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539章 屠令已传三日夜,残兵犹抱一城寒

卷首语

《大吴史?北元列传》载:"夜狼部,元之遗裔也,世居漠北,性剽悍,善夜战。德佑十四年冬,其酋阿古拉悉大同卫困窘,集骑兵三万,号五万,围其城,发令曰 ' 破城屠三日,子女玉帛尽归诸部 '。"

《德佑实录》补记:"时大同卫守卒七千,存者不足四千,皆饥羸。镇刑司监军李谟掌粮道,匿粮不发,谓 ' 城破在即,徒费粟米 '。兵部侍郎张诚据其谰言入奏,谓 ' 边军虚报困状,欲邀功赏 '。帝初信之,敕岳峰 ' 固守待援,不得妄动 '。"

《边镇纪略》详载:"谢渊自宣府卫提兵赴援,途见大同卫溃卒,骨瘦如柴,怀中犹揣半块煮甲,泣曰 ' 李监军谓我等 ' 饥则力弱,不任战 ',故不发粮 '。渊怒,啮指出血,草奏言 ' 内臣误国,甚于外寇 ',星夜驰送京师。"

朔风卷地雪漫漫,胡马嘶空夜未阑。

屠令已传三日夜,残兵犹抱一城寒。

帐中酒肉催歌舞,城下骸骨枕丘峦。

谁念沙场征战苦,朱门只作等闲看。

羽书三奏皆沉滞,缇骑千言尽妄澜。

唯有孤臣持节往,血书直欲叩金銮。

大同卫城楼的角鼓声,已三日未闻。岳峰扶着垛口,指节抠进冻裂的砖缝里,看城外雪地上的马蹄印如繁星密布。北风卷着雪沫子打在脸上,似刀割一般,他却浑然不觉 —— 腹中的饥饿早已盖过了寒冷。

"将军,南瓮城又倒了两个兄弟。" 裨将张明喘着气跑上来,甲胄碰撞的声响里带着空洞的颤音。他怀里揣着半块冻硬的皮甲,是昨夜从炊房偷偷藏的,"炊房的锅都刮出火星了,再没粮,怕是撑不到明日。"

岳峰转头,见张明颧骨高耸,眼窝深陷,脖颈上的青筋像老树根般虬结。这孩子是永熙年间武举出身,随他守大同卫三年,原是个能拉开三石弓的壮汉,如今连走路都打晃。"李监军那边,还没松口?"

"松口?" 张明冷笑一声,往城下啐了口带血的唾沫,"他帐里今儿还杀了羊,酒香飘到西瓮城了。小的去求粮,被他亲随拦着,说 ' 监军爷说了,城破在即,给你们粮也是喂了北元 '。"

话音未落,城外突然响起一阵胡笳,声如狼嗥,此起彼伏。岳峰猛地站直,望向远处的北元大营 —— 雪地里突然竖起无数火把,如一条火龙蜿蜒蠕动,渐渐朝着城墙逼近。

"是夜狼部!" 张明声音发颤,"他们要总攻了!"

岳峰按住腰间的刀,刀柄的铜环已被他摩挲得发亮。这把刀是元兴帝赐给其父的,如今传到他手上,刀鞘上的 "忠勇" 二字已被血污浸得发黑。"鸣锣,集兵!" 他吼道,声音因久未饱食而嘶哑,"告诉弟兄们,就算啃着皮甲,也得把这城守住!"

李谟正斜倚在铺着狐裘的榻上,看两个伶人弹琵琶。炭火烧得正旺,帐内暖如春,案上摆着熏肉、烧酒,还有从大同卫富户家抄来的蜜饯。

"监军爷,城外动静不小啊。" 亲随王庆端着酒壶,给李谟续上酒,"要不要叫岳将军来问问?"

