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593章 终教宵小难逃法,再保京师气象佳

正在这时,谢渊一身戎装走进来,甲叶上还沾着操练时的雪粒,鬓角的头发也被风吹得散乱。他一眼就看到了李东阳手里的榜文,脸色却没什么波澜,只是声音比往常沉了些:“首辅,此乃内奸作祟无疑。瓦剌刚退,他们就造这种谣言,无非是想乱我京师民心,等瓦剌再回来时,咱们不攻自破。臣请陛下下旨,令玄夜卫彻查,揪出背后主谋,还百姓一个真相 —— 也还臣一个清白。” 他说这话时,目光坦荡,没有丝毫慌乱,仿佛那榜文上骂的不是自己。李东阳看着他,突然松了口气:“好,我这就跟你去见陛下,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萧桓接到奏请时,正在御书房看京营的操练记录,上面写着 “锐士七千,皆能执刃迎敌,火器命中率逾七成”。听到 “匿名榜文” 的消息,他猛地把记录扔在案上,龙椅的扶手被攥得咯咯响:“岂有此理!谢尚书刚练强京营,瓦剌才退,就有人敢造谣惑众!传朕旨意,周显率玄夜卫文勘房、街巷巡防千户所,即刻彻查,三日之内必须有线索!若查不出,玄夜卫上下都要担责!”

周显领旨后,第一时间带人设卡,不许任何人再撕毁或张贴榜文,又亲自把京营辕门外那张最完整的榜文揭下来,小心翼翼地卷好,带回玄夜卫文勘房。文勘房主事张启早已备好勘验工具:几锭不同的墨、一叠各色纸张、还有之前李谟余党案的笔迹档案,见周显进来,立刻迎上去:“指挥使,咱们从墨色、纸张、笔迹三方面查,内奸再狡猾,也定会留下破绽。”

张启先把榜文铺在案上,用指尖蘸了点榜文边缘的墨,放在鼻尖闻了闻,又取过案上的两锭墨 —— 一锭是镇刑司旧制的松烟墨,一锭是京师士民常用的桐烟墨,分别在纸上试了试。“指挥使您看,” 他指着试墨的痕迹,“榜文上的墨色黑中带青,干了之后有细微的裂纹,跟这锭镇刑司的松烟墨一模一样;而桐烟墨色褐带淡香,干后温润,绝不是这个样子。京师里,除了镇刑司的旧人,没人能拿到这种松烟墨。” 接着,他又把榜文对着窗外的天光,指给周显看:“您再看这纸,是理刑院特供的桑皮纸,纸纤维粗而韧,边缘还有‘理刑院库存’的暗印 —— 这种纸民间不许私用,只有理刑院的官吏才能领用。贴榜人能拿到这种纸墨,要么是理刑院的旧吏,要么是跟李谟余党有关联的人。”

最后看笔迹,张启从档案柜里取出李谟余党王信的供词 —— 王信是前镇刑司主事,李谟伏诛时脱逃,一直下落不明。他把供词铺在榜文旁边,用细笔在两者的 “通”“乱”“相” 字上画了圈:“指挥使您瞧,王信的字有个特点,横笔收尾时顿得极重,像刀刻的一样;榜文上这些字,横笔收尾的力道、角度,跟供词上的一模一样,连起笔时的小弯钩都分毫不差。这榜文,定是王信伪造的!”

玄夜卫查案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师。百姓们虽还有些疑虑,但看到玄夜卫的人挨街挨户勘查榜文痕迹,又听说榜文的墨纸都是官署特供,心里渐渐有了数。张阿婆再也没提过出城的事,反而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冒着寒风送到京营辕门:“谢尚书,老婆子信您!这些馒头您分给兵卒们,咱们一起守京师!” 西直门内的工匠们,也自发组织起来,带着凿子、锤子去帮京营修补城墙,有个年轻的铁匠说:“谢尚书要是想通敌,怎么会教咱们练火器、修城墙?那些榜文都是假的,是内奸想害咱们!” 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捐粮捐物,京师东仓的存粮,几天内就多了两万石;京营的兵卒们,也纷纷写了 “死战书”,贴在营门口,上面的红手印密密麻麻,像一朵朵绽放的血花。

