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74章 不是此身持正论,怎教北伐免寒侵

卷首语

《大吴帝纪?成武卷》载:“成武二年冬,南迁派余党(李嵩旧部,张文、陈忠为首)联合理刑院、诏狱署官员,递弹劾疏至奉天殿,构陷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拥兵自重’,列‘截留淮河大捷粮饷三万石、私调宣府卫边军五千、拒吏部核验军籍’三罪,请成武帝萧栎‘革飞职,押京问罪’。

时萧栎览疏,忆秦飞淮河破瓦剌、查李嵩通敌、护北伐粮饷事,知为构陷,遂召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核验疏中墨痕、印鉴,果查得‘粮饷截留’为伪造账册、‘私调边军’有岳谦手谕为证。栎于朝堂斥南迁派‘借构陷忠良乱军心’,力保‘秦帅不可动’,令张启查构陷者,终揭张文、陈忠‘私通瓦剌细作、怕飞深究’之实,皆押刑部审讯。”

此构陷之事,非仅 “党争倾轧” 之局,实为 “清奸护忠、稳固北伐” 的关键博弈 —— 南迁派余党惧秦飞查其私通瓦剌之罪,欲借 “拥兵” 之名除之;萧栎力保,既护忠良之命,又保北伐之基,更破 “官官相护” 之网,补大吴 “忠良无虞、社稷可安” 的历史闭环。今唯述栎护忠半日之独角始末,不涉旁支,以细节显构陷之毒、护忠之坚、心念之明。

奉天殿冷奏疏沉,构陷忠良祸乱深。

截饷虚言遮罪迹,调军假证惑君心。

帝知奸计明如镜,力保秦帅义似金。

不是此身持正论,怎教北伐免寒侵。

奉天殿的晨雾尚未散尽,殿内的盘龙柱映着微弱的晨光,泛着冷硬的光泽。萧栎坐在紫檀木案后,指尖捏着一卷弹劾疏,疏纸是吏部专用的麻纸,边缘印着 “吏部考功司” 的暗纹,却透着股异样的沉滞 —— 是南迁派余党递来的,弹劾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 “拥兵自重”,疏首列着张文(吏部侍郎)、陈忠(户部侍郎)的联名签押,还盖着理刑院、诏狱署的朱印,显是早有勾结。

他展开疏卷,墨字是张文的笔迹,却比平日潦草,显是写时心焦,怕夜长梦多:“秦飞掌玄夜卫北司兼淮河防务,恃功而骄,截留淮河大捷粮饷三万石,藏于私仓;私调宣府卫边军五千,未报吏部备案,有‘擅权’之嫌;拒吏部核验边军军籍,言‘军情紧急,吏部无权干涉’,实乃‘拥兵自固’,恐生异心。臣等请陛下革秦飞职,押京交诏狱署审讯,以正纲纪,以安朝局。”

“截留粮饷” 四字像根刺,扎在萧栎心头。他想起上月秦飞递来的粮饷核销册,上面详细记录着 “淮河大捷缴粮五万石,三万石送京师补安定门防务,一万石留淮河边军,一万石赈淮河灾民”,还有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的勘验注 “粮饷流向清晰,无截留痕迹”—— 张文、陈忠竟连这种睁眼说瞎话的构陷都敢递,怕不是急着要除秦飞,掩盖自己的罪证。

萧栎的指尖落在疏上 “私调宣府卫边军” 的字句,忽然想起秦飞请调边军的密信 —— 信中写 “淮河残敌未灭,需宣府卫旧部(岳谦所统)助战,已获岳谦手谕,待战后补报吏部”,还附了岳谦的亲笔手谕,上面盖着 “宣府卫都督府” 的印鉴,是合乎《大吴官制录》“边军临危调遣,战后补报” 之规的。张文身为吏部侍郎,不可能不知此制,却故意忽略,显是刻意构陷。

他抬眼望向殿外,晨光渐亮,却照不进吏部、户部的暗角 —— 李嵩虽被软禁,其旧部张文、陈忠仍把持吏部考核、户部粮饷,这些日子,不断有御史递密报,说 “张文借考核之名,罢黜山西、陕西等地秦飞旧部”“陈忠拖延北伐粮饷,借口‘国库空虚’,实则私藏”。如今构陷秦飞,怕是怕秦飞查得他们私通瓦剌的证据,先下手为强。