李谟眼皮都没抬,夹起一块熏肉丢进嘴里,含糊道:"问什么?一群饿殍,能顶什么用?" 他呷了口酒,冷笑,"阿古拉要屠城,正好 —— 省得老子再费心思管这些兵痞。"

王庆凑近一步,压低声音:"可谢渊从宣府卫动身了,听说带了五千兵,这会儿怕是快到阳和口了。"

李谟手中的酒杯猛地一顿,酒液溅在狐裘上。"谢渊?" 他眉头拧起,"那酸儒来做什么?"

"说是 ' 奉旨援大同 ',可谁不知道他跟岳峰是旧识?" 王庆搓着手,"万一他查起粮道......"

"查?" 李谟把酒杯往案上一摔,瓷片四溅,"他查什么?粮册都在我手里,我说发了就是发了!张侍郎在朝中替我说话,谢渊一个巡抚,能奈我何?" 他站起身,踱了几步,"去,把那批藏在西仓的粮食再挪些到地窖,贴上 ' 军器库 ' 的封条。等城破了,这些粮正好做咱们的盘缠。"

王庆应声要走,帐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夹杂着兵器碰撞的声响。李谟脸色一变:"怎么回事?"

一个小校连滚带爬闯进来,跪地道:"监军爷,北元...... 北元攻上来了!他们...... 他们举着 ' 屠城 ' 的旗子!"

北元的骑兵如潮水般涌来,马蹄踏碎积雪,扬起漫天雪雾。最前排的骑兵举着云梯,嘶吼着冲向城墙,他们的甲胄上都系着红绸 —— 那是夜狼部 "屠城" 的记号。

岳峰挥刀砍翻一个爬上垛口的北元兵,刀身陷入对方骨缝,竟拔不出来。他顺势一脚踹开尸体,低头见自己的靴子早已磨破,脚趾冻得发紫。身后传来一阵咳嗽,是张明带着弓箭手射箭,箭簇稀疏,多半是因为饥饿而拉不开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将军!东南角快顶不住了!" 一个老兵嘶喊着,被流矢射中胸膛,倒在雪地里,手指还死死抠着城砖。

岳峰心头一紧,那是最薄弱的一段城墙,原是要派三百人守的,如今只剩五十个能站着的。他刚要下令调兵,却见李谟带着十几个缇骑从城下走过,一个个面色红润,与守城的残兵判若两人。

"李监军!" 岳峰吼道,"东南角告急,速发粮!给弟兄们一口吃的,才能守住!"

李谟仰头看了他一眼,嘴角撇出一丝冷笑:"岳将军,不是我不给粮,是粮实在不够。再说,这些兵饿成这样,发了粮也未必能战,何苦浪费?"

"你!" 岳峰气得浑身发抖,"城破之后,你以为北元会饶过你?"

"我自有脱身之计。" 李谟理了理锦袍,"倒是岳将军,若城破,怕是难辞其咎。" 说罢,带着缇骑扬长而去,靴底踩在雪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岳峰望着他的背影,突然抽出腰间的短刀,往自己手臂上划了一道口子。血珠渗出来,滴在雪地里,像一朵朵凄厉的花。"弟兄们!" 他举着流血的手臂,声音嘶哑却带着决绝,"李监军不发粮,咱们就用自己的血当粮!今日要么守住城,要么战死,绝不能让北元屠城!"

残兵们看着将军的血,又看了看城下密密麻麻的北元兵,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 "杀!",接着便是一片嘶哑的呐喊,如困兽之斗,震得城楼都在发颤。

谢渊勒住马,呵出一口白气,看前方官道上的积雪被马蹄踏成烂泥。他身上的甲胄结着薄冰,怀里揣着从溃卒口中录下的供词,纸页已被体温焐得发软。

"大人,前面就是阳和口了,过了这儿,再走三十里便是大同卫。" 亲卫陈武指着远处的隘口,那里的烽燧冒着黑烟 —— 那是大同卫仍在坚守的信号。

谢渊点点头,目光落在路边一具冻僵的尸体上。死者穿着破烂的军袄,怀里揣着半块煮得发黑的皮甲,手指蜷缩着,仿佛还在死死攥着什么。"把他埋了吧。" 他轻声道,声音里带着难以察觉的颤抖。

陈武应了一声,正要动手,却见尸体的衣襟里露出一角纸。他抽出来一看,是张粮票,上面盖着大同卫的印,日期是半个月前。"大人,这是......"

