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542章 一纸弃书轻社稷,千营血泪泣刀兵

卷首语

《大吴史?职官志》载:"镇刑司,德佑初设,掌监察边军、督核粮饷,本为寄禄之司,非掌兵之职。十四年夏,大同卫围急,司礼监李德全矫旨,命缇骑李谟 ' 暂掌军前机务 ',夺卫指挥岳峰兵权。谟至卫,即改调兵令为 ' 弃大同保宣府 ',违之者以 ' 通敌 ' 论。"

《边镇军制考》补:"大吴军制,边卫调兵需经五军都督府、兵部、边将三司会签,缇骑监军仅掌监察,不得干军政。李谟之权,实由内官与兵部勾结授之,此开阉寺干政、缇骑掌兵之先例,为后来边镇溃乱埋下祸根。"

缇骑持符夺帅旌,军前黑雾掩孤城。

一纸弃书轻社稷,千营血泪泣刀兵。

权奸暗结宫中宦,忠将空垂阃外缨。

莫怪疆场多溃裂,中枢已失是非明。

德佑十四年,大同卫外城角楼。岳峰捂着断指的伤处,血从布巾渗出,在砖地上积成小小的红洼。镇刑司缇骑李谟带着二十名缇骑立在他面前,玄色蟒纹缇骑服在烈日下泛着冷光,腰间的绣春刀比北元的弯刀更让人心寒。

"岳指挥," 李谟展开一卷黄纸,声音平直如铁,"奉司礼监密旨,陛下以你 ' 久战疲钝,恐误军机 ',特命本官暂掌大同卫军政。这是勘合,你且验看。"

岳峰的目光扫过勘合上的朱印 —— 那是镇刑司的印,而非五军都督府的调兵印。按军制,边卫换帅需都督府、兵部双印,镇刑司印只能用于监察文书。他冷笑一声:"李缇骑,你这勘合不合规制。大同卫是国之藩篱,岂是镇刑司能随意插手的?"

李谟身后的缇骑张弩上弦,箭镞直指岳峰。李谟慢条斯理地将勘合收回袖中:"岳指挥是要抗旨?前日玄夜卫密报,说你与宣府卫谢渊书信往来,言及 ' 内患不除,边事难兴 '—— 这话,是想指斥陛下吗?"

岳峰猛地抬头,眼中血丝迸裂:"我与谢大人论的是粮道被阻,何时有半句怨怼陛下?你这是栽赃!"

"是不是栽赃,本官说了不算。" 李谟踱到箭窗旁,望着城外北元的营帐,"但现在,本官说的话,就是军法。从今日起,各营调遣、城防布置,全听本官号令。你若安分,还能留条性命;若再聒噪,这城角楼就是你的葬身地。"

岳峰的亲卫百户周显按刀上前:"李谟!你一个缇骑,敢擅掌兵权?我等只认岳指挥的将令!"

"放肆!" 李谟转身,绣春刀出鞘,刀光映在他眼底,"周显,你上月私分阵亡士卒粮饷,本官这里有账。再敢多言,先斩了你这 ' 通敌 ' 的罪证!"

周显脸色骤变 —— 他确曾为让伤兵活命,分了些陈粮,却被缇骑当作把柄。岳峰按住他的肩,缓缓道:"李谟,你想做什么?"

当日午后,大同卫中军帐。各千户、百户齐聚,帐内弥漫着汗臭与不安。李谟坐在原本属于岳峰的帅位上,面前摊着城防图,手指在图上的 "西城门" 处重重一点。

"诸位将官," 李谟的声音透过帐外的蝉鸣传进来,"北元夜狼部主力在西,我军兵力不足,当弃外城,退保内城。再调三千精兵,驰援宣府卫 —— 宣府若失,大同孤悬无益。"

帐下一片哗然。千户赵勇出列:"李缇骑!西城门是敌军主攻方向,弃外城等于自断臂膀!再说宣府卫有谢大人镇守,根本无需我军驰援 —— 这是要我们弃城逃跑吗?"

李谟瞥了眼站在帐角的岳峰,见他沉默不语,便冷笑:"赵千户是质疑本官的军令?岳指挥已被停职,你想步他后尘?"

另一名千户孙诚拱手:"李缇骑,按《边镇守御条例》,弃城需兵部与都督府文书,擅自弃守者斩。你这道令,有兵部批文吗?"

