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86章 岂谓国库真无饷,只因私蠹已先餐

卷首

《大吴史?德佑朝兵志》 载:“大同卫告急,五军都督岳峰奏请调京营三万驰援,户部尚书李嵩以‘国库空虚’驳回,称‘京营需戍卫京师,南疆赈灾耗银过巨,无饷可调’。然风宪司查得,前岁边军粮饷被克扣十万两,宣府卫粮车短少逾千石,皆入私囊。史称‘此拒非仅因财绌,实显户部与勋贵勾结,以空账阻援兵,为德佑朝边军之最大困厄’。”

边尘急报叩金銮,戍卫还需铁甲寒。

岂谓国库真无饷,只因私蠹已先餐。

南疆赈款虚称耗,北境军粮暗里剜。

不是将军轻社稷,朝堂谁念守边难?

十月初八,岳峰的奏疏在寒风中送入紫宸殿。奏疏用桑皮纸书写,字迹力透纸背,开篇即言:“大同卫城破三十余处,周昂麾下能战者不足五千,恳请调京营三万驰援,蓟辽边军协防,五日可达左翼。” 奏疏后附京营兵力账册,标注 “京营现五万,戍卫留两万,可调三万”,墨迹旁还画着简易行军图,标注着云州峡谷的伏击风险。

玄夜卫缇骑将奏疏呈给萧桓时,御案上已堆着户部的 “南疆赈灾核销册”。萧桓展开奏疏,指尖划过 “五日可达” 四字,眉头微蹙 —— 京营是京师屏障,调兵需慎之又慎,他沉吟片刻,命内侍:“传户部、兵部、五军都督府至文华殿议。”

文华殿内,地龙烧得正旺,炭火气混着龙涎香在殿中弥漫,却驱不散空气中的紧绷寒意。殿角的铜鹤香炉青烟袅袅,映得梁柱上的盘龙浮雕忽明忽暗。岳峰身披明光铠,甲片上的霜花尚未消融,显然是刚从校场策马赶来,靴底沾着的尘土在金砖上留下淡淡的印记。他双手捧着奏疏,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目光扫过阶下的李嵩与王瑾 —— 两人皆着锦缎官袍,袖口绣着精致的云纹,正袖手而立,嘴角噙着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眼前的边关急报不过是件寻常文书。

“岳都督请调三万京营,可知京营是京师最后一道屏障?” 李嵩率先开口,手指捻着花白的胡须,目光却瞟向御座上的萧桓,语气带着几分刻意的提醒,“京营在册五万,其中两万需守皇城、巡九门,三万分驻通州、卢沟桥,若再抽三万驰援大同卫,京师空虚如纸糊,北元若分兵袭扰居庸关,谁能担此重责?” 他说着将南疆赈灾册重重推到案上,册页边缘的朱批 “准拨五十万两” 格外醒目,“况且上月南疆大水,陛下刚批了五十万两赈灾银,国库现银不足三十万,调三万兵需粮饷十五万、甲胄三千副,户部实在支应不起。”

岳峰上前一步,甲片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殿中格外刺耳:“李大人此言差矣!” 他展开袖中京营兵力账册,指尖点在 “老弱病残占三成” 的批注上,“京营五万实为虚数,其中老弱、炊事、杂役占三成,实能披甲作战者不足四万。留两万戍卫京师足矣,三万援兵走蓟辽古道,五日可达大同卫左翼,绝不会动摇根本!”

他话锋一转,目光陡然锐利如刀,直刺李嵩:“至于粮饷,” 岳峰从怀中掏出大同卫的塘报,麻纸因反复折叠泛着毛边,“周昂在塘报中写‘士兵日食冻麦饼,甲胄开裂露棉絮’,而去年查边军粮饷时,账册上明明有十万两‘无名损耗’,下官追问时,大人却说‘账目无误’—— 那些银子若未流入私囊,何至于今日连十五万援兵饷银都支应不起?”

