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90章 怕说谢郎名已颤,愁看霜月夜难安

卷首语

《大吴帝纪?德佑遗录》载:“成武三年春,德佑帝萧桓自瓦剌归,居南宫,虽尊为太上皇帝,实被软禁。时太保谢渊德胜门大捷,威望日隆,总领朝政,萧桓夜不能寐,常抚旧御笔叹曰:‘救吴者,谢某也;制我者,亦谢某乎?’ 尝密令旧臣窥谢渊意,得报‘渊唯重国事,不问私怨’,仍未安。其夜思之切,凡五起五卧,书《忧思赋》藏于枕下,述‘功高盖主之忌、失位之悲、余生之惧’,足见其心之复杂。”

此夜思之事,非仅 “失位之愁”,实为 “皇权博弈、自我认知、历史定位” 的内心鏖战 —— 谢渊的 “忠” 与 “威”,成其恐惧之源;自身的 “过” 与 “失”,成其悔恨之根;萧栎的 “容” 与 “防”,成其不安之由。今唯以萧桓视角,述其南宫一夜的心路起伏,不涉旁支,专写其与自我、与谢渊、与皇权的无声博弈。

南宫灯烬影凄然,旧剑蒙尘袖独寒。

胡尘曾覆龙旗暗,德胜今传捷报喧。

怕说谢郎名已颤,愁看霜月夜难安。

残碑犹记当年事,谁问故君身自宽?

南宫的窗纸破了个洞,夜风裹着残雪灌进来,吹得案上的孤灯忽明忽暗。萧桓披着半旧的貂裘,坐在冰冷的木案前,指尖摩挲着一支褪色的狼毫 —— 这是他做皇帝时常用的御笔,笔杆上 “元兴帝御赐” 的篆字已模糊不清,却仍能勾起他心底最痛的回忆。

窗外传来玄夜卫巡逻的脚步声,“踏踏” 作响,像踩在他的心上。自瓦剌归来,他便被安置在这南宫,名为太上皇帝,实则与囚徒无异:宫门有卫兵看守,出入需禀明萧栎,连旧日的亲信大臣,也只敢在远处遥遥拱手,不敢靠近。而这一切的转折点,都绕不开一个名字 —— 谢渊。

“谢太保又胜了……” 隔壁传来老太监压低的议论声,“德胜门尸积如山,瓦剌可汗连夜退兵,陛下要加他为少保,总领九边军务呢!” 萧桓的手猛地收紧,狼毫的笔杆硌得指节生疼。他想起三年前,自己不听谢渊劝谏,执意亲征瓦剌,结果兵败被俘,祖宗基业险些毁于一旦;而正是这个被他斥为 “迂腐” 的谢渊,在京师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拥立萧栎,整军备战,硬生生守住了德胜门,救了大吴。

烛花 “啪” 地爆了一声,溅在案上的旧奏折上 —— 那是他亲征前,谢渊递上的《谏亲征疏》,上面 “瓦剌势强,宜固守待援,不可轻出” 的字迹力透纸背,而他当时只扫了一眼,便扔在一旁,还怒斥谢渊 “阻朕建功”。如今想来,真是悔不当初。

“若当时听了他的话,怎会有今日之辱?” 萧桓喃喃自语,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他起身走到墙边,看着挂在那里的《大吴疆域图》—— 图上用红笔圈出的亲征路线,像一道耻辱的伤疤。而德胜门的位置,被萧栎用朱笔重重标注,旁注 “谢渊死战处”,那朱红的颜色,刺得他眼睛生疼。

他想起被俘后的日子:瓦剌可汗的羞辱,部落首领的嘲讽,还有听到京师危急时的彻夜难眠。那时他以为,大吴必亡,自己也终将客死异乡,可谢渊却创造了奇迹。他该感激谢渊吗?当然该 —— 谢渊救的不仅是大吴,更是他萧氏祖宗的陵寝,是他这个 “亡国之君” 的颜面。可他又怕谢渊 —— 怕这个功高盖主的臣子,会不会像历史上的霍光、曹操那样,操控皇权,甚至对自己这个废帝下手?

