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91章 不是丹墀争谏语,只因黎庶系晨昏

卷首语

《大吴帝纪?成武卷》载:“成武三年春,太保谢渊德胜门大捷后,旧党余孽借‘太上皇帝萧桓居南宫’事,散布‘渊功高盖主,欲擅权’流言;吏部尚书李嵩虽贬,其党羽张文仍在部中掣肘粮饷调度。渊夜守德胜门城楼,见残烛映壁,忆及‘京师危亡之际,君辱而社稷不可辱’,遂取松烟墨,于城砖题‘社稷为重,君为轻’七字,墨迹未干为夜露所晕,渊抚砖叹曰:‘此非犯上,乃守宗社之初心也。’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恰至,见字默然,暗命亲兵护砖,勿使损毁。”

此题字之事,非仅 “抒怀明志” 之举,实为谢渊 “在皇权与社稷间定取舍、在奸佞与忠良间划界限” 的政治宣言 —— 流言构陷显旧党之毒,残烛孤守显忠良之艰,题字明志显守土之诚。今唯以谢渊视角,述其城楼守夜、题字明志的两个时辰内,内心与外部的双重博弈,不涉旁支,专写其 “以社稷为念” 的初心与担当。

城楼残烛映霜痕,独对寒星忆国恩。

旧党流言缠虎将,孤臣热血护乾坤。

墨痕晕处初心在,君道轻时社稷存。

不是丹墀争谏语,只因黎庶系晨昏。

德胜门城楼的风裹着战后未散的血腥气,扑在谢渊的绯色官袍上,带着刺骨的凉意。他褪去外袍,露出里面的麻布衬里 —— 上面还沾着前日守城时的血渍,左臂的绷带虽已更换,却仍因伏案久了隐隐作痛。城楼中央,一盏残烛插在铁制烛台上,火焰被风得摇曳不定,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斑驳的城砖上,像一幅凝固的孤臣图。

案上摊着两份文书:一份是玄夜卫秦飞速递的密报,上面用朱笔标注 “张文暗令吏部停发宣府卫冬衣,称‘需太上皇帝手谕方可续发’”;另一份是兵部侍郎杨武的《粮饷急奏》,言 “京营余粮仅够五日,张文以‘账目未核’拒拨,恐士兵生变”。谢渊的指节按在 “太上皇帝手谕” 六字上,指骨泛白 —— 李嵩虽贬,其门生张文仍踞吏部侍郎之位,借萧桓之名掣肘军政,明为 “尊君”,实则为旧党翻案铺路。

他起身走到城垛前,俯瞰城下 —— 德胜门内外的尸骸已清理完毕,却仍能看到石板路上凝固的暗红血痕,墙角堆着未烧尽的瓦剌狼旗,被夜风吹得发出细碎的声响。不远处的民宅区,尚有零星灯火,那是百姓们在修补被炮火损毁的房屋,隐约传来孩童的啼哭与妇人的安慰声。谢渊的喉结动了动 —— 他守住的不仅是一座城门,更是这些灯火背后的万家生计,是大吴的社稷根基。

烛花 “啪” 地爆了一声,溅在案上的《元兴帝宝训》上。谢渊伸手拂去烛花,目光落在 “天子之所以为天子,以有社稷也;社稷之所以立,以有民也” 一句上 —— 这是他少年时诵读的章句,元兴帝靖难后守北平,面对建文旧部反扑,曾以此训诫群臣 “勿以君心废民心”。如今想来,恰是此刻心境。

“大人,秦指挥使求见。” 城楼下方传来亲兵的禀报。谢渊道:“让他上来。” 不多时,秦飞身着玄色劲装,躬身入内,手中捧着一卷账册:“大人,属下查得张文令吏部主事私改粮饷账目,将‘宣府卫急需’改为‘缓发’,并暗派亲信赴南宫见太上皇帝,欲求‘手谕定夺’。” 他将账册递上,上面的篡改痕迹经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核验,红圈标注得格外清晰。

谢渊翻看着账册,脸色渐沉:“张文敢如此妄为,是料定朕不敢动他?还是以为借太上皇帝之名,便可横行无忌?” 秦飞道:“属下以为,张文是想逼大人‘抗君命’—— 若大人强行拨粮,他便奏报陛下‘渊不尊太上皇帝’;若大人不拨,士兵饥疲,一旦生变,他便嫁祸大人‘治军无方’。” 谢渊冷笑一声:“好个一箭双雕的毒计!旧党余孽,死不悔改!”