三日后,玄夜卫的斥候在城郊的破庙里,抓住了三个正在分银子的镇刑司革职吏。经过审讯,他们供出了主谋 —— 正是脱逃的王信。原来,王信一直躲在理刑院旧吏刘七的宅中,用李谟伏诛时剩下的镇刑司松烟墨和理刑院桑皮纸,伪造了数百张匿名榜文,又给了这些革职吏每人五十两银子,让他们趁着清晨人少,把榜文贴满京师街巷。他的目的很简单:“让百姓恐慌,让陛下怀疑谢渊,等瓦剌听说京师内乱,定会再率部南下,到时候咱们里应外合,就能破城了。”

周显立刻率人包围了刘七的宅第。王信听到动静,想从后窗逃跑,却被玄夜卫卒甩出的铁链缠住脚踝,“扑通” 一声摔在雪地里,当场擒获。在他的住处,玄夜卫搜出了剩下的松烟墨、桑皮纸,还有一封写给瓦剌左贤王的密信,信中说 “已造谣惑乱京师民心,陛下疑谢渊,可伺机南下,必能破城”,笔迹正是王信的。

王信被押到京师九门示众那天,百姓们围着他骂声不断。之前信了谣言、收拾过行囊的人,此刻都红了脸,有的还往他身上扔烂菜叶,喊着 “内奸!害民贼!”。谢渊站在正阳门上,手里举着榜文和王信的密信,大声对百姓们说:“乡亲们!此乃内奸造谣,欲害我大吴!我谢渊若有半分通敌之心,甘受凌迟之刑,以谢天下!” 百姓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有人喊 “谢尚书我们信您”,有人喊 “严惩内奸,守住京师”,声音震得正阳门的箭楼都在微微颤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当天下午,萧桓下旨,将王信的罪行布告全城,判其 “通敌造谣、惑乱民心”,斩立决,曝首九门三日;参与贴榜的革职吏,一律流放大同卫,终身不得回京。同时,萧桓还赏赐了捐粮的百姓和操练刻苦的京营兵卒,张阿婆因为带头捐粮,还得了一块 “忠义民妇” 的匾额。

京师的街巷里,之前的匿名榜文早已被清理干净,取而代之的是京营操练的告示和百姓捐粮的名单。傍晚时分,正阳门的灯笼又亮了起来,小贩的吆喝声、孩子的笑声、兵卒操练的呐喊声,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谢渊站在城楼上,看着下方灯火通明的街巷,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里踏实下来。寒风掠过他的甲胄,却不再觉得冷 —— 他知道,这场谣言与民心的较量,终究是民心赢了;而只要民心不散,内奸除尽,再大的风浪,京师也能扛过去。

晨光刚漫过京师的城墙,德胜门内的巷口就炸开了锅。卖豆浆的张老栓蹲在墙角,看着墙上新贴的黄纸,手指抖着念:“谢渊... 私通瓦剌... 阻陛下南迁...” 话没念完,周围的百姓就围了过来,有人惊喊:“谢尚书不是守京师的功臣吗?怎么会通敌?” 有人却慌了:“榜文都贴出来了,说不定是真的!去年瓦剌围京师,谢尚书不让迁,现在想想,怕是早跟胡虏勾好了!”

流言像风一样,很快刮遍了九门。正阳门内的民妇刘氏,抱着去年谢渊亲赠的 “守家” 木牌,坐在门槛上哭:“不会的... 谢尚书是好人,他还跟咱们一起吃掺麦的粥,怎么会通敌?” 可旁边的邻居却劝:“刘氏,还是收拾收拾吧,万一谢尚书真反了,瓦剌进来,咱们这些百姓可就惨了!” 刘氏看着木牌上的刻痕,心里也慌了 —— 她见过瓦剌在宣府卫屠村的惨状,若京师真破,她的幼子该怎么办?

谢渊巡城到德胜门时,正看见百姓围着榜文议论,有人甚至在打包行李。他勒住马,目光落在榜文上 “私通瓦剌” 四字,心像被冰锥扎了一下 —— 他昨日还在京营陪着兵卒练补垣术,今日就成了 “通敌贼臣”。老卒李福挤过来,扯着他的袍角:“尚书,这榜文是假的!您别往心里去,咱们弟兄都信您!” 谢渊拍了拍他的手,声音却有些发哑:“我没事。但百姓慌了,京师就乱了 —— 得尽快查清是谁贴的榜文。”

玄夜卫街巷巡防千户所的卒子,正一张张揭下榜文。周显站在巷口,手里捏着一张榜文,指尖抚过纸面 —— 纸张细腻,是理刑院特供的桑皮纸,民间根本买不到。“千户,” 周显对巡防千户赵能说,“把这些榜文都送文勘房,验墨色、查笔迹,还有,问清楚百姓是何时看见有人贴榜的。”