门 “吱呀” 一声开了,老太监端着一碗热粥进来,小心翼翼地说:“太上皇帝,趁热吃点吧,这是御膳房特意送来的,说是谢太保吩咐的,要给您补身子。” 萧桓的身体猛地一僵,抓住老太监的手腕:“他还说什么了?” 老太监被他抓得生疼,却不敢挣扎:“没…… 没说别的,就说让您保重身体,国事有他在,不用操心。”

“不用操心?” 萧桓松开手,冷笑一声,“他是怕我操心,还是怕我碍事?”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皇宫的方向 —— 那里灯火通明,想必萧栎正在和谢渊商议朝政,而自己这个真正的 “先帝”,却只能在这冷宫里喝着 “谢太保吩咐的” 热粥。

他想起昨日收到的密报:李嵩因通敌被贬,其党羽被谢渊连根拔起,诏狱里塞满了旧臣;而谢渊举荐的官员,遍布六部九卿,连玄夜卫指挥使周显,都对他言听计从。“权倾朝野啊……” 萧桓的心跳越来越快,他仿佛看到谢渊穿着绯色官袍,站在奉天殿上,接受百官朝拜,而萧栎像个傀儡一样坐在龙椅上。那他萧桓呢?会不会被谢渊以 “勾结旧党” 为由,打入诏狱,甚至赐一杯毒酒?

他回到案前,翻出枕头下的《忧思赋》草稿,上面写着 “功高则震主,权盛则欺君”,墨迹被泪水晕染得模糊。他想撕了这草稿,却又舍不得 —— 这是他唯一能倾诉的方式。他想起谢渊的为人:刚正不阿,不贪财,不好色,一心只扑在国事上,当年自己宠信的宦官专权,谢渊多次弹劾,哪怕被自己贬斥,也从未改口。这样的人,会是乱臣贼子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再忠直的人,也抵不住权力的诱惑啊。萧桓又想起元兴帝的故事:当年元兴帝起兵靖难,也是打着 “清君侧” 的旗号,可最后还不是废了吴哀帝,自己做了皇帝?谢渊现在手握兵权,掌控朝政,若有一天他想更进一步,萧栎能拦得住吗?而自己这个 “废帝”,会不会成为他登基路上的绊脚石,被一脚踢开?

“太上皇帝,玄夜卫指挥使周显求见,说是有要事禀报。” 门外传来卫兵的声音。萧桓的脸色瞬间惨白 —— 谢渊终于要对自己动手了吗?他强作镇定,说:“让他进来。” 周显走进来,躬身行礼,递上一份奏折:“回太上皇帝,这是谢太保让臣送来的,他说您曾亲征瓦剌,熟悉漠北地形,想请您看看这份《边防守备策》,提提意见。”

萧桓接过奏折,手指颤抖着翻开 —— 上面是谢渊亲笔写的边防守略,详细标注了漠北的山川、隘口、瓦剌的布防,每一条都切中要害,而空白处留着让他批注的地方。他抬起头,看着周显:“他…… 他真的让我提意见?” 周显点头:“谢太保说,太上皇帝熟悉漠北,若能指点一二,边防必能更稳固。他还说,您是大吴的先帝,为国家出力,是分内之事。”

萧桓的眼眶突然发热,他强忍着泪水,问:“他就不怕我在奏折里做手脚,泄露军情?” 周显笑了笑:“谢太保说,您是萧氏子孙,不会拿祖宗的江山开玩笑。”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萧桓心中的死结 —— 是啊,他是萧氏子孙,谢渊也是大吴的臣子,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大吴的江山稳固。

可他心中的不安,还是没有完全消散。他想起萧栎的态度:萧栎虽然软禁了他,却从未亏待他,衣食无忧,逢年过节还会来看他,可也从未提过让他复出的事。这是萧栎的意思,还是谢渊的意思?如果是谢渊的意思,那他是为了保护自己,还是为了防止自己争夺皇权?