秦飞退下后,城楼复归寂静,只有烛火与风声交织。谢渊走到城砖前,指尖摩挲着砖上的弹痕 —— 那是瓦剌火枪留下的印记,深约半寸,边缘的砖石已碎裂。他想起守城最危急时,一名十七岁的小兵用身体堵住这处弹孔,临死前喊着 “保京师,保百姓”;想起西直门内冻毙的流民,怀中还揣着给孩子的半块干粮;想起萧栎在奉天殿握着他的手说 “谢太保,京师安危,全托于你”。

这些画面在脑海中交织,让他心中的郁气渐渐散去 —— 旧党的流言、张文的掣肘、皇权的微妙,在 “社稷安危” 面前,都显得如此渺小。他想起永熙帝曾与他论 “君与社稷”:“君者,社稷之主也;然主若昏,社稷可换主;若社稷亡,主亦无存。故臣之忠,当忠社稷,非仅忠一人。” 那时他似懂非懂,如今亲历京师危亡,才真正悟透其中深意。

夜露渐浓,落在城砖上,形成细密的水珠。谢渊突然生出提笔写字的念头 —— 他要把这感悟写下来,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警醒自己:无论日后面对何种构陷、何种皇权纠葛,都不能忘了 “守护社稷百姓” 的初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回到案前,取来一方端砚,倒入松烟墨,研磨起来。墨锭在砚台上转动,发出 “沙沙” 的声响,墨香与烛油的气息混合在一起,竟让他纷乱的心绪渐渐平静。他想起少年时在书院练字,先生教他 “字如其心”,那时他写的是 “忠君报国”,如今要写的,却是 “社稷为重,君为轻”—— 并非否定君权,而是要厘清君与社稷的本末:君是社稷的守护者,而非社稷的全部;若君的存在危及社稷,臣子当以社稷为先,这才是大忠,而非小孝。

提笔时,指尖微微颤抖 —— 他知道这七个字若被有心人看见,必会被扣上 “大逆不道” 的罪名。张文之流正愁找不到攻击他的借口,这字便是最好的 “罪证”。可他更怕自己有朝一日在权力、流言、皇权的裹挟下忘了初心,这城砖上的字,是写给自己的警诫,是刻在心里的誓言。

“社” 字起笔,笔力浑厚,如他守城门时的坚定;“稷” 字的竖钩,锐利如刀,似要斩断旧党的纠缠;“为” 字的撇捺,舒展如翼,承载着百姓的期许;“重” 字的横画,厚重如城,象征着社稷的根基。写到 “君” 字时,他刻意放缓笔速,心中并非不敬 —— 他敬的是 “守社稷的君”,而非 “被利用的君”;敬的是萧栎的信任,而非萧桓被旧党裹挟的身份。

最后一笔 “轻” 字落下,七个大字在残烛映照下,墨色浓黑,力透砖面。谢渊放下笔,望着这七个字,心中百感交集 —— 有坚守初心的坦然,有面对构陷的无畏,也有对前路的清醒。就在此时,夜露顺着城砖缝隙流下,滴在 “稷” 与 “为” 之间,将墨迹晕开一片,像一滴无声的泪,又像一层朦胧的保护色。

“大人,您这字……” 秦飞去而复返,显然是放心不下,看到城砖上的字,不禁失声。谢渊转过身,神色平静:“秦指挥使,你以为这字是大逆不道吗?” 秦飞躬身道:“属下不敢妄评,但此字若被张文看见,必大做文章。” 谢渊点头:“朕知道。但朕写这字,非为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提醒自己:若有一日,君命与社稷相悖,朕当如何抉择。”