“岳都督休要血口喷人!” 王瑾连忙上前一步,袍袖扫过案上的茶杯,茶水溅出些许,他却浑然不觉,“克扣军饷是德佑三十五年的旧案,当时已斩三名小吏结案,怎容你翻出来污蔑朝廷大员?” 他偷瞄李嵩,见对方微微颔首,底气顿时足了几分,又道:“南疆赈灾银是陛下亲批,户部有流水账可查,每一笔都清清楚楚,岂能与边饷混为一谈?况且京营调动需兵部勘合、户部拨粮、五军都督府点兵,流程繁琐,五日绝难齐备,届时援兵未到城先破,这个责任谁来负?”

“流程繁琐?” 岳峰冷笑一声,转身直面萧桓,甲胄上的冰碴在炭火映照下闪着寒光,“陛下可知宣府卫粮车每车短少五石?去年风宪司抽查时,押送官正是王侍郎的亲侄王奎,他以‘雪天路滑损耗’搪塞,实则将粮食偷偷运至张家口,卖给北元部落换战马!” 他猛地展开怀中的宣府卫旧账册,桑皮纸哗啦啦作响,“这是德佑三十五年的粮车记录,每车‘损耗’都记在王奎名下,累计短少三千石,按边军日食半石算,足够大同卫守半月!这些粮食若未被克扣,何至于今日无粮可调?”

账册上的墨迹历历在目,“王奎” 二字旁用红笔圈着标记,旁边小字注着 “每石换北元羊皮一张”。王瑾的脸色瞬间惨白如纸,手指不自觉地攥紧腰间的朝珠,珠子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他张了张嘴想辩解,喉咙却像被堵住一般发不出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嵩见状连忙打圆场,袍袖下的手却在微微颤抖:“旧案早已审结,岳都督何必揪着不放?” 他强作镇定地端起茶盏,却失手将盖子碰落在地,“国库空虚是实情,通州仓现存粮仅够京师三月之用,总不能让京师百姓与边军一起挨饿吧?”

就在此时,谢渊捧着账册从列中走出,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如敲金石:“陛下,户部称‘南疆赈灾耗银五十万’,然风宪司暗访发现,实际到灾民手中的不足三十万,余者被地方官以‘运输损耗’‘仓储费’名义克扣。” 他将一本钱庄账册呈上,纸页上的墨迹还带着油墨香,“这是德佑三十七年秋的‘李记钱庄’流水,有一笔匿名存款两万两,数额与南疆知府赵大人克扣的赈灾银分毫不差,而这家钱庄的东家,正是李大人的门生张启。”

李嵩的额头瞬间渗出冷汗,顺着鬓角滚落,浸湿了锦袍领口。他 “噗通” 一声跪地叩首,额头重重撞在金砖上:“陛下明鉴!谢渊与岳峰勾结,伪造账册诬陷老臣!他们是想借调兵之事扳倒户部,把持朝政啊!”

萧桓坐在龙椅上,指尖轻叩御案,檀木案面发出笃笃声响。他望着地上跪着的李嵩,又看看岳峰手中的塘报与谢渊呈的账册,眉头拧成一个疙瘩。殿外的寒风呼啸而过,卷起檐角的铁马叮当作响,殿内的群臣屏息凝神,连呼吸都放轻了 —— 这场关乎大同卫存亡的博弈,此刻正悬于帝王的一念之间。岳峰望着萧桓犹豫的眼神,心中陡然一沉,他分明看见李嵩与后排的英国公张懋交换了一个隐晦的眼神,那眼神里藏着的得意与笃定,像一根冰针刺进他的心里。

英国公张懋突然从勋贵列中走出,猩红的蟒袍在炭火光中泛着油光,身后十余名勋贵齐刷刷出列,靴底踏在金砖上发出整齐的闷响。“陛下,” 张懋微微躬身,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傲慢,“京营将士多是勋贵子弟,自幼长于京师,从未经边关风霜,调去大同卫凶多吉少,恐寒天下将士之心。” 他眼角余光扫过岳峰,意有所指地补充,“且岳都督与周昂是同科武举,私交甚笃,此次请兵未必公允,不如再查边报虚实,三日后再议不迟。”

“前岁岳峰查泰昌旧案,将英国公府牵连其中,” 后排的定国公附和道,“难保他不是借调兵报私仇!” 勋贵们纷纷点头附和,殿内顿时嘈杂起来,“国库空虚”“京营不可动” 的声音此起彼伏,像一张密网将岳峰的奏请牢牢罩住。

岳峰气得甲胄都在发抖,双手紧握成拳,指节泛白:“英国公此言何意?大同卫军民此刻正浴血奋战,城砖上的血迹未干,尔等却在此以‘私心’揣测忠良,良心何在?” 他上前一步,甲片碰撞声震得殿内寂静片刻,“边报上的‘城破在即’是周昂用性命换来的急报,岂是‘虚实待查’四字能搪塞的?”

