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555章 莫谓君王怯,今将罪己言

卷首语

《大吴史?德佑帝本纪》载:"十四年八月初五,帝以大同未复,奸党未清,命太常寺备太牢,亲至天坛登坛誓师,号 ' 诛奸救边 '。服衮冕,执镇圭,读誓文曰:' 朕昔昏聩,致忠良蒙难,边镇濒危,今亲统六师,誓复大同,诛尽宵小,以谢岳峰及边卒亡魂。' 礼毕,易铠甲,出德胜门,六军皆呼万岁。"

《吴伦汇编?礼志》补:"大吴亲征之礼,沿元兴帝北征旧制:前三日太常寺涤牲,鸿胪寺设坛三层,上覆黄幄,坛南树大旗二,一曰 ' 讨罪 ',一曰 ' 勤王 '。誓文用丹书于玉版,祭天毕藏于金匮。德佑帝誓师时,忽起大风,旗角扫坛,帝曰 ' 此天助也 ',举圭北向三揖,三军皆感泣。"

坛高接斗柄,旗动卷云根。

衮冕辞宸阙,兜鍪出帝阍。

誓文焚处泪,甲叶响时魂。

莫谓君王怯,今将罪己言。

祭天的高台拔地而起,青砖层层叠叠,直逼苍穹。斗柄星的光芒仿佛顺着台檐流淌下来,在阶前积成一片银霜。十二面龙旗在台顶猎猎作响,旗角扫过云根,将流动的云絮撕成细碎的棉絮。风从西北来,卷着塞北的寒气,吹动旗面上的金线,在晨光里织出一张闪烁的网。

萧桓站在台基下,玄色衮冕的十二章纹在风中微晃。日月星辰的刺绣沾着晨露,折射出细碎的光,像他昨夜未眠的眼睛。侍臣捧着鎏金托盘上前,盘里的兜鍪泛着冷光,胄顶的红缨被风吹得笔直 —— 那是岳峰的旧盔,内衬还留着淡淡的汗渍和血痕,是沈炼从黑松林的尸堆里寻回来的。

“陛下三思。” 李德全的声音带着颤,捧着托盘的手在发抖。昨夜的罪己诏还压在御案上,墨迹未干的字里,“朕躬不德,致边尘四起” 的词句像根针,扎得满朝文武不敢抬头。此刻见君王要换下象征九五之尊的衮冕,换上这染过血的兜鍪,老太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落下来,砸在托盘的边缘,溅起细小的水花。

萧桓没接兜鍪,只是望着高台顶端的祭天鼎。鼎耳上的饕餮纹在晨光里张着巨口,仿佛要吞下这世间所有的罪孽。三年前,他就是站在这里,接受百官朝贺,那时李嵩在旁称颂 “万方来朝”,他竟信了那虚妄的太平,把岳峰的血书当成了危言耸听。

“更衣。” 他解开衮冕的玉带,玉扣碰撞的脆响里,混着远处军营的号角。侍臣们慌忙上前,褪去他身上的章服,露出里面的素色襕衫。当兜鍪扣在头顶时,萧桓感到一阵熟悉的沉重 —— 那是岳峰在御阶下请战时,他拍过的那顶盔,当时觉得甲胄冰凉,此刻却烫得惊人,仿佛有无数双眼睛从内衬里望出来,盯着他的脊梁。

登坛的石阶被晨露打湿,每一步都透着沁骨的凉。萧桓扶着汉白玉栏杆,指尖触到上面的云纹,想起先帝曾说 “这栏杆刻着江山,每一道纹路都是百姓的盼”。他低头看自己的手,这双手曾批过无数道奏折,有嘉奖,有贬斥,也有那些被李嵩蒙蔽而签下的 “斩立决”,此刻在晨光里,竟显得有些发抖。

台顶的祭天鼎已燃起松木,青烟笔直地往上窜,在半空凝成一道柱。文武百官列在坛下,甲胄的寒光与朝服的色彩交织,像片沉默的海。萧桓展开手中的誓文,麻纸被风扯得发响,上面的字迹是他亲手所书,每一笔都浸着墨,也浸着泪:“朕以不德,致边将蒙冤,黎民涂炭。今亲往大同卫,与将士共生死,有违此誓,天诛地灭。”

