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74章 边屯代伐承元兴,军自耕粮免岁荒

卷首语

《大吴会典?宪纲志》卷二十三《言路篇》、《宗藩志》卷七《禄制篇》、《兵志》卷十九《边防篇》、《河渠志》卷十二《水利篇》合载:“成武朝后期,谢渊掌兵部兼总新政事,于《永熙帝宝训》‘禁言官风闻奏事’条旁批注‘若禁言路,何异塞耳目’,令史官录入典册,开言路之禁。

议宗藩禄制,削减亲王岁禄三成,引神武帝‘宗室不得干政、不得奢靡’训,堵‘违祖制’之辩;筹边防,依元兴帝‘五征蒙古固边’之精神,改‘征伐’为‘屯田戍边’,边军自给减民负;兴水利,拒‘民夫自备粮草’旧例,奏请‘国库拨款,官给口粮’,引元兴帝修运河‘官供粮饷,民无劳怨’为例。门生问‘重祖制何以改旧法’,渊答‘祖宗创法为安天下,非困天下’。帝萧栎谓阁臣曰:‘谢渊引祖制如持盾,改旧法如挥矛,盾矛皆为社稷’,案头堆渊所拟新法十卷(含税、刑、边、水诸策)。

史称‘祖制新解与四新政’。” 此案暗合历代 “循祖训而不泥古,革旧弊以安邦” 的治世智慧 —— 昔年治世者皆以祖训为纲,以革新为用,谢渊之策,非违祖妄为,实乃 “解祖训精义,破旧法桎梏”:凭批注开言路,以祖训限宗藩,借旧精神改边防,引前例兴水利,彰显 “守祖不泥文,革新不违本” 的直臣风骨。

旧档批注开镜明,禁言如塞耳眸盲。

限禄持训堵谗语,宗室安分减民忙。

边屯代伐承元兴,军自耕粮免岁荒。

水利官供循故例,民无负粮乐筑防。

官官相护藏私计,渊执实证破迷障。

终使四新安社稷,盾矛兼用护朝纲。

兵部衙署的晨光,是从檐角的铜铃缝里漏进来的,斜斜落在案上四部祖制旧档上,纸页泛着陈年的黄,墨香混着松烟的气息,在空气中漫开。最上方的《永熙帝宝训》翻至 “言路” 卷,朱笔书写的 “禁言官风闻奏事” 八字遒劲有力,旁侧是谢渊刚批注的墨字 ——“若禁言路,何异塞耳目”,墨迹未干,笔锋里带着几分急切,像是怕这纸页会困住言路似的。谢渊的指尖还停在批注上,指腹能觉出桑皮纸的粗糙纹理,那纹理里似还藏着永熙帝当年落笔时的犹豫 —— 他记得史官曾说,永熙帝写下 “禁风闻” 后,曾在御案前徘徊半宿,终是没舍得删去 “实据者仍准奏” 的补注。

案左摊着《神武皇帝宗室训》,“宗室不得干政、岁禄不得过万石” 的朱批旁,谢渊用红笔圈出 “不得奢靡” 四字,圈线圆润却坚定。旁边压着玄夜卫送来的密报,粗麻纸边缘沾着王府的金粉痕迹,显是从某亲王府邸抄录而来,上面记着:“某亲王岁禄超两万石,私收松江知府贿赂万两,为其掩盖匿田两千亩;府中姬妾三十余人,每日支用银百两,吃穿用度皆逾规制。” 谢渊的指节在 “百两” 二字上捏得泛白,他想起前日边军粮官送来的呈文,糙纸上的字迹带着饥饿的颤抖:“宣府卫士卒今冬日食粥两碗,米少水多,操练时多有眩晕者,恐难撑过冬防。” 两纸并置,像一道刺目的鸿沟,隔开了宗室的奢靡与边军的窘迫。