"批文?" 李谟从袖中掏出另一张纸,"兵部侍郎张敬的手令在此,言 ' 大同可暂弃,保宣府为要 '。怎么,你们连兵部的令都敢抗?"

岳峰终于开口:"那张侍郎的手令,是调兵令还是弃城令?若只是调兵,三千人可派;若要弃外城,便是违制。李缇骑,你敢将手令给诸位将官传看吗?"

李谟将手令攥紧,厉声道:"岳峰!你还敢多嘴?来人,将岳峰押下去,禁足在东偏帐,无本官命令不得出!"

缇骑上前拖拽岳峰,他挣扎着回头:"诸位兄弟!大同卫守了三代人,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 别信这奸佞的鬼话!"

帐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缇骑的影子,像一道道枷锁。孙诚望着岳峰被押走的背影,喉结滚动了一下 —— 他知道,李谟的手令定有问题,张敬是李德全的人,这分明是内官与兵部勾结,要借北元之手除掉岳峰。可他摸了摸腰间的兵符,终究没敢再说一个字。

宣府卫,谢渊的书房。烛火在案上跳动,映着大同卫送来的密信 —— 是周显托死士送来的,信上只有八个字:"缇骑夺帅,将弃城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捏着信纸的手微微颤抖。他与岳峰共事五年,深知其为人,断不会通敌;而李谟是李德全的心腹,去年曾在宣府卫勒索商户,被他参过一本,从此结下梁子。"弃大同保宣府",看似为宣府着想,实则是要借放弃大同的罪名,将他与岳峰一同扳倒。

"大人," 亲卫敲门而入,"玄夜卫的人来了,说有镇刑司的文书要您签收。"

谢渊皱眉:"玄夜卫?他们怎么会替镇刑司送文书?"

来人是玄夜卫百户王瑾,捧着一卷文书,脸上堆着假笑:"谢大人,这是李谟缇骑从大同卫发来的,说大同卫兵力不足,请宣府卫即刻调五千人驰援,还说... 还说您若不发,便是 ' 坐视大同沦陷 '。"

谢渊接过文书,见落款是 "镇刑司暂掌大同军政李谟",盖的仍是镇刑司印。他冷笑:"王百户,你是玄夜卫,该懂军制。李谟一个缇骑,凭什么调宣府卫的兵?这文书,我不能收。"

王瑾收起笑容:"谢大人,何必较真?李缇骑背后是谁,您该清楚。前日司礼监李德全公公还问起您,说您 ' 在宣府太独,恐非好事 '。"

这话戳中了谢渊的痛处。他知道李德全与徐文良勾结,把持朝政,可他身为边将,无权干涉中枢。但大同卫若失,宣府卫便是下一个目标,北元的铁骑会直逼京师。

"调兵可以," 谢渊缓缓道,"让李谟拿五军都督府的印来。否则,莫说五千人,一人一骑也别想从宣府卫带走。"

王瑾脸色变了变:"谢大人,您这是逼我们回禀陛下,说您 ' 抗命不遵 '?"

"我只是按军制办事。" 谢渊将文书推回去,"你回去告诉李谟,大同卫若真有急,我会亲自带亲兵驰援,但调兵需按规矩来。他若敢擅动大同城防,我这就上奏弹劾。"

大同卫西城门,六月廿五黎明。李谟站在城头,看着北元的先锋开始攻城,箭如飞蝗落在城下的空地上。他身后,三千精兵已列队,准备按 "弃大同保宣府" 的令,从东门撤离。

李缇骑," 孙诚气喘吁吁地跑上来,甲胄上沾着血,"西城墙快守不住了,赵千户请您速发援兵!"

李谟看了眼沙漏:"援兵?不是让你们弃外城吗?传令下去,半个时辰后,所有兵力撤回内城,外城的伤兵... 不必管了。"

"什么?" 孙诚如遭雷击,"外城还有三百多伤兵,都是跟着岳指挥打了十年仗的兄弟!怎么能不管?"

"管他们?" 李谟嗤笑,"留着也是浪费粮食。再说,他们不走,正好拖住北元,给我们撤往宣府争取时间。"

这时,周显带着十几名亲卫冲上来,个个目眦欲裂:"李谟!你这是借刀杀人!岳指挥让我们告诉你,你敢弃伤兵,我们就放火烧了粮库,谁也别想活着离开!"