赵能躬身应道:“末将已经问了,最早看见贴榜的是寅时(凌晨三点至五点),有个卖早点的小贩说,贴榜的人身穿黑袍,戴着帷帽,看不清脸,但走路的姿势像个文官。” 周显点头:“黑袍、文官... 跟之前石迁、孙乾的打扮有点像,说不定是李谟旧党。” 他突然想起王信 —— 前镇刑司主事,李谟的心腹,去年石迁截改密信案时就脱逃了,一直没抓到。

文勘房的主事张启,正对着榜文验墨。他把榜文放在灯下,又拿出镇刑司旧制的松烟墨,比对后道:“指挥使,这榜文用的是镇刑司的松烟墨,您看,墨色黑中带青,与咱们玄夜卫用的桐烟墨(黑中带褐)完全不一样;而且笔迹‘横笔收尾顿重’,竖笔‘无钩’,跟王信案中供词的笔迹特点一模一样!” 周显接过榜文,看着墨迹里的细微颗粒 —— 松烟墨磨得不够细,这是镇刑司旧吏的习惯,他们总嫌磨墨费时间,从不磨到细腻。

内阁衙署的议房里,气氛凝重。前户部侍郎张建的旧僚、现任户部郎中王嵩,正捧着榜文,对着萧桓躬身:“陛下!京师百姓都在传谢渊通敌,若不查清楚,民心必乱!臣请下旨,暂解谢渊兵部尚书之职,让玄夜卫彻查,若查无实据,再复职不迟!” 他身后的理刑院主事刘达(王信的同乡)立刻附和:“王郎中所言极是!榜文虽匿名,但‘阻南迁’确是谢渊所为,难保他没有私心!”

李东阳皱着眉,反驳道:“王郎中此言差矣!谢渊若通敌,为何要练京营锐士?为何要断瓦剌粮道?瓦剌退师漠北,谢渊功不可没,此刻解他的职,岂不是让忠臣寒心?” 杨荣也道:“陛下,臣以为当先查榜文的真伪,再议谢渊的罪 —— 若榜文是假的,解职只会中了奸人的计!”

萧桓坐在御座上,手指敲着案几 —— 他信谢渊的忠,但榜文贴满街巷,百姓恐慌,若不有所动作,京师真的会乱。“谢渊,” 萧桓看向站在殿侧的谢渊,“你怎么说?” 谢渊躬身道:“陛下,臣愿配合玄夜卫查案,暂解兵权也可。但臣有一事恳请:请陛下下旨安抚百姓,说‘榜文之事必查,京师必守’,别让百姓再慌了。” 他的声音很沉,带着委屈,却没有怨怼 —— 他知道,此刻稳定民心比什么都重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暂解兵权的消息传开后,王信躲在城南的破宅里,笑得合不拢嘴。他手里捏着一张榜文底稿,是他亲手写的 —— 去年脱逃后,他就一直想找机会扳倒谢渊,这次借 “通敌” 的罪名,若能让谢渊被斩,李谟旧党就能趁机再起。“刘达那边有消息了吗?” 王信问身边的旧吏张六(前镇刑司书吏)。

张六点头:“刘主事说,内阁已经议着要查谢渊,只要咱们再添把火,让百姓再慌点,陛下说不定就会斩了谢渊!” 王信摸着下巴的胡茬:“怎么添火?” 张六道:“咱们让几个弟兄假扮瓦剌的探子,在京师外城转几圈,再故意被百姓看见,就说‘是谢尚书让咱们来探路的’!” 王信眼睛一亮:“好主意!快去办,别出岔子!”

可他们没注意,玄夜卫的暗探正趴在房顶上 —— 赵能根据小贩的描述,锁定了城南一带,派暗探日夜监视。暗探听见他们的对话,立刻悄悄退走,往玄夜卫署报信去了。

周显接到暗探的报告时,正陪着谢渊在文勘房看榜文。“谢尚书,” 周显的声音很沉,“主谋是王信,他还想让手下假扮瓦剌探子,进一步扰乱民心。” 谢渊看着榜文上的笔迹,突然想起去年在镇刑司查李谟旧案时,见过王信的供词 —— 当时王信就说 “谢渊这等主战派,早晚要除”,没想到他真的会用这么卑劣的手段。

