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89章 谁把金阶私语密,边关血渍已凝痕

卷首

《大吴史?京营志》载:"德佑三十二年二月,北元复围宁武关,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岳峰奏请调京营三万驰援。京营总兵官赵奎以 ' 未得手诏 ' 为由拒命,称 ' 京营掌拱卫,非边将可擅调 '。相持半月,关城几破,史谓 ' 此观望非独奎之过,实勋贵阴使,恐峰得京营权,彻查旧案 '。"

兵符空握叩营门,铁骑环城不肯奔。

谁把金阶私语密,边关血渍已凝痕。

二月初三,京师的雪刚敛了势头,铅灰色的云幕却仍压得低低的。五军都督府的朱漆大门上凝着层薄冰,两尊石狮被雪裹得只剩青黑的轮廓,颔下的璎珞垂珠冻成了冰串,风过时叮咚作响,倒像谁在低声啜泣。门前积雪半尺厚,被往来马蹄踩得瓷实,冰壳下的雪粒簌簌作响,稍一用力便会打滑。檐角的冰棱足有尺余长,如倒挂的水晶短剑,折射着灰蒙蒙的天光,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冷斑。

岳峰立在阶前,玄色披风上的雪沫正慢慢消融,在肩头洇出深色的痕。他双手捧着调兵勘合,指腹的厚茧在 "五军都督府印" 的朱红印记上反复碾过 —— 那方印泥是上好的朱砂混了珍珠粉,盖得端端正正,边缘的云纹清晰可辨,被他磨得泛起微光。勘合的桑皮纸带着户部特造的暗纹,透光看能瞧见 "德佑三十二年造" 的细字,首页兵部拟票的小楷笔笔严谨,"宁武关急调" 四字下还圈着三个朱点,是兵部尚书亲批的 "速" 字标记。

再往后翻,皇帝的朱批墨迹未干,"准" 字的最后一竖拖得极长,墨色浓得发黑,显是下笔时用力极沉。末页的都督府大印红得发亮,印泥边缘还粘着些许未扫净的金粉 —— 这是按《大吴军制》走的铁律程序,从初二卯时兵部拟票,到巳时御书房朱批,再到未时都督府用印,三个时辰流水般走完,红泥新鲜得能闻见朱砂的清苦气。

唯独留白处的 "京营总兵官画押" 一栏还是空的,素白的纸页在寒风中微微颤动,像一张等着裁决的脸。岳峰呵出一口白气,看着它迅速消散在冰棱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 他昨夜从宁武关策马疾驰,靴底的冰碴还没焐化,靴筒里的干草结着霜,此刻却只想把这叠纸按进赵奎眼里,让他瞧瞧这字字句句,哪一笔不是边关将士的催命符。

京营三大营的辕门紧闭如铁,守营的士兵甲胄鲜亮得晃眼,护心镜上雕刻的缠枝莲纹在残阳下流转着冷光,手里的长戟尖端凝结着冰碴。岳峰勒住马缰,坐骑不耐烦地刨着蹄子,雪沫飞溅,他望着营内飘扬的 "赵" 字大旗,旗角被风扯得猎猎作响,喉头发紧,声音因连日奔波而沙哑:"烦请通报赵总兵,宁武关急报,北元已破外城,箭楼塌了七座,需京营即刻驰援。"

守门校尉进去了足足半个时辰,营内隐约传来丝竹之声,才见赵奎披着紫花罩甲慢悠悠地出来,腰间玉带的镶金兽面在暮色里泛着油光,行走间叮当作响。"岳都督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 他拱手时,袍角扫过靴底的雪,留下一道浅痕,"只是京营调兵需陛下手诏,都督这勘合...... 虽手续齐全,终究少了份天威。"

"《军卫法》载明 ' 边军遇急,五军都督府勘合可暂调京营 '!" 岳峰猛地解开披风,露出里面用油布层层包裹的宁武关急报,布面还沾着些许暗红色的斑点,"昨日巳时,关城西北角楼陷落,周诚将军率三百人巷战,刀刀见血,至今生死未卜。赵总兵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城破,让弟兄们的血白流?"