谢渊接过粮票,指尖抚过上面模糊的字迹。这是军户领粮的凭证,却被死者揣在怀里,显然是没能领到粮。"李谟说 ' 粮已发尽 '," 他冷笑一声,"这便是证据。"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几个玄夜卫骑着快马奔来,为首的是千户赵忠,腰间挂着镇刑司的令牌。"谢大人," 赵忠勒住马,皮笑肉不笑地说,"奉李监军令,特来迎候大人。只是大同卫战况紧急,李监军请大人暂驻阳和口,待局势稍缓再进城。"

谢渊看着他,目光如刀:"赵千户是镇刑司的人,还是李谟的人?"

赵忠脸色一僵:"大人说笑了,属下自然是奉旨行事。"

"奉旨?" 谢渊从怀中掏出那份血书奏疏,举到他面前,"本抚奉旨援大同,你敢拦我?"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转厉,"还是说,你想替李谟遮掩匿粮不发的罪证?"

赵忠额头冒汗,支吾道:"大人何出此言...... 李监军忠心为国,怎会匿粮?"

"忠心为国?" 谢渊指着路边的尸体,"那这些饿死的士兵,是怎么回事?他们怀里的粮票,又是怎么回事?" 他向前一步,逼近赵忠,"你若识相,就让开;否则,本抚以 ' 阻挠援军 ' 论处,先斩后奏!"

赵忠看着谢渊眼中的怒火,又看了看他身后整装待发的士兵,终于咬了咬牙,拨转马头:"大人请便。"

五(同日,大同卫监军帐)

李谟正对着地图踱步,帐外的厮杀声越来越近,连炭火盆里的火星都在跟着震颤。王庆匆匆跑进来,脸色惨白:"爷,谢渊闯过来了,赵千户拦不住他,已经快到城下了!"

"废物!" 李谟一脚踹翻案几,酒壶摔在地上,洇湿了铺在地上的狐裘,"张侍郎的信怎么还没到?不是说让他在朝中绊住谢渊吗?"

"听说谢渊发了血书," 王庆声音发颤,"宫里那边...... 怕是已经知道了。"

李谟浑身一震,瘫坐在榻上。他不怕岳峰,不怕北元,却怕谢渊 —— 那是个出了名的硬骨头,当年在宣府卫弹劾镇刑司千户贪腐,硬是顶着压力查到底,最后让那人伏了法。"不行,不能让他进城。" 他突然站起身,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去,把西仓的粮烧了,就说 ' 北元奸细纵火 ',绝不能让他找到证据!"

王庆犹豫道:"那...... 那守城的弟兄们......"

"顾不得那么多了!" 李谟吼道,"城破了,还有命在;被谢渊抓住把柄,咱们死无葬身之地!"

王庆咬咬牙,转身要走,却被李谟叫住:"等等,再去告诉岳峰,就说 ' 谢渊通敌,引北元来攻 ',让他带兵拦着谢渊。若是成了,我保他不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勒马立于护城河外,看城楼上的北元兵正用撞木撞击城门,门板发出 "咯吱" 的声响,仿佛随时会碎裂。守城的士兵用滚石、沸汤往下砸,却因力气不足,收效甚微。

"大人,城门快破了!" 陈武急道,"咱们冲进去吧!"

谢渊摇头,目光落在城头一个熟悉的身影上 —— 那是岳峰,正挥刀砍翻一个爬上垛口的北元兵,动作已明显迟缓。"岳将军还在守,咱们不能莽撞。" 他对身后的士兵喊道,"弓箭手,压制城头的北元兵!长枪手,列阵准备!"