案右的《元兴帝北征录》页边,夹着一张泛黄的战报,是元兴帝五征蒙古时的亲兵所写:“大军至漠北,粮草不济,士卒啖马肉充饥,仍奋勇杀敌,终退蒙古。” 战报旁是玄夜卫刚送来的边地荒田图,标注 “宣府卫周边荒田万亩,可垦种麦粟,亩产可达三石”。最底下的《元兴朝运河修治档》,载着 “官供民夫口粮,每日二升米、半斤面,民无劳怨,工期比旧例缩短三成”,旁侧是户部递来的 “民夫自备粮草” 旧例文书,墨迹已淡,却还能看出 “民夫逃亡者十之三四,工期延误半年” 的小字批注。

“大人,御史台右御史求见,说有要事商议言路之事。” 亲兵的声音刚落,右御史已掀帘而入,身着青袍,袍角还沾着从王府带来的桂花香气 —— 谢渊鼻尖微动,便知他定是先去了某亲王府。右御史双手捧着茶盏,指尖却不自觉摩挲着袖中硬物,那动作逃不过谢渊的眼睛 —— 是密函,定是某亲王托他来阻言路之议的。

“太保近日批注《永熙帝宝训》,恐有不妥。” 右御史落座便开口,语气带着刻意的谨慎,“永熙帝禁风闻奏事,本为防言官捕风捉影、扰乱朝堂,今太保批注‘禁言如塞耳’,恐违先帝本意,还会惹宗室不满。” 谢渊抬眼,目光落在他袖中鼓出的地方,轻声道:“右御史可知,永熙帝在‘禁风闻’条下,还有一句补注?” 说着从案上取出《永熙帝宝训》的抄本,翻至某页,指着 “言官奏事,若有实据,虽风闻亦准” 的小字,“先帝禁的是‘无据妄奏’,非‘有实据不奏’。今玄夜卫查得,苏州知府贪腐万两,克扣漕粮,言官早已知情,却因‘禁风闻’之令不敢奏,致漕粮亏空,边军缺粮 —— 这不是‘塞耳目’,是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右御史脸色微变,忙岔开话题:“即便如此,削减亲王岁禄之事,也需从长计议。亲王乃皇室宗亲,岁禄削减,恐伤宗室和气,还会被人指摘‘违祖制’。” 谢渊取过玄夜卫密报,递到他面前:“右御史且看,某亲王岁禄超祖训万石,私收贿赂,掩盖匿田,府中姬妾三十余人,每日耗银百两 —— 这才是违祖制!神武帝训‘宗室不得奢靡’,某亲王的所作所为,哪一点符合祖训?某削减岁禄,是让宗室回归祖制,何违之有?” 右御史接过密报,指尖发抖,袖中的密函险些滑落,谢渊看在眼里,心中已明:官官相护、宗室勾结,这场新政,怕是没那么好推。

右御史被问得语塞,捧着密报半天说不出话,末了才勉强道:“太保所言虽有道理,可言路一开,言官若滥用职权、妄奏诬告,恐朝堂难安。宗室那边,某亲王已联络三位宗室,若限禄之议推行,他们怕是要联名上奏反对。” 谢渊起身,走到案前,取过一张空白桑皮纸,提笔写下《言官奏事新规》的草稿,笔尖划过纸页的声响在衙署里格外清晰:“某已有对策 —— 言官奏事,需附实证,如玄夜卫密报、地方账册、人证供词,无实证者,罚俸三月;若有实据揭弊,赏银五十两,记入政绩。如此既防妄奏,又通言路,既合永熙帝‘实据准奏’之训,又能除弊案,右御史以为如何?”

他将草稿递过去,右御史接过细看,见 “实证” 二字被圈了又圈,心中明白谢渊早已思虑周全,再难反驳。可袖中密函还在,某亲王的嘱托不能不办,便又道:“即便新规妥当,录入典册之事,也需经内阁商议,不可仓促。” 谢渊早已料到他会如此,便唤来史官:“将《言官奏事新规》与《永熙帝宝训》批注一并拿去,按《大吴会典》录入规程,先呈内阁,再报陛下 —— 若内阁有异议,便请他们来见某,某与他们辩一辩祖训本意。” 史官躬身接过,转身离去时,右御史袖中的密函终于没再敢拿出来。

