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98章 虎符分破夜沉沉,一诏惊传塞北心

卷首

《大吴史?军器志》载:" 神武帝定鼎天下之初,依《周官》铸兵符,以山阴赤铜为质,制为虎形,长三寸六分,高一寸八分。虎背错金篆书 ' 与尔为信,唯帝所命 ',左半符藏于内府尚宝监,右半符授边镇总兵,符脊刻榫卯齿痕,合之严丝合缝,谓 ' 虎符合,兵乃发 '。

至德佑三十三年春,匿名信构陷岳峰事起,帝萧桓夜召内阁、兵部、尚宝监大臣于文华殿。时岳峰所掌右半符正镇宁武关,左半符存内府,按制 ' 边警急时,总兵可持右符调本镇兵,三日内补奏 '。李嵩执奏曰:' 岳峰被疑未释,若擅调边军,恐生不测。' 谢渊抗辩:' 宁武关危在旦夕,废符制则边将束手,北元必乘虚而入!'

帝沉吟竟日,终下旨:' 收岳峰所掌右符之半齿,留其半以守关,余半暂存尚宝监。自今往后,凡调兵过千,需经兵部勘合、内府验符、御玺书三重核验,非帝亲书 ' 行' 字,虽半符合榫亦不得调发。' 诏下之日,边镇诸将皆惊 —— 自元兴帝北征以来,边将掌符调兵之权,未尝有此严苛限制也。

尚宝监主事记其事于《符玺档》,末注:' 是日雪霁,文华殿铜鹤炉香凝不散,帝抚虎符左半,指腹磨错金篆文至出血,叹曰:“朕非不信岳峰,奈肘腋之间,不得不防。”'"

虎符分破夜沉沉,一诏惊传塞北心。

紫宸烛影摇残案,烽燧霜声动远砧。

铜虎半归中禁库,铁衣空老朔风林。

谁将尺纸裁边信,误把忠肝作贰襟。

莫道君恩深似海,半枚铜印锁锋镡。

边尘未靖谋先沮,塞月长寒泪暗涔。

朝论已分朋党角,军声犹咽鼓鼙音。

何时重合双符契,再向云中驱敌禽。

文华殿的烛火在穿堂风中乱晃,烛芯爆出的火星溅在岳峰手背上,他却浑然不觉。那半枚虎符躺在他掌心,铜铸的虎首眼窝处,三道细痕像凝固的血 —— 永熙六年,岳忠在偏关用这符调兵驰援,北元骑兵已破外城,仓促间他用佩刀在眼窝刻下暗记,与内府左符对验时,刀刃的寒光映得监军太监不敢直视。此刻萧桓的圣旨余音还绕着梁枋,"暂收军前调兵半符,待宁武关事毕再议" 的字眼,混着殿外的风雪声,像冰锥扎进他心口,疼得他舌尖发麻。

"陛下!" 谢渊突然出列,朝服的玉带撞在牙牌上叮当作响,声震殿宇。他捧着《军卫法》的手因用力而指节发白,"神武帝定制:' 边将失符,如失城寨,斩立决 '。今岳将军未失寸土,未犯一罪,仅凭匿名信疑窦,便收其虎符 —— 他日北元叩关,谁还敢执符死战?" 他猛地转向李嵩,袍袖扫过案上的奏疏,"李大人总说 ' 防奸佞 ',可《军卫则例》载明 ' 收符需三法司会签 ',方才传旨的内监只持陛下口谕,连内阁印都没有,这才是真正的 ' 违制 ' 吧!"

李嵩的袍袖在案上扫过,带起的风掀动了匿名信的纸角。"谢御史少要搬弄法典!" 他声音陡然拔高,指节叩向殿中立柱,"去年大同卫假符案,不就是因边将私藏虎符所致?岳峰掌符二十年,宁武关的兵见符如见他本人,连玄夜卫的勘合都不认 —— 陛下收符,是防微杜渐,怎到你嘴里成了 ' 违制 '?" 他突然压低声音,像是说给萧桓听,"何况北元使者昨日还在驿馆打探 ' 岳将军的虎符样式 ',此时不收,更待何时?"