赵奎的目光在勘合上溜了一圈,指尖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腰间的佩刀,刀鞘上镶嵌的宝石在昏暗中闪烁:"都督是五军都督府左都督,理当知晓规矩。京营掌京师拱卫,干系重大,前年边军哗变后,先帝特意立下 ' 无手诏不得擅动 ' 的铁律,碑石至今立在营中,谁敢轻犯?" 他忽然压低声音,气息拂过岳峰耳畔,带着一股浓重的酒气,"何况...... 李大人今早还来营中,品茶时随口提了句,陛下对宁武关的战事...... 存了些疑虑。"

岳峰回都督府时,府门前的石狮子已被雪埋了半截。谢渊已在偏厅等候,案上摊着京营的粮秣账册,墨迹间还沾着些许饭粒,显然是匆忙间从户部誊抄而来。"赵奎去年腊月娶了张懋的侄女," 谢渊用朱笔重重圈出账册上的 "月例银三百两",笔尖戳破了纸页,"这笔钱名义上是英国公府 ' 添妆 ',实则每月初一准时送到,已持续半年,账房先生的笔迹都没变过。"

烛火在黄铜烛台上明明灭灭,映出岳峰捏紧的拳头,指节泛白,青筋暴起。"我就说他怎敢如此抗命," 他想起赵奎袍角沾着的龙涎香 —— 那是李嵩最爱的南海贡品,一小盒便值边军半月饷,"李嵩、张懋这是怕京营落入我手,日后查起粮饷旧案,他们一个也跑不了,竟连边关弟兄的死活都不顾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正说着,玄夜卫校尉沈峰掀帘闯入,风雪跟着卷进来,吹得烛火险些熄灭,他手里举着一截鸽信,信纸边缘还带着齿痕:"镇刑司缇骑在永定门截获的,是赵奎的心腹小厮送往后府的,那小厮被抓时还想把信吞进肚子里。" 鸽信上只有八个字:"坚拒三日,自有圣谕。" 墨迹未干,带着些许晕染,与李嵩往日在奏折上的批文笔迹如出一辙,连那个习惯性的顿笔都分毫不差。

谢渊忽然冷笑,笑声里满是寒意:"他们算准了陛下耳根软,又爱惜名声。赵奎抗命越久,宁武关越危,陛下就越可能怀疑你 ' 借战事逼宫 ',到时候别说调兵,恐怕还要治你的罪,说你置京师安危于不顾。" 他将账册往前推了推,纸页发出沙沙声,"我查到赵奎私吞京营冬衣三千件,都是松江府产的细棉布,里子还絮着上等羊绒,全卖给了张懋的商队,这或许是个突破口。"

二月初五早朝,丹墀下的积雪被扫到两侧,堆成两堵雪墙,寒气直往人骨缝里钻。岳峰捧着鸽信与账册跪在冰凉的金砖上,膝盖很快就麻木了,他将证据高举过顶,手臂因用力而微微颤抖:"陛下,赵奎勾结勋贵,抗命不遵,致宁武关危在旦夕!" 声音穿透大殿的寂静,"京营冬衣被倒卖,士兵冻毙于岗哨的已有十七人,而赵奎却用赃银讨好勋贵,夜夜笙歌,此等将领何以掌京营?"

李嵩立刻出列,朝服的云纹在晨光中抖得厉害,腰间玉带撞击出急促的声响:"陛下,岳峰这是借题发挥!赵奎拒调兵,实为遵先帝铁律,不敢有丝毫僭越;至于冬衣,边关苦寒,损耗本就比京营多些,不过是正常现象。" 他转向萧桓,声音突然哽咽,眼眶泛红,"倒是岳峰,三番五次索要兵权,京营若真归了他,手握重兵,恐生变数啊!"

