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00章 如今漠北尘烟静,犹念当年护此方

卷首语

卷首语

《大吴史?兵志》载:“德佑十五年六月,瓦剌虽退漠北,然漠南残部仍窥伺京师,帝萧桓命兵部尚书谢渊总领京师九门防务,协调五军都督府、玄夜卫、工部诸司,筑城防、练兵卒、备火器。渊奏请调边卫老将岳谦(故宣府卫总兵官岳峰之子,守边十载,累功至都督佥事)协防,诏准。

苏峻(镇刑司旧党,石迁姻亲)、赵温(峻之舅)串联旧僚,以‘粮饷匮乏、火器不足’为由阻布防,私扣粮饷三千石、火器百门,欲乱防务。渊与谦察其奸,率玄夜卫勘得峻通旧党、温包庇罪证,帝诛峻、贬温,布防乃成。九门中,德胜门直面漠北,最为险要,渊自领之,昼夜不卸甲,兵卒感奋,士气大振。”

《玄夜卫档?防务录》补:“玄夜卫北司探得,苏峻遣亲信刘达(镇刑司旧吏)私放瓦剌残部入京师,欲袭德胜门嫁祸渊;谦在安定门擒达,审得峻与石迁密信‘若乱九门防务,瓦剌可乘虚入,渊必获罪’。秦飞勘验密信,墨为松烟墨(户部用桐烟墨),印为私刻‘户部司印’(真印边缘有‘元兴二十年铸’阴纹,私印无),罪证存诏狱署东库第四十二柜,入《苏峻赵温通敌阻防案勘卷》。”

三月除奸靖庙堂,五月平冤护陵冈。

九门布防御漠尘,忠良携手护京宸。

粮贪佞吏施奸计,甲披将军守要津。

验墨追痕诛旧党,挥戈砺卒固城闉。

德胜楼上星霜冷,犹见丹心映甲鳞。

六月九门排防务,谢公岳子共担当。

佞臣扣饷谋私计,义士披坚守险疆。

待到胡尘销匿日,京师安稳赖忠良。

德胜门楼接大荒,将军不卸甲凝霜。

诛奸布防安京邑,拒虏守疆固帝乡。

甲胄映心忠胆显,烽燧传信太平长。

如今漠北尘烟静,犹念当年护此方。

德佑十五年六月的京师,暑气已浓得能拧出汗水,可德胜门的城楼上,风掠过砖缝时仍带着一股凛冽 —— 那是漠北黄沙未散的余威,更是去年瓦剌屯兵通州时,刻在京师百姓骨血里的惊惧。谢渊站在箭楼残基上,手里攥着的《京师九门舆图》被指腹磨得发亮,图中德胜门被朱笔圈了三道,旁注 “九门咽喉,漠北来犯必攻此”。

身后靴声沉稳,岳谦快步登楼,甲胄下摆扫过台阶的碎石,发出细碎的声响。他左肩甲片还沾着大同卫的黄土,左手虎口处一道深疤蜿蜒至腕 —— 那是去年守大同卫时,被瓦剌先锋一刀劈出的伤,缝了十二针才保住手。“谢尚书,” 岳谦躬身时,声音带着边地人特有的爽朗,却掩不住眼底的凝重,“五军都督府递来的守兵名册,京营一万五千,边卫援兵五千,合计两万 —— 按您的布防策,九门需兵一万八、火器三百门,还差五千兵、百门火器,粮饷也缺万石。”

谢渊指尖点在舆图上的德胜门:“此门最险,我自领;安定门接居庸关,是京师后路,你熟边卫烽燧调度,就交给你。只是户部那边……” 话未说完,岳谦已接话:“苏峻侍郎是镇刑司旧党,去年石迁逃遁时,他就帮着瞒报过镇刑司的旧档。我在宣府卫时,就听说他私扣边粮卖给粮商,中饱私囊 —— 他若敢卡粮饷,咱们就请玄夜卫查他!”