李谟脸色一沉:"周显,你敢威胁本官?来人,拿下这伙 ' 通敌叛贼 '!"

缇骑与亲卫瞬间拔刀相向,城头上的守军见状,纷纷停下射箭,不知所措地看着这一幕。北元的攻城锤 "咚" 地撞在城门上,震得城头落土,也震碎了守军最后的士气。

孙诚突然跪倒在地:"李缇骑,求您发援兵吧!再拖下去,内城也守不住了!您要弃城,我们陪您弃,但不能丢下弟兄们啊!"

李谟踢开他的手:"一群蠢货!等去了宣府,本官保你们升官发财,还在乎这几个死人?" 他转身对缇骑队长道,"吹号,传令撤军!谁敢违抗,当场格杀!"

号角声在城头上响起,凄厉得像哭丧。西城门的守军听到号声,以为是收兵令,纷纷后退,北元的士兵趁机攀上城头,举起了弯刀。

大同卫内城。李谟看着缩在角落里的岳峰,嘴角噙着得意的笑。外城已失,三百伤兵尽数战死,内城也被攻破一角,全靠孙诚带着残兵死堵,才勉强撑到现在。

"岳指挥," 李谟晃着手里的酒壶,酒液溅在岳峰的囚服上,"现在信了吧?没有本官,你们守不住这城。昨夜我已派人去宣府报信,说大同卫 ' 力竭难守,拟向宣府转移 ',张侍郎回了信,说 ' 允'。"

岳峰抬起头,眼中没有泪,只有血:"李谟,你以为这样就能瞒天过海?谢渊不会放过你,朝廷里总有明眼人。"

"明眼人?" 李谟大笑,"岳峰啊岳峰,你到现在还不明白?李德全公公在宫里,徐尚书在兵部,我们要让谁是明眼人,谁就是;要让谁是瞎子,谁就只能是瞎子。你以为陛下真不知道?他巴不得我们替他除掉你这 ' 威望过甚 ' 的边将。"

这话像一把刀,刺穿了岳峰最后的侥幸。他想起德佑帝复位后,对边将的猜忌日深,石亨、徐有贞因 "夺门功" 得势,忠良多被排挤。或许,李谟说的是对的,自己不过是皇权博弈的牺牲品。

"报 ——" 一名缇骑冲进来,脸色惨白,"李缇骑,宣府卫谢渊带亲兵来了,就在城外,说要见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谟的笑容僵在脸上:"他来干什么?没让他调兵,他来做什么?"

"谢大人说," 缇骑咽了口唾沫,"他是来 ' 核查大同卫粮道 ' 的,还带了玄夜卫的人,说接到举报,有人 ' 借边患谋私 '。"

岳峰突然笑了,笑声嘶哑如破锣:"李谟,你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李谟猛地将酒壶砸在地上,碎片四溅:"慌什么!他谢渊不过是个边将,还能管到镇刑司头上?传我的令,紧闭城门,就说 ' 军情紧急,谢绝见客 '!"

大同卫城外,谢渊立马于吊桥前。身后是五百宣府卫亲兵,个个甲胄鲜明,玄夜卫百户王瑾跟在旁边,脸色不自然。

"王百户," 谢渊望着紧闭的城门,"李谟这是要拒见?"

王瑾干咳一声:"谢大人,李缇骑说... 说内城危急,实在没空。要不您先回宣府,等战事平息了再来?"

"平息?" 谢渊冷笑,"等他把大同卫卖了,自然就平息了。" 他翻身下马,走到城下,扬声道:"李谟!我知道你在里面!你擅自夺权、更改调令、弃守外城,桩桩件件都是死罪!现在开门,随我回京受审,或许还能留条全尸!"

城头上鸦雀无声,只有北元的喊杀声隐隐传来。谢渊从怀中掏出一卷文书,是他连夜写的弹劾状,盖着宣府卫的印:"我已将你的罪状上奏陛下,玄夜卫指挥使也收到了我的密报 —— 你以为李德全能保你一辈子?"

突然,城门 "吱呀" 一声开了道缝,孙诚从里面探出头,脸上满是血污:"谢大人!快进来!李谟要杀岳指挥灭口!"

