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546章 莫叹封章沉紫陌,民心终作汗青章

卷首语

《大吴史?岳峰传》载:"德佑十四年,大同卫受围,困守凡四十有七日。外无援军,内绝刍粮,士煮皮甲、掘鼠为食者十之六七。指挥岳峰知城且破,乃断右指以沥血,书绝笔七行,付亲卫周显。其辞曰:' 大同将破,臣死无憾,唯恨奸佞未除,致将士枉死于沟壑。' 书成,投笔登陴,身被数创,犹挥刀杀北元卒三人,力竭而亡。"

《边镇殉节录》补:"峰血书凡二百三十有八字,历数李谟扣粮、张敬匿报之状,凡十有三事,皆凿凿可考。末附 ' 臣父岳忠泰,泰昌三年殉国于阳和口,今臣步其后尘,愿陛下彻查奸党,勿使忠魂含冤于九泉 '。周显携书突围,七遇缇骑追杀,身被十创,匿于死人堆中三日夜,方得脱,匍匐至京师时,书简已为血渍浸透,字半模糊。"

残垣断戟倚残阳,血溅城楼血字霜。

指裂犹书孤愤语,喉枯难尽匹夫伤。

奸邪在幄操刀笔,忠烈沿街骨曝霜。

莫叹封章沉紫陌,民心终作汗青章。

残阳把城楼的影子拉得老长,像道凝固的血痕。断戟斜插在塌了半边的城砖里,戟尖的铁锈混着暗红的血痂,在暮色里泛着冷光。风卷着沙砾掠过残垣,呜呜的声响里,仿佛还能听见昨日的厮杀 —— 甲胄碰撞的脆响、箭矢破空的锐鸣,还有最后那声震耳的呐喊,如今都沉进了这死寂的黄昏。

城楼上的血字被风霜浸得发黑,却依旧狰狞。“贼未退” 三个字刻在青砖上,笔画深得能塞进半根手指,血珠沿着刻痕往下淌,在砖缝里凝成细小的冰碴,又被后来的血渍覆盖,层层叠叠,像块被反复浸染的红绸。守卒陈六的手指还僵在最后一笔的末端,指骨穿透了掌心的皮肉,沙粒嵌在裂开的指缝里,与干涸的血粘成硬块。他就那么跪着,后背的箭杆早已被拔去,只留下个黑黢黢的窟窿,血浸透了城砖,在他身下积成小小的血泊,如今已冻成暗红的冰。

“北元…… 退了吗?” 喉结滚动的声响像块生锈的铁片在摩擦。陈六的嗓子早就被烟火熏哑,每说一个字都带着血沫,可他还是固执地张着嘴,目光死死盯着关外的荒原。三天前,他还能喊出完整的句子,用断矛撑着身子在城头指挥;两天前,只能发出嗬嗬的气音,却仍在箭雨中撕扯敌军的旗帜;直到今天,连气音都快断了,手指却还在砖上刨着,想把 “贼未退” 三个字刻得再深些。

旁边的旗手早就没了声息,旗杆压在他断了的脊梁上,旗面被血浸透,“忠勇” 二字糊成了紫黑色的团。有只乌鸦落在旗杆顶端,啄食着旗面上的血痂,陈六用尽全力啐了口血沫,那乌鸦惊得扑棱棱飞起,翅膀扫过他的脸,带起的风里裹着腐肉的腥气。他忽然笑了,笑得胸腔里发出破风箱似的响,血沫从嘴角涌出来,滴在那三个字上,晕开小小的红。

此时的都察院官署,烛火正映着李嵩的脸。

镇刑司的书吏弓着背,笔尖在卷宗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响。“陈六,大同卫小兵,勾结北元,私开城门,已伏诛。” 李嵩捻着胡须,看着 “伏诛” 二字被圈上朱批,嘴角的笑纹里还沾着晚宴的酒渍,“把‘忠勇旗’的事也加上,就说他盗了军旗,妄图献敌。”

