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04章 弃亲何谈安社稷,悖礼怎可肃民风

卷首语

《大吴稗史?礼志》载:“成武三年冬,太保谢渊退朝后,于午门遇内阁学士数人,因‘奉迎太上皇’事论‘孝道’,渊斥‘若弃生父而不治,何以治天下’,学士辈或附李嵩之议,或默而避之,廷臣之党比、礼法之争执,于斯可见。”

时萧栎初政,“孝治” 与 “集权” 之辩渐显,谢渊以 “孝” 为纲,欲破官场因循之弊;而内阁诸臣或畏李嵩之势,或惧帝王之疑,多以 “陛下鼎盛,无需以孝妨政” 为辞,官官相护之态,尽显朝堂黑暗。此论非独口舌之争,实为成武朝礼法与权术交锋之关键,其惨烈在于人心之隔,而非刀剑之伤。

午门寒日映孤忠,论孝谁怜直语穷。

党比相援遮正理,权奸暗构蔽宸聪。

弃亲何谈安社稷,悖礼怎可肃民风。

独留赤胆对残雪,犹向苍穹诉苦衷。

谢渊走出紫宸殿时,朱红宫门正缓缓闭合,鎏金门钉在晨光中泛着冷光,像一排沉默的眼睛。他攥着笏板的手还在微微发颤,萧栎那句 “擅闯之罪暂且记下” 的警告,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阶下的残雪被风吹得打旋,沾湿了他的官靴,寒意顺着靴底往上窜,却不及心底的凉 —— 他知道,李嵩那句 “陛下春秋鼎盛,无需置喙”,已在萧栎心里埋下了更深的猜忌。

行至午门内的金水桥畔,忽闻身后传来一阵轻慢的脚步声。谢渊回头,见三名内阁学士并肩而来,为首者是掌诰敕的学士,曾在永熙帝朝与他同值翰林院,如今却常依附李嵩。那学士上前一步,皮笑肉不笑地拱手:“谢太保留步,我等有几句话想向太保请教。” 谢渊心中了然,知道这些人是替李嵩来探口风,或许还要借机发难,便停下脚步,神色平静:“学士有话但说无妨。”

那学士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左右,缓缓道:“方才紫宸殿上,太保力请奉迎太上皇,李尚书以‘陛下春秋鼎盛’相劝,我等以为,李尚书所言甚是。太上皇在阳和卫有边军护卫,衣食无缺,何必劳师动众迎回?若因此扰了陛下施政,反倒是太保的不是了。” 旁边一名学士立刻附和:“是啊谢太保,‘孝’字重在心诚,不在形式。陛下每日派内侍送药,已是尽孝,外臣过度干预,反倒落个‘借孝逼君’的名声。”

谢渊闻言,眉头拧成死结,指尖深深掐进掌心,钝痛压下翻涌的怒火。他凝视着眼前三人 —— 青袍角绣着的 “翰林院” 补子尚新,当年同入馆时,几人曾在永熙帝面前共诵《孝经》,如今竟说出此等悖礼之语。他缓缓抬手,笏板轻叩金砖,声音沉如钟鼎:“二位学士久读圣贤书,竟忘了《大吴会典?礼志》开篇即言‘王者以孝治天下,非独亲其亲,乃以教万民’?太祖萧武定鼎应天,虽日理万机,仍每日辰时亲往孝慈高皇后宫中问安,亲奉汤药,直至太后崩逝;元兴帝萧珏北伐蒙古,驻军漠北,仍命太子每日于营中设案,遥拜皇陵,书‘不孝子珏顿首’于帛,传驿送京。此非‘形式’,乃祖制根本!”

他上前一步,目光扫过三人发白的脸:“太上皇为陛下生父,昔年亲授陛下《太祖宝训》,今困居阳和卫,帐中无炭火,榻前缺良医,咳血半升仅以粗布拭之。若陛下置之不理,天下人必谓‘大吴孝治是虚,权术是实’—— 届时州府百姓效仿,子弃父、弟背兄,伦理崩坏,江山何安?”

