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96章 宣城血冷魂归处,蓟北风悲骨未还

卷首语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附《诸子传》载:“渊长子勉,字继忠,生而岐嶷,有父风。束发入武学,精研《神武帝开国录》《元兴帝北伐策》,每言‘大丈夫当驱胡守边,不辱先志’。德佑十五年冬,随宣府卫戍边,遇瓦剌夜袭,死守西城门,力竭战死,年二十一。渊得讯,三日不食,作家书戒子‘若遭贬,汝当务农不仕’,书成焚于烛下,人问其故,曰:‘吾儿已矣,此书写与九泉,亦写与初心。’”

此焚书思子之事,非仅 “父子情伤”,实为 “忠臣在国仇家恨、君疑党争夹缝中的痛彻自省”—— 家书未寄而焚,是对亡子的追悔,是对仕途的警惕,更是对 “忠烈传家” 与 “全身避祸” 矛盾的无声抉择。今循谢渊视角,详述其独坐书房三时辰的忆子、书诫、焚信之过程,兼及宣府卫之殇、旧党之阴,以呈 “孤臣在铁血与柔情间的撕裂与坚守”。

故纸残灯忆髫年,戟门曾许护幽燕。

宣城血冷魂归处,蓟北风悲骨未还。

欲写家书诫避世,终焚尺素恸难言。

唯将忠烈承遗志,莫使儿魂笑父偏。

谢渊独坐书房,案上烛火摇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满墙的舆图上。他指尖捏着一方素笺,迟迟未下笔,目光却黏在案角那本泛黄的《武学要义》上 —— 那是长子继忠在武学就读时的课本,书页间还留着继忠的批注,字迹刚劲,带着少年人的锐气。

他想起继忠十二岁那年,自己刚任宣府卫参军,带他看舆图。继忠指着宣府的位置问:“父掌兵柄,守京师九门,儿他日当守何处?” 他当时笑着说:“此九边咽喉,胡骑屡窥,非忠勇者不能守。” 继忠立刻握拳,小脸涨得通红:“儿请守此,与父共护大吴!” 那时的继忠,眉眼间全是少年人的赤诚,他只当是童言,却未料这孩子真的把 “守宣府” 当成了毕生志向。

烛火 “噼啪” 一声,溅起一点火星,烫得他回了神。案上还放着宣府卫送来的阵亡册,“谢勉” 二字被红笔圈出,旁边写着 “力战而亡,尸身无存”。他闭上眼睛,宣府卫千户的禀报犹在耳畔:“太保,德佑十五年冬,瓦剌三万骑夜袭宣府西城,谢公子率三百兵卒死守城门,箭矢用尽,便用刀砍,刀断了便用拳打…… 最后城门破时,公子还死死抱着瓦剌将领的腿,被乱刀砍死,我们只找到他的一块染血的兵符。”

他抬手按在胸口,那里像堵着一块巨石,闷得他喘不过气。他想起继忠入武学那年,自己特意带他去拜谒元兴帝陵。继忠在陵前跪下,说:“先帝北伐驱胡,复我故土,孙儿他日必效之,守好大吴的每一寸土地。” 那时的他,还为儿子的志向骄傲,可如今,这份骄傲却变成了剜心的痛 —— 若不是他当年的一句 “非忠勇者不能守”,若不是他鼓励儿子 “以先帝为榜样”,继忠会不会还活着?

窗外传来一阵风声,像是继忠在唤 “父亲”。他猛地睁开眼,书房里却只有他一人。案上的素笺还空着,他想给继忠写封信,却不知该写些什么。他想起近日旧党在朝堂上的攻讦,想起萧栎日渐明显的猜忌,想起自己随时可能被安上 “专权” 的罪名,被贬斥流放。若是真有那么一天,继忠该怎么办?

他拿起笔,沾了沾墨,在素笺上写下 “吾儿继忠” 四个字。墨痕在纸上晕开,像继忠染血的兵符。他的手微微颤抖,继续写道:“若为父遭贬,汝当务农不仕,隐于乡野,勿问政事,勿念军功。” 写完这几句,他再也写不下去 —— 他知道,这封信永远寄不出去了,继忠已经不在了,可他还是想写,像是在对九泉之下的儿子解释,又像是在对自己忏悔。

他想起继忠十八岁那年,主动请缨去宣府卫任职。他当时有些犹豫,宣府是九边最险之地,瓦剌人常年袭扰,随时可能丧命。可继忠却说:“父亲常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儿身为将门之后,岂能贪生怕死?宣府是儿当年许下的誓言,儿必须去。” 他拗不过儿子,只能同意,还特意托宣府卫副总兵李默照顾继忠。

