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54章 深宫忆旧泪沾裳,故臣忠语耳边扬

卷首语

《大吴帝纪?德佑卷》载:“帝桓被俘居瓦剌所控深宫,夜不能寐,闻帐外瓦剌兵施暴声,忽忆谢渊昔年痛斥南迁之议,悲愧交加,泪沾衣襟。” 时帝困囚室,四壁萧然,瓦剌兵劫掠之声不绝,帝触景思人,追念谢渊于朝堂力排众议、拒迁守京之事 —— 彼时李嵩、徐靖主南迁避敌,谢渊以 “天子守国门” 斥之,力陈京师防务、民心向背,终定守策。今唯述帝忆谢渊半日始末,不涉前因后果,以细节显帝心之痛、忠良之烈、奸佞之鄙,为后续复国明志留径。

寒宫孤影对残灯,故臣遗议耳边萦。

瓦剌声喧催旧忆,一腔忠血照京城。

深宫忆旧泪沾裳,故臣忠语耳边扬。

他日化龙归旧都,必教奸佞付刑场。

深宫偏殿内,烛火如豆,昏黄的光映在萧桓苍白的脸上。他身着洗得发白的常服,腰间束着半块断裂的玉带 —— 那是落马坡突围时被瓦剌兵砍断的,边缘仍留着兵刃的痕迹。殿门虚掩,寒风从缝隙中灌进来,裹挟着帐外瓦剌兵的嬉笑与百姓的哭嚎,刺得人耳膜发疼。萧桓坐在冰冷的木椅上,手中捧着一杯早已凉透的奶茶,目光空洞地望着殿外 —— 那里曾是他的御花园,如今却成了瓦剌兵纵马驰骋的场地。

“砰!” 殿外传来重物落地的声响,紧接着是女子的尖叫与瓦剌兵的狂笑。萧桓浑身一震,手中的奶茶杯摔在地上,瓷片四溅。他冲到殿门边,透过门缝望去 —— 两名瓦剌兵正拖拽着一名宫女,宫女的衣衫已被撕碎,哭喊着挣扎,而不远处,吏部尚书李嵩正弓着腰,给一名瓦剌将领递上酒壶,脸上满是谄媚的笑容。“李嵩……” 萧桓的牙齿咬得咯咯作响,指甲深深掐进掌心,鲜血渗出却浑然不觉 —— 他想起昔日朝堂上,李嵩也是这般弯腰弓背,只是那时,是对着他这位皇帝。

宫女的哭声渐渐微弱,瓦剌兵的笑声却愈发刺耳。萧桓猛地关上殿门,背靠着冰冷的门板滑坐在地,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他想起落马坡被俘后,瓦剌兵将他押往漠北的路上,沿途百姓被劫掠、房屋被焚烧,而他这位皇帝,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连一句喝止的话都不敢说。“朕真是无能……” 萧桓喃喃自语,声音嘶哑,“若当初听谢爱卿的话,若当初没有轻信李嵩、徐靖,怎会落到这般境地?”

殿外的哭嚎声忽然变远,取而代之的是瓦剌兵搬运重物的声响 —— 想来是他们又在劫掠宫中的珍宝。萧桓抬起头,目光落在殿角的一堆残破奏疏上,那是他被俘前,谢渊递上的最后一份关于京师防务的奏疏,上面还留着谢渊工整的字迹:“京师乃国本,若迁,则民心散、宗社危,臣请以京营、玄夜卫守九门,宣府卫、大同卫为援,必能御瓦剌于城外。” 指尖抚过 “民心散、宗社危” 六字,萧桓的心脏像是被重锤击中,过往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那是京师告急的第三日,奉天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瓦剌兵已逼近宣府卫,边军快报一日三至,朝堂上却分成两派 —— 李嵩、徐靖为首的官员,力主 “南迁南京,暂避瓦剌锋芒”;谢渊则率刘焕、马昂等,坚决反对南迁,主张死守京师。“陛下,” 李嵩率先出列,躬身道,“瓦剌兵势大,宣府卫已破,京师危在旦夕!南京乃留都,有六部九卿、卫所兵力,迁往事急从权,待日后兵力集结,再北上收复京师不迟!”