张懋紧跟着奏道,袍袖一拂,带出一阵风:"臣昨日午后还去京营巡查,见士兵操练勤勉,甲胄鲜明,器械精良,弓弩上的弦都是新换的牛筋,此皆赵总兵之功。若换了旁人,未必能将京营打理得如此妥当,京师安危堪忧啊。" 他偷瞥赵奎 —— 此刻这位总兵正跪在武将列首,额头抵着金砖,肩膀微微耸动,仿佛吓得不轻。

谢渊突然冲出文臣队列,动作急切得带倒了身后同僚的朝笏,他袖中甩出一卷账册,哗啦啦展开:"臣有赵奎与张懋商队的交易文书!" 上面不仅有赵奎的私章,还有商队管事的画押,墨迹浓淡相宜,"三千件冬衣按市价卖给英国公府,得银五千两,其中三成送进了镇刑司,李德全的账房有明确记录,一笔一笔,清清楚楚!"

萧桓捏着鸽信,指尖泛白,信纸被捏出深深的褶皱。他认得那笔迹,确是李嵩的,当年批改太子太傅的奏折时,李嵩就爱在句末点上那么一个浓墨点;但赵奎是永熙帝留下的旧部,从百户一步步做到总兵,素来恭顺,从未有过差池。"赵奎," 他忽然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你且说,为何拒调兵?"

赵奎抖着嗓子回话,声音细若蚊蝇,需侧耳才能听清:"臣... 臣实是怕京营一动,京师空虚,北元若分兵偷袭... 臣万死难辞其咎啊。" 他偷瞄李嵩,见对方微微点头,像是得了鼓励,又道,"何况宁武关尚有岳都督旧部,个个英勇善战,未必不能支撑些时日......"

二月初七,宁武关的告急文书第三次送到御前,信纸边缘磨损严重,显然是经过了重重传递,信末有周诚的血指印,红得发黑,几乎要穿透纸背:"士兵已食马革三日,外城全破,尸堆成山,臣率残部守内城,箭矢将尽,最多撑三日。" 岳峰捧着文书跪在文华殿外,雪花落在他的白发上,融化成水,顺着鬓角流下,像是在哭泣 —— 三日夜未眠,他鬓角竟添了霜色,眼角的皱纹也深了几分。

谢渊在偏殿找到萧桓时,皇帝正对着一幅《北征图》发呆,图上描绘着元兴帝萧珏北征的壮阔场景,笔触苍劲,皇帝的指尖在图上士兵的面容上轻轻划过。那是元兴帝萧珏亲征时的画作,上面题着 "兵贵神速,岂容迁延",字迹力透纸背。"陛下," 谢渊轻声道,生怕惊扰了皇帝,"京营左哨营指挥使是偏关旧部,他今早托人递来密报,赵奎昨夜召集各营千总在中军帐议事,下令 ' 凡岳峰调令,一概不接,违令者斩 '。"

萧桓突然起身,将图卷重重摔在案上,宣纸发出一声脆响,"传旨!" 他抓起朱笔,笔尖在调兵勘合上悬停片刻,终是落下,补写 "如朕亲临" 四字,墨色比原先的朱批深了几分,"让岳峰持此勘合,掌京营兵权三日,若三日内不能解围,朕... 朕再治他的罪!"

岳峰接旨时,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几乎要将那明黄的圣旨捏碎。他策马奔京营,马蹄踏在结冰的路面上,发出哒哒的脆响,却见赵奎率副将们跪在辕门内,个个解了佩刀,刀身插在雪地里,刀柄朝上,像是在示威:"臣等不敢抗旨,但京营将士只认手诏,不认勘合补字,这是营中规矩,还请都督体谅。" 副将们跟着齐声高喊:"请陛下赐手诏!" 声音震得树上的积雪簌簌掉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风雪卷着喊声掠过营墙,带着刺骨的寒意。岳峰望着那些甲胄光鲜的士兵,他们眼神闪烁,不敢与他对视,忽然明白 —— 他们不是不认勘合,是不认他这个从边关来的将领。李嵩和张懋早已把 "岳峰要夺京营" 的流言传遍军营,添油加醋,说得有鼻子有眼,这些拱卫京师、养尊处优的士兵,怎会信一个满身风霜、还背着 "通敌" 嫌疑的边将?