"李嵩你敢再说一遍!" 谢渊的牙牌在掌心攥出红痕,"大同卫假符案的工匠刘三,前年就在你府中做过铜活,镇刑司的卷宗上记着 ' 李府造办处领过铸铜砂 '!你说北元打探虎符,可风宪司查到,是你让镇刑司缇骑扮成北元人去驿馆问话 —— 要不要传那几个缇骑来对质?" 他步步紧逼,朝服的前襟几乎贴到李嵩鼻尖,"你怕的不是虎符落北元手里,是怕岳将军用这符调兵,查出你扣粮的真凭实据!"

萧桓猛地一拍御案,镇纸滑落在地。"够了!" 他的目光扫过争执的两人,最终落在岳峰身上,"虎符暂存内府,非朕亲批玺书,不得启用。岳峰,你且在会同馆待罪,待沈炼查清真伪,再作处置。"

岳峰望着内监捧着虎符转身的背影,铜面上的绿锈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像极了父亲岳忠战死时甲胄上的锈迹。永熙帝临终前,曾把这符放在他掌心,老皇帝的指腹摩挲着那三道刻痕,说 "岳家的符,刻的不是记号,是忠字"。如今符被收走,他觉得掌心空得发疼,像被生生剜去一块肉,连带着二十年来守过的关隘、战死的弟兄,都跟着这半枚铜符沉入无边的黑暗。

"岳将军。" 沈炼在殿外的雪地里等他,玄夜卫的披风上积了层薄雪,"方才风宪司的人截到李嵩给内府掌印太监王瑾的密信,说 ' 速将岳符与旧案假符比对,寻其私刻破绽 '。" 他从袖中掏出张拓片,上面是李嵩的笔迹,"王瑾是李嵩的同乡,去年冬还收了他送的紫檀木佛龛 —— 这符到了内府,怕是要被动手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岳峰的指节捏得发白,甲胄的铁片嵌进肉里,渗出血珠滴在雪地上,瞬间冻成暗红的冰粒。"我十七岁在独石口,父亲把符交给我,说 ' 调兵时要先看弟兄们的粮够不够 ';二十岁守阳和卫,身中七箭,死死攥着符不放,因为那是调援军的凭证。" 他突然抓住沈炼的手腕,力道大得像要捏碎对方的骨头,"帮我查王瑾昨夜的行踪,他定在虎符上做了手脚 —— 那三道刻痕,除了岳家人,没人知道刻痕深处还嵌着父亲的血。"

王瑾的值房里,龙涎香的烟缕缠着案上的左半符盘旋,香灰落在铜虎的耳尖,像点了滴墨。李福刚把锦盒放在案上,里面的羊脂玉镯在烛火下泛着暖光 —— 王瑾的干女儿明日出阁,这对镯子是按 "内府贡品" 的规制打造的,底款刻着 "德佑年制",实则是李嵩命人仿造的。

"公公," 李福的声音压得极低,指尖点向虎符的眼窝,"岳峰那半符的刻痕,您可瞧仔细了?" 王瑾捻着胡须笑,指腹在左符的对应位置轻轻一划,那里竟有道新刻的浅痕,与岳符的三道刻痕恰好错开。"放心," 他拿起锦盒里的玉镯,对着光瞧,"明日三法司验符,只说岳符与内府左符对不上,是他私刻的赝品 —— 到时候,这符不仅保不住他,还要了他的命。"

窗外的雪突然下大了,雪花打在窗纸上,像无数只手在叩门,急得像是要闯进这暖香氤氲的屋子,揭穿那半枚虎符背后的阴谋。而远在三百里外的宁武关,周毅正用冻裂的手抚摸着城墙上的箭孔,他不知道,京城里那枚能救弟兄们性命的虎符,此刻正被熏香与阴谋包裹,一步步走向被篡改的命运。

"李公公放心," 王瑾用银箸拨着符上的虎纹,"岳峰那半符就算拿在手里,没有咱家这左符,就是块废铜。昨儿陛下问起 ' 合符的规矩 ',咱家特意提了 ' 需有三位阁老联名保书 ',李大人只需在阁里打个招呼......"