周显走后,萧桓坐在案前,对着谢渊的《边防守备策》,迟迟没有下笔。他想提些有价值的意见,证明自己还有用,不是废人;可又怕自己提的意见太好,让谢渊更看不起自己 —— 连边防守略都要问一个败军之将,这不是讽刺吗?

他想起自己亲征时的得意洋洋,以为凭借大吴的兵力,必能横扫瓦剌,可结果却是一败涂地。而谢渊没有亲征过,却能写出如此详实的策论,可见其用心之深,能力之强。“朕不如他啊……” 萧桓叹了口气,第一次承认自己在治国用兵上,远不如谢渊。

可承认不如,不代表甘心。他还是想回到那个位置,想重新掌握权力,想证明自己不是昏君。他摸了摸腰间的玉佩 —— 这是永熙帝赐给他的,上面刻着 “勤政爱民” 四个字。当年他也曾想做个好皇帝,可后来却被权力冲昏了头脑,宠信奸佞,疏远忠良。如果能重来一次,他一定会听谢渊的话,做个守成之君。

窗外的天快亮了,残雪停了,露出淡淡的鱼肚白。萧桓终于拿起笔,在《边防守备策》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漠北多风沙,火器需注意防潮;瓦剌骑兵机动性强,宜在隘口设伏,断其粮道。” 这些都是他亲征时总结的教训,虽然是失败的教训,却也弥足珍贵。

写完后,他让老太监把奏折送回去,自己则走到院子里,望着东方的日出。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带着一丝暖意,却驱不散心中的阴霾。他知道,谢渊现在不会害他,甚至还会尊重他,但这尊重是建立在他 “安分守己” 的基础上。如果他敢有一丝夺权的念头,谢渊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收拾他。

他想起历史上的废帝们:有的被软禁至死,有的被秘密杀害,有的则苟延残喘,活成了别人的笑柄。他不想做那样的人,可他又无力改变现状。他只能寄希望于谢渊的忠直,寄希望于萧栎的念旧,寄希望于自己能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

老太监匆匆跑进来,兴奋地说:“太上皇帝,谢太保派人来了,说您的批注非常好,陛下已经下旨,让边防将士按您的意见调整布防,还说要给您加赏!” 萧桓的心中涌起一丝欣慰,却又很快被不安取代 —— 这赏是真心的,还是为了安抚他?如果他哪天没有利用价值了,还会有这样的 “赏” 吗?

他摆了摆手:“知道了,赏就不必了,让他们把心思用在边防上吧。” 老太监愣了愣,还是躬身退了下去。萧桓走到院子里的老槐树下,这棵树是他做太子时亲手栽的,如今已经枝繁叶茂,却也挡不住南宫的冷清。

他想起自己做皇帝时的荣光:奉天殿上的山呼万岁,出巡时的前呼后拥,百官的阿谀奉承。可那些荣光,都随着他的兵败被俘,烟消云散了。现在的他,只是一个被遗忘的废帝,一个需要靠谢渊 “恩赐” 才能活下去的可怜虫。

中午时分,萧栎派人送来一封信,说晚上要来看他,陪他吃饭。萧桓的心中五味杂陈 —— 萧栎是他的弟弟,却也是取代他的皇帝;他既想见到萧栎,又怕见到萧栎,怕从他的眼神里看到同情,看到怜悯,甚至看到戒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让老太监收拾屋子,把旧御笔、旧奏折都收起来,换上新的桌布,摆上水果点心。他想在萧栎面前表现得从容一些,让他知道自己没有怨恨,没有野心,只想安度余生。可他的手却控制不住地颤抖,连茶杯都差点打翻。

他想起谢渊和萧栎的关系:一个是忠心耿耿的臣子,一个是年轻有为的皇帝,他们君臣同心,把大吴治理得井井有条,而自己这个 “先帝”,却像个多余的人。他甚至有些嫉妒萧栎,嫉妒他能拥有谢渊这样的臣子,嫉妒他能坐在自己曾经坐过的龙椅上。

夜幕降临,萧栎如约而至,还带来了谢渊。萧桓的心跳瞬间加速,他强作镇定,起身迎接。谢渊躬身行礼,语气恭敬:“臣谢渊,参见太上皇帝。” 萧桓看着他,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 是感谢他救了大吴,还是质问他为什么不帮自己复位?