就在这时,城门突然开了一条缝,张明带着十几个士兵冲出来,一个个面带焦急:"谢大人!快进去!城快破了!"

谢渊正要下令进城,却见城头上突然竖起一面旗 —— 那是镇刑司的黑旗,旗下站着的正是李谟。"岳峰!" 李谟的声音顺着风传下来,"谢渊通敌,引北元来攻,快拦住他!"

张明愣了一下,随即怒道:"监军胡说!谢大人是来援救我们的!"

城头上的岳峰也愣住了,他看着谢渊,又看看李谟,眼中满是困惑。饥饿和疲惫让他几乎站立不稳,脑子里一片混乱。

谢渊勒马向前,朗声道:"岳将军!李谟匿粮不发,害死了多少弟兄?如今又想污蔑本抚通敌,掩盖罪行!你若还有一丝良知,就该打开城门,让本抚进去查个水落石出!"

岳峰浑身一颤,想起那些饿死的弟兄,想起李谟帐中的酒香,再看看谢渊身后整装待发的援军,心中的天平终于倾斜。他猛地转身,挥刀砍断了吊桥的绳索:"放谢大人进来!"

谢渊登上城楼时,正撞见李谟要从垛口往下跳 —— 他想逃。陈武眼疾手快,一把将他按住,反剪了双臂。

"谢渊!你敢动我?" 李谟挣扎着,色厉内荏地喊道,"我是镇刑司监军,你无权审我!"

谢渊没理他,径直走到岳峰面前。岳峰羞愧地低下头:"谢大人,是我糊涂,差点误了大事。"

"眼下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谢渊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扫过城楼上的残兵,"张将军,清点人数,能战者尚有多少?"

张明哽咽道:"不足两千,都...... 都饿得快站不住了。"

谢渊点点头,对身后的士兵道:"把咱们带的粮草卸下来,先给弟兄们熬粥!" 他又看向被按住的李谟,"李监军,西仓的粮,还能烧吗?"

李谟脸色惨白,说不出话来。

谢渊不再理他,转身对岳峰道:"岳将军,你熟悉北元的战法,咱们分兵守御:你带五百人守东、南二门,我带一千人守西、北二门。等弟兄们吃了东西,力气恢复了,再组织反击。"

岳峰重重点头,眼中重新燃起了斗志。

就在这时,城外的北元兵又发起了猛攻,撞木一次次撞击城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谢渊走到垛口边,看阿古拉的大旗在远处的雪地里飘扬,冷冷道:"告诉阿古拉,想要屠城,先踏过本抚的尸体!"

天刚亮,北元的攻势就更猛了。阿古拉似乎知道大同卫已是强弩之末,亲自擂鼓督战,三万骑兵轮番冲击,城砖被撞得碎屑纷飞。

谢渊站在西城门楼上,指挥士兵用火箭射击北元的撞木。火箭划过雪空,留下一道道红色的轨迹,如流星般坠落。他身上的甲胄已被汗水浸湿,又冻成了冰,一动就发出 "咯吱" 的声响。

"大人,粥熬好了!" 陈武端着一碗热粥跑上来,递到他面前,"您喝一口暖暖身子吧。"

谢渊接过粥,却没喝,而是递给身边一个年轻的士兵。那士兵接过粥,狼吞虎咽地喝着,眼泪却掉了下来:"谢谢大人...... 俺爹娘要是知道俺还活着,一定很高兴......"

谢渊拍了拍他的肩膀,心中一阵酸楚。这些士兵,本该在家乡种田、娶妻、生子,却要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还要忍受饥饿和猜忌。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个玄夜卫骑着快马奔来,手里举着一卷黄绸:"圣旨到 —— 谢渊接旨!"