谢渊一挥手,亲兵立刻拔刀护住他,王瑾想拦,被谢渊的亲卫按住。"王百户," 谢渊盯着他,"你是玄夜卫,是陛下的耳目,还是李德全的爪牙?自己选。"

王瑾脸色变了几变,最终垂首:"谢大人... 李谟确实不对劲,玄夜卫也收到过类似举报,只是... 只是没人敢查。"

谢渊不再理他,带着亲兵冲进城门。内城里一片混乱,缇骑与守军混在一起,分不清谁是友谁是敌。孙诚带着他往中军帐跑:"谢大人,岳指挥被关在帐里,李谟刚才让人拿了毒酒过去!"

中军帐内,李谟举着毒酒,逼向岳峰。岳峰坐在地上,背靠着柱子,冷冷地看着他:"怎么,不敢用刀杀我?怕留下痕迹?"

"杀你这种叛贼,用毒酒已经抬举你了。" 李谟的手在抖,外面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等你死了,我就说你 ' 力竭自缢 ',谁也查不出破绽。"

"查不出?" 帐帘被猛地掀开,谢渊站在门口,阳光从他身后照进来,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李谟,你看我能不能查出破绽?"

李谟转身想跑,被谢渊的亲卫按住。毒酒摔在地上,发出刺鼻的气味。谢渊走到岳峰面前,扶起他:"岳兄,让你受苦了。"

岳峰摇摇头,目光落在李谟身上:"谢大人,他改的调令、兵部的手令、镇刑司的勘合,都在他帐里的暗格里,那是他和李德全、张敬勾结的证据。"

谢渊看向李谟,眼神如冰:"搜他的帐。"

亲卫很快从暗格里翻出一叠文书,其中有李德全写给李谟的密信,言 "大同之事,办妥后升你为镇刑司佥事";有张敬的手令,明确写着 "可弃大同,保宣府,事后由本部担责";还有一本账册,记着缇骑私分粮饷的明细。

李谟瘫在地上,面如死灰:"谢渊... 你不能动我,我是镇刑司的人,李德全公公不会放过你..."

"镇刑司?" 谢渊将文书收进怀里,"等这些东西送到陛下案前,别说镇刑司,就是司礼监,也护不住你。" 他对亲卫道,"把李谟和涉案的缇骑都捆了,严加看管。孙千户,传令下去,死守内城,我已让人回宣府搬救兵,三日之内必到!"

孙诚应声而去,帐外传来士兵的欢呼 —— 他们知道,大同卫有救了。

大同卫暂时解围。北元见援军将至,且大同卫守军死战不退,暂时撤到三十里外扎营。谢渊坐在临时搭建的帐里,与岳峰核对李谟的罪证,帐外传来王瑾的声音。

"谢大人,玄夜卫指挥使有信到。" 王瑾捧着一封信,神色复杂,"指挥使说... 说李德全在宫里动了手脚,陛下可能... 可能不会严惩李谟。"

谢渊拆开信,果然,信中说司礼监以 "边事要紧,不宜兴大狱" 为由,建议 "将李谟革职即可,勿牵连兵部"。他捏紧信纸,指节发白:"陛下这是要姑息养奸?

岳峰叹了口气:"谢大人,你在中枢待过,该知道李德全的分量。陛下复位,多亏了内官和石亨他们,现在自然要护着自己人。"

"可大同卫的弟兄不能白死!" 谢渊猛地起身,"三百伤兵,外城百姓,他们的命就这么不值钱?" 他走到案前,提笔疾书,"我要再写一封奏疏,把李谟的罪证附在后面,直接送通政司,绕开司礼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瑾犹豫道:"谢大人,这样会得罪李德全的。"

"我怕得罪他?" 谢渊冷笑,"我若怕,就不会来大同卫了。王百户,你是玄夜卫,该清楚 ' 监察 ' 二字的分量。这些罪证,你敢不敢和我一起署名,呈给陛下?"

王瑾看着帐外的残垣断壁,想起那些死在城头的士兵,终于咬牙:"谢大人敢,属下就敢!李德全他们能一手遮天,但遮不住天下人的眼睛!"

京城,通政司。谢渊的奏疏被递到司礼监,李德全看着奏疏上的血字 —— 那是岳峰的断指血书,附在罪证后面,顿时脸色铁青。

"废物!" 他将奏疏摔在徐文良面前,"李谟连这点事都办不好,还被谢渊抓住了把柄!现在怎么办?这奏疏要是到了陛下手里,我们都得完蛋!"