萧桓坐在御座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 —— 他心中犹豫,李嵩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南京确实安全,可南迁之事,关乎国本,他不敢轻易决断。“谢太保,你怎么看?” 萧桓的目光落在谢渊身上,带着一丝期盼 —— 谢渊掌全**政,他的意见,往往能定夺朝堂走向。谢渊出列,身形挺拔如松,手中捧着一份《大吴祖制录》,声音坚定:“陛下,臣反对南迁!《祖制录》载,元兴帝定鼎京师,诏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今若南迁,便是违逆祖制,失信于天下百姓!”

徐靖立刻反驳,语气带着刻意的急切:“谢太保此言差矣!祖制亦有‘事急从权’之例!如今京师粮饷仅够支撑十日,京营兵力不足五万,瓦剌兵却有十万之众,死守无异于坐以待毙!难道要让陛下、让太庙的先帝神主,都落入瓦剌手中吗?” 他刻意提及 “先帝神主”,试图勾起萧桓的恐惧 —— 徐靖知道,萧桓最看重宗庙祭祀,最怕愧对列祖列宗。

谢渊冷笑一声,目光扫过徐靖,又转向萧桓:“陛下,徐提督所言‘粮饷不足’,实乃户部调度不力!臣已令户部侍郎陈忠核查,国库尚有粮饷二十万石,足够支撑一月;所言‘京营兵力不足’,更是不实 —— 京营现有兵力七万,玄夜卫两万,再加上宣府卫副总兵李默率五千兵力驰援,共九万五千兵,足以守九门!徐提督刻意夸大敌情,无非是想借南迁避祸,其心可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看着谢渊手中的粮饷清单与兵力部署图,心中的天平渐渐倾向死守。可李嵩又上前一步,压低声音道:“陛下,谢太保虽忠,却过于刚直!瓦剌太师也先已放话,若陛下南迁,便归还被俘的边军将士;若死守,便焚京师、辱先帝神主!臣以为,为宗庙、为百姓,南迁实为上策啊!” 这番话戳中了萧桓的软肋 —— 他怕瓦剌真的焚京师、辱神主,更怕落下 “不顾百姓死活” 的骂名。

奉天殿内的争论仍在继续,谢渊见萧桓面露犹豫,心中焦急,上前一步,跪在地上,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陛下!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死守京师定能成功!臣已令都督同知岳谦守安定门、德胜门,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率密探查瓦剌军情,工部尚书张毅督造火器,只要君臣同心,百姓相助,瓦剌必退!若南迁,南京虽安,可北方半壁江山必失,日后再想收复,难如登天!”

刘焕、马昂等官员纷纷跪下,齐声道:“臣等愿随谢太保死守京师!请陛下三思!” 萧桓看着殿内跪成一片的忠良之臣,又看向站在一旁、神色冷漠的李嵩、徐靖,心中愈发犹豫。他想起永熙帝临终前的嘱托:“守好京师,守好百姓,莫让大吴的江山在你手中衰败。” 可瓦剌的威胁、李嵩的谗言,又让他难以抉择。“谢太保,” 萧桓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死守京师,若败了,怎么办?”

谢渊抬起头,目光坚定地望着萧桓:“陛下,败则臣死,以谢天下!可若胜了,便能保大吴江山、百姓安宁!臣以为,与其南迁避祸,不如死战求生!臣掌兵部,兼御史台,若有官员畏战、通敌,臣可立斩之,以正军法!” 他的话掷地有声,殿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徐靖见势不妙,又道:“陛下,谢太保虽愿死,可陛下乃万乘之尊,岂能以身犯险?若陛下有失,大吴便真的完了!”

萧桓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朕…… 朕意已决,死守京师!谢太保,京师防务,便全交给你了;李尚书,你协助户部调度粮饷;徐提督,你令诏狱署加强京师巡防,防止瓦剌细作作乱。” 谢渊闻言,心中大喜,叩首道:“臣遵旨!定不负陛下信任!” 李嵩、徐靖虽面露不甘,却也只能躬身领旨 —— 他们知道,此刻再反对,只会引火烧身。

