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55章 他朝剑指蛮夷日,先祭忠魂复旧疆。

卷首语

《大吴帝纪?德佑卷》载:“帝桓囚瓦剌深宫,降臣承瓦剌意,入殿劝降,帝怒而斥之,唾其面,曰‘朕可死,不可辱大吴’。” 时瓦剌太师也先欲逼帝书降书,胁大吴割地,故令京师降臣往劝。吏部尚书(降臣,下称 “吏部尚书”)贪位惜命,承也先与徐靖意,携拟好之降书入深宫,欲以 “保命”“安民” 惑帝。帝忆谢渊忠言、百姓受难之状,终怒而斥之,显帝王气节。今唯述帝斥降臣半日始末,不涉前因后果,以细节显帝心之烈、降臣之鄙、忠奸之辨,为后续复国明志留径。

深宫囚影对奸臣,劝降言辞污帝宸。

一唾羞煞衣冠辈,犹记忠良守国门。

斥退奸臣气自扬,深宫孤影守纲常。

他朝剑指蛮夷日,先祭忠魂复旧疆。

瓦剌所控的深宫偏殿,烛火燃得昏昏欲灭,灯花 “噼啪” 爆响,落在满是灰尘的御案上。萧桓身着洗得发白的素色常服,正对着案上残破的《大吴祖制录》出神 —— 书页上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八字,被他指尖摩挲得发亮。殿外传来沉重的脚步声,夹杂着瓦剌兵粗哑的呵斥:“快点!太师等着回话,别磨蹭!” 萧桓抬眼,目光冷得像冰 —— 他知道,来者定是瓦剌派来的降臣,这几日,瓦剌已逼过三次,皆被他拒之门外。

殿门被 “吱呀” 推开,吏部尚书躬身而入,身上的绯色官袍虽整齐,却掩不住褶皱里的尘土 —— 想来是从瓦剌营中赶来,连官服都未来得及打理。他身后跟着两名瓦剌兵,持刀立在门边,目光警惕地盯着萧桓,显然是怕他对降臣不利。吏部尚书走到殿中,不敢抬头看萧桓,只对着御案方向躬身:“臣…… 臣吏部尚书,叩见陛下。” 声音发颤,既带着对帝王的残存敬畏,更藏着对瓦剌的畏惧。

萧桓未起身,也未叫他平身,只冷冷道:“你来做什么?是也先让你来劝降的,还是徐靖让你来的?” 吏部尚书身子一僵,忙抬头,脸上挤出谄媚的笑:“陛下明鉴,臣是为陛下安危、为大吴百姓而来。瓦剌太师有令,若陛下肯书降书,认瓦剌为‘上国’,太师便放陛下回京师,还可免京师百姓屠戮之苦 —— 这是两全之策啊!” 他说着,从袖中掏出一卷黄纸,正是拟好的降书,上面 “大吴皇帝萧桓愿称臣于瓦剌” 几字刺目异常。

萧桓的目光落在降书上,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大吴祖制录》,书页边缘被捏得发皱。他想起三日前,玄夜卫密探送来的消息:京师百姓被瓦剌兵劫掠,粮米被搜刮一空,有的百姓为护妻儿,被瓦剌兵砍死在街头;谢渊的旧部在西山收殓忠骸时,还被降臣派去的人阻挠。“两全之策?” 萧桓的声音带着一丝嘲讽,“让朕称臣于蛮夷,让大吴割地赔款,这便是你说的两全之策?”

吏部尚书忙上前一步,靴底蹭过御案下积年的灰尘,留下两道浅痕。他刻意压低声音,却掩不住语气里的急切,连带着袖管里的官带都晃出了褶皱:“陛下,此乃权宜之计啊!瓦剌十万铁骑已围京师外围,谢太保…… 谢太保的灵柩至今还弃在西山乱葬岗,秦指挥使、张启大人的兵力远在宣府卫,怕是三五月都到不了!您若不暂降,瓦剌太师恐会…… 恐会让人把太庙的先帝神主牌抬到营前焚烧,还说要屠尽内城百姓 —— 那些老弱妇孺,可经不起这般折腾啊!” 他说这话时,眼角偷偷瞟向萧桓的脸,见皇帝指尖攥着《大吴祖制录》的封皮,指节泛白,便以为戳中了软肋,喉结不自觉地滚了滚,等着皇帝松口。