他勒转马头时,眼角的余光瞥见赵奎偷偷给副将使了个眼色,那副将袖口露出半枚英国公府的玉佩,碧绿的颜色在白雪映衬下格外扎眼。营内的刁斗声传来,一下下敲在心上,沉重而缓慢,像在数着宁武关剩下的时辰,每一声都让人心头发紧。

二月初九黎明,天边刚泛起一丝鱼肚白,宁武关内城的鼓声突然停了,那持续了数日的、鼓舞士气的鼓声戛然而止,仿佛被什么东西硬生生掐断。岳峰站在京营辕门外,靴子早已冻在雪地里,听见玄夜卫快马带来的消息,那名缇骑翻身下马时几乎栽倒,声音带着哭腔:"周将军战死了,身中七箭,内城破了一半......"

岳峰猛地拔出佩刀,刀鞘 "哐当" 一声砸在赵奎面前的雪地上,积雪四溅:"今日我岳峰抗旨也要调兵!宁武关的弟兄们在流血,我们不能在这儿等死!"

就在此时,谢渊捧着明黄手诏奔来,跑得气喘吁吁,袍角沾满泥浆,诏书上的墨汁还带着体温,显然是刚写就:"陛下昨夜亲书!整整写了三遍,才满意!" 赵奎见了手诏上鲜红的玉玺印记,那印记盖得端端正正,仿佛带着千钧之力,脸色瞬间惨白如纸,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

岳峰接过手诏,高高举起,阳光穿透云层,照在手诏上,金光耀眼,他转身对京营士兵喊道:"宁武关的弟兄在啃马革,你们的冬衣却在勋贵仓库里发霉!敢跟我去的,随我冲!为了边关的弟兄,为了大吴的河山!"

左哨营先动了,指挥使高举长枪,枪尖直指苍穹:"俺们是偏关旧部,跟着都督出生入死,信得过都督!跟他走!" 接着是右哨营,越来越多的士兵拔出刀,甲胄碰撞声震得积雪簌簌掉落,汇成一股洪流。赵奎瘫坐在雪地里,望着岳峰的背影,忽然明白 —— 他守住了勋贵的嘱托,却丢了军心,那些士兵的眼神里,是他从未见过的决绝。

三日后,岳峰解宁武关之围的消息传到京师,快马进城门时,马蹄声惊动了整条街的百姓。谢渊在风宪司翻到新账册,上面用小楷密密麻麻记着赵奎给李嵩的谢礼:"京营观望三日,得银万两,分与各副将若干。" 他望着窗外的阳光,那阳光明明很暖,却照不透那些藏在朱门后的阴影,心里一阵发冷。

片尾

《大吴史?京营志》续载:" 岳峰终得京营兵,三日解宁武围。然赵奎仅以 ' 延误军机 ' 贬戍宣府,李嵩、张懋未受波及,依旧在朝堂上呼风唤雨。京营将士私下议论 ' 宁守京师,不援边关 ',人心涣散,士气益衰。

德佑三十二年暮春,风宪司查得京营历年被截留粮饷达十万石,皆流入勋贵私库,账目清晰,证据确凿。谢渊固请彻查,萧桓以 ' 边事方平,不宜兴大狱 ' 为由搁置,只将京营调兵权收归兵部,五军都督府勘合自此形同虚设,成了一纸空文。"

卷尾

《大吴史?论》曰:" 京营观望,非赵奎一人之过也。勋贵假 ' 拱卫京师 ' 之名,行 ' 掣肘边军 ' 之实,将私利置于国家安危之上;赵奎恃 ' 无诏不调 ' 之律,成 ' 拥兵自重 ' 之私,罔顾边关将士生死;萧桓惑 ' 权臣干政 ' 之惧,失 ' 当机立断 ' 之明,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夫京营者,国之爪牙也。爪牙为私权所制,则边关之患必生;中枢为勋贵所扰,则将士之心必寒。岳峰虽得手诏,然三日之迟,足以丧千军之命,多少忠魂埋骨他乡;赵奎虽遭贬谪,而万两之贿,已显吏治之腐,贪腐之风难以遏制。

观此役,非北元之强难敌,实内患之烈难除。京营辕门的积雪终会消融,檐角的冰棱也会化作春水,但将士心头的寒意,却因这场观望,结成像宁武关城墙般厚重的冰 —— 待下次烽烟再起,谁还肯为这迟疑的朝廷,举起冻裂的刀?谁还愿为这腐朽的朝堂,洒下滚烫的血?"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