从粗布带夹层里摸出芦管,递过去,手还在颤:“徐提督说…… 说让您亲手交给太上皇,别经别人的手。”

魏奉先接过芦管,指尖捏着,硬邦邦的。他没立刻打开,先往小径两头望了望 —— 冷风卷着草叶晃,没见人影,才把芦管塞进袖中,贴着胳膊藏好,连呼吸都放轻了。“知道了,你快回吧,” 魏奉先的声音里带着慌,“玄夜卫的人最近常在西角门附近转,别被他们看见。” 张三点点头,没敢多话,转身从侧门出去,快步跟上王管事的柴车,往西角门走。

魏奉先站在原地,手按在袖中的芦管上,能觉出笺纸的薄。他知道这信里定是关乎 “复位” 的事,可他不敢问,也不敢不递 —— 徐靖握着他家人的差事,若他不从,家里的生计就没了着落。他深吸一口气,理了理青布袍的褶皱,才往萧桓的居所走,脚步一开始快,后来又慢了,走几步就回头望一眼,怕被巡逻的玄夜卫撞见。

南宫的小径铺着青石板,年久失修,有的地方裂了缝,长着青苔,走起来滑。魏奉先走得小心翼翼,袖中的芦管硌得胳膊疼,却不敢换姿势 —— 怕掉出来,也怕被人看见。路过东厢房时,见两个玄夜卫暗探正倚在墙根说话,穿着普通百姓的布衫,却腰杆直,眼神亮,一看就是练家子。魏奉先赶紧低下头,假装整理袍角,绕着墙根走,心跳得像擂鼓,手攥着袖中的芦管,指节泛白。

暗探没注意他,还在说 “今日风大,南宫里没什么人走动”。魏奉先松了口气,加快脚步,终于到了萧桓的居所 —— 那是南宫的旧殿,殿门漆皮剥落,门楣上 “思政堂” 的匾额裂了道斜缝,是去年暴雨砸的。殿外只有一个老太监在扫地,是萧桓从东宫带出来的老人,眼有点花,耳也背,魏奉先走近了,他才抬起头:“魏公公,来给太上皇送东西?”

“是…… 是送刚沏的热茶。” 魏奉先随口应着,目光扫过殿内 —— 萧桓正坐在案前看旧书,案上摆着半盏凉透的茶,没抬头。魏奉先轻手轻脚走进殿,把茶盏放在案上,趁萧桓翻书的空当,飞快地把袖中的芦管掏出来,放在案角的旧砚台底下,又用砚台轻轻压了压,确保不会被风吹走,才退到殿门口:“太上皇,茶放这了,您慢用。”

萧桓没抬头,只 “嗯” 了一声,目光还在书页上,指尖却顿了顿 —— 他早察觉魏奉先今日不对劲,脚步慌,眼神躲,定是带了东西来。魏奉先退出去时,回头望了眼案角的砚台,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却又提了起来 —— 这信一拆,南宫里怕是就不太平了,他攥了攥手,袖管里还留着芦管的细尘,像藏了颗烫手的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等魏奉先的脚步声远了,才放下书。他抬头望了眼殿门,确认没人,才伸手把砚台挪开 —— 芦管躺在案上,表面磨着细痕,像根普通的旧灶管。他拿起芦管,指尖捏着两端,轻轻一磕,叠得整齐的素笺掉了出来。

笺纸展开时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萧桓的目光落在字迹上,瞳孔微微缩了缩 —— 是徐靖的字,虽然刻意藏了笔锋,可那 “待” 字的收笔,他还是认得,是徐靖惯有的写法。“朝议初定,勋贵、宗室皆向…… 耐心等待,时机将至”,每一个字都像带着温度,顺着他的指尖传进心里,七年来的幽禁、冷遇、不甘,都在这一刻翻涌起来。

他没说话,把笺纸凑到烛火边。烛火的光映着字迹,显得格外清晰,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把每个字都刻在心里,才慢慢把纸凑到烛苗上。纸燃得快,橘红色的火苗舔舐着素笺,很快就烧成了灰。他用指尖捻起纸灰,轻轻撒进案上的空茶盏里,又往茶盏里倒了点凉茶水,纸灰在水里化开,没了半点痕迹 —— 他不能留任何证据,南宫里到处都是眼睛,哪怕是一点纸灰,都可能引来祸事。

萧桓靠在 “思政堂” 的旧木椅上,椅扶手上的漆皮早已剥落,露出底下的木纹,被他七年的指尖磨得发滑。窗外的夜色像浸了水的墨,把院中的衰草裹得严严实实,风从窗缝钻进来,带着墙根的冷意,吹得案上的烛火晃了晃 —— 光影在墙上忽长忽短,像他七年里时起时落的念想。