为首的学士喉结滚动,强撑着挺直脊背:“太保此言迂阔!太祖、元兴帝时天下初定,需以孝凝民心;今陛下春秋鼎盛,九边稍宁,四海归心,当以江山社稷为重,岂能因私亲而掣肘朝政?《左传》有云‘大义灭亲’,若迎回太上皇,旧党余孽必借‘故君’之名煽风点火,届时朝堂动荡,百姓流离,这才是真的‘不孝’!” 他刻意加重 “借故君之名” 五字,目光斜睨谢渊,暗指其借迎驾固权。

“妄言!” 谢渊怒喝一声,声音震得午门悬铃轻响,“太上皇传位陛下时,已颁诏‘自今而后,军国大事悉听嗣君裁决’,藏于太庙金匮,天下皆知!昔年永熙帝病危,皇叔襄王欲争位,太上皇亲率羽林军护太子监国,此等公心,尔等竟视而不见?倒是你们 ——” 他猛地抬手,直指为首者的青袍,“上个月阳和卫求调医官的文书,内阁题本上批‘缓议’二字,墨痕未干;太上皇帐中缺炭的奏报,竟被你们夹在‘河道疏浚’卷宗后,束之高阁!玄夜卫北司秦飞已查得递文内侍证言,尔等还敢狡辩?”

三名学士脸色骤变,为首者踉跄后退半步,撞在身后的金水桥栏杆上。旁边一人慌忙上前扶住,强声道:“那是内阁文书堆积如山,偶有疏漏!且李尚书早有钧旨 —— 凡‘奉迎太上皇’相关文书,需先交吏部核查‘是否涉党’,再转内阁票拟,此乃部阁议事程序,何来‘私自驳回’?” 话毕,他下意识地抬眼望向吏部方向,露了心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程序?” 谢渊嗤笑一声,转身指向午门上方的 “承天之门” 匾额 —— 蓝底金字在阳光下泛着冷光,那是太祖亲笔所题。“尔等抬头看这四字!‘承天’,承的是天道循环,是伦理纲常,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的天地大道!《礼记》云‘人之行,莫大于孝’,若连生父都能弃之不顾,连祖制都能借‘程序’践踏,何谈‘承天’?何谈‘治天下’?”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震得桥畔的残雪簌簌滑落:“当年尔等为翰林院编修时,曾上书永熙帝‘孝者,国之基石,失孝则失民心,失民心则失天下’,今不过三载,就因李嵩一句‘吏部核查’,便忘了初心?就因怕触怒陛下,便甘为帮凶?”

围观的官员渐渐聚拢,窃窃私语如蚊蚋。户部郎中、兵部主事等谢渊旧部欲上前相助,却被身旁的人悄悄拉住 —— 吏部侍郎张文的轿子已出现在午门东侧,青帘微动。

为首的学士见势不妙,语气软了三分,却仍咬着 “大局” 二字:“太保息怒,我等并非反对孝治,只是陛下初登大位,权柄未稳。若此时兴师动众迎驾,恐被李尚书指为‘逼宫’,反倒害了太保,也误了太上皇。不如等明年春汛过后,国库稍丰,再徐徐图之。”

“徐徐图之?” 谢渊眼中闪过彻骨的失望,声音发颤,“太上皇的寒疾能等吗?昨夜玄夜卫密报,阳和卫已降雪三尺,军医说‘再无阿胶止血,恐难捱十日’!尔等说‘等’,是等太上皇归天,好让你们递‘请谥’的奏疏,博一个‘顺君意’的名声吗?”