萧栎拿起案上的《大吴官制录》,翻到 “边军调遣” 篇,上面用朱笔圈着永熙帝的批注:“边将临危有权调军,吏部不得刁难,恐误战机。” 他指尖摩挲着批注,想起永熙帝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 “为官者,当辨忠奸,护忠良,若为党争害忠,社稷危矣”,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怒气 —— 张文、陈忠这等奸佞,不仅不护社稷,还借党争害忠良,若不严惩,北伐必受影响,大吴必生乱局。

殿外传来太监的轻唤:“陛下,吏部侍郎张文、户部侍郎陈忠在外求见,言‘秦飞构陷案需当面奏明’。” 萧栎冷笑一声,放下《官制录》:“让他们进来。” 不多时,张文、陈忠走进殿内,身着绯色官袍,却难掩眼底的慌乱,躬身行礼时,袍角都在微微发颤 —— 怕不是没料到他会召见,心里没底。

“你们递的弹劾疏,朕看了。” 萧栎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秦飞截留粮饷,可有账册为证?私调边军,可有违制之处?拒验军籍,可有吏部文书为凭?” 张文忙上前一步,从怀中掏出一本 “账册”,递到案上:“陛下,此乃淮河粮铺的私账,上面记着‘秦飞亲信取粮三万石,未记用途’,便是截留之证;私调边军,未先报吏部,便是违制;拒验军籍,有吏部主事为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栎拿起账册,指尖触到纸页,便觉异样 —— 纸是新纸,墨痕却仿旧,显是伪造的。他翻了几页,见 “取粮日期” 与秦飞送粮京师的日期重合,心中更明:陈忠定是故意扣下秦飞的粮饷核销册,再伪造私账,构陷秦飞。“此账册是谁送你的?” 萧栎的目光落在张文身上,带着审视,“粮铺私账,为何会到你手中?” 张文眼神闪烁,支支吾吾:“是…… 是理刑院送来的,说是查抄粮铺时所得。”

“理刑院?” 萧栎挑眉,望向殿外,“传理刑院提督来。” 不多时,理刑院提督(李嵩旧部)走进殿内,见张文、陈忠也在,脸色骤变,躬身行礼时,声音都在发颤:“陛下…… 召臣何事?” “张文说,这本粮铺私账是理刑院送的,可有此事?” 萧栎将账册扔在案上,声音陡然提高,“你可知伪造账册、构陷大臣,是《大吴律?奸党律》中的重罪?”

理刑院提督扑通跪下,连连磕头:“陛下饶命!此账册不是理刑院送的,是陈侍郎让臣伪造的,还说‘若不造,便罢臣的职’!” 陈忠脸色惨白,忙上前辩解:“陛下,臣没有!是他污蔑臣!” 萧栎却不再看他,对着太监说:“传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令他带文勘房的人来,核验这本账册的墨痕、纸张,还有弹劾疏上的印鉴!”

张启来得很快,身着玄色公服,带着两名文勘房吏员,躬身行礼后,便接过账册与弹劾疏,在案前展开核验。吏员用细针轻轻挑开账册的纸纤维,又用墨痕比对仪(工部特制,用于核验墨痕新旧)比对字迹,张启则拿着弹劾疏,仔细查看理刑院的印鉴 —— 不多时,张启躬身汇报:“陛下,账册纸张是上月新造,墨痕是五日前所写,却仿旧作古,为伪造无疑;弹劾疏上的理刑院印鉴,边缘模糊,与理刑院存档印鉴不符,是私刻伪造的。”

萧栎望着张文、陈忠,声音冷得像冰:“你们还有什么话说?伪造账册、私刻印鉴、构陷忠良,桩桩件件,皆是死罪!” 张文、陈忠 “扑通” 跪下,连连磕头,喊着 “陛下饶命”,却再也说不出一句辩解的话 —— 证据确凿,他们的阴谋彻底败露。

萧栎想起秦飞这些年的功绩:山西阻矿税、救边民;陕西查贪腐、追粮饷;淮河破瓦剌、护粮道;查李嵩通敌、清旧党…… 哪一件不是为了大吴?哪一件不是为了社稷?若今日真信了这两人的构陷,革了秦飞的职,淮河防务会乱,北伐会停,李嵩旧党会更嚣张,大吴的江山会更危险。

他起身走到殿中,望着跪在地上的张文、陈忠,又望向殿外的晨光,声音带着坚定:“秦飞乃大吴忠良,淮河大捷靠他,北伐粮饷靠他,清剿李嵩旧党靠他 ——‘秦帅不可动’!张文、陈忠构陷忠良,着即革职,押交刑部审讯,查其私通瓦剌、拖延粮饷之事,若有同党,一并揪出,绝不姑息!”