“我去会会他。” 谢渊起身,想立刻去城南抓王信。周显却拉住他:“别急。王信还有同党刘达在朝中,咱们得把他们一起抓了,不然就算抓了王信,刘达也会在朝堂上搅局。” 他指着榜文上的 “理刑院桑皮纸”:“这纸是理刑院的库存,刘达管着理刑院的纸库,王信的纸肯定是刘达给的 —— 咱们可以从纸库的出入账查起,拿到刘达通敌的证据。”

谢渊点头:“好。我去理刑院查纸库账,你去城南盯着王信,别让他跑了。” 两人分工后,谢渊立刻去了理刑院 —— 他知道,刘达肯定会销毁账册,得尽快去查。

理刑院的纸库外,刘达正指挥书吏烧账册。谢渊赶到时,火光已经起来了,纸灰飘得满院都是。“刘主事,你在干什么?” 谢渊喝止道。刘达慌了,忙让人灭火:“谢尚书... 这是旧账册,没用了,所以烧了。” 谢渊走到火堆旁,捡起一块没烧完的账册碎片,上面写着 “正月廿五,王信领桑皮纸五十张”,还有刘达的签字。

“没用了?” 谢渊冷笑一声,“这账册上写着你给王信发纸,王信用这些纸印了匿名榜文,说我通敌 —— 你说这账册没用?” 刘达的脸瞬间惨白,往后退了两步:“我... 我是被王信骗了!他说要写‘劝陛下亲征’的文章,我才给他纸的!” 谢渊拿出玄夜卫的勘验报告,扔在他面前:“文勘房验了,榜文的纸就是理刑院的桑皮纸,你还想狡辩?”

这时,周显带着玄夜卫卒赶来,手里押着张六:“刘达,张六已经招了,是你让他给王信送纸的,还说‘只要扳倒谢渊,你就能升理刑院左佥都御史’—— 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刘达瘫坐在地上,泪水混着烟灰流下来:“我... 我错了!我不该帮王信,我不该贪官位!求陛下饶命!”

城南的破宅里,王信正等着张六的消息。突然,门被踹开,玄夜卫卒冲了进来,周显手里的刀指着他:“王信,你伪造榜文,惑乱民心,通敌叛国,还想跑吗?” 王信从怀里掏出匕首,对着自己的脖子:“别过来!你们再过来,我就死!” 周显冷笑一声,抬手一挥,玄夜卫卒甩出铁链,缠住他的手腕,匕首 “当啷” 掉在地上。

被押回玄夜卫署后,王信还想狡辩:“我没伪造榜文!那些榜文是别人贴的,跟我没关系!” 周显拿出榜文底稿,放在他面前:“这是从你宅里搜出来的,笔迹跟榜文一模一样,你还想抵赖?” 王信看着底稿,突然哭了:“是李谟让我做的!他说... 他说只要扳倒谢渊,就能让我当兵部尚书!我也是没办法!”

谢渊走进审讯室,看着王信的样子,心里没有快意,只有沉重:“王信,你也是大吴的官,怎么就忘了自己的本分?岳峰将军战死,陈烈将军殉国,那些守城的弟兄、捐粮的百姓,都是为了守住大吴,你却为了官位,编造谣言,想让京师乱起来 —— 你对得起他们吗?” 王信趴在地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正月卅的廷议,太和殿里挤满了官员。王信、刘达被押在阶下,背后插着 “惑民通敌” 的斩标。萧桓坐在龙椅上,手里捏着榜文底稿和刘达的账册碎片,声音平静却带着威严:“王信,你伪造榜文,惑乱民心;刘达,你私给王信理刑院纸,帮他作恶 —— 你们还有什么要辩解的?”

王信抬起头,看着殿内的官员,突然喊道:“陛下!臣还有同党!户部郎中王嵩也参与了!他说... 他说只要谢渊倒了,他就能升户部侍郎!” 王嵩吓得脸色发白,慌忙跪地:“陛下!臣没有!是王信诬陷我!” 周显立刻道:“陛下,玄夜卫已经查了王嵩的私宅,搜出他与王信的书信,信中写‘榜文之事若成,我必在陛下面前为你美言’—— 证据确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突然出列,声音很沉:“陛下!王信、刘达、王嵩,都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编造谣言、惑乱民心,若不严惩,日后必有人效仿,京师永无宁日!臣请旨,将三人斩立决,曝首京师九门,再下旨安抚百姓,说清榜文是假的,让百姓安心!” 殿内的官员都附和:“陛下,谢尚书说得对!该严惩!”