书吏的笔尖顿了顿,墨迹在纸上洇开个小点。他今早还看见陈六的尸体被拖过街市,甲胄早被剥去,裸着的后背满是鞭痕,冻硬的手指仍保持着握矛的姿势。可他没敢抬头,只是蘸了蘸墨,把那些污蔑的字句写得更工整些 —— 上个月,试图为忠良辩白的同僚,此刻还关在镇刑司的地牢里,听说指骨都被夹碎了。

陈六的尸体被扔在西市街口时,正赶上朔风卷着雪籽落下。

冻硬的尸体在雪地里像块黑炭,路过的百姓都低着头绕着走,只有个穿破棉袄的老妇,偷偷往他身上盖了把干草。干草很快被风吹散,露出他胸前那道深可见骨的刀伤,伤口里还嵌着半片敌军的甲片。缇骑们骑着马从旁边经过,马蹄踏碎冰面的脆响里,混着他们的笑:“看这反贼,死了还瞪着眼。”

有个扎总角的孩子拽着母亲的衣角,指着陈六冻紫的手指:“娘,他在写什么?” 母亲慌忙捂住他的眼,可孩子还是看见了,那些刻在城砖上的血字,此刻正映在父亲留下的旧兵书上 —— 父亲去年战死在大同卫,书里夹着片染血的城砖,上面也有模糊的刻痕。

三日后,雪停了。西市街口的尸体早已被拖去乱葬岗,可雪地上却留下串奇怪的脚印,从街口一直延伸到城根。有胆大的人跟着脚印走去,看见残垣下堆着些石子,摆成了 “忠” 字的形状,石子缝里还插着几根枯草,像是谁从乱葬岗偷偷采来的。

都察院的老吏在整理旧档时,发现本被虫蛀的《大同卫志》。泛黄的纸页上,有人用朱笔补了行小字:“十月初三,陈六守城,力竭而亡,死前犹书‘贼未退’三字。” 字迹歪歪扭扭,像是用左手写的,墨里混着点暗红的颗粒,老吏用指甲刮了刮,那颗粒竟微微发黏 —— 是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多年后,新帝翻查旧案,在积灰的卷宗里找到片城砖残片。上面的血字早已被风霜磨平,却在阳光下显出深浅不一的纹路,像极了无数双眼睛。史官在旁边注:“时人谓,陈六血字虽没,而民心记之,故录于此。”

残阳又照在大同卫的残垣上,断戟依旧斜插在砖缝里,只是戟尖的铁锈间,不知何时多了朵小小的野花。风过时,花瓣落在城砖上,像滴新的血,也像滴终于落下的泪。远处的荒原上,有个放牛的孩童在唱着什么,歌词含糊不清,却隐约能听出 “血字”“城砖” 之类的字眼,在暮色里荡开,久久不散。

大同卫内城谯楼。岳峰靠着冰冷的箭垛,左手指根的伤口又裂开了,血顺着掌纹渗进粗糙的城砖缝里。北元的攻城锤又在撞门,"咚 — 咚 —" 的声响像敲在每个人的心上,城楼上的士兵大多面黄肌瘦,握着刀的手不住发颤。

"指挥," 周显端着半碗稀粥过来,粥里只有几粒米,"您喝点吧,再撑不住了。"

岳峰摆摆手,目光扫过城下堆积的尸体 —— 有北元的,更多是大同卫的士兵。他想起三天前,最后一支突围搬救兵的队伍回来了,只剩百余人,带回的消息是 "京营援兵在阳和口遇伏,全军覆没"。那一刻,他就知道,大同卫守不住了。

"周显," 岳峰的声音嘶哑如破锣,"取笔墨来。"

周显一愣:"指挥,这时候还写什么?"

"写封家书。" 岳峰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里积着血污,"给陛下的 ' 家书 '。"

周显迟疑着取来笔墨,砚台里的墨早已干涸,他只能用仅剩的水化开,墨色淡得像水。岳峰看着那砚台,突然想起父亲岳忠泰 —— 泰昌三年,父亲守阳和口,城破前也是这样,用最后一碗血水写了绝笔,后来那封血书被供奉在忠烈祠。

"水太淡了。" 岳峰拿起身边的佩刀,刀刃在残阳下闪着寒光。周显猛地按住他的手:"指挥!不可!"