可如今,李默送来的阵亡册上,却只轻描淡写地写着 “力战而亡”。他总觉得不对劲 —— 继忠所率的三百兵卒,皆是他亲自挑选的精锐,怎么会一夜之间全军覆没?他曾让秦飞暗中调查,秦飞回报说,宣府卫总兵在瓦剌夜袭前,竟将西城的大部分兵力调去押运粮草,导致西城防守空虚,而那总兵,正是李嵩的门生。

官官相护,层层包庇。他这个太保兼兵部尚书,竟连儿子战死的真相都查不清楚。他想起秦飞递来的密报:“大人,宣府卫总兵称‘调兵是为了保障粮草供应,属正常调度’,刑部尚书马昂与李嵩交好,以‘查无实据’为由,驳回了重查的请求。” 他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 —— 旧党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边卫,连军防调度都能被他们用来谋私,继忠的死,恐怕不只是 “力战而亡” 那么简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烛火渐渐暗了下来,他起身添了些灯油。看着重新明亮起来的烛火,他想起继忠小时候,总爱坐在他的膝头,听他讲神武帝开国的故事。继忠问:“父亲,神武帝当年是不是很勇敢,才打败了胡虏,建立了大吴?” 他说:“是啊,神武帝不仅勇敢,还有智慧,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战,什么时候该守,更知道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继忠似懂非懂地点头:“那儿以后也要像神武帝一样,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如今,宣府卫的百姓还在遭受瓦剌人的袭扰,继忠却已经不在了。他想起上个月去宣府卫巡查,一名老妇人拉着他的手说:“谢大人,您儿子是个好孩子啊,他经常把自己的粮食分给我们,还教我们怎么防备胡虏…… 他死了,我们心里都难受啊。” 老妇人的话像一把刀,割得他心更痛了 —— 继忠做到了他说的 “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可他这个父亲,却连儿子的公道都讨不回来。

他回到案前,看着那封未写完的家书,又想起了旧党的攻讦。李嵩近日在朝堂上暗示 “谢渊之子在宣府卫‘拥兵自重’,恐为后患”,若不是萧栎还念及他的功劳,恐怕已经下令彻查。他知道,旧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攻击他的机会,继忠的死,很可能会被他们用来构陷他 “教子无方”“纵容儿子专权”。

他拿起笔,继续写家书:“汝可知,为父掌兵多年,见过太多功臣良将,或因功高震主而死,或因党争构陷而亡。元兴帝时,靖难功臣多遭屠戮,皆因‘权过重’‘功过盛’。为父如今亦处此境,若遭贬斥,汝切不可为我鸣冤,不可与官场之人往来,只需守着几亩薄田,平安度日即可。” 他想起元兴帝实录中记载的那些冤死的功臣,想起自己可能面临的下场,心中一阵悲凉 —— 他不怕自己死,只怕连累家人,可继忠已经死了,他连保护儿子的机会都没有了。

他放下笔,拿起家书,轻声念了一遍。念到 “汝当务农不仕” 时,他的声音哽咽了 —— 继忠那么想当一名好将军,那么想守护大吴的江山,他却要让儿子 “务农不仕”,这不是违背了儿子的志向吗?可他没有办法,他不想让儿子像那些功臣一样,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若是继忠还活着,他会不会理解自己的苦心?

窗外的风声更紧了,像是在嘲笑他的懦弱。他想起继忠在宣府卫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父亲,儿在宣府一切安好,近日瓦剌人虽有异动,但儿已做好防备,定不让他们踏入宣府一步。待他日击退瓦剌,儿便回京看望父亲。” 可这封信寄出后没多久,就传来了继忠战死的消息。他甚至能想象到,继忠在城楼上指挥作战的样子,那么英勇,那么决绝。

他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宣府卫志》,翻到记载继忠战死的那一页。上面写着 “德佑十五年冬,瓦剌夜袭宣府西城,谢勉率三百兵卒死守,力竭而亡”,寥寥数语,却道尽了继忠的悲壮。他想起秦飞说的 “宣府卫总兵调兵可疑”,想起李嵩与那总兵的关系,心中疑窦丛生。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查明继忠战死的真相,为儿子讨回公道。

可他又有些犹豫 —— 若是真的查下去,很可能会触动旧党的利益,他们会更加疯狂地构陷他,甚至可能牵连到其他家人。他想起自己的小儿子,才十岁,若是他出了什么事,小儿子该怎么办?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儿子的公道,一边是家人的安全,他该如何抉择?