待右御史走后,谢渊重新拿起《永熙帝宝训》,指尖抚过先帝的墨字,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意 —— 先帝当年的补注,定是怕后世之人曲解他的本意,今日他批注开言路,也算不负先帝的苦心。他又取过边军粮官的呈文,看了一眼 “日食粥两碗” 的字句,提笔在《言官奏事新规》草稿旁补了一句:“言官需优先奏报边军、民生之弊,逾期不奏者,革职查办。” 墨汁晕开,像是要把边军的疾苦,都融进这新规里。

次日清晨,谢渊刚到衙署,玄夜卫指挥使便捧着账册匆匆赶来,玄色劲装的袖口还沾着墨痕,显是连夜整理的。“大人,某亲王贪腐案又查得新证据。” 指挥使将账册摊开,指着其中一页,“这是某亲王府中管事的供词,说亲王去年借嫁女之名,向松江、苏州两地知府索要贺礼银五千两,还把府中闲置的百亩良田,私自租给农户,每年收租银两千两,这些都没计入岁禄,也没上报户部。” 账册旁还附了一张手绘的亲王府地图,标注 “东院闲置良田百亩,租给农户二十家”,墨迹新鲜,是暗探昨夜偷偷绘制的。

谢渊俯身细看,指腹划过 “五千两”“两千两” 的字样,心中冷笑 —— 某亲王拿着超祖训的岁禄,还私下敛财,却让边军食粥,这等行径,若不惩处,何以服众?“你即刻将这份供词与地图,抄录三份,一份送内阁,一份送理刑院,一份留底,以备朝堂对质。” 谢渊叮嘱道,“再派暗探盯着某亲王,看他是否还与其他宗室联络,若有异动,即时报某。” 指挥使躬身领命:“大人放心,属下定会盯紧,不让亲王有机会串通。”

巳时许,朝堂议事开始,某亲王果然率先出列,身着亲王蟒袍,语气带着几分傲慢:“陛下,臣闻谢渊欲削减宗室岁禄,还批注先帝宝训,此乃违祖制之举!神武帝定岁禄,是为让宗室安心护卫皇室,今岁禄削减,宗室府用不足,何以护卫陛下?” 话音刚落,三位宗室便紧随其后,纷纷附和:“亲王所言极是!谢渊此举,恐伤宗室之心,还请陛下驳回限禄之议,斥责谢渊违祖之过。”

谢渊出列,双手捧着《神武皇帝宗室训》,缓步走到御案前,声音沉稳:“陛下,某亲王所言‘违祖制’,实乃曲解祖训。神武帝训‘宗室不得干政、不得奢靡、岁禄不得过万石’,某亲王岁禄两万石,已超祖训万石;私收知府贺礼银五千两,私租良田收租银两千两,此乃‘奢靡敛财’;还干预地方政务,为松江知府掩盖匿田,此乃‘干政’—— 这三点,哪一点符合祖训?” 说着将玄夜卫的账册、供词、地图一并呈上,“陛下,此乃玄夜卫查得的实证,某亲王的所作所为,皆有记录,绝非臣凭空捏造。”

某亲王脸色骤白,指着谢渊道:“你…… 你这是诬陷!那些供词、地图,都是伪造的!” 谢渊转向他,目光如炬:“亲王若说实证是伪造,可召亲王府管事对质,也可派御史去亲王府东院查验良田 —— 若管事不认,良田不实,臣愿辞去太保之职,向亲王赔罪;若实证为真,亲王又当如何?” 某亲王被问得哑口无言,嘴唇哆嗦着,却再也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栎翻看实证,脸色渐沉,指节叩在御案上:“某亲王违祖训、贪腐敛财、干预地方,证据确凿!着即削减岁禄三成,按祖训定万石;罚银万两,充作边军冬衣经费;私租的良田收归国有,分给无地农户耕种。其余宗室岁禄,皆按神武帝训定万石,不得超支,若有违者,同某亲王论处!” 谢渊躬身领旨:“臣遵旨!定监督限禄执行,确保罚银如数缴入边饷库,良田顺利分与农户。” 某亲王瘫在地上,望着谢渊手中的《神武皇帝宗室训》,眼中满是绝望 —— 他终是没料到,谢渊会拿着祖训,堵得他无一丝辩解的余地。