"无妨。" 岳峰推开他的手,刀刃在左手无名指根一划,血珠立刻涌了出来。他将手指按在宣纸上,血晕迅速漫开,像一朵凄厉的花。"这样写,陛下才能看清。"

血珠一滴滴落在宣纸上,晕成一个个暗红的点。岳峰用右手握着笔,左手的血顺着手腕流进袖口,他却浑然不觉。周显跪在旁边,眼泪混着脸上的灰往下掉,不敢出声。

"大同将破,臣死无憾..." 岳峰一字一顿地写,血字在淡墨上格外刺目。他想起镇刑司李谟被擒前的话,想起兵部那些扣下的粮饷,想起京营援兵莫名的覆没 —— 这一切,都不是北元造成的。

"唯恨奸未除,致将士枉死..." 写到 "奸" 字时,他的手猛地一顿,血滴在纸上,积成一个小小的血洼。他想起李德全在宫里的权势,想起徐文良在朝堂上的谄媚,这些人,才是比北元更可怕的敌人。

"臣父岳忠泰,泰昌三年殉国于阳和口..." 笔尖顿了顿,血字有些模糊。父亲死的时候,他才十五岁,如今自己也走到了这一步。父子两代,守着同一片土地,死在同一个地方,或许这就是宿命。

"今臣步其后尘,愿陛下明察..." 最后一个 "察" 字,他几乎是用尽全身力气写下去的,血已经流得差不多了,字迹歪歪扭扭,像个踉跄的人影。写完,他将笔一扔,纸页上的血字渐渐凝固,散发出淡淡的腥气。

"周显," 岳峰将血书折好,塞进周显怀里,"你带着这封血书,从东门的狗洞钻出去。那里是北元防备最松的地方,也是... 缇骑没注意的地方。"

周显猛地磕头:"指挥!要走一起走!我留下陪您!"

"傻话。" 岳峰扶起他,替他擦掉脸上的泪,"我是主将,城在人在。你不一样,你要把这封血书送到陛下手里,让他看看,是谁害死了大同卫的弟兄。" 他从怀里掏出一块令牌,上面刻着 "岳" 字,"拿着这个,到了宣府卫,找谢渊大人,他会帮你。"

黎明,周显揣着血书,混在几个伤兵里,慢慢挪到东门。城根下果然有个狗洞,是当年修城时没填实的,仅容一人匍匐通过。北元的士兵在远处巡逻,火把的光忽明忽暗。

"显哥,多保重。" 一个伤兵拍了拍他的肩,"我们替你挡着,你快跑。"

周显咬咬牙,趴在地上,往狗洞钻。泥土刮着他的脸,血书被他紧紧按在胸口,生怕弄皱了。刚钻出洞,就听到城上传来厮杀声 —— 伤兵们故意弄出动静,吸引了北元的注意。

他不敢回头,顺着城墙根往南跑。天亮时,他躲进一片小树林,才敢拿出血书看了一眼。血书的边角被汗水浸湿,字迹有些模糊,但 "奸未除" 三个字依然清晰。他想起岳峰的话,眼泪又掉了下来。

走了不到半日,就遇到一队玄夜卫的骑兵。为首的校尉勒住马,打量着他:"你是何人?从大同卫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显心里一紧,玄夜卫是皇帝的耳目,但也可能被李德全他们渗透。他含糊道:"小人是逃难的百姓。"

校尉冷笑一声:"逃难的百姓会有你这身伤?还往宣府卫跑?拿下!"

玄夜卫的人上前按住周显,他拼命挣扎,怀里的血书掉了出来。校尉捡起血书,展开一看,脸色骤变 —— 那血字太刺眼了,尤其是 "岳峰" 的署名。

"你是岳指挥的人?" 校尉的声音低了许多,"这血书... 是要送进宫?"

周显见他神色不对,急道:"大人,这是岳指挥的绝笔,求您转交给陛下!大同卫的弟兄不能白死!"