话没说完,谢渊带着风宪司的人撞开了门,手里捧着《内府则例》:"王瑾!神武帝定的 ' 掌符太监不得私会外臣 ',你忘了?这玉镯,是李嵩给你的 ' 封口费 ' 吧!" 李福想往靴筒里塞账册,被谢渊一脚踹翻,册子散开,"正月十五,收李府纹银五十两" 的字迹赫然在目。

朝堂上的争论比昨日更烈。王瑾被押在殿中,却咬着牙不松口,只说玉镯是 "朋友所赠"。李嵩站在文官列,慢悠悠道:"谢御史仅凭一只镯子就定人罪?怕是想借内府之事,动摇陛下收符的圣断吧?"

"动摇圣断的是你!" 谢渊猛地扯开朝服前襟,露出里面贴身藏的《边镇急报》,"这是今早从宁武关发来的,周毅说 ' 北元增兵三万,关城将破 ',此刻岳将军若有虎符,可调大同卫五千骑驰援,你却在这里扣着符不放手 —— 是想让宁武关的弟兄都死光吗?"

李嵩脸色骤变,却强撑着道:"调兵需陛下旨意,岂是虎符能私用的?谢渊你咆哮朝堂,该当何罪!" 他转向萧桓,声音陡然拔高,"陛下,谢渊与岳峰结党,故意危言耸听,其心可诛!"

岳峰跪在地上,听着两人的争执,指甲深深掐进金砖缝里。他想起昨日去会同馆给周毅的儿子送棉衣,那孩子才十岁,抱着他的腿问 "爹爹什么时候回来"。此刻他终于明白,收走的不是半枚符,是宁武关数千条人命的指望。

"陛下," 岳峰突然开口,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臣愿将右符全交内府,只求陛下速发旨意,调大同卫之兵。臣可以留在京师,任由玄夜卫看管,若援兵不到,臣**以谢天下。"

萧桓望着他散乱的发髻,突然想起永熙帝的话:"岳家的人,从不会用兵权逼朕。" 他指尖在御案上敲了敲,案上的《军器志》翻开着,"合符调兵" 四个字被朱砂圈了又圈。

李嵩见萧桓犹豫,忙道:"陛下不可!大同卫总兵是陛下亲选的,岂能凭岳峰一言就调?万一他与周毅勾结,借援兵之名献关......"

"李嵩你闭嘴!" 谢渊气得浑身发抖,抓起案上的铜镇纸就想砸过去,被左右拦住,"你扣着粮饷,截着密信,现在又拦着援兵,到底安的什么心?去年你侄子在北境做买卖,与北元太师也先的人喝过酒,这事要不要让玄夜卫查查?"

李嵩的脸瞬间惨白,他侄子确实去过北境,这事他一直瞒着。萧桓的目光扫过他,突然道:"李德全,去内府取左符,让岳峰写下调兵文书,朕亲盖玉玺。"

岳峰在调兵文书上签字时,手抖得几乎握不住笔。虎符虽不在手,但有陛下的玉玺,总比坐以待毙强。他特意在文书末尾加了句 "援兵需带十日粮草",笔尖划破纸页,像在划开一道生路。

谢渊看着他写字,突然低声道:"方才风宪司查到,李嵩昨夜给大同卫总兵送了信,说 ' 无李府手令,不得出一兵一卒 '。" 岳峰的笔顿住,墨滴在 "粮" 字上晕开,像团化不开的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沈炼带着调兵文书往大同卫赶时,玄夜卫的马队在雪地里扬起白雾。他怀里揣着岳峰给的半枚符 —— 不是调兵的虎符,是岳家祖传的和璧碎玉,岳峰说 "若总兵不肯发兵,就把这个给他看,告诉他宁武关的弟兄还在等"。