“陛下!” 坛下突然响起齐整的呼喊,声浪撞在鼎上,震得烟灰簌簌往下掉。沈炼按着腰间的剑,甲叶碰撞的脆响里带着哽咽:“臣等愿随陛下出征!” 他身后的将士们齐刷刷地单膝跪地,甲胄砸在青石板上的声响,比任何誓言都更响亮。

誓文被投入祭天鼎时,火苗猛地窜起三尺高。萧桓看着自己的字迹在火中卷曲、变黑,最后化作灰烬,混着松木的烟一起升向天空。有火星溅在他的手背上,烫出细小的红痕,他却没缩手 —— 这点疼,比起岳峰身上的七支箭,比起镇刑司地牢里的冤魂,算得了什么?

“传朕旨意。” 他转身望向坛下,兜鍪的红缨在风里颤动,“罪己诏昭告天下,凡李嵩党羽,无论官阶高低,一律严惩。大同卫死难将士,皆追封谥号,家眷由国库赡养。” 说到最后,他的声音突然低了下去,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告诉边地百姓,朕来迟了。”

坛下的山呼海啸般的 “万岁” 里,萧桓走下高台。兜鍪的边缘磕碰到甲胄,发出清脆的响,那声音里没有了往日的威仪,却多了些沉甸甸的东西。他看见沈炼正将岳峰的旧刀递过来,刀鞘上的蟠螭纹被摩挲得发亮,刀柄还留着老将军的体温。

“陛下,该出发了。” 沈炼的声音里带着坚定。萧桓接过刀,刀柄的温度顺着掌心蔓延开来,暖得他眼眶发热。远处的军营里,战马开始嘶鸣,刀枪碰撞的脆响汇成洪流,与坛顶的风声、鼎里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像首悲壮的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风卷着誓文的灰烬往西北飘,越过皇城的宫墙,越过层叠的关隘,朝着大同卫的方向飞去。萧桓翻身上马,兜鍪的红缨在晨光里格外鲜亮,像团燃烧的火。他知道,这一路不会平坦,甚至可能再也回不了这皇城,但当马蹄踏过祭天坛的石阶时,他忽然觉得,自己的脊梁从未如此挺直过。

坛顶的龙旗还在猎猎作响,斗柄星的光芒渐渐隐入晨光。有个拾阶而上的老臣,看见鼎边的灰烬里,还留着半片未烧尽的麻纸,上面的 “罪” 字被火烤得发焦,却依旧清晰,像个刻在心上的印记。

祭天誓文

维德佑十四年,岁在庚子,暮春之初,帝萧桓谨以太牢之礼,敢昭告于皇天上帝、列祖列宗:

朕躬不德,临御十载,昏聩失察,祸及万方。初信奸佞李嵩之谗,惑于缇骑构陷之词,视岳峰血书为妄言,弃边军急报如敝屣。致黑松林五千忠魂,曝骨于寒沙;大同卫三万将士,饮恨于孤城。城郭崩颓,黎民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此非北元之凶,实朕之罪也!

今捧岳峰旧盔,其内衬汗血犹存;展边将残书,其字间血泪未干。镇刑司狱底,冤魂夜哭;紫宸殿阶前,铜驼泣露。朕夜不能寐,食不下咽,抚躬自省,痛彻心扉。

兹于祭天坛前,免冠卸冕,易以兜鍪,誓曰:

一愿亲赴朔方,与将士共甘苦。剑指狼山,必破胡帐;马踏燕云,誓复疆土。不荡妖氛,无还銮舆。

二愿尽诛奸党,以谢天下。李嵩之流,枭首西市;缇骑爪牙,籍没其家。凡构陷忠良者,虽远必戮。

三愿厚恤死难,以安英灵。为岳峰建祠,塑死士之像;给遗孤廪食,续忠魂之脉。勒石纪功,使英名垂于竹帛。

四愿昭雪冤案,以正国法。重审镇刑司旧案,焚毁罗织之词,还清白于九泉,慰忠魂于地下。

若朕违此誓,当遭天谴:雷殛其身,鬼噬其心,国祚倾颓,宗庙无血食!