他上前半步,压低声音,字字如针:“我知你们怕李嵩 —— 怕他借吏部考核贬你们去偏远州府,怕他扣你们的‘京察’考语。可你们想过没有,百年之后,史馆修《成武实录》,会如何写今日之事?‘内阁学士三人,见太上皇困厄而不言,畏权势而背礼’—— 尔等子孙读史,当以何为颜面?”

年轻些的学士嘴唇哆嗦着,伸手欲言,却被为首者狠狠瞪了一眼,硬生生把话咽了回去。那道警告的目光里,藏着对吏部权势的畏惧,对自身乌纱的贪恋,谢渊看在眼里,心凉如冰 —— 官官相护,竟已到了连 “孝” 字都敢践踏的地步。

“好一个‘怕李嵩’!” 一声冷笑自人群后传来,吏部侍郎张文带着四名吏部主事快步走来,青袍上的 “天官” 补子晃得人眼晕。他抬手拨开围观官员,径直走到谢渊面前:“谢太保好大的威风!竟在午门当众训斥阁臣,莫非觉得掌了兵部、御史台,就能凌驾于内阁、吏部之上?”

谢渊转头,眼神如淬霜的刀:“张侍郎来得正好。我正想问你,上个月阳和卫递来‘请拨阿胶三十斤’的文书,你以‘国库空虚,太医院无存’为由驳回,可玄夜卫查到,三日后你便命人从太医院提走阿胶二十斤、人参十支,送进李嵩私宅,为其母贺寿 —— 太医院的出库记录上,‘张文’二字的签押尚在,送礼的仆人也已被秦飞控制,你还要狡辩吗?”

张文脸色瞬间惨白如纸,后退两步撞在主事身上,却猛地拔高声音:“谢渊!你伪造证据构陷同僚!我要参你‘擅权跋扈、污蔑大臣’之罪!” 他挥手示意身后主事:“来啊,把谢太保的话记下来,这就去面圣!”

“记?” 谢渊上前一步,笏板几乎抵到张文的胸口,“你尽管去!御史台已将太医院出库账册、仆人供词封存,明日早朝,我自会呈给陛下。你以为有李嵩护着,就能把‘驳回御父药石、私送重臣贺礼’的罪名压下去?告诉你,《大吴律?户律》明载‘克扣亲王家眷用度者,杖八十;私挪官物馈送者,徒三年’—— 你这两条都占了,便是李嵩也保不住你!”

张文被他的气势慑住,双腿发软,却仍嘴硬:“你…… 你等着!李尚书不会放过你的!” 说罢,他推开身旁主事,狼狈地往吏部方向逃去,青袍角扫过残雪,留下一串凌乱的脚印。

三名内阁学士见张文遁走,面面相觑,为首者勉强拱手:“太保…… 我等还有阁务要办,先行告辞。” 说罢,三人几乎是逃也似的离去,连掉在地上的袖炉都忘了捡。

围观的官员渐渐散去,有人路过时偷偷向谢渊拱手,却无人敢停留。午门前只剩下谢渊一人,寒风卷着残雪吹过,绯色官袍猎猎作响,他却挺直脊背,望着 “承天之门” 的匾额出神。指尖的掐痕已渗出血珠,他却浑然不觉 —— 这场辩论,看似他占了上风,实则不过是撕开了官官相护的一角,李嵩的势力盘根错节,萧栎的猜忌仍在,前路仍是荆棘密布。

“太保。” 一声轻唤自身后传来,秦飞身着玄色卫袍,悄无声息地走近,躬身递上一卷纸,“张文送药的证据已整理妥当,太医院院判也愿出面作证。另外,属下查到,李嵩昨夜已派人去诏狱署,似要提点那名送礼的仆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接过卷宗,指尖触到纸上清晰的签押痕迹,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派人盯住诏狱署,若有人敢动证人,以‘妨碍御史台查案’论处,先拿后奏。” 他顿了顿,将卷宗揣入怀中,望向皇宫的方向,“明日早朝,我要当着百官的面,把这些勾当掀出来 —— 纵是触怒陛下,也不能让祖制蒙尘,不能让太上皇再受委屈。”