谢渊心里一暖。岳谦这性子,倒真像他父亲岳峰 —— 当年岳峰守宣府卫,面对瓦剌十万大军,也是这般眼里容不得沙子。他想起昨日萧桓在御书房握着他的手说 “九门防务,朕只信你二人”,指节不自觉地攥紧了舆图:“明日辰时召九门守将议事,先把布防方案定死,粮饷的事,咱们再跟苏峻磨。”

次日辰时,兵部议事厅的铜钟刚响过三记,九门守将已齐集。东直门守将陈安甲胄上还带着大同卫的霜气,西直门守将李默的腰刀鞘磨得发亮(那是永熙帝赐的旧刀),朝阳门守将王通手里攥着京营的训练册子,一个个神色凝重如临战。

谢渊展开《九门布防策》,桑皮纸在他指间微微颤动:“诸位将军,京师九门乃社稷之盾 —— 德胜门需筑箭楼十二座、陷马坑百个,配兵三千、火器五十门,昼夜轮值不得歇;安定门筑烽燧五座,兵两千五、火器四十门,与居庸关烽燧联动;东直门、西直门各兵两千、火器三十门,其余五门各兵一千五、火器二十门。限十日动工,粮饷由户部拨给,火器由工部赶制,谁敢延误,军法处置!”

“谢尚书此言差矣!” 门被猛地推开,苏峻捧着卷《粮饷奏疏》走进来,锦缎官袍上的玉带晃得人眼晕,脸上却堆着假笑,“眼下户部粮饷只够京营支用,九边还等着粮饷过冬,火器也需优先给大同卫 —— 九门布防何必急在一时?不如缓上一月,待秋收后再动工?”

岳谦 “唰” 地起身,甲叶相撞发出脆响:“苏侍郎!去年瓦剌围通州,你家在东城的宅子被烧,你忘了?德胜门若不设防,瓦剌残部再来,你还能坐在户部算粮饷?上个月你刚给宣府卫拨粮两万石,怎么到九门就‘匮乏’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苏峻脸色骤变,却仍强撑:“宣府卫是边卫,九门是京卫,岂能一概而论?再说工部火器局日夜赶工,也未必能凑齐百门火器 —— 谢尚书若硬要动工,恐是劳民伤财!”

“工部那边我已与张毅尚书谈妥,” 谢渊冷笑一声,指尖点在奏疏上的 “粮饷匮乏” 四字,“三日内先拨火器五十门,后续每日补十门;粮饷不足,可暂用京营备用粮 —— 苏侍郎,你若再以‘匮乏’为由阻拦,便是置京师安危于不顾,形同通敌!”

苏峻见谢渊态度坚决,陈安、李默等人又齐齐看向他(陈安的手已按在腰刀上),只能悻悻地卷了奏疏:“既然谢尚书执意如此,户部便尽力协调,只是粮饷、火器未必能按时到。” 说罢拂袖而去,袍角扫过门槛时,还差点带倒了案上的茶盏。

陈安看着他的背影,低声对谢渊道:“这苏峻定没安好心,他私扣的粮饷,怕是早运去通州卖了 —— 咱们得盯着他。” 谢渊点头,从袖中掏出秦飞昨夜递来的密报:“秦飞已探到,苏峻最近常去赵温府中,两人关着门密谈,怕是在谋划怎么卡咱们的脖子。”

议事散后,岳谦留在兵部,手里摩挲着父亲岳峰的旧佩刀(刀鞘上刻着 “守土” 二字),声音沉了下来:“谢尚书,苏峻的岳父是石迁的老师,当年石迁在镇刑司任书吏时,就是他岳父提拔的。去年石迁从诏狱署逃遁,苏峻还帮着改了镇刑司的旧档,把石迁的落脚点改成了江南 —— 若不是玄夜卫查到石迁的亲信,至今还抓不到他的踪迹。”

谢渊指尖敲着案上的布防策:“我知道。赵温是他舅舅,在吏部当了五年尚书,人脉广得很 —— 咱们要动苏峻,得有实锤。” 他抬头看向岳谦,目光里满是信任,“你父岳峰将军是永熙帝时的忠良,守宣府卫战死时,怀里还揣着‘守土护民’的血书。你在宣府卫守了八年,斩瓦剌兵三百,擒敌将三人,是边卫里少有的能将 —— 这次安定门的防务,我信你能守住。”

岳谦的眼眶突然红了。父亲战死那年,他才二十岁,是谢渊奏请永熙帝,让他承袭了宣府卫千户的职,才有了今日的都督佥事。“谢尚书放心,” 他躬身时,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末将定守住安定门,若有瓦剌兵踏入城门一步,末将提头来见!”