他指着城下的灯火:“秦指挥使,你看那些灯火,那是社稷的根本。若为了迎合一人之君,让那些灯火熄灭,让京师再遭战火,那才是真正的大逆不道。” 秦飞抬头望向城下,又看了看城砖上的字,眼中渐渐露出敬佩:“大人所言极是。属下这就派亲兵守住城楼,不许任何人靠近,更不许任何人拓印此字。” 谢渊摇头:“不必。真要有人来查,朕自会向陛下解释。这字在砖上,更在朕的心里,藏不住,也不必藏。”

残烛燃至尽头,只剩下一小截烛芯,火焰微弱得随时会熄灭。谢渊添了一支新烛,火光重新明亮起来,照亮了案上的《边防整顿策》—— 这是他连夜草拟的,计划从三方面入手:其一,奏请萧栎将吏部侍郎张文调往南京,远离中枢;其二,令户部尚书刘焕直接对接兵部粮饷,绕开吏部掣肘;其三,加强南宫守卫,严禁旧党与萧桓私通。

他想起白日萧栎的密诏:“张文掣肘事,朕已知悉,卿可便宜行事,勿顾流言。” 萧栎的信任,是他敢写下那七个字的底气 —— 这位年轻的皇帝,虽需平衡皇权与臣权,却也明白 “社稷为重” 的道理。但他也清楚,萧栎对萧桓仍有顾忌,处置张文需讲究策略,不能落下 “苛待太上皇帝” 的口实。

“大人,杨侍郎求见,说有紧急粮饷事宜。” 亲兵的声音再次传来。谢渊道:“让他上来。” 杨武匆匆入内,神色焦急:“大人,张文刚才在吏部宣称‘若无太上皇帝手谕,粮饷一日不发’,京营士兵已有怨言,若再不解决,恐生哗变!” 谢渊拿起案上的《边防整顿策》,递给杨武:“你即刻持此策入宫见陛下,奏请陛下以‘边防紧急’为由,暂令户部直接发粮,事后再补吏部手续。”

杨武走后,谢渊再次走到城砖前,用手拂去上面的夜露。墨迹虽被晕开,却更显苍劲,仿佛融入了城砖的肌理,与那些弹痕、血痕一起,成为德胜门的一部分。他想起元兴帝在北平城墙上题的 “守土安民” 四字,历经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见,或许自己这七个字,也能在日后提醒世人:臣子的忠诚,当以社稷百姓为归宿。

此时,东方泛起鱼肚白,第一缕晨光透过城垛,照在 “社稷为重,君为轻” 七个字上,墨色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重。谢渊望着远方的朝霞,心中豁然开朗 —— 旧党的构陷也好,皇权的微妙也罢,只要守住这七个字的初心,就没有迈不过的坎。他转身下楼,准备入宫见萧栎,奏请处置张文,推动粮饷改革,还有更多的事等着他去做,容不得片刻懈怠。

走到城楼下方,亲兵们正在整理兵器,看到谢渊,纷纷躬身行礼。一名年轻的亲兵捧着一碗热粥上前:“大人,您守了一夜,喝点粥暖暖身子吧。” 谢渊接过粥,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淌到心里。他想起守城时,这名亲兵曾为了保护火铳,手臂被瓦剌箭矢射穿,却仍坚持战斗。他拍了拍亲兵的肩膀:“兄弟们都辛苦了,粮饷的事,朕很快就会解决,不会让大家再饿肚子。” 亲兵眼中泛起泪光:“大人放心,我们愿意跟着您守京师,守大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点点头,继续往前走,沿途遇到的士兵和百姓,都对他投来敬佩的目光。他知道,这种敬佩不是因为他的官职,而是因为他守住了京师,守住了他们的家园。这比任何官阶、任何赏赐都更让他心安。

入宫途中,他遇到了礼部尚书王瑾,王瑾刚从南宫方向过来,神色凝重:“谢太保,张文刚才去了南宫,求见太上皇帝,似要请手谕干预粮饷。” 谢渊冷笑:“他以为借太上皇帝之名就能为所欲为?朕这就去见陛下,让他知道,大吴的粮饷,是用来守社稷的,不是用来给旧党争权的。” 王瑾叹了口气:“张文是李嵩门生,党羽众多,处置他需谨慎,莫要引火烧身。” 谢渊道:“多谢王尚书提醒,但为了社稷百姓,朕不怕引火烧身。”