可他没看见,萧桓听到 “谢太保的灵柩” 几字时,瞳孔骤然缩了缩,像被针尖刺中般,指尖猛地掐进书页里 —— 那书页上 “天子守国门” 的墨迹,恰是谢渊当年奏疏上的笔迹。宣府卫的风雪、谢渊甲胄上的箭痕、安定门城头他最后一次叩请 “臣誓死护京” 的声音,瞬间涌进萧桓脑海,胸口像是被巨石压住,连呼吸都带着疼。这痛楚混着怒火,早把先前的隐忍烧得干干净净,只余下眼底沉沉的暗。

吏部尚书见萧桓久久不语,只当他心生动摇,忙从袖中掏出一份叠得整齐的黄麻文书,指尖沾了点唾沫,小心翼翼地展开,递到御案前。文书边角还带着瓦剌营中特有的膻气,上面 “和议条款” 四字是瓦剌文书的笔法,下面的小楷却出自吏部吏员之手 —— 显然是他连夜让人誊抄的。“陛下您看,这是也先太师亲口允诺的条款:只要您在降书上画押,瓦剌便放还被俘的三万边军将士,把先帝神主牌送回太庙,连谢太保的灵柩都能好生安葬。更要紧的是,” 他刻意顿了顿,指尖在 “吏部尚书仍由臣署理” 一句上划了划,声音里添了几分谄媚,“太师还说,徐提督仍掌诏狱署,臣与徐提督联手,定能稳住京师吏治,等陛下‘归位’,朝堂也不至于乱了套 —— 这可是为大吴留根基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说这话时,不自觉地摸了摸腰间的玉带 —— 那是去年萧桓赐的荔枝纹玉带,如今沾了尘土,却仍舍不得换下。这话里的私心昭然若揭:所谓 “留根基”,不过是想保住自己的吏部尚书之位,想和徐靖继续把持朝政,哪怕是在瓦剌的眼皮底下。

萧桓的目光扫过文书,从 “放还边军” 到 “归还神主”,最后停在 “割宣府、大同二卫予瓦剌” 一句上。他的指尖落在 “宣府卫” 三字上,指甲几乎要嵌进纸里,连指腹都磨得发疼。宣府卫的城楼、谢渊当年在城上亲手绘制的防务图、士兵们喊着 “随太保守国门” 的声浪,一幕幕在眼前闪过;还有大同卫,岳谦战死那天,边军快马送来的奏疏上,“臣率部死战,终未能保大同,罪该万死” 的字迹,至今还清晰如昨。这两处是大吴北境的门户,是多少将士用命堆出来的屏障,如今却要被轻飘飘地割让。

“你可知宣府卫是谢太保守了五年的地方?” 萧桓的声音陡然变冷,像殿外的寒风刮过冰面,“他在宣府卫打退过三次瓦剌偷袭,连甲胄都被箭射穿了七处,却从没说过一个‘退’字。你可知大同卫的将士,为了护疆土,最后连刀剑都砍钝了,是用拳头和瓦剌兵拼的?” 他的声音越来越高,带着压抑不住的颤抖,“你让朕割了这两处,对得起埋在宣府卫的忠骨吗?对得起岳谦临死前的那句‘臣未辱命’吗?”

吏部尚书被问得一噎,脸上的谄媚僵住了,忙低下头,避开萧桓的目光,双手在身前搓来搓去,像是在掩饰慌乱:“陛下,事急从权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日后大吴养精蓄锐,再派兵把这两处夺回来便是!眼下最重要的,是陛下的龙体,是京师的‘安稳’—— 徐提督也说了,他这是‘虚与委蛇’,只要陛下暂降,他便暗中联络镇刑司旧部,等秦指挥使的兵力一到,就反戈一击,把瓦剌兵赶出京师!” 他搬出徐靖,语气里满是笃定,仿佛这谎言是真的一般。可他不知道,萧桓早已从玄夜卫密探送来的信里得知,徐靖上个月就把内帑的三万两黄金、上千匹丝绸运往漠北,还给也先写了 “愿为内应,助太师平定江南” 的密信 —— 所谓 “反戈一击”,不过是哄骗皇帝的幌子。