他回到案前,看着那封家书,突然觉得很可笑 —— 继忠已经死了,这封信写得再情真意切,再语重心长,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他想起继忠的志向,想起自己的誓言,想起大吴的江山,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力量 —— 他不能退缩,不能让继忠白死,不能让旧党为所欲为。他要查明真相,要清除旧党,要守护好继忠用生命换来的江山。

他拿起家书,走到烛火前。火苗舔舐着信纸,很快就烧了起来。他看着信纸在手中化为灰烬,泪水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 —— 这封信,不仅是写给继忠的,也是他对自己 “避祸” 念头的否定。他不能让继忠在九泉之下看到自己的懦弱,不能让儿子的牺牲变得毫无意义。

“吾儿,父亲对不起你,没能保护好你,也没能早点查明真相。” 他对着烛火喃喃自语,“但你放心,父亲一定会查明你战死的真相,一定会清除那些害你的人,一定会守好你用生命守护的宣府,守护好大吴的江山。你在九泉之下等着,看父亲如何为你讨回公道。”

烛火映着他的脸,泪水在脸上纵横,却挡不住他眼中的坚定。他想起继忠的兵符,还放在他的贴身口袋里 —— 那是继忠唯一的遗物,也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他握紧兵符,仿佛握住了继忠的手,握住了父子俩共同的誓言。

他走到舆图前,手指落在宣府的位置。那里是继忠战死的地方,也是他当年许下誓言的地方。他想起继忠在武学的批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他知道,继忠不仅是一个勇敢的战士,还是一个有智慧的将领,若不是有人故意调走兵力,继忠绝不会战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决定,先从宣府卫总兵入手。他要让秦飞暗中收集总兵调兵的证据,以及他与李嵩往来的书信,只要证据确凿,就算有马昂包庇,他也能在朝堂上揭穿他们的阴谋。同时,他要加强宣府卫的防务,调派得力将领驻守,防止瓦剌人再次袭扰,不让继忠的血白流。

他想起萧栎对他的信任,虽然有猜忌,但萧栎还是明白 “边防为重” 的道理。只要他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萧栎一定会支持他查明真相,处置罪臣。他也知道,旧党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挠调查,但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 为了继忠,为了边防,为了大吴的江山,他必须战斗到底。

他回到案前,重新铺好一张素笺,拿起笔,写下《请查宣府卫总兵调兵疏》。疏中写道:“德佑十五年冬,瓦剌夜袭宣府西城,臣长子谢勉率三百兵卒死守,力竭而亡。臣闻宣府卫总兵在夜袭前,擅自调走西城大部分兵力,导致防守空虚,疑有通敌或谋私之嫌。恳请陛下命玄夜卫彻查此事,以慰阵亡将士之灵,以安边防之心。” 每一个字都写得格外有力,像是在对继忠承诺,又像是在对自己宣誓。

写完疏奏,他又拿起《边防调度策》,开始修改。他要加强九边的防务,尤其是宣府、大同这些险要之地,要增派兵力,改善粮饷供应,让边军将士能安心守边。他想起继忠在信中说的 “粮饷不足,士兵们常有怨言”,他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让士兵们再因为粮饷问题而影响战斗力。

烛火渐渐燃尽,天快亮了。他推开窗户,清晨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带着一丝暖意。他望着远处的德胜门城楼,想起继忠小时候跟着他在这里练兵的样子,心中充满了坚定 —— 他要完成继忠未竟的事业,要守护好大吴的江山,让继忠在九泉之下能够安息。

亲兵进来禀报:“大人,该上朝了。” 谢渊点了点头,整理了一下官服,拿起案上的疏奏和《边防调度策》,大步走出书房。他知道,今日的朝堂上,又会有一场恶斗,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他想起继忠的兵符,还在他的贴身口袋里,仿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走到府门口,他回头望了一眼书房的方向,那里有他对继忠的思念,有他未寄的家书,有他焚信的决心。他知道,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不会退缩,因为他不仅是大吴的太保兼兵部尚书,还是继忠的父亲,他要为儿子讨回公道,要守护好他们共同热爱的江山。

清晨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在大吴的土地上。

片尾

暮色降临,谢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府中。早朝时,他递上了《请查宣府卫总兵调兵疏》,李嵩等人极力反对,称 “无凭无据,不可妄查”,萧栎虽未立刻准奏,但也表示 “会考虑此事”。他知道,调查不会一帆风顺,但他不会放弃。