行至半途,镇刑司的缇骑拦住了去路,为首的是李嵩的心腹张彪:"沈指挥使,李大人有令,调兵文书需先过镇刑司查验。" 沈炼拔刀出鞘,刀光映着雪:"陛下亲盖的玉玺,你也敢拦?" 两拨人在雪地对峙,马蹄踏碎的冰碴溅在文书上,洇出点点湿痕。

大同卫总兵府里,总兵赵谦捧着调兵文书,手指在 "岳峰" 二字上反复摩挲。他是岳峰的老部下,当年在阳和卫一起负过伤,可李嵩的信就压在文书下,说 "违令者斩"。窗外的风卷着雪,像宁武关传来的哭嚎。

"大人," 亲卫捧着和璧碎玉进来,"沈指挥使说,这是岳将军的信物,他在京师以性命担保,让咱们务必发兵。" 赵谦看着玉上的裂痕,突然想起那年岳峰替他挡箭,箭头穿透了胳膊,血滴在这玉上,染出永远洗不掉的红痕。

他猛地将李嵩的信撕得粉碎:"点五千骑兵,带足十日粮草,随我驰援宁武关!"

会同馆的窗棂上,冰花冻得愈发繁复,像极了宁武关城墙上交错的箭痕。岳峰指尖抚过窗纸,水汽在他掌心凝成小珠,顺着冰花的纹路蜿蜒而下,像道未干的血痕。他刚从通政司的驿卒口中听到消息 —— 大同卫的粮草昨夜已过阳和卫,带队的参将赵谦是他当年带出来的兵,据说出发前砸了李嵩门生的公案,吼着 "贻误军机者,老子先斩后奏"。

"将军。" 沈炼掀帘而入,风雪卷着他的袍角扑进来,在青砖地上积了薄薄一层。他解下玄夜卫的披风,抖落的雪沫子落在炭盆里,滋啦冒起白烟。"李嵩在文渊阁摔了茶杯,碎片割破了书吏的手。" 沈炼的声音裹着寒气,"他说赵谦是你旧部,这是 ' 矫诏调兵 ',要联合六部参你 ' 结党营私 '。"

岳峰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积着未干的泪,顺着脸颊滑进胡茬里。他从案上拿起那半枚暂还的虎符,铜面被体温焐得发暖,却暖不透虎首眼窝的旧痕 —— 那是永熙六年岳忠刻下的,当时偏关被围,父亲就是凭着这道暗记,连夜调大同卫兵解围。"结党营私..." 他摩挲着符上的绿锈,"当年赵谦还是个小兵,在独石口冻掉了半只耳朵,我把自己的狐裘给他裹了三夜。他现在调兵,是记着那点情分,还是记着关城上的弟兄,李嵩怎会懂?"

沈炼从怀里掏出块油纸包,里面是两个刚出炉的胡饼,还带着余温。"赵谦出发前,让亲卫给您带了句话 ——' 城在人在 '。" 他看着岳峰掰胡饼的手在抖,饼屑落在膝头,像撒了把碎雪,"风宪司的人说,李嵩的奏疏已经递到通政司,还附了份 ' 岳氏旧部名录 ',从百户到参将,列了足足三页。"

"让他参。" 岳峰把半块胡饼塞进嘴里,干得咽不下,抓起案上的冷茶灌了两口,"只要宁武关能守住,别说参我结党,就是说我通敌,又何妨?" 他喉结滚动,胡饼渣卡得喉咙生疼,"只是赵谦... 他这一闹,往后在军中立不住脚了。"

正说着,谢渊的脚步声从廊下传来,比往日急促许多。他掀帘时,风宪司的印袋在腰间撞得叮响,手里捧着的《兵符新制》抄本还带着墨香,边角被他攥得发皱。"成了!" 谢渊将抄本拍在案上,指腹点向其中一行,"陛下用朱笔批了 ' 依议 '—— 以后边镇调兵,除虎符外,必须加盖风宪司勘合,户部、兵部不得私扣!"