宗藩之事刚定,兵部尚书便出列奏报边防:“陛下,瓦剌近日在边境调集骑兵,似有犯边之意。今边军缺粮,士气低落,当依元兴帝‘五征蒙古’之例,派大军征伐,彰显大吴天威,震慑瓦剌。” 满朝文武皆附和,唯有谢渊摇头,上前一步道:“陛下,元兴帝五征蒙古,是因瓦剌已犯边,杀我边民、抢我粮草,不得不征。今瓦剌仅调集骑兵,未越边境一步,若贸然征伐,师出无名;且边军今冬日食粥两碗,士卒体力不支,恐难胜战;更甚者,征伐需耗粮百万石,需征调民夫十万运送,民负加重,恐生民怨 —— 这不是‘固边’,是‘耗国’。”

兵部尚书皱眉:“若不征伐,瓦剌犯边怎么办?边军缺粮,总不能坐以待毙!” 谢渊取过边地荒田图与边军粮官的最新呈文,呈给萧栎:“陛下,臣有一策 —— 依元兴帝‘固边安境’之精神,改‘征伐’为‘屯田戍边’。边军现有兵力五万,可抽调三万,开垦边境荒田万亩,种植麦粟;臣已命人从江南调运粮种十万石、农具五千套,下月便可运抵边地。边军边耕边守,既不耽误防务,又能自给自足,明年夏便可收粮五万石,足够边军半年之需;民夫无需征调,民负减轻,还能让无地农户迁往边地垦种,增加边地人口 —— 这才是‘承元兴精神,破当下之困’。”

“屯田需时,若瓦剌在此期间犯边,怎么办?” 兵部尚书仍不放心。谢渊早已思虑周全:“陛下,臣已命玄夜卫加强边境侦察,若瓦剌有异动,即时报奏;另调神机营五千人,携带火器赴边,协助边军防守 —— 神机营火器威力甚强,足以抵挡瓦剌骑兵,待明年屯田有收,边军体力恢复,再议征伐不迟。” 萧栎翻看荒田图,见上面标注的 “可垦良田万亩”“亩产三石” 字样,又看了边军粮官 “士卒愿屯田,只求吃饱饭” 的呈文,点头道:“谢卿之策,兼顾边防与民生,准行!着谢渊总领屯田戍边之事,兵部、户部皆需配合。” 谢渊躬身领旨:“臣遵旨!定派农官赴边,指导边军垦种,确保明年有收。”

边防之事议定,户部尚书又奏报江南水利:“陛下,江南运河年久失修,今夏暴雨后多处决堤,淹没农田万亩,百姓流离失所。当尽快兴修水利,按旧例,民夫需自备粮草,国库紧张,难以拨款。” 谢渊闻言,出列道:“陛下,旧例‘民夫自备粮草’,弊端甚多。元兴帝修运河时,曾改‘官供口粮’,当时民夫每日得米二升、面半斤,无一人逃亡,工期比旧例缩短三成,民皆称善。今玄夜卫密报,江南去年歉收,农户家中存粮无几,若再让民夫自备粮草,恐无人应募,水利难成;即便有人应募,也会因饥饿逃亡,工期延误,反而浪费国库银钱。”

户部尚书皱眉:“可国库仅余银五十万两,还要留作边军饷银,实在难以拨款供民夫口粮。” 谢渊早有准备,取过某亲王的罚银文书与盐利奏报:“陛下,某亲王罚银万两,可先拨作民夫口粮;盐运司今年盐利增收五万两,可再拨两万两 —— 共计三万两,足够五千民夫三个月的口粮(每日二升米,每石米银三钱,五千人三个月需米九万石,银二万七千两),无需动国库正银。待水利完工后,运河通航,商税增收,再将这笔银钱补回盐利即可。”

他还取出元兴朝修运河的粮饷记录,翻至某页:“陛下,此乃元兴帝修运河时的口粮发放记录,‘每日民夫二升米、半斤面,官派专人发放,不得克扣’,当时民夫无一人逃亡,还主动加班赶工。今依此例,不仅能加快工期,还能安民心,让百姓知陛下体恤民情。” 萧栎翻看记录,又听谢渊算得详细,笑道:“谢卿算计周全,既不耗国库,又能安民心,准行!就按元兴朝旧例,官给民夫口粮,着户部派吏员赴江南监督发放,不得克扣。” 谢渊躬身领旨:“臣遵旨!定让户部吏员每日记录口粮发放情况,每五日上报一次,确保民夫吃饱饭、好做工。”