谢渊拍了拍他的肩:“明日你就去安定门清点守兵,核查旧工事 —— 有任何动静,立刻报我。我去德胜门,那边的箭楼得我亲自盯着才放心。”

六月初五,德胜门的城楼下,兵卒们已开始挖陷马坑。谢渊穿着一身旧甲(那是去年守京师时穿的,肩甲上还留着瓦剌箭镞的痕迹),手里拿着木尺量坑的深度:“陷马坑得五尺深、三尺宽,里面插满尖木,上面盖着草皮 —— 瓦剌骑兵再快,也冲不过来。”

可苏峻果然没按约定拨粮饷。到了午后,京营送来的备用粮只到了五千石,还差五千石;火器也只来了三十门,剩下的连影子都没见。兵卒们中午只喝了顿掺沙的麦粥,下午挖陷马坑时,有个小兵饿得栽倒在坑里,被同伴扶起来时,嘴唇都泛着紫。

“尚书,” 亲卫捧着半块麦饼过来,“您吃点东西吧,从早上到现在您还没动过筷子。” 谢渊摇头,把麦饼递给那个栽倒的小兵:“给孩子吃,他比我更需要。” 他转身对亲卫道:“去玄夜卫找秦飞,让他查苏峻把粮饷、火器藏哪了 —— 顺便把京营的备用粮再调五千石过来,先解德胜门的燃眉之急。”

三日后,秦飞亲自来德胜门,手里攥着一卷密报和几张纸:“谢尚书,苏峻把三千石粮卖给了通州的粮商刘老三,每石比市价高两钱;火器藏在镇刑司的旧仓库里,锁着三道锁,钥匙在他亲信刘达手里。” 他递过一张交易文书,“这是苏峻与刘老三的契约,用的是户部的印鉴,可墨是松烟墨 —— 户部用的是桐烟墨,一验就知是假的。”

谢渊看着文书上 “户部司印” 的朱印,冷笑一声:“私刻印鉴,胆子倒不小。赵温那边有动静吗?” 秦飞点头:“赵温已在吏部拟了‘谢渊布防不力’的弹章,就等苏峻这边闹出事,便递上去。”

“先不动他们,” 谢渊把文书折好藏进袖中,“咱们先挪用京营的粮,让工部加急赶火器 —— 布防不能停。只要工事起来了,苏峻再想闹,也没辙。”

六月初十,谢渊调整了布防方案:从京营抽调备用粮五千石,优先供给德胜门、安定门;让工部尚书张毅下死令,火器局日夜赶工,每日送十门火器到德胜门;同时命陈安从东直门调五百兵、李默从西直门调五百兵,过来帮德胜门筑箭楼。

他索性搬到了德胜门的城楼里,昼夜不卸甲。甲胄的肩甲被太阳晒得发烫,夜里又沾着露水变凉,边缘磨得发亮,还沾着筑城时的黄土。兵卒们夜里巡查时,总能看见城楼上有个身影在晃动 —— 谢渊手里提着盏马灯,逐个检查箭楼的木料、陷马坑的尖木,像一尊守着京师的石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尚书,您都三天没合眼了,” 亲卫劝道,“今晚让属下替您巡查吧。” 谢渊摇头,马灯的光映在他眼底:“我若歇了,兵卒们就会慌。我不卸甲,他们就知道,我跟他们一起守德胜门。” 他想起去年瓦剌屯兵通州时,百姓们背着包袱往南逃,有个老妪拉着他的手说 “谢尚书,您可一定要守住京师啊”;想起父亲谢承宗护粮殉职时,手里还攥着给边兵的粮册;想起岳峰将军战死前,在宣府卫城楼上喊的 “守土护民,死而无憾”—— 这些画面像烙铁一样,烫在他心里。

同日,安定门传来消息:岳谦抓获了苏峻的亲信刘达,还擒了三个被刘达私放进来的瓦剌残部。“谢尚书,” 岳谦派来的信使递上供词,“刘达招了,苏峻让瓦剌残部今晚袭德胜门,烧了箭楼工事,再嫁祸您‘布防不力’—— 苏峻还说,只要您倒了,他就能接掌兵部。”

谢渊看完供词,手指捏得供纸发皱:“苏峻为了升官,竟通敌害民,真是疯了!” 他立刻命亲卫:“传我令,德胜门今夜加派一千兵,弓手登楼戒备,陷马坑旁埋好警铃 —— 等着瓦剌残部来!”

