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71章 许言归驾三车备,强索罢兵一纸盟

卷首语

《大吴帝纪?德佑卷》载:“成武二年夏,瓦剌太师也先闻南朝整兵北伐 —— 谢渊练京师新兵三万、岳谦整宣府卫旧部五千,又得江南粮饷五万石由玄夜卫死士护送至边,惧边军势盛、北伐破局,遂遣使者入南宫。使者携‘三日内备车马送太上皇归京’之诺,藏‘罢兵诏’稿于怀中,欲诱德佑帝萧桓亲笔书诏,借其‘太上皇’之名瓦解边军军心,令北伐不战自溃。时李嵩党羽暗通瓦剌已半载,嵩令吏部侍郎张文(其门生,掌玄夜卫人事调度)密传指令:以‘南宫西配殿修缮需查验物料’为名,调离南宫主哨(玄夜卫北司亲信),暂代者为镇刑司旧吏。旧吏得令后,仅令侍卫对使者行‘袖口轻触’之虚搜,便引其入殿,连使者腰间弯刀未缴、怀中诏稿未查,显是刻意纵放。”

桓接使者时,南宫晨雾初散,殿内炭盆已熄旬日,仅余盆底冷灰,素色棉袍裹着他清瘦之躯,指尖触到使者递来的 “归京承诺文书” 时,先觉绸布异于大吴规制 —— 布面织有瓦剌特有的狼图腾纹,再瞥见使者腰间弯刀:刀鞘刻着的锯齿纹,与永熙十年漠北之战中,战死边军甲胄上的刀痕完全一致。彼时他方悟:此非单纯 “诱归”,乃也先与李嵩勾结之局 —— 秦飞三日前密报 “李嵩门生私通瓦剌细作,每五日递边军操练情报”,今日使者入殿之顺、所求之苛,恰印证密报之实。

使者见桓沉吟,遂掏出 “罢兵诏” 稿,纸页印着仿大吴御笔的 “德佑” 年号残痕,逼桓 “仅需朱笔落款,便可归京享帝王尊荣”,又威胁 “若拒,南宫月例将再减三成,且瓦剌将‘太上皇不愿归京’之语传于边军,令将士疑陛下无归心”。桓执诏稿之手微微发颤,非惧威胁,乃愤奸佞之毒:也先谋在 “借帝名乱军”,李嵩图在 “借外患夺权 —— 若诏出,北伐止则边军散,边军散则京师危,京师危则新帝困,嵩便可借‘护驾’之名掌朝政”。遂掷诏稿于地,斥使者 “瓦剌昔年背盟掳朕,今又以归京诱朕叛社稷,何其背信!大吴边军忠勇,岂会因一纸假诏弃守?朕虽困南宫,亦知‘君者当护江山、安百姓’,罢兵诏,朕死不书!”

斥退使者后,桓急召旧侍 —— 此侍为桓潜邸太监,随侍二十余年,永熙年间曾护桓避流寇于深山,以 “忠谨” 着称。桓拆御笔笔杆(中空藏密信之制,乃元兴帝传下的宫禁暗递之法),以炭灰为墨、棉絮为笔,书密信曰:“也先使者携罢兵诏诱朕,李嵩党羽纵其入殿,显是内外勾结;朕已拒诏,使者已退。速将此信递秦飞,令其查张文与镇刑司旧吏勾结之证,再查瓦剌细作传递情报之线,务必破此内外奸谋,勿误北伐大计。” 旧侍藏信于竹杖中空处,混在 “清理宫苑枯枝” 的杂役队伍中,绕开李嵩眼线,方将信递出。

南宫夏寂落梧声,冷炭残灰映殿明。

瓦剌使来携诈计,皮帽弯刀露骄情。

许言归驾三车备,强索罢兵一纸盟。

奸臣暗纵开宫禁,旧吏虚搜纵贼行。

帝见刀痕忆边血,心明奸谋斥伪诚。

“昔年掳朕背盟约,今又诱朕叛社稷!”