退朝后,谢渊刚回到衙署,门生便掀帘而入 —— 是新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名叫沈文,曾师从谢渊研读经史。沈文捧着《神武皇帝创业录》,躬身问道:“先生,学生今日在朝堂,见先生议言路、限宗藩,皆引祖训为据,可议边防、水利,却改了旧法,学生实在不解 —— 先生既重祖制,何以又敢改旧法?难道祖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放下手中的水利图纸,示意他坐下,从案上取过《神武皇帝创业录》,翻至 “安天下” 条,指着神武帝的墨字:“你且读这一句 ——‘朕起兵创业,定祖制,非为束后世子孙之手足,乃为安天下百姓之生计’。你看,神武帝创祖制,核心是‘安天下’,不是让后世把祖制当‘枷锁’。永熙帝禁风闻奏事,是为了‘安朝堂’,今言路堵塞、弊案丛生,再守着‘禁风闻’的字句,就是‘困天下’,不是‘安天下’—— 所以某批注开言路,是解祖训的‘精义’,不是违祖训的‘字句’。”

沈文俯身细看,眉头渐舒:“学生明白了,祖制的‘精义’是‘安天下’,不是‘守字句’。那边防改征伐为屯田,也是因‘征伐’已不能安天下,‘屯田’才能安天下?” 谢渊点头,取过边军粮官的呈文递给他:“你看,边军食粥,民夫难征,征伐只会让边军更弱、民负更重,这不是‘安天下’;屯田让边军自给、民负减轻,这才是‘安天下’。元兴帝五征蒙古,是为了‘安边’,今屯田戍边,也是为了‘安边’—— 精神是一样的,只是方法不同,这不是‘违祖’,是‘承祖’。”

沈文又问:“那水利改官供口粮,也是因‘自备粮草’已困民,‘官供’能安民,所以才改?” 谢渊笑道:“正是。元兴帝修运河,官供口粮,是为了‘安民’;今修水利,官供口粮,也是为了‘安民’—— 都是‘承前例,安当下’。你要记住,祖宗创法,是为了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若旧法已不能安民,反而困民,那便要改,改到能安民为止 —— 这不是‘违祖’,是‘继祖’,是把祖宗‘安天下’的心意,落到实处。”

沈文站起身,躬身行礼:“学生受教了!此前学生只知‘守祖制’是‘忠’,今日才知,‘安天下’才是真‘忠’。往后学生为官,定以‘安天下’为念,不做只会守字句的腐儒。” 谢渊看着他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 后世若多些这样懂祖制精义的官员,大吴的天下,才能长久安稳。

萧栎召阁臣议事,御案上堆着谢渊所拟的新法十卷,每一卷都用桑皮纸装订,封面上写着新法名称:《言官奏事新规》《宗藩禄制新定》《边军屯田制》《水利官供粮制》《商农税均补则》《刑狱条例续编》《边地垦荒令》《盐利分配细则》《漕粮核验补规》《民夫口粮标准》。萧栎拿起《言官奏事新规》,翻至 “实证奏事” 条,对阁臣笑道:“你们看谢渊这一条,既防了言官妄奏,又通了言路,还引了永熙帝的补注 —— 有人说他违祖,他倒好,拿着祖训堵得人无话可说,这才是真懂祖制的。”

内阁首辅躬身道:“陛下所言极是。谢太保议宗藩,用的是神武帝的训;议边防,承的是元兴帝的精神;议水利,引的是元兴朝的例 —— 每一条都有祖制或前例为据,却又能改旧法的弊端,既不违祖,又能革弊,朝野上下,无人能挑出错来。” 萧栎又拿起《边军屯田制》,指着 “边军自给、民负减轻” 的字句:“他这哪是在推新政,是在为朕分忧,为百姓解困啊!边军缺粮,他搞屯田;民夫逃亡,他请官供口粮;宗室奢靡,他限禄 —— 每一条都说到了点子上,每一条都为了‘安天下’。”