廷议,赵温果然先发难。他捧着弹章,声音拔高得整个太和殿都听得见:“陛下!谢渊总领九门布防十日,德胜门箭楼仅筑八座,陷马坑未齐,粮饷浪费无数,火器堆积不用 —— 此乃失职!臣请陛下命苏侍郎接管九门粮饷,督促布防,否则京师危矣!”

苏峻立刻出列,躬身道:“陛下,臣愿接管粮饷,定能在五日内完成布防!”

谢渊上前一步,手里捧着三样东西:德胜门的工事图纸(上面标着已筑箭楼八座、陷马坑八十个)、兵卒训练名册(每日训练四个时辰,斩首记录二十余条)、刘达的供词和瓦剌残部的画像。“陛下,” 他声音沉稳却有力,“德胜门工事已完成七成,兵卒士气高昂;苏侍郎私扣粮饷三千石、藏匿火器百门,还遣刘达私放瓦剌残部,欲袭德胜门嫁祸臣 —— 刘达的供词、交易文书、私刻的户部印鉴,皆在此,请陛下查验!”

萧桓接过供词,手指刚触到纸页,脸色就沉了下来。苏峻慌忙跪地:“陛下!臣冤枉!是谢渊伪造供词陷害臣!” 赵温也跟着跪:“陛下,谢渊手握兵权,恐有专权之心,他的话不可信!”

“陛下,” 秦飞从班列中出列,手里捧着两个印鉴和一瓶墨,“此乃苏峻书房搜出的松烟墨,与交易文书上的墨色一致;此乃户部真印(边缘有‘元兴二十年铸’阴纹),此乃苏峻私刻的印鉴 —— 两者比对,私印无阴纹,字迹也歪斜。玄夜卫还在镇刑司旧仓库查获了藏匿的百门火器,刘达与瓦剌残部也已押至殿外,可当堂对质!”

萧桓怒喝一声:“传刘达!” 片刻后,刘达被玄夜卫卒押进来,见了苏峻,立刻哭着喊:“苏侍郎!是您让我放瓦剌残部的!是您让我藏火器的!您说事成后升我为千户,您不能不认啊!” 瓦剌残部也跟着指认:“就是他(苏峻)派这人(刘达)接我们进来的,说烧了德胜门,就给我们五十两银子!”

苏峻的脸瞬间白如纸,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赵温见势不妙,忙道:“陛下!臣不知苏峻通敌,臣只是…… 只是觉得谢渊布防过急……”

“够了!” 萧桓拍案而起,龙椅扶手被他攥得咯咯响,“苏峻通敌阻防,赵温包庇纵容,按大吴律,苏峻斩立决,赵温贬为庶民流放琼州!押下去!”

玄夜卫卒上前架起苏峻、赵温,苏峻还在哭着求饶:“陛下!臣错了!臣再也不敢了!” 可没人理会他 —— 通敌害民,在大吴是十恶不赦的罪,谁也不敢替他求情。萧桓看向谢渊,眼底满是愧疚:“谢尚书,朕错信奸人,让你受委屈了。九门布防仍由你总领,粮饷、火器,朕命户部、工部优先供给,谁敢延误,斩!”