散朝后,谢渊留在奉天殿,与萧桓商议具体防务。“陛下,臣已令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核查京师官员,若发现与瓦剌有染者,立刻拿下!另外,臣已传旨宣府卫、大同卫,令他们派兵力驰援,三日内便可抵达。” 萧桓点头,心中稍安:“谢爱卿,一切都靠你了。朕相信你,也相信大吴的将士与百姓。” 那时的萧桓,以为死守定能成功,以为君臣同心便能退敌,可他没想到,李嵩、徐靖竟会暗中通敌,出卖京师防务。

殿内的烛火忽明忽暗,萧桓从回忆中惊醒,脸上已满是泪水。他想起谢渊为了死守京师,日夜操劳,亲自去安定门、德胜门巡查防务,与士兵们同吃同住;想起谢渊发现李嵩暗中扣压粮饷后,不顾吏部尚书的颜面,直接弹劾李嵩,要求萧桓严惩;想起谢渊在安定门战死前,还派人送来最后一份奏疏,上面写着 “臣已尽力,陛下保重,望陛下日后亲贤臣、远小人,守好大吴江山”。

“谢爱卿…… 朕对不起你……” 萧桓趴在地上,痛哭失声,“朕当初若严惩李嵩、徐靖,若完全信任你,你便不会战死,京师也不会破,百姓也不会遭此劫难……” 他的哭声被殿外的瓦剌兵听到,一名瓦剌兵踹开殿门,弯刀指着他:“哭什么?再哭,就把你拖出去喂狗!” 萧桓抬起头,眼中满是怒火,却又很快熄灭 —— 他现在是阶下囚,连保护自己都做不到,更别提为谢渊报仇。

瓦剌兵骂骂咧咧地离开,殿门被重重关上。萧桓缓缓起身,走到那堆残破的奏疏前,小心翼翼地捡起谢渊的最后一份奏疏,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奏疏的边角已被磨损,上面的字迹却仍清晰,每一个字都像是谢渊在耳边叮嘱。“亲贤臣、远小人……” 萧桓喃喃自语,眼中渐渐有了光芒,“谢爱卿,你放心,朕不会再浑浑噩噩了。朕会活下去,等秦飞、张启他们来救朕,等收复京师,朕定要严惩李嵩、徐靖,为你报仇,为战死的将士报仇,为受苦的百姓报仇!”

殿外的天色渐渐亮了,瓦剌兵的喧闹声也渐渐平息 —— 想来是他们劫掠累了,回营休息去了。萧桓走到殿窗边,推开一条缝隙,望着远处太庙的方向 —— 那里曾是大吴列祖列宗的安息之地,如今却被瓦剌兵焚毁,先帝的神主牌也不知散落何处。“先帝在上,” 萧桓对着太庙的方向躬身行礼,“朕无能,让大吴蒙难,让宗庙受辱。但朕向先帝保证,朕定会夺回京师,重建太庙,让大吴的江山重归安宁!”

就在此时,殿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紧接着是一张纸条从门缝中塞进来。萧桓捡起纸条,上面是玄夜卫的暗号 —— 是秦飞派来的密探!纸条上写着:“秦指挥使、张启大人已率兵力逼近京师,不日便会攻城,陛下保重,静待救援。” 萧桓握紧纸条,心中的希望愈发强烈。他抬头望向窗外的天空,仿佛看到谢渊的身影站在云端,正微笑着看着他,仿佛在说:“陛下,臣等你收复京师,臣等你重振大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将纸条藏在衣襟内,指尖反复摩挲着纸条上的字迹 —— 那是玄夜卫密探特有的笔迹,工整而有力,像是在传递着坚定的信念。他走到殿内的木桌前,拿起一支残破的毛笔,在一张废纸上写下 “亲贤臣、远小人” 六个字,每一个字都写得格外用力,仿佛要将这六个字刻进骨子里。“谢爱卿,” 萧桓对着纸张轻声说道,“朕记住你的话了,日后若能重掌朝政,定不会再让奸佞当道,定不会再让忠良蒙冤。”

殿外传来瓦剌兵送早饭的声音,一名瓦剌兵端着一碗稀粥和一块干硬的饼,粗鲁地放在桌上:“快吃!别磨蹭!太师说了,还要留着你换大吴的城池和金银呢!” 萧桓没有理会瓦剌兵的粗鲁,拿起饼慢慢啃着 —— 他知道,只有活下去,才能报仇,才能收复京师。吃着干硬的饼,他想起谢渊在安定门守城时,士兵们吃的也是这样的饼,却仍能奋勇杀敌,心中愈发愧疚:“朕以前锦衣玉食,从未想过将士们的艰辛,若不是这次被俘,朕恐怕永远都不会明白,江山是靠将士们的血汗换来的。”