谢渊心中一紧,走到城下接旨。玄夜卫展开圣旨,尖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同卫围城,谢渊援救有功,着即暂代大同卫指挥使,节制兵马。镇刑司监军李谟匿粮不发,贻误军机,着即押解回京,交三法司严审。钦此。"

谢渊叩头领旨,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他站起身,对城楼上的士兵们喊道:"弟兄们!圣旨到了!李谟被革职查办了!朝廷的援军,不日就到!"

士兵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欢呼,声音震彻云霄。饥饿和疲惫仿佛都被这欢呼声驱散了,一个个挺直了腰杆,握紧了手中的兵器。

北元的攻势渐渐弱了。阿古拉见大同卫援军已到,而自己的骑兵连日攻城,伤亡惨重,终于下令撤兵。雪地里留下了无数尸体和兵器,像是一条凝固的血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站在城楼上,看着北元兵退去的方向,长长舒了一口气。岳峰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块干粮:"大人,吃点东西吧。"

谢渊接过干粮,却没吃,而是望着城下那些饿死的士兵,轻声道:"岳将军,你说,这些弟兄,他们守的是什么?"

岳峰沉默了片刻,道:"是这城,是这土地。"

"不止。" 谢渊摇摇头,"他们守的,是公道,是天理。"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沉重,"可这公道,这天理,有时候却要靠流血才能换来。"

岳峰点点头,眼中满是感慨。

就在这时,陈武匆匆跑上来,手里拿着一份供词:"大人,李谟招了。他说,张侍郎收了他五千两银子,答应在朝中替他遮掩。还有...... 还有兵部的几个官员,也都得了好处。"

谢渊接过供词,看了一眼,冷冷道:"把这些名字记下来,等战事平息,本抚要一一参奏。" 他抬起头,望向远方的京师,目光坚定,"这朝廷的积弊,也该好好治一治了。"

大同卫解围的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动。三法司会审李谟,查出他与张诚等人相互勾结、匿粮不发的罪证,一并问斩。朝廷下令厚葬大同卫阵亡将士,追赠官爵,其家眷由官府赡养。

谢渊留在大同卫,整顿防务,安抚百姓。他打开粮仓,赈济饥民,又上书朝廷,请求改革边军粮道,废除镇刑司监军制度,由边将直接掌粮。

德佑十五年春,谢渊奉旨回京。临行前,他来到大同卫的烈士陵园,那里新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所有阵亡将士的名字。他在碑前跪下,磕了三个头,轻声道:"弟兄们,你们守住的公道,我替你们带回京师了。"

春风吹过,石碑旁的柳枝抽出了新芽,像是在回应他的誓言。

片尾

城楼上,谢渊望着北方的雨,手里捏着李谟的供词。供词上写着,李谟曾对王庆说:"这世道,谁守规矩谁死。" 可那些在南瓮城饿死的士兵,到死都攥着兵器 —— 他们守的,不是规矩,是脚下的土地,是心中的公道。

远处的草原上,北元兵退去的痕迹已被新雪覆盖,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谢渊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被忘记。

卷尾语

《大吴史?谢渊传》赞曰:"当大同之困,内有奸佞弄权,外有强敌压境,可谓危矣。谢渊以一书生,提兵赴援,抗权贵,斩奸佞,终解围城之困。其所争者,非一城之存亡,乃朝廷之纪纲;所守者,非一身之荣辱,乃三军之性命。"

《明伦汇编》评:"德佑十四年冬,大同卫之哭,非独饿声,乃国之痛也。谢渊起于寒微,知民间疾苦,故能犯颜直谏,为民请命。后其改革边政,兴利除弊,皆始于此。故曰:国家之安危,系于君子之进退;君子之进退,系于朝廷之明暗。"

《边镇备御录》终记:"大同卫解围后,谢渊奏请 ' 边军粮道归兵部直管,罢镇刑司监军 ',帝从之。自是,边军困窘之状稍缓,将士用命,北元不敢轻易南犯者十余年。"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