苏峻、赵温被押下后,布防终于顺了起来。六月十五,工部送来火器百门,户部拨来粮万石;玄夜卫清查镇刑司旧党,抓获刘达等十人,全判了流刑,发配九边充军(刘达因通敌,加判黥面)。

德胜门的工事进展神速。六月二十,十二座箭楼全部完工,箭楼上的了望塔能眺望到十里外的动静;百个陷马坑全部挖好,里面插满了削尖的硬木,上面盖着草皮和浮土,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五十门火器整齐地架在城楼上,炮口对着漠北的方向,像一头头蓄势待发的猛虎。

谢渊仍没卸甲。兵卒们见他日夜守在城楼上,士气越来越高 —— 周小五(那个十六岁的小兵)练刀时格外卖力,刀术进步得飞快;亲卫们主动加派巡查,夜里还帮着兵卒补衣服;连之前抱怨粮饷不足的老兵,都笑着说:“跟着谢尚书守德胜门,咱们心里踏实!”

萧桓亲赴德胜门视察。他登上箭楼,看着城下的陷马坑、城楼上的火器,又看着满身尘土却不卸甲的谢渊,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谢尚书,你辛苦了。有你守德胜门,朕在京师就安心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躬身:“陛下放心,臣定守住德胜门,守住京师的每一寸土地。”

九门布防全部完成。谢渊召集九门守将,在德胜门举行誓师大会。城楼下,两万兵卒整齐列队,甲胄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谢渊站在高台上,声音洪亮得震得箭楼的木梁都在颤:“弟兄们!九门已固,火器已备,从今日起,咱们就是京师的盾!瓦剌若来,咱们就用刀、用火器,把他们挡在漠北!守住京师,就是守住咱们的家!”

“守住京师!守住家!” 兵卒们齐声呐喊,声音像惊雷一样滚过德胜门,连远处的百姓都听见了。百姓们自发提着热粥、拿着麦饼赶来,周小五的娘也来了,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是刚烙好的麦饼:“小五,跟着尚书好好守,娘在家等你回来!”

谢渊接过一位老妪递来的热粥,喝了一口,暖流顺着喉咙滑进心里。那粥里掺着小米,熬得稠稠的,是百姓们最朴实的心意。他想起去年瓦剌围城时,百姓们捐粮捐物;想起今年五月陵寝遭袭时,百姓们自发去陵前祭拜 —— 百姓的信任,比任何赏赐都珍贵。

同日,漠北传来消息:瓦剌左贤王听说京师九门布防稳固,谢渊、岳谦守着要害,知道再南下也讨不到好,遂率部退回漠北深处,还杀了几个主张南下的将领,以示不再犯大吴的决心。

京师的烽燧燃起了平安火。一串接一串的火光,从德胜门连到安定门,再连到东直门、西直门…… 像给大吴的江山系了条红绸,在七月的风里,温暖得让人想哭。

谢渊终于卸下了甲胄。那身旧甲陪着他守了一个月,内衬已被汗水浸透,肩甲上的黄土结成了块,边缘磨得发亮。他把甲胄交给亲卫:“拿去好好擦一擦,以后说不定还用得上。”

亲卫接过甲胄时,发现肩甲内侧绣着个 “谢” 字 —— 那是谢渊的妻子去年亲手绣的,怕他在战场上丢了甲胄。谢渊看着甲胄,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 他已有一个月没回家了,不知道妻子和孩子怎么样了。

岳谦走进来,手里拿着安定门的防务记录:“谢尚书,安定门一切安好,烽燧每日通报平安,兵卒们都在练火器,准头越来越准了。” 他递过一张纸,“这是漠北探子的回报,瓦剌已退回漠北深处,三年内不会再来。”

谢渊接过回报,心里松了口气。他给岳谦倒了杯热茶:“这次布防,多亏了你。你父岳峰将军若泉下有知,定会为你骄傲。”

岳谦接过茶,眼眶微红:“末将只是做了该做的。若不是谢尚书当年举荐,末将也走不到今天。” 两人相视一笑,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他们身上,温暖得像春日的风。

萧桓下了一道厚赏的圣旨:谢渊加 “少保” 衔,赏银五千两、绸缎百匹;岳谦升都督同知,赏银三千两;陈安、李默等九门守将各升一级,赏银千两;周小五等表现突出的兵卒,各赏银五十两,还赐了 “忠勇兵” 的牌子。