萧桓点头:“准奏!王信、刘达、王嵩斩立决,曝首九门;周显,你率玄夜卫卒,在京师九门贴告示,说清榜文是伪造的,安抚百姓;谢渊,你复任兵部尚书,继续总领京师防务 —— 朕信你,大吴的百姓也该信你!”

刑场的鼓声,在正月卅的午后响起。王信、刘达、王嵩被押在刑台上,百姓们围在刑场外,有的扔石头,有的骂 “奸贼”。老卒李福站在人群里,看着王信的脸,想起榜文刚贴出来时,百姓慌得要逃,心里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你这奸贼!差点毁了京师!谢尚书为了守京师,跟咱们一起吃粥,你却造谣说他通敌,该杀!”

“时辰到!” 监斩官高声喊道。刽子手举起刀,刀光闪过,三颗头颅掉在地上,血瞬间染红了雪地。百姓们欢呼起来,声音震得雪都往下落。谢渊站在远处,看着这一幕,心里却没有轻松 —— 若不是玄夜卫查得快,若不是李东阳、杨荣支持,他可能真的会被冤杀,京师也可能真的会乱。

周显走到他身边:“尚书,百姓们都信你了。刚才我去德胜门,看见刘氏正拿着‘守家’木牌,跟其他百姓说‘谢尚书是好人,是奸贼造谣’呢。” 谢渊点头,目光看向京师的方向:“走,咱们去巡城,看看百姓们还有没有慌的。”

二月初一的清晨,谢渊巡城到正阳门。百姓们看见他,都围了过来,有的递馒头,有的送热水。刘氏抱着幼子,挤到前面:“谢尚书,之前是我们糊涂,信了奸贼的谣言,您别往心里去。” 谢渊接过馒头,笑着说:“我不怪你们。只要咱们心齐,再奸的贼、再狠的敌,都打不倒咱们。”

京营的兵卒们也来了,他们举着 “守京师” 的旗帜,在城楼下操练。兵卒周小五喊道:“谢尚书,我们都信您!以后谁再造谣,我们第一个不答应!” 谢渊看着眼前的百姓和兵卒,心里暖暖的 —— 他知道,民心是守城的根本,只要民心在,京师就永远不会破。

玄夜卫的卒子,正在街巷里巡逻,手里拿着 “查匿名榜文” 的告示。周显说:“陛下已经下旨,让玄夜卫街巷巡防千户所,以后每日都要巡街,防止再有人贴匿名榜文。” 谢渊点头:“好。咱们不仅要守住京师的城,还要守住百姓的心 —— 不能再让奸贼有机会惑乱民心了。”

远处的通州,瓦剌已经退得干干净净,只有城墙上的箭痕,还在诉说着之前的战事。谢渊抬头望向远方,心里默念:爹,您放心,儿子不仅守住了京师,还守住了百姓的心,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片尾

德佑十五年二月初五,萧桓下旨:追赠在流言事件中,因安抚百姓而累死的通州知县张谦(非通敌张谦)为 “忠勤校尉”;玄夜卫街巷巡防千户所,增兵五百,每日分三班巡街,凡贴匿名榜文、传谣言者,一律拘审;谢渊因 “临危不乱,稳定民心”,加太子少保衔,赏银五千两(谢渊将银全部捐给京营,充作兵卒冬衣费)。

京师的百姓,再也没人提 “避祸” 的事,反而纷纷捐粮捐物,支持京营守城。京营的兵卒们,操练得更刻苦了 —— 他们知道,只有练好兵,才能守住京师,守住自己的家。

二月初十,谢渊在京营举行 “誓师大会”,他拿着岳峰将军的旧矛,对着兵卒和百姓说:“只要咱们心齐,大吴的江山,就永远不会倒!” 百姓和兵卒们齐声喊道:“心齐!守京师!” 声音传遍了京师,连远处的长城都仿佛听见了,烽燧上的平安火,烧得更旺了。

卷尾

《大吴史?忠义传》载:“德佑十五年正月,王信等伪造榜文,诬谢渊通敌,民心惶惑。渊临危不乱,助玄夜卫擒贼,复安民心。帝嘉其忠,加太子少保,赏银五千两,渊尽捐充军饷。时人谓‘京师之安,半赖渊之忠,半赖民之信’。”

《玄夜卫档?街巷录》补:“流言案后,玄夜卫定‘街巷巡防制’,凡京师街巷,每五里设一巡防点,置卒五人,专查匿名文书、谣言;又设‘民心访查司’,每月派卒走访百姓,了解民情,以防奸人借机惑乱。德佑十五年春,京师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瓦剌再无南下之念。”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