太监领着侍卫进来,将张文、陈忠押了下去,两人的哭喊声响彻殿宇,却很快消失在殿外。张启躬身请示:“陛下,文勘房是否继续查张文、陈忠的同党?” 萧栎点头:“查!不仅要查吏部、户部,还要查理刑院、诏狱署,凡是与李嵩旧党有关、参与构陷的,一个都不能漏!” 张启躬身应 “是”,带着吏员退了出去。

殿内恢复了寂静,萧栎重新坐在案前,拿起秦飞递来的淮河防务报,上面写着 “李默已追击瓦剌残部至徐州,不日可捷;边军军籍已整理完毕,待送吏部备案”,字迹依旧刚劲,透着对社稷的忠诚。他想起秦飞在密信里写的 “臣不怕构陷,只怕误了北伐,误了陛下护民安邦之志”,眼眶忽然发热 —— 这等忠良,他若不能护,怎对得起列祖列宗,怎对得起天下百姓?

他取来狼毫笔,在弹劾疏的空白处写下:“忠良乃社稷之根,构陷忠良者,必诛!秦飞可继续掌玄夜卫北司与淮河防务,北伐之事,仍需倚重,任何人不得再以党争之名扰其军务。” 字迹力透纸背,像一道誓言,刻在疏上,也刻在他的心里。

暮色漫进奉天殿时,殿外的风先歇了,宫灯监的小太监提着两盏羊角宫灯进来,灯芯刚点着时泛着橘红的微光,待棉芯吸足灯油,昏黄的光才缓缓漫开,像一层薄纱,轻轻覆在案上的《大吴官制录》上。书页间永熙帝的朱批格外清晰,是 “边将需专权以应危局,君当信之不疑” 十二字,墨迹虽淡,却仍透着当年的郑重,萧栎的指尖落在 “信之不疑” 上,指腹磨过纸页的褶皱,忽然想起这卷书是永熙帝临终前亲手递给他的,书页边缘还留着先帝枯瘦手指捏过的浅痕。

他起身走向殿内西侧的先帝神位,神主牌是紫檀木所制,因常年供奉,边缘泛着温润的包浆,牌前的青铜香炉里还留着半炉残香,余烟袅袅,带着淡淡的松烟味。萧栎将秦飞的淮河防务报与核验结果轻轻放在神主牌前的供案上 —— 防务报是玄夜卫专用的薄麻纸,边角沾着一点浅褐色的痕迹,显是秦飞在淮河岸边写报时,不慎蹭到的泥点;纸页上的字迹是秦飞的亲笔,笔锋劲挺却偶有停顿,想来是写至 “淮河东岸新增三座烽燧,每五里设一岗,死士轮值无休” 时,恰逢营外传来巡哨将士的通报,才断了笔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皇祖父、皇父,” 他躬身行礼,额头几乎触到供案前的青砖,腰间的玉带因躬身而微微绷紧,玉扣碰撞的轻响在寂静的殿内格外清晰,“孙儿今日拒了构陷忠良的弹劾,革了户部贪吏的职,没让他们的奸计得逞,也没让淮河防线的将士寒心。” 他的声音带着细微的哽咽,指尖轻轻拂过神主牌的边缘,“您当年教孙儿‘辨忠奸要看实绩,护社稷需信贤臣’,如今这位掌玄夜卫、守淮河的将领,确是能担事的 —— 淮河大捷时,他带着将士们在冰水里设伏,战后报功却只字不提自己的伤;如今守防线,连烽燧轮岗的细节都写得明明白白,这样的人,孙儿怎会不信?怎会不护?”