饭桌上,萧栎谈起边防的情况,谢渊时不时补充几句,两人配合默契。萧桓插不上话,只能默默地吃饭。突然,萧栎说:“皇兄,谢太保说您熟悉漠北,不如以后就帮着参谋边防事务,也算是为国家出力。” 萧桓猛地抬起头,看着谢渊,谢渊点了点头:“臣以为,太上皇帝的经验,对边防大有裨益。”

萧桓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是他归来后,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还有价值,不是一个废人。他看着谢渊,真诚地说:“多谢太保,朕一定尽力。” 谢渊笑了笑:“这是太上皇帝分内之事,何谈多谢。”

饭后,萧栎和谢渊走了,南宫又恢复了冷清。萧桓坐在案前,看着窗外的月光,心中的不安终于消散了大半。他知道,谢渊不会害他,萧栎也不会亏待他,只要他安分守己,帮着打理边防,就能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

可他的心中,还是有一丝不甘。他摸了摸腰间的玉佩,喃喃自语:“若有来生,朕一定做个好皇帝,再也不会不听忠言了。” 月光洒在他的身上,带着一丝悲凉,也带着一丝希望。

片尾

南宫的月光渐渐西斜,萧桓躺在床上,终于睡着了,脸上带着久违的平静。案上的《边防守备策》还摊开着,上面的批注清晰可见;枕头下的《忧思赋》草稿,被他折好,藏了起来 —— 他不再需要用这种方式倾诉了。

窗外的玄夜卫还在巡逻,脚步声依旧,但萧桓不再觉得刺耳,反而觉得安心 —— 这脚步声,代表着大吴的安稳,代表着他的安全。他梦见自己回到了奉天殿,坐在龙椅上,听谢渊奏报边防的捷报,百官山呼万岁,而他终于做了一个好皇帝。

可惜,这只是一个梦。醒来后,他还是那个被软禁在南宫的太上皇帝,还是要靠谢渊和萧栎的宽容,才能活下去。但他不再恐惧,不再焦虑,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价值,还能为大吴出力,还能对得起萧氏的祖宗。

卷尾语

萧桓南宫夜思一夜,非仅 “失位之悲”,实为 “自我救赎、权力认知、历史定位” 的内心蜕变。从对谢渊的恐惧与感激交织,到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与肯定;从对皇权的渴望与无奈,到对余生的不安与希望,萧桓之心路,映照着废帝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妥协。

此夜思之事,有三重历史意义:

其一,显 “忠直之臣” 的底线 —— 谢渊虽权倾朝野,却始终坚守 “忠君爱国” 的底线,尊重废帝,利用其经验而非打压,为后世权臣树立 “权不越界” 的典范;

其二,显 “废帝” 的生存智慧 —— 萧桓从恐惧不安到接受现实,利用自身经验寻找价值,为后世废帝提供 “安分守己、曲线报国” 的生存样本

其三,显 “皇权博弈” 的温情面 —— 萧栎与谢渊未对废帝赶尽杀绝,反而给予尊重与机会,打破 “皇权必残杀” 的刻板印象,体现大吴政治的成熟。

然皇权的阴影仍未消散:萧桓虽暂时安于现状,却未完全放弃权力欲,其内心的不甘为日后的 “南宫复辟” 埋下伏笔;谢渊虽忠直,却也因功高盖主,为日后的命运埋下隐患。但此夜的萧桓,已完成了内心的和解 —— 与谢渊和解,与萧栎和解,更与那个 “昏庸” 的自己和解。

南宫夜思,终将成为萧桓人生的转折点,也成为大吴皇权史上的一段特殊记忆。它告诉后世:权力可以夺,帝位可以换,但人心的复杂、忠诚的底线、自我的救赎,永远是历史最鲜活的注脚。而谢渊的 “忠” 与萧桓的 “悟”,共同谱写了大吴中兴路上,一段关于宽容与和解的佳话。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