他望着那团晃动的光,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掌心 —— 方才焚信时,纸灰的细滑感还残在纹路里,混着凉茶的湿意,像摸着一件握不住的旧物。七年幽禁,他见惯了南宫的冷、旧殿的寂,见惯了魏奉先递茶时的小心翼翼、老太监扫地时的沉默,却从没像今夜这样,觉得这冷寂里藏着点暖 —— 徐靖的 “耐心等待,时机将至”,像给这枯了七年的心,添了点火星。

那火星在他眼底亮了亮,映着烛火的光,却又被他猛地攥紧的拳压了下去 —— 指节捏得发白,连指骨都泛了酸。他太清楚 “时机” 二字的分量,七年里,他等过多少次 “时机”,又失望过多少次,早不敢轻易把那点盼头露出来。“不差这几日……” 他低声喃了句,声音裹在风里,轻得像怕被窗外的夜色听去,“七年都等了,不差这几日。”

烛火又晃了晃,映得他鬓边的白发更显,他却没在意 —— 此刻他心里装的不是年岁的衰,是那封密信里藏的 “复位” 二字,是七年未触的龙椅、未闻的朝贺,是他不敢宣之于口,却又压不住的念想。

诏狱署后堂的烛火,比南宫的亮了些,铜制烛台泛着冷光,烛泪顺着台沿往下淌,积成一小滩,像徐靖心里盘了半载的算计,终于有了点实影。他听见门外的脚步声,不用看也知道是张三 —— 那脚步里带着松快,是 “事办妥了” 的信号。

张三推门进来时,模样有些狼狈:灰布袍角沾着南宫墙根的湿泥,裤脚卷着,露出脚踝上的划痕;脸上的灶灰蹭出两道白痕,像是慌慌张张蹭到的;连腰间的粗布带都松了半寸,露出里面藏芦管的夹层 —— 那夹层还留着点细痕,是芦管磨出来的。

“大人,东…… 东西送到了。” 张三躬身禀报,声音里带着劫后余生的颤,却又藏不住松快,“魏公公接了,没多问;西角门的卫安大人…… 也没查包,直接放某进了。”

徐靖坐在案后,没抬头看他,目光还落在面前摊开的京营名册上,指尖划过 “左营王大人” 的名字,只淡淡 “嗯” 了一声。他要的从不是过程里的细节,是 “信已到萧桓手上” 的结果 —— 只要萧桓稳了,寿宁侯的银、赵王的宗室身份、京营旧部的兵,就能拧成一股绳。

“下去吧。” 徐靖挥了挥手,语气里没什么情绪,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今日的事,跟谁都不许提 —— 你知道,诏狱署里,最不缺的就是‘嘴不严’的人。”

张三浑身一僵,忙躬身应 “是”,转身退出去时,脚步比来时轻快了不少 —— 他没看见,徐靖在他转身的瞬间,指尖从名册上抬起来,落在案角的芦管残片上,那是他白天掏空芦管时,不小心掰断的一小截。

徐靖独自留在后堂,把那截芦管残片捏在指尖,对着烛火看了看 —— 管身上的细痕被火光映得清晰,像他这半年来走的每一步:拉拢李恪、联络卫安、说服寿宁侯,每一步都藏着 “险”,却也每一步都朝着 “复位” 的目标走。

他起身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冷风裹着夜色涌进来,吹得他袍角晃了晃。窗外是诏狱署的天井,空荡荡的,只有一盏气死风灯挂在廊下,光微弱得很 —— 可他的目光却越过天井,朝着南宫的方向望过去。

他看不见南宫的 “思政堂”,看不见萧桓倚在旧椅上的模样,却能想象得出来:萧桓定是捏着那封密信,指尖泛白,像当年在御书房批奏折时那样,眼里藏不住对权的盼;定是焚信时,盯着纸灰在茶里化开,连呼吸都放得轻 —— 他太了解萧桓了,了解他的不甘,了解他的隐忍,也了解他对 “复位” 的执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嘴角勾出一点极淡的笑,不是喜,是谋算落定的稳。他知道,萧桓这一 “等”,就不会再乱 —— 私党最怕的就是核心动摇,如今萧桓稳了,接下来只要等寿宁侯联络好宗室、王大人控住京营左营,“时机” 就真的到了。

他关了窗,转身走回案前,伸手拿起摊在案上的《大吴律》。指尖划过 “谋逆”“私通宫闱” 的条目,墨痕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他却嗤笑一声,把书卷了起来 —— 这律法是给谢渊那样的 “直臣” 定的,是给王直那样的 “腐儒” 定的,是给张三那样的 “小卒” 定的。等萧桓复位,他是 “拥立首功”,是新朝的 “柱石”,这律法上的每一个字,便再也管不到他头上。