竹杖藏信传忠语,炭灰作墨记贼名。

不是此身存社稷,怎教诡计付尘轻。

待得北伐捷音至,再向陵前告祖灵。

南宫的夏日常有黏腻的潮气,今日却透着股异样的冷 —— 风从殿宇残破的窗缝钻进来,裹着廊下玄夜卫侍卫刻意放缓的脚步声,落在案上的《大吴祖制录》上,让书页轻轻颤动。萧桓坐在案前,指尖刚触到 “元兴帝拒漠北诱降” 的记载,殿外便传来不寻常的动静:不是平日李嵩眼线的重靴声,是带着异域腔调的说话声,混着玄夜卫侍卫的低哄,显是有外人入内。

他抬眼望向殿门,见一名身着异域服饰的使者被两名玄夜卫 “引” 进来 —— 使者头戴尖顶皮帽,腰间佩着弯刀,靴底沾着南宫外的尘土,却挺直腰杆,目光扫过殿内的冷炭盆、破旧棉袍,嘴角勾起一丝轻蔑,全然无 “求见” 的恭敬。身后的玄夜卫侍卫本该按制搜身,却只象征性地碰了碰使者的袖口,便退到殿外,关门时还特意朝使者使了个眼色 —— 萧桓心中一沉,知是李嵩党羽故意放行,怕这使者是也先派来的,二者早有勾结。

使者走到案前,不躬身行礼,反倒从怀中掏出一卷明黄绸布,扔在案上,绸布展开,露出里面的 “承诺文书”,是瓦剌文与大吴文双语书写,字迹潦草却透着傲慢:“瓦剌太师也先,愿送太上皇归京,条件有二:一、太上皇书‘罢兵诏’,令南朝边军停北伐;二、南朝割大同卫、宣府卫予瓦剌,以作‘和谈之证’。” 使者的汉话带着浓重的异域口音,却字字清晰,像淬了毒的针:“太上皇,太师说了,您若应下,三日内便备车马送您回京师;若不应,您便只能在这南宫里,等着南朝边军被瓦剌打散,到时候连这碗稀粥,怕也喝不上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的指尖落在 “罢兵诏” 三字上,冰凉的绸布硌得指腹发疼。他想起秦飞昨日递来的密报:“也先闻谢太保练边军三万、岳都督整宣府卫旧部,恐北伐失利,已暗中调兵至大同卫,却因粮饷不足,不敢轻动,故遣使者诱陛下写罢兵诏,欲乱军心。” 如今看来,也先的图谋比密报中更狠 —— 不仅要罢北伐,还要割边地,若真书了诏,大同、宣府一失,京师便无屏障,大吴的北境就彻底完了。

使者见萧桓沉默,又上前一步,声音压低却带着威胁:“太上皇,您困在南宫半年,李尚书(李嵩)也常跟太师提,说南朝新帝已坐稳皇位,早忘了您这个‘太上皇’。您若不趁此时机归京,待边军真打起来,太师恼了,怕是您连……” 话未说完,却故意瞥了眼殿角的冷炭盆,暗示 “性命难保”。萧桓抬眼,见使者腰间的弯刀鞘上刻着瓦剌的图腾,与当年漠北战死边军甲胄上的刀痕纹路一致,心中猛地一痛 —— 那是永熙帝十年,漠北部族入侵,边军三百人战死,尸身被瓦剌人侮辱,甲胄上的刀痕就是这图腾,如今这使者竟带着同样的刀,来诱他背叛社稷。

他想起永熙帝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 “大吴的江山,是列祖列宗打下来的,是边军将士用命守着的,哪怕剩一口气,也不能让给外敌”,那时他还年少,只懂点头,如今困在南宫,才知这 “守江山” 三字,重得能压垮人,却也能让人挺过所有苦难。使者见他仍不说话,又掏出一块玉佩,是永熙帝当年赐给萧桓的和田玉,边缘有缺口,显是从被俘的内侍身上搜来的:“太师说了,这是您的旧物,若您应下,连这玉佩也一并还您;若不应,这玉佩便会被扔进漠北的黄沙里,再也找不回来。”