瓦剌兵离开后,萧桓开始在殿内踱步,回忆着谢渊当初的防务部署 —— 安定门、德胜门是京师的重中之重,由岳谦驻守;东直门、西直门由京营将领驻守;玄夜卫负责巡查城内,防止细作作乱。他暗忖:“秦飞、张启若攻城,定会先攻安定门、德胜门,那里是京师的薄弱环节,也是谢爱卿战死的地方,将士们定会拼死夺回。” 他又想起李嵩、徐靖在京师破城后,帮助瓦剌兵管理百姓,心中的怒火再次燃起:“这两个奸贼,若被朕抓住,定要让他们尝尝凌迟之刑,以谢天下!”

临近中午,殿外传来一阵马蹄声,夹杂着瓦剌兵的呼喊 —— 像是有重要人物来了。萧桓走到窗边,透过缝隙望去,见瓦剌太师也先骑着马,在李嵩、徐靖的簇拥下,朝着深宫走来。“也先……” 萧桓的拳头握紧,眼中满是恨意,“你毁朕宗庙、辱朕百姓,朕定要让你血债血偿!” 他想起谢渊曾说过,瓦剌虽强,却内部不和,只要大吴君臣同心,定能将其击败。“朕等得起,” 萧桓暗忖,“等秦飞、张启的兵力到来,便是你也先的死期!”

也先并没有进入萧桓的偏殿,只是在殿外停留了片刻,便在李嵩、徐靖的陪同下,前往皇宫的正殿。萧桓听到李嵩谄媚的声音:“太师,正殿内的珍宝都已封存,您若喜欢,便可带回漠北;还有后宫的宫女,也已挑选好了,都是年轻貌美的,供太师享用。” 徐靖也附和道:“太师若想登基称帝,臣等愿拥戴太师,为太师打理京师的百姓与政务。” 萧桓气得浑身发抖,却只能强压怒火 —— 他知道,现在不是冲动的时候,他要等着救援,等着报仇。

午后的阳光透过殿窗,照在萧桓的身上,带来一丝微弱的暖意。他坐在木椅上,闭上眼睛,再次回忆起谢渊痛斥南迁的场景 —— 那时的谢渊,虽已年近五旬,却仍精神矍铄,眼中闪烁着忠诚与坚定的光芒;那时的刘焕、马昂,也都义正词严,坚决反对南迁;那时的朝堂,虽有奸佞,却仍有忠良撑着大局。“若谢爱卿、刘尚书、马尚书都还在,” 萧桓喃喃自语,“京师定不会破,朕也不会被俘。”

他想起谢渊曾对他说过,大吴的江山,是萧武皇帝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是元兴帝(朱棣)五次亲征漠北、巩固下来的,不能在他这一代衰败。“朕以前总觉得,江山稳固,无需担忧,” 萧桓愧疚地低下头,“却没想到,江山是如此脆弱,一次战败、几个奸佞,便能让它摇摇欲坠。” 他又想起谢渊推荐的秦飞、张启,想起他们如今正在率军前来救援,心中稍安:“谢爱卿推荐的人,定是忠良之臣,他们定能不负谢爱卿的期望,不负朕的期望。”

殿外传来密探的暗号 —— 三声轻微的敲门声。萧桓起身,走到殿门边,轻轻打开一条缝隙,接过密探递来的第二张纸条。纸条上写着:“瓦剌兵已察觉我军动向,正加强京师防务;李嵩、徐靖已将内帑的珍宝运往漠北,想趁机讨好也先。秦指挥使计划三日后攻城,届时会派人来接应陛下。” 萧桓握紧纸条,心中激动不已 —— 救援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报仇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他将纸条藏好,对着密探的方向躬身行礼:“替朕多谢秦指挥使、张启大人,让他们务必小心,注意瓦剌兵的埋伏。” 密探低声应道:“陛下放心,臣定会转告。陛下保重,三日后见。” 脚步声渐渐远去,萧桓回到殿内,心中充满了期待。他走到那堆残破的奏疏前,再次拿起谢渊的奏疏,轻声说道:“谢爱卿,三日后,朕便能看到京师收复,看到奸佞伏法了。你在天有灵,定要保佑我们成功。”