烛火还在燃,映着他握着书卷的手,那只手稳得很,没有半分颤 —— 仿佛他早已看见,自己站在新朝的朝堂上,接受萧桓的封赏,接受百官的朝拜,而谢渊、王直之流,早已成了他脚下的尘埃。

片尾

密信已悄然递至萧桓案前,宫闱深处,私党通联的暗线正顺着芦管的细痕、卫安的放行、魏奉先的脚步,悄悄在青石板缝里埋下:徐靖遣诏狱卒乔装成送柴杂役,借卫安 “不查包” 的默契、魏奉先 “藏袖传信” 的谨慎,将 “耐心等待,时机将至” 八字私语,送进了南宫的旧殿。萧桓捏着燃尽的纸灰,看着它在凉茶里化开,七年幽禁积下的沉郁,终于被这八字点燃了复辟的火苗 —— 他指尖还留着素笺的糙感,像摸着七年未触的皇权温度。

诏狱署后堂的烛火亮至深夜,徐靖对着案上摊开的京营旧部名册,指尖划过 “王大人”“郑大人” 的名字,正筹划下一步与寿宁侯、赵王的串联;南宫 “思政堂” 的烛火却只余一点微光,萧桓倚在旧椅上,望着窗外浸在夜色里的衰草,眼底藏着期待的亮,又被他强行压成隐忍的沉 —— 他知道,徐靖的 “时机” 藏在勋贵的银车、京营的兵符里,不能急。

西角门的卫安摩挲着腰间刀鞘,指腹蹭过刀鞘上的旧痕,暗念着徐靖许的 “复位后升皇城司主事”;柴房外的魏奉先攥紧袖角,袖管里还留着芦管的细尘,心里转着 “若事败,家人必受牵连” 的忧惧 —— 两人一守一门、一递一信,都成了私党通联链上不敢松的环。

谢渊的玄夜卫还在南宫外围的老槐树上值守,密信传递的蛛丝马迹已记满了青布册子,却尚未触及私党举事的具体时日、京营调动的核心计划;兵部衙署的 “南宫谋变续案” 档案袋里,新添的监控记录压在李恪的租银供词上,纸页间还夹着玄夜卫画的西角门布防图 —— 案子远未到收尾时,那封藏在芦管里的密信,不过是投进朝局的第一颗石子,更大的风暴还在夜色里酝酿,只待某个信号,便会撞开宫门、掀动京营。

卷尾语

密信递宫闱,是徐靖藏在 “杂役送柴” 里的谋,是萧桓埋在 “焚纸灭迹” 中的念,更是南宫谋变风波真正的序章 —— 徐靖的 “藏”,从不是单藏笔迹的钝、芦管的旧,是藏在 “诏狱卒扮杂役” 的伪装里,藏在卫安 “放行不查” 的默契里,藏在 “耐心等待” 四字背后对举事时机的精准算计,显尽私党 “钻宫禁之隙、避律法之锋” 的狡狯;萧桓的 “隐”,也从不是只隐信痕的无、情绪的平,是隐在焚纸时指间的轻颤,隐在面对老太监时的不动声色,隐在七年幽禁里 “不敢盼、却又忍不住盼” 的矛盾,露尽旧帝 “卧薪尝胆待复权” 的沉郁。

此案的骨血,全在 “藏” 与 “待” 的暗斗里:徐靖藏通联,是为待勋贵、京营备好;萧桓藏期待,是为待 “时机将至” 的那一日。两人一外一内,一谋一候,竟以一封裹在芦管里的素笺为绳,将宫外的诏狱署、寿宁侯府、京营旧部,与宫内的南宫旧殿、萧桓的复辟心,牢牢捆在 “复德佑帝位” 的局中 —— 连卫安的 “盼升官”、魏奉先的 “怕牵连”,都成了这局里绕不开的结。

南宫墙根的衰草、诏狱署铜台的烛泪、卫安腰间的刀鞘、魏奉先袖中的细尘,每一样都是风暴的铺垫:密信是引火的火星,徐靖的谋是助燃的风,萧桓的待是积了七年的干柴,而寿宁侯的银、京营的兵,便是那能让火苗燎原的薪。这颗 “复辟” 的种子,早不是埋在南宫冷墙与诏狱署烛火之间那般简单 —— 它埋在了卫安放行时的眼神里,埋在了萧桓焚纸后的沉默里,埋在了玄夜卫暗探未截获的半张京营调兵符里。

它不会永远藏着。或许是某次早朝徐靖不慎露了 “勋贵密会” 的口风,或许是卫安收受贿银时被玄夜卫拍了实据,又或许是萧桓忍不住让魏奉先递出 “问时机” 的回信 —— 总有一个偶然或必然的瞬间,会让这颗种子破土,让酝酿已久的风暴,彻底掀翻大吴朝局的平静。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