“臣听说,谢太保的门生问他‘重祖制何以改旧法’,他答‘祖宗创法为安天下,非困天下’。” 次辅补充道,“这句话说得好啊!祖制不是死的,是活的,活在‘安天下’的精义里。谢太保引祖制如持盾,别人攻他‘违祖’,他就用祖训挡回去;改旧法如挥矛,见弊就破,毫不迟疑 —— 这盾矛,都是为了社稷,为了天下。” 萧栎闻言,哈哈大笑:“说得好!‘引祖制如持盾,改旧法如挥矛’,这话说到朕心坎里了!传朕旨意,谢渊所拟新法十卷,着六部九卿即刻商议,十日内向朕奏报商议结果,无异议者,载入《大吴会典》,全国推行;赏谢渊银千两、缎百匹,以彰其功!”

新法推行一月后,玄夜卫指挥使送来《言路成效密报》,上面记着:“言官共奏事三十起,其中贪腐案十起(地方官八人、京官两人),皆有实证,已交理刑院审讯;民生案十五起(水利、粮价、徭役),已转户部、工部处理;边防案五起(边军缺衣、荒田开垦),已转兵部处理。百姓上访者较上月减少七成,苏州、松江等地百姓,还送了‘言路通、弊案除’的牌匾到御史台。” 谢渊接过密报,翻至贪腐案部分,见 “苏州知府贪腐万两,已革职抄家,漕粮亏空已补足” 的字样,心中稍安 —— 言路一开,果然弊案难藏。

他即刻将密报呈给萧栎,萧栎看后笑道:“朕就知道,谢卿开言路是对的!以前言官不敢奏,弊案越积越多;现在言官敢奏、会奏,弊案很快就处理了,百姓自然上访少了。” 谢渊躬身道:“陛下,这只是开始,后续还需监督言官,防他们‘有实据不奏’或‘无实据妄奏’,确保言路一直通畅。” 萧栎点头:“朕准你派玄夜卫监督言官,若有违规者,即时处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同期,边军副总兵送来《屯田奏报》,是用边关的粗纸写的,字迹带着欣喜:“三万边军已开垦荒田五千亩,麦种已播下,长势良好;神机营五千人已抵边,携带火器百门,瓦剌骑兵见我军有备,已后退百里;民夫已迁往边地百户,开垦荒田千亩,预计明年夏可与边军一同收粮。士卒每日能吃上两顿干饭,体力渐复,操练时呼声震天,再无眩晕者。” 谢渊阅后,即刻命人从江南调运农具两千套、耕牛百头,送往边地,还附信叮嘱副总兵:“务必派农官每日巡查麦田,若有病虫害,即时防治;民夫初到边地,需妥善安置住处,分发过冬棉衣,不可让他们受冻。”

江南水利那边,户部吏员也送来《口粮发放记录》,上面每日都记着:“民夫五千人,今日发放米九石(每人二升)、面四石五斗(每人半斤),无一人缺席,无一人投诉克扣;工期已完成三成,运河决堤处已修补完毕,正在加固堤坝。” 记录旁还附了民夫的留言,是吏员抄录的:“某民夫说‘官给口粮,不用饿肚子做工,比在家还强,愿意多干些活’;某民夫说‘感谢陛下体恤,定好好做工,让运河早日通航,好运粮到边地’。”

谢渊看着这些留言,嘴角泛起浅纹 —— 民夫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不过是能吃饱饭、不受苦。他将记录呈给萧栎,萧栎笑道:“谢卿当初坚持官供口粮,果然是对的!民夫吃饱了,干活就有劲,工期也快了,这才是‘民安则事顺’。” 谢渊躬身道:“陛下,水利预计下月便可完工,届时运河通航,江南的漕粮、盐货可更快运往北方,边军与百姓都能受益。”

宗藩限禄也顺利执行,某亲王的罚银万两已缴入边饷库,私租的良田已分给二十家无地农户,户部送来的《限禄执行报告》记着:“其余宗室已按万石岁禄领取,某亲王府中姬妾已遣散二十人,每日耗银降至三十两,符合‘不得奢靡’的祖训;宗室再无超禄、受贿者,某亲王闭门思过,未再联络其他宗室。” 谢渊将报告与边军冬衣采购清单一并呈给萧栎:“陛下,某亲王的罚银已用来采购边军冬衣五千件,下月便可运抵边地,士卒冬天不用受冻了。” 萧栎点头:“好!好!谢卿做的这些事,桩桩件件都在点子上,朕很放心。”