岳峰凑近去看,只见 "宁武关解围后,即还岳峰全符" 的字样被红笔圈了三道,墨迹透纸,几乎要将 "岳峰" 二字刻进纸里。谢渊喘着气,袍角沾着的雪化成水,在抄本边缘洇出浅痕:"李嵩在御前拍了桌子,说这是 ' 削夺中枢权柄 ',被陛下怼了回去 —— 陛下说,' 边军冻饿时,谁也没说分权 '。"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日头从云层里钻出来,透过冰花照进屋里,在地上映出碎金似的光斑。岳峰将抄本抚平,指尖触到纸页上未干的墨,忽然想起永熙帝教他读《孙子》时说的 "兵者,诡道也,然心不可诡"。他望着那半枚虎符,铜面上的绿锈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像极了朝堂上那些未说出口的猜忌。

"这符..." 岳峰的声音有些发哑,"就算全还回来,有些东西也回不来了。" 他指着地上的冰花影子,"你看这光,看着亮堂,其实都是碎的。就像朝堂上这道缝,现在看着补了,天暖了,指不定哪日就裂得更大。"

谢渊沉默片刻,从袖中掏出块桑皮纸,上面是风宪司刚画的宁武关舆图,周毅的残部被红笔圈在西墙,旁边注着 "余兵不足三千"。"先顾眼下吧。" 他将舆图推给岳峰,"赵谦的粮车再过两日就能到,只要撑过这关,总有补裂痕的法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沈炼突然起身,玄夜卫腰牌在阳光下闪过冷光:"我去给赵谦送勘合,顺便带些伤药 —— 周毅的人怕是熬不住了。" 他走到门口,又回头道,"将军,李嵩的党羽在会同馆外盯着呢,您... 多保重。"

岳峰没回头,只是将那半枚虎符贴在额头,冰凉的铜面压着滚烫的泪。他知道,沈炼说的 "保重",不只是防人暗算,更是劝他挺过这人心如冰的日子。窗外的冰花在日头下渐渐融化,水痕顺着窗棂往下淌,像谁在无声地哭。

片尾

《大吴史?岳峰传》续载:" 大同卫援兵至宁武关时,关城已破东北隅,周毅率残卒巷战,见援兵旗,大呼 ' 岳将军不负我 ',力竭而亡。赵谦遂以援兵复关,斩北元千骑,焚其粮草营。

帝闻关城得保,命还岳峰全符,然 ' 非旨不得调兵 ' 之制仍存。李嵩因私阻援兵,削太子太师衔,罚俸三年,其党羽张彪等论罪流放。

谢渊所拟《兵符新制》,后载入《德佑会典》,边镇调发之权,始归中枢与风宪司共掌,终德佑一朝,未再有无符调兵之事。"

卷尾

《大吴史?论》曰:" 兵符之制,本为防乱,非为疑忠。德佑三十三年收符之事,可见君权与将权之博弈。萧桓之犹豫,非不信岳峰,实畏权臣借兵权生乱;李嵩之构陷,非真疑岳峰通敌,乃欲夺边镇之权归己。

谢渊与李嵩之辩,看似朝堂口角,实则公理与私利之争。谢渊持《军卫法》斥奸佞,李嵩借 ' 防微杜渐 ' 掩私心,二人对骂于殿上,足见当时吏治之弊 —— 忠良需以血自证,奸佞可假公济私。

岳峰之可贵,在其知 ' 符可失而心不可失 ',愿舍兵权以换援兵,此非怯懦,乃识大体也。后世论者谓 ' 德佑朝有惊无险,赖三贤之力 ':岳峰之忠,谢渊之直,沈炼之勇,缺一不可。然兵符分合之间,已露 ' 君疑将则将疑君 ' 之兆,终为后世边患埋下伏笔 —— 此非一人之过,乃制度之弊也。"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