同时,萧桓命内阁编纂《京师九门防务录》,把这次布防的经验(箭楼的高度、陷马坑的深度、火器的配置)都写进去,纳入《大吴兵律》,让后世都照着学。工部还在德胜门、安定门各立了一块 “忠勇碑”,德胜门的碑上刻着谢渊、周小五等兵卒的名字,安定门的碑上刻着岳谦、刘达(那个守安定门的小兵,不是通敌的刘达)等名字,碑文中写道 “德佑十五年夏,谢公、岳公守九门,拒奸佞、防胡虏,京师乃安”。

谢渊仍常去德胜门巡查。虽已卸甲,可他每天都要去城楼上走一圈,看看箭楼,看看火器,跟兵卒们聊聊天。百姓们见了他,都会笑着打招呼:“谢尚书,又来巡查啊?” 他也笑着回应:“是啊,看看咱们的德胜门。”

京师的街头巷尾又热闹起来。孩子们在胡同里追着玩,商贩们吆喝着卖糖葫芦、卖风车,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手里摇着蒲扇,聊着今年的收成 —— 这是谢渊最想看到的画面,也是他守京师的意义。

片尾

德佑十五年七月廿,萧桓下旨:

苏峻斩立决,曝首德胜门三日(七月廿一至廿三),警示百官 “凡通敌阻防、害民误国者,皆如此下场”;赵温贬为庶民,流放琼州,终身不得回京,家产抄没入官(一半充边饷,一半给德胜门兵卒做赏钱);其串联的旧党廿余人,经查有通敌者斩(共三人),附和者罚俸一年,派往九边督运粮饷(戴罪立功)。

玄夜卫增设 “京师防务巡查司”,由秦飞兼领,专司九门防务核验(每月巡查一次),核验内容包括守兵训练、火器保养、工事完好度,结果直接奏报皇帝,不许隐瞒。

兵部修订《九门守将任免制》:九门守将需从边卫老将中遴选(至少守边五年以上),任期三年不得连任,任内若有防务失误,轻则贬官,重则斩首;守将上任前,需在德胜门 “忠勇碑” 前立誓 “守土护民,不辱使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户部拨粮五万石、银十万两,用于九门防务维护(箭楼修补、火器维修);工部设 “京师火器局”,专司九门火器的维修、补充,确保每门火器都能随时使用。

谢渊、岳谦仍忙着九门的事。萧桓常召他们入宫议事,有时聊到深夜,还留他们在宫里吃饭。李东阳在《内阁记事》里写:“九门布防之役,非谢尚书之坚、岳将军之勇,非玄夜卫之细、百姓之助,难成也。帝王之明,在信忠良、诛奸佞;社稷之安,在固城防、励兵卒 —— 二者少一,皆难安天下。”

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立了块 “九门安澜碑”,碑上刻着谢渊、岳谦的名字,还有一段赞语:“谢公不卸甲,岳公继忠魂,九门固若金汤,京师安如泰山。德佑十五年夏,胡尘远遁,百姓安乐,皆赖此二人之力也。”

每到初一、十五,总有百姓提着祭品来 “九门安澜碑” 前祭拜。香火袅袅中,德胜门的箭楼愈发坚固,安定门的烽燧愈发明亮,像在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也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德佑十五年六月,帝命渊总领京师九门防务,谦协之。峻通敌阻防,温包庇,渊与谦勘其罪,帝诛峻、贬温。渊自领德胜门,昼夜不卸甲,筑工事、练兵卒,九门乃固。瓦剌闻之,退漠北不复来。帝赞曰:‘渊之忠勇,胜岳峰;谦之果决,不愧忠良后 —— 非二人,京师难安,大吴难固。’”

《玄夜卫档?防务录》补:“苏峻赵温案后,帝命玄夜卫将‘苏峻赵温通敌阻防案’与‘张端构陷案’‘赵霖袭陵案’并编为《三奸警示录》,颁行六部九边、府州县,令‘百官以端、霖、峻为戒,勿贪勿奸、勿通敌;以渊、谦、山为范,勿惧勿退、勿负民’。又命兵部将九门布防经验推行边卫,大同卫、宣府卫皆仿‘京师模式’筑城防,九边遂入安稳之期。德佑十五年秋,京师仓廪充盈,兵卒精练,九边无警,大吴遂入鼎盛,时人谓‘谢岳守京,胡尘不起;君臣同心,天下太平’。”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