萧桓冷笑一声,那笑声里满是嘲讽,震得吏部尚书的肩膀颤了颤。他从御案下摸出一块叠得小巧的麻纸,纸角还带着玄夜卫北司特有的暗纹 —— 那是昨夜密探刚送来的,上面还沾着淡淡的墨香。他抬手一扔,麻纸轻飘飘地落在吏部尚书脚边,上面 “徐靖”“漠北”“内应” 几个字格外醒目。“你说徐靖要反戈一击?” 萧桓的目光如刀,直刺吏部尚书的脸,“那这封他亲笔写给也先的密信,你怎么解释?”

不等吏部尚书开口,萧桓又往前走了一步,声音里添了几分厉色:“还有你!玄夜卫查得清楚,上个月你让吏部司吏伪造粮饷文书,把本该送往前线的五万石粮食扣在通州仓,转头就告诉瓦剌细作‘京师粮尽’;宣府卫求援的文书,也是你压在吏部,三天没敢呈给朕 —— 你以为朕什么都不知道吗?”

吏部尚书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像被抽走了所有血色。他慌忙跪倒在地,膝盖砸在青砖上,发出 “咚” 的一声闷响。他膝行几步,伸手想去捡脚边的密信,指尖都快碰到纸边了,却被萧桓一声断喝止住:“别碰它!你不配碰玄夜卫的文书,更不配提‘大吴’二字!”

吏部尚书的手僵在半空,身子抖得像筛糠,牙齿都开始打颤,声音里带着哭腔:“陛下,臣…… 臣是被胁迫的!瓦剌兵抓了臣的妻儿,把他们关在营里,说臣若不照做,就…… 就杀了他们!臣劝陛下降,也是为了陛下好,为了…… 为了大吴的百姓好啊!” 他一边说,一边用袖子擦着脸,可眼里连半滴泪都没有 —— 他早忘了,当初主南迁时,他是怎么在朝堂上跟谢渊争执,说 “弃京师可保江南”;忘了扣粮饷时,他是怎么跟徐靖笑着说 “饿死几个边军,总比丢了官位强”。

萧桓站起身,一步步走到吏部尚书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这位昔日在朝堂上冠冕堂皇、总说 “以社稷为重” 的吏部尚书,此刻穿着沾了尘土的绯色官袍,跪在地上像一条丧家之犬,只会用谎言和假哭掩饰自己的贪生怕死。“被胁迫?” 萧桓的声音里满是嘲讽,每一个字都像冰锥砸在吏部尚书心上,“谢太保被瓦剌兵围在安定门,身边只剩三十多个残兵,连箭都快没了,他可曾说过一句‘降’?岳谦在德胜门被瓦剌兵砍中三刀,死前还死死抓着瓦剌将领的马腿,他可曾退过半步?”

他顿了顿,声音里添了几分哽咽:“京师的百姓,被瓦剌兵抢了粮、烧了房,却还有人冒着风险,偷偷给玄夜卫送瓦剌的布防图,他们可曾说过一句‘怕’?你所谓的‘被胁迫’,不过是你贪官位、惜性命的借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吏部尚书的头垂得更低,几乎要碰到地面,却仍不死心,声音微弱得像蚊子叫:“陛下,臣…… 臣与谢太保、岳将军不同,臣手无缚鸡之力,不能上阵杀敌;臣也与百姓不同,臣身负吏部重任,需为大吴‘保存’吏治根基啊!若臣死了,吏部的文书没人核、官员没人选,日后陛下收复京师,如何整顿朝纲?如何安抚百官?” 他搬出吏部的职责,试图用 “为朝廷留力” 的幌子掩盖自己的自私,却忘了,正是因为他的通敌、他的扣粮,吏部的根基早被他蛀空,连不少正直的吏员都偷偷辞官,不愿与他同流合污。