新法十卷全部推行完毕,六部联名送来《新法推行总报告》,上面记着:“国库增收银二十万两(商税增收十万两、盐利增收五万两、宗室罚银及匿田税五万两);边军屯田收粮五万石,边军自给自足,民负减少三成;江南水利完工,灌田万亩,运河通航,漕粮运输时间缩短十日;言路通畅,贪腐案年减少七成;民夫上访减少九成;瓦剌见边军强盛,未犯边,还遣使送来马匹千匹,请求和亲。”

萧栎召集群臣,在乾清宫设宴,席间举起酒盏,对谢渊道:“谢卿,新法推行一年,天下安靖,国库增收,边军强盛,百姓安乐,此乃卿之功!朕欲加卿为‘太傅’,兼领内阁事,总掌朝政,卿可愿担此任?” 谢渊起身,躬身辞道:“陛下,新法虽行,仍有需监督之处:言路需防言官懈怠,屯田需防边军怠耕,水利需防地方官挪用维护银两,宗室需防再超禄 —— 臣长于军旅、漕运、边务,内阁事需统筹全局、协调六部,非臣所长。臣举荐内阁首辅,首辅久掌阁事,熟悉朝政,深得百官信服,定能胜任太傅兼领内阁事之职。臣愿留任兵部,继续监督新法,护边军、安民生,为陛下分忧。”

萧栎看着他,眼中满是赞许:“卿不贪权位,唯念国事,真乃千古直臣!朕准卿所荐,仍命你总领新法监督,遇重大弊案,可直接入宫奏报,无需经六部中转。” 满朝文武皆起身,齐声道:“陛下英明,太保高义!” 谢渊躬身谢恩,目光扫过殿外的月光 —— 那月光洒在乾清宫的琉璃瓦上,泛着温暖的光,像极了天下百姓安乐的笑脸。

谢渊退出乾清宫时,已是深夜,玄夜卫校尉提着灯笼随行,灯笼的光映着他的鳞甲,肩甲处的旧战痕在光里格外清晰。他没有直接回府,而是绕到了团营忠勇祠 —— 祠内还亮着灯,祠官正在整理近日送来的典籍。谢渊走进祠内,看着供奉的《永熙帝宝训》批注本、《神武皇帝宗室训》、元兴帝《北征录》《运河修治档》,还有他拟的新法十卷,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祠官见他来,躬身道:“大人,太上皇派人送来的‘制诰之宝’玉印,已供奉在新法十卷旁,您要不要看看?” 谢渊点头,随他走到供桌前 —— 玉印通体洁白,印文 “制诰之宝” 四字苍劲,是神武帝开国时所用,用来颁布新法的。玉印旁放着太上皇的手谕,写着 “谢卿解祖训、安天下,真乃大吴柱石,不负元兴帝对直臣之期”。

谢渊伸出手,轻轻拂过玉印,指尖能觉出玉的温润 —— 这玉印,见证了神武帝创祖制,见证了元兴帝推新政,如今又见证了他解祖训、行新法。他忽然明白,祖制与新政,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脉相承的 —— 都是为了 “安天下”,都是为了大吴的江山稳固,百姓安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离开忠勇祠时,天已微亮,东方泛起鱼肚白。谢渊望着远处的漕运码头,隐约能看见插着 “玄夜卫监察” 旗的漕船,正准备启航运往边地;再远处,是边军屯田的方向,虽然看不见,却能想象出万亩麦田的景象。他握紧手中的《神武皇帝创业录》,心中默念着 “安天下” 三字,脚步愈发坚定 —— 新的一年,还有很多事要做,还有很多弊案要除,他会一直守着祖训的精义,推着新政向前,直到天下真正安乐的那一天。