张懋冷笑一声,袍袖一甩:“都督只需管好边关军务,国库支应、京营调度自有户部、兵部操心,何必越俎代庖?” 他微微抬下巴,目光扫过阶下的勋贵,那眼神里的笃定像一根针,刺得岳峰心口发闷。

萧桓坐在龙椅上,望着殿中争执的群臣,眉头拧成一个深结。御案左侧堆着大同卫的塘报,“城破在即” 的朱批触目惊心;右侧是户部的国库账册,“现银仅存二十五万” 的墨迹冰冷刺眼。他知岳峰忠勇,周昂决不会虚报军情;也信谢渊查案严谨,粮饷必有猫腻。可张懋身后的勋贵们掌控京营半数兵力,若强行调兵,恐引发朝堂动荡。萧桓揉着发胀的眉心,声音透着疲惫:“调兵之事,需再查国库明细,三日后再议。”

“陛下!” 岳峰急得往前半步,膝盖几乎触到金砖,“三日!大同卫撑不过三日!周昂在塘报里说‘城破之日臣必殉国’,难道要眼睁睁看着他们战死?” 萧桓却摆了摆手,龙椅转动的木轴声在殿中回荡:“朕意已决,退朝。”

岳峰僵在原地,望着萧桓离去的背影,眼角余光瞥见李嵩与张懋交换了一个隐晦的眼神 —— 那眼神里藏着得意的笑,像北境的寒冰,瞬间冻透了他的四肢百骸。

退朝后,李嵩几乎是小跑着赶往英国公府。张懋的书房早已备下暖酒佳肴,鎏金酒壶在炭火上煨着,散发出醇厚的酒香。李嵩刚坐下就灌下一杯酒,酒液顺着嘴角流淌,浸湿了锦袍领口,他擦着汗道:“岳峰那厮咬住粮饷不放,今日竟翻出王奎的旧账,怕是查到些什么了。”

张懋把玩着玉酒杯,杯壁映出他阴鸷的脸:“怕什么?” 他冷笑一声,用银箸敲了敲案上的账册,“国库账册早让书吏做了手脚,南疆赈灾的二十万两亏空都记在‘不可抗损耗’里,他拿不出实证。岳峰不过是匹夫之勇,翻不了天。”

正说着,王瑾掀帘而入,脸色发白,手里捏着一封密信:“刚收到宣府的信,侄儿王奎说,岳峰的人在查粮车旧账,连‘每石换羊皮’的记录都翻出来了,要不要……” 他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声音压得极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张懋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将酒杯重重顿在案上:“蠢货!杀人只会留下把柄。” 他凑近两人,声音冷得像冰,“让王奎连夜躲进北元部落,找个可靠的牧民窝藏,把所有账册、书信全烧了,片纸不留。没了证据,岳峰就算猜到也无可奈何。” 三人举杯碰饮,酒液在杯中晃荡,映出他们贪婪而狰狞的嘴脸,炭火的红光落在他们脸上,像一层血色。

接下来的三日,成了与时间的赛跑。岳峰每日天不亮就捧着新到的塘报入宫,塘报上的字迹一日比一日潦草:“十月初九,冻毙士兵增至十人,箭矢不足万支,西城垣又塌三丈”“十月初十,周昂率亲卫死守西城,身中两箭仍未下城”“十月十一,北元用投石机攻城,粮仓被砸中一角,余粮不足五日”。每一个字都浸着血与泪,岳峰的指甲几乎要嵌进塘报里。