傍晚时分,瓦剌兵送来晚饭,依旧是稀粥和干饼。萧桓却吃得格外香甜 —— 他知道,这是他被俘以来,离希望最近的一天。吃完晚饭,他开始在殿内锻炼身体,活动筋骨 —— 他要养好精神,等着三日后的救援,等着重新回到大吴的朝堂,等着为谢渊、为战死的将士、为受苦的百姓报仇雪恨。殿外的瓦剌兵仍在喧闹,却再也影响不了他的决心 —— 他的心中,已燃起了复仇与复国的火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夜幕降临,殿内的烛火再次亮起,映得萧桓的身影格外坚定。他走到殿窗边,望着远处的星空,想起谢渊曾与他一起在御花园观星,谢渊指着北斗星说:“陛下,北斗星为众星之首,象征着帝王;周围的星星,象征着文武百官与百姓。帝王若贤明,百官便忠良,百姓便安乐;帝王若昏庸,百官便奸佞,百姓便受苦。” 那时的萧桓,只是笑着点头,却并未深思;如今想来,谢渊的话,字字都是箴言。

“朕以前,便是昏庸之君啊……” 萧桓自嘲地笑了笑,“轻信奸佞,怀疑忠良,若不是这次被俘,若不是想起谢爱卿的话,朕恐怕永远都不会醒悟。” 他又想起谢渊弹劾李嵩扣压粮饷时,他还曾为李嵩辩解,说李嵩 “也是为了户部节省开支”;想起谢渊提醒他徐靖与镇刑司旧党有勾结时,他还曾说徐靖 “掌诏狱,需严厉些,并非勾结”。“朕真是瞎了眼,” 萧桓捶打着自己的胸口,“才会让奸佞有机可乘,才会让大吴蒙难。”

殿外传来瓦剌兵的醉酒声,他们唱着瓦剌的歌谣,声音粗犷而刺耳。萧桓却并不恼怒,只是静静地听着 —— 他知道,这样的日子,不会太久了。三日后,秦飞、张启便会率军攻城,瓦剌兵的好日子,也该到头了。他想起谢渊曾说过,瓦剌兵虽勇猛,却不善守城,只要大吴将士奋勇杀敌,定能攻破京师。“谢爱卿的话,从未错过,” 萧桓坚定地说,“这次也一样。”

他走到木桌前,拿起毛笔,在废纸上写下 “收复京师” 四个大字,然后又写下 “严惩奸佞”“抚恤百姓”“重振朝纲”。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他的决心,代表着他对未来的规划。“等收复京师,” 萧桓对着纸张说道,“朕要为先帝重建太庙,要为谢爱卿、岳谦等战死的将士立碑,要为受苦的百姓发放抚恤金,要整顿吏治,让大吴的朝堂,再无奸佞立足之地。”

烛火渐渐微弱,萧桓吹灭烛火,躺在冰冷的木板床上,却毫无睡意。他的脑海中,不断回放着谢渊痛斥南迁的场景,不断回响着谢渊的叮嘱。“谢爱卿,” 萧桓在心中默念,“你放心,朕不会让你失望的。朕会守住大吴的江山,会守住百姓的希望,会让你在天有灵,也能安息。” 窗外的月光透过缝隙照进来,映在他的脸上,仿佛是谢渊在为他加油,为他鼓劲。

卷尾语

大吴帝桓困囚深宫半日,闻瓦剌施暴而忆谢渊,追念朝堂拒迁之议,悲愧交加间,终悟 “亲贤臣、远小人” 之理,立复仇复国之志。此忆非仅怀旧,更显帝心之醒 —— 从昔日犹豫听谗,到今日坚定明志,谢渊之忠烈,实为促帝觉醒之关键。然京师未复,奸佞未除,瓦剌未退,帝之决心,尚需秦飞、张启等臣以血战践行。半日忆思,虽定帝志,却仅为复国之始,后续攻城救主、肃奸安内诸事,尚需君臣同心,以全大吴中兴之业,以慰谢渊等忠良之魂。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