片尾

祖制新解与四新政案诸项皆定:《言官奏事新规》录入《大吴会典》,言官奏事附实证成定制,次年贪腐案较上年减少七成,言路通畅,百官皆谨守职责;宗藩岁禄按神武帝训定万石,某亲王罚银万两充边军冬衣经费,私租良田分与农户,宗室再无超禄、受贿者,安分守己;边军屯田年收粮十万石,边军自给自足,民负减少三成,神机营驻守边境,瓦剌遣使求和,岁贡马匹千匹;江南水利完工,运河通航,灌田万亩,民夫因官供口粮无一人逃亡,百姓自发为谢渊立 “新政惠民” 碑于苏州码头。

团营忠勇祠内,谢渊所拟新法十卷与《永熙帝宝训》批注本、《神武皇帝宗室训》、元兴帝《北征录》《运河修治档》、“制诰之宝” 玉印一并供奉,祠官每日清扫,香火鼎盛。官民皆来瞻仰,尤其是新科进士与地方官员,必来研读新法与祖训,学习 “循祖训、安天下” 的治世之道,祠内 “祖制为纲,革新为用,盾矛兼施,天下永宁” 的石碑,成了后世官将的座右铭。

江南巡抚与边军副总兵联名送来《新法年度成效奏报》:“江南因水利丰收,粮价下降一成,百姓囤粮减少,市场安稳;边军因屯田充足,冬衣齐全,士气大振,操练有序,瓦剌再无犯边之意;宗室与百姓和睦相处,无一人因岁禄、田亩上访;言官仍坚持实证奏事,未发生妄奏、不奏之事。” 谢渊将奏报呈给萧栎,萧栎翻看后,对阁臣笑道:“谢卿在,大吴天下无忧,社稷无忧!”

卷尾语

祖制新解与四新政案,起于谢渊批注《永熙帝宝训》之念,归于新法十卷推行之效。一岁之间,从言路堵塞到言路通畅,从宗室奢靡到宗室安分,从边军缺粮到边军自给,从民夫逃亡到民夫安乐,每一步皆非易事 —— 需辨祖训之精义,破旧法之桎梏;需防官官相护之阻,解宗室勾结之困;需恤边军之苦,体民夫之艰。谢渊所行,非 “标新立异”,亦非 “泥古不化”,而是以祖训为 “盾”,御 “违祖” 之攻讦;以革新为 “矛”,破 “困民” 之弊案,盾矛相济,皆为 “安天下”。

其间,谢渊批注言路,非违永熙帝之旨,乃解 “实据准奏” 之精义,让言官敢奏有实据之弊,而非困于 “禁风闻” 之字句;限宗藩岁禄,非逆神武帝之训,乃守 “不得奢靡” 之根本,让宗室回归祖制之安分,而非耽于超禄敛财之奢靡;改边防屯田,非背元兴帝之精神,乃承 “固边安境” 之初心,让边军自给而民负减轻,而非困于征伐缺粮之窘境;兴水利官供,非弃元兴朝之例,乃循 “官供安民” 之旧法,让民夫吃饱而工期加快,而非困于自备逃亡之难题。四策皆循祖,四策皆新,皆在 “安天下”。

谢渊与右御史之辩,显言路之要;与某亲王之争,明宗藩之规;与兵部尚书之议,定边防之策;与户部尚书之论,安水利之基。每一次博弈,皆以祖训为据,以实证为凭,不逞口舌之快,只谋天下之安。门生问 “重祖制何以改旧法”,其答 “祖宗创法为安天下,非困天下”,一语道破祖制与革新之辨 —— 祖制非 “枷锁”,乃 “指南针”,指引后世以 “安天下” 为念,而非以 “守字句” 为忠。

帝萧栎谓 “谢渊引祖制如持盾,改旧法如挥矛”,诚哉斯言!盾以守祖训之正,矛以破旧法之弊,盾矛皆为社稷,皆为民生。团营忠勇祠的 “制诰之宝” 玉印,见证祖训之传承;新法十卷与祖制旧档,见证革新之必要;谢渊鳞甲上的战痕,见证守业之艰辛。此案终将与漕运、税刑诸案一道,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直臣立 “循祖训、革旧弊、安天下” 之典范 —— 治国者,当以祖训为纲,以民生为魂,守正不泥古,革新不违本,方能让江山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