他走进书房,案上还留着家书的灰烬。他拿起继忠的《武学要义》,翻到继忠批注的地方,轻声念道:“大丈夫当驱胡守边,不辱先志。” 念着念着,他的眼中又泛起了泪光,但更多的是坚定。他想起秦飞派人送来的消息,说已经开始暗中调查宣府卫总兵,相信很快就能找到证据。

他走到舆图前,手指在宣府的位置轻轻摩挲,像是在抚摸继忠的脸。“吾儿,再等等,父亲很快就能为你讨回公道了。” 他喃喃自语,“你未竟的事业,父亲会替你完成,你守护的江山,父亲会替你守好。”

窗外的月光洒进书房,照亮了案上的疏奏和《边防调度策》。谢渊坐在案前,拿起笔,继续修改《边防调度策》,他要让大吴的边防更加坚固,让瓦剌人再也不敢轻易来犯,让像继忠一样的将士们能够安心守边,让大吴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夜深了,书房的烛火依旧亮着,映着谢渊坚毅的身影,那身影里,有他自己的决心,也有继忠的遗志。

卷尾语

谢渊焚书思子之事,从来不是困于书房的个人悲戚,而是大吴中兴路上,一位忠臣将 “丧子之痛” 熔铸为 “守土之责” 的精神淬炼。那封未寄的家书,从 “劝子避世” 的怯懦初稿,到焚于烛火的决绝终局,映照着谢渊内心从 “护家” 到 “卫国” 的彻底转向 —— 他烧去的不仅是一纸文字,更是乱世中臣子最易滋生的 “明哲保身” 之念;留存的也不仅是父子间的誓言,更是将门世家 “以社稷为家” 的根本初心。

继忠之死,从来不是孤立的边卫之殇。宣府西城的血痕,连着朝堂上旧党的私念:总兵借 “调兵” 谋私、刑部以 “无据” 包庇、李嵩余党暗布 “拥兵” 流言,层层叠叠的吏治**,才是压垮年轻将领的真正重负。

谢渊的清醒,正在于他未沉湎于 “为子复仇” 的快意,而是看清了 “查一案而整一方” 的关键 —— 彻查宣府调兵真相,既是为继忠讨回清白,更是撕开边卫弊政的裂口;重修边防调度之策,既是告慰阵亡将士,更是堵上旧党可乘的制度漏洞。这种 “以个案破积弊” 的思路,恰是成熟政治家 “痛而不乱、悲而有为” 的底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更深远的是,这场 “焚书” 之举,重新定义了大吴 “忠烈” 的内涵。继忠战死沙场,是 “死忠”—— 以血肉之躯填边卫之缺;谢渊力挽狂澜,是 “生忠”—— 以权柄智慧固社稷之基。二者虽形态迥异,却同根于 “守土安民” 的初心:没有继忠的 “死”,便无宣府一时之安;没有谢渊的 “生”,便无边防长久之固。这种 “生死相续” 的忠烈,远比孤绝的牺牲更具力量 —— 它让边军将士看到 “阵亡不白死” 的希望,让百姓看到 “权臣不欺民” 的可能,更让旧党看到 “吏治难藏污” 的警示。

彼时的大吴,正值 “边患未平、党争未止” 的危局:宣府卫的粮饷仍掺沙,九边的防务尚薄弱,六部的旧党余孽仍在掣肘。但谢渊焚书后提笔写下的《请查宣府疏》与《边防策》,已悄然注入一股新的精神力量 —— 它告诉朝堂,忠臣不必 “忍辱负重”,亦可凭规制讨公道;将门不必 “以死明志”,更可凭实绩护江山。那团焚书的烛火虽灭,却在兵部的案牍上、宣府的城砖上、边军的甲胄上,点燃了 “公道不泯、守土有责” 的星火。

后世史官在《大吴英烈传》中补记:“渊之焚书,非焚情,乃焚怯;勉之战死,非死战,乃死国。父子二人,以一身一家之痛,醒一朝一国之迷。” 诚哉斯言 —— 谢渊未寄的家书,终成大吴最珍贵的 “无形之诏”,它警示着历代君臣:忠烈不是刻在碑上的文字,而是落在实处的行动;家国不是口喊的口号,而是父死子继、臣死君守的生生不息。而那捧焚书的灰烬,也早已化作宣府城头的青砖、九边防线的基石,与大吴的江山融为一体,再也无法分割。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