行礼毕,萧栎拿起案上的淮河防务报,借着宫灯的光逐字细读。报上除了防线布防,还写着 “淮河沿岸百姓自发组织乡勇,协助守堤,臣已令军需官为他们添置御寒的棉甲,分拨粗粮”,字迹在这里格外轻柔,显是秦飞写时念着百姓的不易。萧栎忽然想起此前收到的一封密信,信里说 “守边不仅要防外敌,还要护百姓,若百姓不安,防线再固也难长久”,当时读信时便觉写信人通透,如今对着这防务报,才更明白这话的分量 —— 这位将领不仅懂军务,更懂民心,是真的把 “护社稷” 落在了实处。

正读到 “火铳营已完成检修,三百杆火铳可随时应战” 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是玄夜卫的传信兵,身上还沾着夜露,气息不稳地捧着一封密信进来:“陛下,北司急报,是守淮河的将领令臣连夜送来的!” 萧栎接过密信,见是折叠成菱形的薄麻纸,纸角印着玄夜卫北司的暗纹,展开时,墨痕还带着点潮气,显是刚写好便送出。

密信上写着 “户部有贪吏私藏北伐粮饷五万石,臣已令死士暗中监视其粮铺,待陛下旨意便起获,不使一粒粮落入私囊”,字迹比防务报上更急促,却仍条理分明,连粮铺的位置 “城南西市第三家” 都标注得一清二楚。萧栎攥着密信,指尖触到纸页上未干的墨点,忽然想起淮河大捷后,这位将领递来的粮饷核销册,每一笔都记得明明白白,连 “赈济灾民的三百石粟米,分至十二村,每村二十五石” 都写得详尽,这般缜密周全,从不让人费心。

“传朕的旨意,” 萧栎抬眼时,目光落在宫灯映下的光影上,声音坚定却带着暖意,“令守淮河的将领即刻起获私藏粮饷,派玄夜卫死士护送,优先送往前线火铳营;再令刑部加快审讯此前的构陷者,务必查清他们与外敌勾连的证据,绝不能让贪吏的同党再拖延北伐粮饷!” 传信兵领旨退去时,萧栎又补充了一句,“告诉那位将领,他办事,朕放心,若需调兵配合,可直接凭玄夜卫北司印信调度,不必再等朕的旨意。”

殿内的宫灯已燃得稳定,昏黄的光将萧栎的身影映在墙上,他重新拿起淮河防务报,指尖停在 “臣已令将士加固盱眙段河堤,防瓦剌冬春之际借冰面突袭” 一句上,嘴角轻轻扬起 —— 有这样用心守边、缜密护粮的将领在,淮河无忧,北伐的根基,自然也稳了。供案前的残香还在飘着,袅袅的烟丝缠上防务报的边角,像在为这份忠勇,添了几分无声的见证。”

夜深了,萧栎坐在案前,重新翻看《大吴帝纪》,里面记载着元兴帝靖难时护忠良的事迹:“成祖时,有人构陷边将丘福‘拥兵’,成祖查得为构陷,斩构陷者,令丘福继续掌军,终破漠北。” 他想起元兴帝的话:“忠良难得,若因流言害忠,谁还会为社稷死战?” 如今他护秦飞,与元兴帝护丘福,竟是一样的道理 —— 帝王之责,不仅在治国,更在护忠,只有忠良无虞,将士才会用命,社稷才会稳固。

他拿起案上的朱笔,在《帝纪》的空白处写下:“成武二年冬,张文、陈忠构陷秦飞,朕拒之,护忠良,清奸佞,以承祖志。” 写完后,他将朱笔放回笔架,望着窗外的星空,北斗七星格外明亮,像在指引着北伐的方向,指引着大吴中兴的方向。

他在心中默念:“秦飞,你放心,朕会护着你,护着北伐,护着大吴的百姓;谢渊,你在京师安心守着,待粮饷齐、秦飞扫清淮河残敌,咱们便一起北伐,迎上皇归京,清剿所有奸佞,让大吴重现太平。”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缝,落在案上的淮河防务报上,萧栎醒来时,嘴角还带着笑意。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晨光洒在他的身上,带着暖意 —— 张文、陈忠被革职,构陷秦飞的阴谋破产,北伐粮饷即将起获,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太监送来早膳,还带来刑部的密报:“张文、陈忠已招供,承认私通瓦剌细作,传递淮河防务情报,还承认拖延北伐粮饷,私藏三万石,欲资助瓦剌。” 萧栎接过密报,心中松了口气 —— 证据确凿,李嵩旧党的罪证又多了一桩,清剿旧党、稳固朝局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走到案前,取来一张白宣纸,写下给秦飞的密信:“张文、陈忠已招供,其同党在户部私藏粮饷,令你即刻起获,送往前线;你可继续掌淮河防务,朕已令张启查你的旧部,若有被张文罢黜的,皆令吏部复职,不得有误。北伐之事,朕倚重你,大吴百姓也倚重你。”