玉佩的冰凉触感透过绸布传来,萧桓的指尖微微颤抖 —— 这玉佩是他及冠时永熙帝所赐,刻着 “守社稷” 三字,被俘瓦剌时不慎遗失,如今竟成了也先的诱饵。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目光扫过使者,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你回去告诉也先,朕虽困南宫,却仍知‘君者,当护社稷、安百姓’。罢兵诏,朕不会写;大同、宣府,是大吴的边地,也绝不能割。他若真有诚意,便该放了被俘的边军,撤兵回漠北,而非用归京来诱朕背叛祖宗、背叛百姓。”

使者脸色骤变,收起了轻蔑,语气变得急切:“太上皇,您可想清楚!南朝新帝未必愿您归京,李尚书说了,您若不归,这南宫就是您的葬身之地!” 萧桓冷笑一声,目光望向殿外 —— 廊下的玄夜卫侍卫正假装巡视,却时不时朝殿内张望,显是在等使者的消息,好向李嵩复命。他想起秦飞密报里写的 “李嵩门生私通瓦剌细作,传递边军操练情报”,如今看来,李嵩不仅通敌,还想借也先的手,逼他写下罢兵诏,好坐收 “外患平、内权稳” 的渔利,其心之毒,比也先更甚。

使者见利诱威逼都无用,便换了副 “恳切” 的模样,从怀中掏出另一张纸,是也先亲笔写的 “保证书”,盖着瓦剌的印信:“太师说了,只要您写了罢兵诏,割了边地,不仅送您归京,还会助您重掌朝政,让新帝把皇位还给您。李尚书也会在南朝帮您,到时候您还是大吴的皇帝,不比在这南宫里受苦强?” 萧桓拿起 “保证书”,指尖触到印信的纹路,想起被俘瓦剌时的日子 —— 也先也曾许他 “若降,便封你为‘漠北王’”,那时他虽身陷敌营,却仍未点头,如今怎能因南宫的困苦,就忘了当年的骨气?

他将 “保证书” 扔回给使者,声音陡然提高,震得殿内的残烛都颤了颤:“也先的话,朕不信;李嵩的承诺,朕更不信!当年他在山西纵容门生囤粮害民,朕饶了他;如今他通敌叛国,还想诱朕同流合污,真是痴心妄想!你告诉也先,大吴的边军不会因一纸假诏就罢兵,大吴的百姓也不会容忍外敌占我土地;你再告诉李嵩,他的所作所为,朕都记着,待北伐胜利,朕归京之日,便是他伏法之时!”

使者被萧桓的气势震慑,后退一步,撞到案角,打翻了案上的粥碗,稀粥洒在青砖上,溅起细小的水花。殿外的玄夜卫侍卫听到动静,推门进来,却不是来护驾,而是朝使者使眼色,让他赶紧脱身。萧桓见状,心中更明 —— 李嵩党羽早已与也先勾结,连玄夜卫的侍卫都成了他们的爪牙,若今日稍软,不仅自己会成千古罪人,大吴的社稷也会毁于一旦。

他起身走到使者面前,目光如炬,声音带着边军将士特有的悍气:“你现在就滚出南宫!若再敢提‘罢兵诏’‘割地’,朕便以‘通敌叛国’之罪,亲手斩了你!” 说着,他伸手按在案上的镇纸 —— 那是永熙帝遗下的和田玉镇纸,虽不是兵器,却透着股威慑力。使者见状,不敢再纠缠,捡起地上的 “承诺文书”,狼狈地退出殿外,玄夜卫侍卫也跟着退去,关门时还狠狠瞪了萧桓一眼,显是怕他坏了李嵩与也先的好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