谨以誓文焚于天,惟上帝鉴之!

德佑皇帝 萧桓 泣血叩首

太常寺卿周鼎在天坛西庑核对祭品,指尖抚过镇圭上的 "奉天承运" 刻纹,忽觉掌心发潮。三日前玄夜卫在李德全私宅搜出 "阻亲征" 密信,署名者有太常寺丞刘启 —— 此刻那厮正捧着玉帛站在阶下,帽檐压得极低,袖口隐约露出青痕,想是昨夜被赵承祖审过。

"刘丞为何抖得像筛糠?" 周鼎突然发问。刘启膝头一软,玉帛坠地,露出里面夹着的细针 —— 是要刺破祭天酒樽的伎俩。周鼎弯腰拾帛,瞥见他靴底沾着的朱砂,与天坛地砖的丹漆同色,喉间涌上腥甜:"先帝元兴爷定亲征礼时,曾说 ' 心不诚者,虽祭无益 ',你忘了?"

初四夜,乾清宫烛火彻夜未熄。萧桓对着铜镜试穿铠甲,甲片是十年前永熙帝赐的 "柳叶铠",腰腹处的龙纹已磨得发亮。侍立的老内侍王瑾突然哭出声:"陛下,兵部尚书缺员,徐文良自缢后,张敬余党都称 ' 边事已缓,亲征必乱 '..."

"乱?" 萧桓摸着甲扣,那处留着浅浅指痕 —— 是三个月前李谟进谗时,他攥甲太用力掐的,"岳峰在大同挨箭时,他们说 ' 边将抗命 ';李谟劫狱时,他们说 ' 小乱不足忧 '。如今朕要亲去,他们倒怕乱了?" 王瑾从袖中掏出片焦纸,是岳峰家书中 "臣死且不避" 的残句:"这是玄夜卫从钟楼灰烬里捡的,谢渊奏请将此纸随誓文焚祭。"

初五卯时,天坛外的护城河边,玄夜卫百户沈炼正检查仪仗。昨夜搜出刘启同党的供词,说要在 "登坛阶" 第三级暗设机括 —— 此刻他踩着石阶往上走,每级都用刀鞘敲三下,听见第三级有空响,眸色一沉。赵承祖按住他的刀:"别拆,等陛下登阶时,让他亲眼看看这些人的伎俩。"

阶下突然骚动,鸿胪寺卿跑来禀报:"魏国公徐显祖称 ' 春秋不伐丧 ',拒率京营随驾!" 沈炼冷笑,想起徐显祖三个月前收过李谟送的西域宝马,此刻正拴在府中马厩。赵承祖却道:"让他拒,陛下要的是肯拼命的兵,不是会读春秋的公侯。"

辰时三刻,祭天仪式始。萧桓执玉圭登坛,十二面龙旗在风里猎猎作响,太常寺赞礼官的声音刺破云层:"奏《告天乐》——" 太牢三牲(牛、羊、豕)陈列案前,其中牛耳上系着红绸,是五军都督府从 "镇刑司旧库" 搜出的,原是李谟准备献给北元的 "降礼"。

"岳峰若在,该见此牛。" 萧桓对着牛首喃喃,忽然瞥见西南角的望楼 —— 那里本该是镇刑司缇骑值守,此刻换成了玄夜卫,沈炼正举着千里镜张望,镜光在晨雾里闪了一下。

誓文宣读时,风突然停了。萧桓展开玉版,丹书字迹被指尖按出凹痕:"朕临御十四年,昏聩失察,使李谟等奸党扣粮困边,杀岳峰于大同,罪在朕躬... 今亲统六师,誓复疆土,凡擒斩奸党者,赏千金封千户;凡退缩不前者,朕必亲斩以徇... 愿天鉴朕心,助我大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