谢渊也没闲着,他带着缇骑追查王奎的踪迹,从宣府到张家口,沿途驿卒都说 “王千户带着粮车往草原去了”,还在王奎的住处搜出半封未烧完的信,上面 “与北元交易需谨慎” 的字迹依稀可见。可每当他将证据呈给萧桓,户部的回奏总是 “国库空虚,无可调之饷”,李嵩甚至捧着账簿哭诉:“通州仓只剩三万石粮,若调给大同卫,京师下月就无粮可发。” 兵部则称 “京营久未操练,需再训三日方能成行,否则恐误战事”。

十月十一傍晚,玄夜卫缇骑浑身是雪地赶回,跪在岳峰值房:“大人,王奎已逃入北元部落,宣府粮库的账册被一把火烧了,只在灰烬里找到这张残页。” 残页焦黑不全,却能看清 “每石换北元羊皮一张,月终与英国公府分账” 的字样,墨迹被火烤得发脆,一碰就掉渣。岳峰将残页拍在案上,望着窗外沉沉的暮色,大同卫的方向隐在风雪里,他仿佛能听见城破的呐喊 —— 三日之限已到,援兵仍无音讯。

十月十二早朝,萧桓坐在龙椅上,脸色凝重如霜。李嵩与张懋跪在阶下,仍是那套 “国库空虚”“京营不可动” 的说辞,张懋甚至带了几名京营将领哭诉:“士兵们畏寒,恐难适应边关风雪。” 最终,萧桓闭了闭眼,缓缓下旨:“京营暂不调动,着户部从通州仓拨粮五千石,兵部调蓟辽边军一万驰援,限十日内抵达大同卫。”

五千石粮仅够大同卫三日之需,一万蓟辽边军要走十日,远水救不了近火。旨意宣读时,岳峰站在殿中,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渗出血珠都浑然不觉。他望着李嵩、张懋、王瑾等人如释重负的表情 —— 他们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仿佛大同卫的危局与他们毫无关系。

退朝后,谢渊陪着岳峰站在丹墀下,雪花落在两人肩头,瞬间融成水珠。“他们不是怕国库空虚,” 谢渊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彻骨的寒意,“是怕援兵到了,周昂活着回来,与你联手查粮饷旧案,到时候英国公府、户部、兵部的龌龊事,怕是要连根拔起。”

岳峰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际,大同卫的方向被风雪吞没。他终于明白,这场看似因 “国库空虚” 而起的驳回,从来不是银钱的问题。那些藏在账册里的贪腐,那些盘根错节的勾结,那些用边军性命换来的私利,才是真正挡住援兵的高墙。寒风卷着雪花打在脸上,像无数根针,刺得他眼眶发酸 —— 边城的血,终究还是成了朝堂博弈的牺牲品。

片尾

《大吴史?德佑本纪》 载:“德佑三十七年冬十月,大同卫城破告急,岳峰奏调京营三万援兵,遭户部尚书李嵩、英国公张懋力拒。嵩以‘国库空虚’入奏,伪造南疆赈灾耗银五十万两账册,实则将二十万两私吞;懋串联勋贵,称‘京营子弟不可涉险’,暗恐旧案败露。帝萧桓虽察账册有伪,然惮于勋贵势大,终允其请。

大同卫因此迟得援兵十日,西城垣全毁,守将周昂身中七箭战死,军民殉国者逾五千,粮草军械尽焚于战火。史称‘此拒非仅因财绌,实显户部与勋贵勾结,以空账阻援、以私权害公,为德佑朝边军之最深创痕,边庭自此多怨声,京营与边军隔阂渐生’。”

卷尾

《大吴史?论》 曰:“首请受阻,非独财之困,实乃权之私积弊也。户部以‘空虚’为名,行贪墨之实,将赈灾银、边饷尽入私囊;勋贵以‘戍卫’为辞,护奸腐之利,视边军性命如草芥。岳峰之忠,披甲叩阙而难撼官官相护之网;周昂之勇,浴血守城而不敌朝堂算计之棋。

所谓‘拒援’,拒的不仅是三万甲兵、十五万粮饷,更是边军对庙堂的信任、百姓对社稷的期盼。国库之虚,非天之所降,乃人之所窃;援兵之迟,非路之遥远,乃心之幽暗。庙堂无公,则账册皆伪;边庭无援,则忠魂难安。此拒之后,边军‘粮饷难请、援兵难待’之叹日增,德佑朝后期边备废弛、民心离散,实始于此。”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