“保存吏治根基?” 萧桓猛地一脚踹在吏部尚书的肩上,力道之大,让吏部尚书直接摔在地上,官帽都滚到了一边,露出头顶稀疏的头发。“你通敌卖城,害死了多少边军将士?你主南迁、扣粮饷,动摇了多少民心?若不是你和徐靖勾结,瓦剌能这么容易破京师?” 萧桓的胸口剧烈起伏,眼眶通红,泪水在里面打转 —— 他不是为眼前这降臣落泪,是为谢渊,为岳谦,为那些死在瓦剌铁蹄下的将士,为那些在京师街头哭喊的百姓。

吏部尚书趴在地上,疼得龇牙咧嘴,却不敢起身,只敢用胳膊撑着地面,声音微弱地威胁:“陛下…… 降书已拟好,您只需在上面画个押,便可保住性命,还可…… 还可让京师的百姓少受些苦。您若不签,瓦剌太师说了,明日一早就会…… 会把太庙的先帝神主牌抬到午门,当着百姓的面焚烧,还会…… 还会屠了内城的老弱妇孺!” 他以为,这最后的威胁能让萧桓屈服 —— 他知道,萧桓最重宗庙,最不忍见百姓受难。

可他没想到,这威胁反而彻底点燃了萧桓的怒火。先帝神主、京师百姓,是萧桓的底线,是他哪怕被俘、哪怕受辱,也绝不退让的理由。萧桓弯腰,一把揪住吏部尚书的衣领,将他硬生生提起来。吏部尚书的脚离了地,只能胡乱蹬着,脸上满是惊恐。萧桓的目光死死盯着他,眼神里的怒火几乎要将他焚烧:“你听着!朕乃大吴开国皇帝萧武之后,元兴帝嫡孙,身上流着的是大吴的血!”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震得殿内的烛火都微微晃动,灯花 “噼啪” 爆响,落在两人之间的青砖上:“瓦剌要烧太庙,朕便与太庙共存亡;瓦剌要屠百姓,朕便与百姓共生死!想让朕书降书,想让大吴称臣于蛮夷,除非朕死!”

门外的瓦剌兵听到殿内的动静,忍不住推开门缝探头进来,刚看到萧桓眼中的怒火,便被那股帝王的威严吓得一哆嗦,慌忙缩了回去,还不忘把门重新关好,连大气都不敢喘。

吏部尚书被萧桓的气势震慑住了,张着嘴说不出话,眼神涣散,脸上满是恐惧 —— 他从没见过这样的萧桓,这样的帝王,哪怕身陷囹圄,也仍有让人胆寒的气节。

萧桓一把将他狠狠摔在地上,吏部尚书疼得闷哼一声,半天没爬起来。萧桓指着殿门,声音冷得像冰:“滚!带着你的降书,滚出这里!” 他顿了顿,声音里添了几分决绝,“告诉也先,告诉徐靖,朕就算死,也不会让他们的如意算盘得逞!告诉所有像你一样的降臣,今日你们欠大吴的、欠百姓的,朕都会一笔一笔记着,他日收复京师,定要将你们绳之以法,以谢天下!”

吏部尚书挣扎着爬起来,不敢再看萧桓,慌忙捡起地上的降书和 “和议条款”,抱着文书踉踉跄跄地往殿外走。走到门边时,他被门槛绊倒,文书散落一地,瓦剌兵见状,不耐烦地上前踢了他一脚:“没用的东西,还不快走!” 吏部尚书连滚带爬地捡起文书,头也不回地跑出了偏殿,仿佛身后有洪水猛兽在追赶 —— 他怕萧桓改变主意,更怕自己再待一秒,会被萧桓的怒火吞噬。

殿门重新关上,萧桓无力地靠在御案上,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他走到案前,拿起那本《大吴祖制录》,轻轻抚摸着书页上的字迹,仿佛在向列祖列宗诉说自己的委屈与决心:“先帝在上,列祖列宗在上,孙儿无能,让大吴蒙难,让宗庙受辱。但孙儿向您们保证,绝不会屈服于蛮夷,绝不会让大吴的江山毁在孙儿手中。谢爱卿、岳将军,还有所有战死的将士,您们放心,朕定会为您们报仇,定会收复京师,还大吴一个清明!”