秦飞躬身应 “是”,看着谢渊挺直的背影,忽然明白为何德胜门之役时,残兵皆愿随他死战 —— 这副脊梁,撑的不仅是城门,更是大吴的礼法与初心,寒风更烈,午门的悬铃再次轻响,似在为这场未止的博弈,奏起悲壮的序曲。

秦飞犹豫了一下,又道:“太保,李嵩近日与诏狱署提督徐靖往来密切,似乎在密谋什么,属下怀疑他们想构陷太保,您要多加小心。” 谢渊心中一凛 —— 徐靖是旧党成员,曾包庇石迁旧党,若他与李嵩勾结,确实是个不小的威胁。他沉声道:“我知道了,你继续盯着他们,有任何动静立刻向我汇报。”

秦飞走后,谢渊独自站在午门前,良久没有动弹。他想起永熙帝曾对他说:“为官者,当守初心,虽千万人吾往矣。” 那时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如今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他摸了摸怀中的奏疏 —— 那是他连夜写的 “孝治疏”,里面详细阐述了奉迎太上皇的必要性,以及 “孝治” 对天下的重要性。他知道,这封奏疏递上去,可能会触怒萧栎,甚至会让他丢官罢职,但他必须递 —— 这是他作为太保的职责,也是他作为读书人的底线。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午门上,将朱红的宫门染成了金色。谢渊深吸一口气,攥紧怀中的奏疏,转身向兵部衙署走去。他的脚步坚定,没有丝毫犹豫 —— 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要守住 “孝治” 的底线,守住大吴的祖制,守住自己的初心。他知道,这场与李嵩的博弈,这场与朝堂黑暗的抗争,才刚刚开始,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问心无愧。

卷尾语

午门论孝之辩,非为口舌之胜,实为礼法与权术、忠直与逢迎之交锋。谢渊以 “若弃生父而不治,何以治天下” 为纲,力申 “孝治” 之重要,虽孤身面对阁臣、部僚的围攻,却始终坚守初心,尽显辅臣之担当;而内阁学士、吏部官员或依附李嵩,或畏于权势,以 “陛下鼎盛”“朝局安稳” 为辞,行 “官官相护” 之实,暴露了朝堂因循守旧、趋炎附势的黑暗面。

此论之惨烈,在于人心之隔、道义之丧 —— 昔日同朝为官的阁臣,因权势裹挟而背弃 “孝悌” 之道;执掌铨选的吏部官员,因党比之私而漠视生父之困。谢渊的抗争,不仅是为太上皇求一个安稳晚年,更是为大吴的 “孝治” 祖制求一份传承,为官场的清明求一丝希望。他的孤独,是忠直之臣的共同宿命;他的坚持,是封建朝堂中难得的亮色。

观此论可知,“孝道” 非仅家庭伦理,更是治国根基 —— 君以孝待亲,则臣以忠待君;臣以孝立身,则民以顺处世。李嵩之流以 “权柄” 压 “孝道”,实则是本末倒置;谢渊以 “孝道” 护 “治道”,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之策。萧栎虽未直接参与论辩,却在 “集权” 与 “孝治” 之间摇摆,其态度直接影响朝局走向。

后世读史者,当从午门论孝中悟得:治国者,不可因 “权柄” 而弃 “伦理”,不可因 “鼎盛” 而忘 “初心”;为官者,不可因 “权势” 而背 “道义”,不可因 “逢迎” 而失 “底线”。谢渊的坚持,为后世树立了 “忠直不回” 的典范;李嵩及其党羽的行径,为后世敲响了 “官官相护” 的警钟。此论虽未直接促成太上皇还京,却在朝堂之上播下了 “孝治” 的种子,为日后成武新政的推行奠定了舆论基础,其历史意义,远超一场简单的礼法之争。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