校尉沉默片刻,突然翻身下马,对身边的人说:"把他绑起来,说是抓到的北元奸细。" 然后凑近周显耳边,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跟我走,找机会给你换身衣服。"

玄夜卫的队伍往京城方向走,周显被绑在马后,心里七上八下。那名校尉叫沈青,是玄夜卫北镇抚司的,一路上对他看似严厉,却总偷偷给他塞干粮和水。

走到阳和口时,沈青让队伍停下休息。这里正是京营援兵覆没的地方,路边还能看到散落的盔甲和白骨,乌鸦在树上盘旋,发出凄厉的叫声。

"沈大人," 周显趁其他人不注意,低声问,"京营援兵真的是遇伏了吗?我听说... 他们的行军路线被泄露了。"

沈青往四周看了看,蹲在他身边假装解绑,声音压得极低:"你知道就好。镇刑司的缇骑提前三日就到了阳和口,说是 ' 勘察地形 ',结果北元的人就来了。这里面的事,水太深。"

周显的心沉了下去:"那... 岳指挥的血书,还能送到陛下手里吗?"

"难。" 沈青叹了口气,"李德全在通政司安了自己人,所有给陛下的奏疏,他都要先过目。岳指挥的血书,怕是刚到京城就会被截下来。"

周显急得想哭:"那怎么办?岳指挥白死了?"

"也不是没办法。" 沈青从怀里掏出一块腰牌,塞给周显,"玄夜卫有密道可以直通东华门,今晚我带你从密道进去,找机会把血书交给翰林院的刘学士。刘学士是谢渊大人的门生,为人正直,敢把血书递上去。"

周显紧紧攥着腰牌,上面的温度仿佛能暖透他冰凉的心。远处,北元的探子在山坡上张望,沈青立刻站起身,厉声喝道:"还愣着干什么?快走!"

京城,东华门附近的一处民宅。沈青给周显换上了一身玄夜卫的衣服,看着他把血书藏在发髻里。

"记住,从密道出去,往左拐,看到那棵老槐树,刘学士的轿子会在那里等你。" 沈青拍了拍他的肩,"只许交血书,别说多余的话,说完就走,我会派人送你出城。"

周显点点头,跟着沈青钻进密道。密道里又黑又潮,只能摸着墙壁往前走,空气中弥漫着霉味。他想起大同卫的弟兄,想起岳峰最后那一眼,脚步不由得加快了。

钻出密道时,已是深夜。老槐树下果然停着一顶小轿,一个老仆站在轿旁,见他过来,低声问:"岳将军的信物?"

周显从发髻里取出血书,递了过去。老仆接过血书,没说话,转身钻进轿里。轿子很快消失在夜色中,周显按照沈青的嘱咐,转身往密道走,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 —— 血书能送到吗?陛下会信吗?

他不知道,此刻的刘学士轿中,刘统正捧着血书,手指不住颤抖。血书的腥气透过纸页传来,像无数冤魂在哭诉。他认识岳峰,当年岳峰父亲的葬礼,他还去吊唁过,那时的岳峰还是个少年,眼神里满是倔强。

"备马,去东华门。" 刘统对轿夫说,"就算闯宫,我也要把这血书送到陛下手里。"

乾清宫的烛火已经燃到了尽头,萧桓还在批阅奏折。李德全侍立在旁,打着哈欠,眼角却瞟着门口 —— 按说,大同卫的消息该到了。

"陛下,夜深了,歇着吧。" 李德全柔声劝道,"明日再批也不迟。"

萧桓没抬头,他手里拿着的,是玄夜卫指挥使刚送来的密报,说 "大同卫恐难支撑,岳峰仍在死守"。他想起前几日翻出的岳峰父亲的殉国案,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李德全," 萧桓突然开口,"你说,岳峰会不会真的... 像密报里说的那样,在等援兵?"

李德全心里一紧,忙道:"陛下,玄夜卫也说了,京营援兵遇伏,这是天意。岳峰守不住,也怪不得别人。再说,他... 他威望太高,留着也是隐患。"

萧桓没说话,他知道李德全在怕什么。三年前,他复位时,就是怕边将威望太高,才让镇刑司插手边事。可现在,看着密报上 "士卒煮甲" 四个字,他突然有些后悔。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喧哗声,一个苍老的声音喊道:"臣刘统,有急事求见陛下!关乎大同卫存亡!"

李德全脸色骤变:"大胆!深夜闯宫,不怕治罪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