殿外传来瓦剌兵的怒骂声,想来是吏部尚书回去后,被也先训斥了。萧桓却并不在意,他走到殿窗边,推开一条缝隙,望着远处的星空 —— 那里曾是他与谢渊一起观星的地方,谢渊曾对他说:“陛下,星星虽小,却能照亮夜空;忠良虽少,却能撑起江山。” 如今,谢渊虽已不在,却有秦飞、张启等忠良在为收复京师而战,有玄夜卫密探在暗中收集降臣的罪证,有京师百姓在默默支持。

萧桓握紧拳头,眼中重新燃起光芒。他知道,劝降的闹剧不会就此结束,瓦剌还会派更多的人来逼他,还会用更残忍的手段来威胁他。但他不再害怕,不再犹豫 —— 谢渊的忠言、将士的鲜血、百姓的期盼,都化作了他的力量。他走到御案前,拿起一支残破的毛笔,在废纸上写下 “誓死不降” 四个大字,每一个字都写得格外用力,仿佛要将这四个字刻进大吴的山河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烛火渐渐燃到了尽头,殿内的光线越来越暗。萧桓却毫无睡意,他坐在御案前,回想着与吏部尚书的对话,一条条梳理着降臣的罪证 —— 吏部尚书的通敌密信、徐靖的内帑珍宝、李嵩的投降文书,这些都将是他日收复京师后,清算降臣的铁证。他想起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曾说过,玄夜卫已将这些罪证妥善保管,只待援军到来,便可公之于众,让天下人知道降臣的丑恶嘴脸。

殿外传来轻微的敲门声,是玄夜卫密探的暗号。萧桓起身开门,密探递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秦指挥使、张启大人已率兵力抵达京师近郊,三日后拂晓攻城,届时会派玄夜卫士兵潜入深宫,接应陛下。” 萧桓握紧纸条,心中激动不已 —— 救援的日子终于近了,报仇的日子终于近了。他对密探道:“替朕多谢秦指挥使、张启大人,让他们务必小心,注意瓦剌的埋伏,尤其是降臣可能会给瓦剌通风报信。” 密探躬身应道:“陛下放心,臣定会转告。”

密探离开后,萧桓将纸条藏在衣襟内,走到殿中,对着太庙的方向躬身行礼:“先帝在上,三日后,孙儿便可随援军一起,收复京师,重建太庙,让您们重享祭祀。”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充满了坚定。他想起谢渊曾说过,京师的百姓是大吴的根基,只要百姓还在,只要忠良还在,大吴就不会亡。如今,百姓在盼着他回去,忠良在为他而战,他没有理由退缩,没有理由屈服。

殿外的天色渐渐亮了,瓦剌兵送来早饭,依旧是稀粥和干硬的饼。萧桓却吃得格外香甜 —— 他知道,这是他被俘以来,离希望最近的几天。吃完早饭,他开始在殿内锻炼身体,活动筋骨 —— 他要养好精神,等着三日后的救援,等着亲手清算那些降臣,等着在太庙前告慰谢渊、岳谦等忠良的在天之灵。

瓦剌兵见萧桓今日的状态与往日不同,眼中没有了往日的疲惫,反而充满了光芒,忍不住好奇地问:“你这大吴皇帝,都要成阶下囚了,怎么还这么有精神?” 萧桓冷笑一声,没有回答 —— 他不需要向蛮夷解释,他的精神,来自于大吴的江山,来自于忠良的期盼,来自于百姓的支持。他知道,三日后,他便会让这些蛮夷知道,大吴的皇帝,绝不会屈服;大吴的江山,绝不会亡。

卷尾语

大吴帝桓斥降臣半日,非仅口舌之争,更显帝王气节与忠奸之辨。降臣以 “保命”“安民” 为幌,行贪位通敌之实,终被帝一一揭穿,狼狈而逃;帝则以祖制为纲、忠良为念、百姓为心,拒降斥奸,坚定复国之志。此斥非仅泄愤,更定后续之局 —— 瓦剌劝降之谋破产,降臣内部分裂,帝则借此次冲突,更明忠奸、更固民心。然瓦剌未退,京师未复,三日后之攻城救援,仍需死战。半日斥降,虽振帝威,却仅为复国之阶,后续救驾肃奸、重建宗庙诸事,尚需秦飞、张启等臣与帝同心,以全大吴中兴之业,以慰谢渊等忠良之魂。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