辰时已过,殿外传来玄夜卫侍卫的汇报:“陛下,秦飞大人已起获户部私藏粮饷五万石,正送往前线;张文、陈忠的同党,已抓获十人,押交刑部审讯。” 萧栎点头,心中满是欣慰 —— 护忠良,清奸佞,稳北伐,这一步步,都走得扎实,走得坚定。

他坐在案前,重新拿起《大吴官制录》,翻到 “忠良护社稷” 篇,上面写着 “君护忠良,忠良护社稷,社稷安则百姓安”,这正是他今日所为的最好注解。他知道,护好秦飞这一个忠良,便能带动更多忠良为社稷效力;清掉张文、陈忠这两个奸佞,便能震慑更多旧党,让朝局更清明。

殿外的阳光越来越亮,照在奉天殿的盘龙柱上,泛着温暖的光泽。萧栎望着北方的天际,那里是京师的方向,是谢渊守着的安定门,是秦飞护着的淮河,是北伐的战场 —— 他知道,只要君臣同心,忠良协力,大吴的北伐定会胜利,上皇定会归京,百姓定会过上太平日子,大吴的江山定会越来越稳固。

片尾

奉天殿的宫灯渐渐熄灭,晨光已洒满殿宇,案上的弹劾疏与核验结果被小心收起,归入 “李嵩旧党构陷案” 的卷宗,成为大吴 “护忠清奸” 的历史见证。萧栎坐在案前,手中握着给秦飞的密信,指尖触到 “秦帅不可动” 的字句,心中满是坚定。

殿外传来北伐粮饷起运的消息,侍卫的脚步声轻快,带着胜利的希望。萧栎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粮饷车队远去的方向,仿佛能看到秦飞在淮河岸边接粮的场景,能看到谢渊在京师城楼上等待的身影,能看到边军将士收到粮饷时的笑容。

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一丝冬日的暖意,吹在他的脸上。他知道,今日护下秦飞,不仅是护了一个忠良,更是护了北伐的根基,护了大吴的未来。只要忠良在,清奸不停,北伐不止,大吴的中兴,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卷尾语

大吴成武帝奉天殿护忠半日,非仅 “拒一疏、革二臣” 之事,实为 “清奸护忠、稳固北伐” 的关键转折。从览弹劾疏识构陷之毒,到召张启核验证伪造之实;从朝堂斥奸佞显护忠之坚,到查同党清旧党彰治国之明;从忆祖训定护忠之志,到传密信稳北伐之基,萧栎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 “帝王明断则忠良无虞,忠良无虞则社稷稳固” 的真理。

此护忠之事,有三重历史意义:其一,破 “官官相护” 之网 —— 张文、陈忠联合理刑院、诏狱署构陷,却被萧栎借文勘房核验、刑部审讯层层拆解,揭 “党争倾轧” 之害,为后续清剿李嵩旧党、整顿吏治打下基础;其二,护 “北伐根基” 之稳 —— 秦飞掌淮河防务与玄夜卫,是北伐的 “左膀右臂”,力保秦飞,便保淮河防线无虞、粮饷调度有序、清奸查佞不停,为北伐胜利筑牢根基;其三,立 “帝王护忠” 之范 —— 萧栎 “辨伪证、斥奸佞、护忠良” 的举动,传遍大吴后,边军将士士气大振,御史纷纷递疏弹劾旧党,百姓自发捐粮助北伐,形成 “君护忠、臣效死、民同心” 的局面。

然危局仍余:李嵩旧党虽遭重创,仍有残余藏于地方卫所、州县衙署,需继续清剿;瓦剌残部虽退至徐州,仍需秦飞、李默追击;北伐粮饷虽起获五万石,仍需户部统筹调度,防旧党再作梗。然奉天殿护忠之日的决断,已为大吴注入 “中兴” 的强心剂 —— 忠良知帝王可恃,更愿拼死向前;奸佞知阴谋难逞,渐露溃逃之态;百姓知社稷可安,更愿倾力支持。此日之护忠,终将成为大吴中兴史上 “君明臣忠、社稷稳固” 的永恒见证,补全 “忠良护社稷、帝王护忠良” 的历史闭环。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