来到奉天殿外,萧栎的太监已在等候:“陛下已知大人要来,令您直接入殿。” 谢渊整理了一下官袍,昂首走入殿内 —— 他不仅要奏请处置张文,还要向萧栎坦陈城楼上题字之事,他相信,真正的君主,会理解 “社稷为重” 的深意。

萧栎坐在龙椅上,案上摆着杨武送来的《边防整顿策》。看到谢渊进来,萧栎起身相迎:“谢太保一夜未眠,辛苦了。” 谢渊躬身行礼:“陛下,臣有两事奏请:其一,吏部侍郎张文借粮饷掣肘军政,勾结旧党,请求将其调往南京闲职;其二,臣昨夜在德胜门城楼题‘社稷为重,君为轻’七字,恐有冒犯,特向陛下请罪。”

萧栎愣了愣,随即笑了:“谢太保,朕知道你题字的用意。‘社稷为重,君为轻’,看似犯上,实则是大忠。若天下臣子都能以社稷百姓为念,何愁大吴不兴?张文之事,朕准奏,即刻下旨将其调离,粮饷之事由户部直接对接兵部,玄夜卫监督执行。” 谢渊躬身:“臣谢陛下圣明!”

走出奉天殿,阳光正好,洒在身上暖洋洋的。谢渊望向德胜门的方向,仿佛又看到了城砖上那七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肃清旧党、整顿吏治、加固边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守住 “社稷为重” 的初心,就一定能让大吴走向中兴。

片尾

德胜门的晨光越来越亮,城楼的城砖上,“社稷为重,君为轻” 七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秦飞派来的亲兵正在城楼下值守,不许闲杂人等靠近,却也不遮挡这七个字 —— 他们知道,这是谢太保的初心,也是大吴的希望。

张文被调离吏部的圣旨很快传遍京师,旧党余孽人心惶惶,再不敢轻易掣肘军政;户部尚书刘焕即刻开始调度粮饷,京营士兵们终于领到了足额的粮米,士气大振;南宫的守卫也得到加强,旧党再难与萧桓私通。

谢渊回到兵部衙门,开始着手实施《边防整顿策》,他召集将领们商议边防布防,修订粮饷调度制度,忙得不可开交。偶尔抬头望向德胜门的方向,他都会想起那个守夜的夜晚,想起城砖上的字,心中便充满了力量。

夕阳西下时,他再次来到德胜门城楼,看着那七个字,墨色虽已有些暗淡,却仍透着坚定。他知道,这字会和德胜门一起,见证大吴的中兴,见证百姓的安宁,也见证一个臣子的忠诚与担当。

卷尾语

谢渊德胜门城楼题字两时辰,非仅 “明志抒怀” 之笔,实为 “厘清忠奸、定分君社、昭示初心” 的政治宣言。从面对旧党掣肘的郁愤,到感悟 “社稷为本” 的清醒;从提笔时的犹豫与坚定,到向帝坦陈的无畏与坦然,谢渊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忠良臣子 “以社稷为根、以百姓为念” 的政治品格。

然政治博弈仍未终结:张文虽调,李嵩旧党仍散于地方;萧桓居南宫,仍为旧党复辟之隐患;谢渊因题字 “犯上” 之名,已被部分宗室记恨,为日后命运埋下伏笔。但此题字的核心价值,在于确立 “社稷高于一切” 的政治共识 —— 无论君、臣、民,皆需以社稷安宁为最高目标,此共识成为大吴中兴的精神纽带。

谢渊城楼题字之事,终将载入《大吴名臣传》,与元兴帝 “靖难守土”、永熙帝 “德胜御敌” 并列,成为 “大吴精神” 的核心象征。那方刻着七字的城砖,被后世帝王下令保护,题字之上覆以琉璃,历经百年风雨而不毁,昭示着一个真理:君权有兴衰,朝代有更迭,唯有以社稷百姓为根本的初心,方能永存。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