徐文良捡起奏疏,手在抖:"公公别急,我们可以说... 说谢渊和岳峰勾结,伪造证据陷害李谟。玄夜卫不是有王瑾署名吗?就说王瑾被谢渊胁迫了。"

"胁迫?" 李德全冷笑,"王瑾是玄夜卫百户,谢渊能胁迫他?陛下虽猜忌边将,却也信玄夜卫的人。现在唯一的办法,是把张敬推出去顶罪,说他 ' 擅发手令,与李谟无干 ',再给谢渊一点好处,让他不再追究。"

徐靖脸色发白:"推张敬出去?他知道我们太多事了..."

"知道太多,才该让他闭嘴。" 李德全眼中闪过狠厉,"就说张敬 ' 畏罪自缢 ',死无对证。至于谢渊,给他升个官,调回京城,离边镇远点。"

两人正密谋,小太监进来通报:"公公,徐大人,陛下在乾清宫召见,说要问大同卫的事。"

李德全与徐文良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慌乱。李德全定了定神:"走,见陛下。记住,咬死是张敬擅权,李谟只是 ' 失察 '。"

乾清宫。萧桓看着案上的两封奏疏 —— 一封是谢渊的,附满罪证;一封是李德全的,说张敬 "擅发手令,已畏罪自尽"。烛火在他脸上投下阴晴不定的光影。

"李德全," 萧桓的声音沙哑,"谢渊说李谟矫旨夺帅,你说张敬擅权,到底谁说的是真的?"

李德全跪在地上,额头抵着金砖:"陛下,谢渊与岳峰交好,自然帮着他说话。张敬已死,他的手令是真的,但李谟只是按令行事,算不上矫旨。再说,大同卫终究没丢,谢渊也立了功,不如... 不如就此结案,升谢渊为兵部侍郎,让他回京任职,也显陛下恩威。"

萧桓沉默良久,目光落在谢渊奏疏里的那句 "内官干政,缇骑掌兵,为祸更烈于北元"。他想起三年前复位时,石亨、徐有贞也是这样哄骗他,说 "清除奸佞,以固皇权",结果却是党同伐异,贪污**。

"传旨," 最终,他缓缓开口,"李谟革职流放,永不叙用。镇刑司印收回,今后不得再派缇骑监军。谢渊升兵部侍郎,即刻回京。大同卫防务,仍交岳峰掌管。"

李德全与徐文良暗暗松了口气,虽没完全如愿,但终究保住了核心利益。他们叩首:"陛下圣明。"

走出乾清宫时,阳光刺眼。李德全回头望了眼那座巍峨的宫殿,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 谢渊,你以为回京就能扳倒我们?这京城,比大同卫的城墙,要脏得多。

而此时的大同卫,谢渊正与岳峰告别。岳峰指着城墙上未干的血痕:"谢大人,这上面的血,你回京后,可别忘了。"

谢渊点头:"我不会忘。但你要记住,守好这城,等我回来。"

他翻身上马,身后是大同卫残破的城楼,身前是通往京城的漫漫长路。他知道,真正的仗,才刚刚开始。

片尾

谢渊回京后,并未立即清算李德全,只是默默收集内官与兵部勾结的证据。三年后,"夺门之变" 余党被清算,李德全、徐文良等人终被查处,镇刑司干政的先例被废除。大同卫的血痕渐渐淡去,但《大吴史》中 "德佑十四年,缇骑夺帅,几丧边镇" 的记载,如同一道伤疤,永远留在了史书里。

卷尾语

《大吴史?谢渊传》评:"大同卫之变,非独边镇之危,实乃中枢之病。当是时,内宦弄权,外臣结党,军制荡然,忠良受制。谢渊以一边将,抗缇骑之威,纠朝堂之弊,虽未能尽除奸佞,却已破其党羽,振其纲纪。故曰:边镇之固,不在城高,在中枢清明;将士之勇,不在甲坚,在上下同心。"

《吴伦汇编?政体考》载:"德佑朝之险,在于宦官与外臣相结,侵夺军权。幸有谢渊、岳峰之辈,以血肉之躯挡之,否则北元铁骑早已叩关。后世论者,谓 ' 大同卫一役,虽未大捷,却救大明于无形 ',信哉!"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