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77章 铁马曾惊边草动,金戈终护帝城斜

卷首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北元可汗脱脱不花因‘屡犯边墙皆为大吴边军所败,漠北遭雪灾,牲畜冻死十之六七,粮援断绝’,遣使者至大同卫请和,‘愿称臣纳贡,乞开互市,割北疆三堡为游牧地’。帝萧桓召集群臣议,‘主战者谓 “可乘胜追击”,主和者谓 “宜休养生息”’。风宪司谢渊奏‘和可许,割地不可许,宜立疆界碑明疆域,开互市通有无’。帝从其议,‘许互市通商,拒割地之请,命大同总兵周毅与北元使者会盟,立疆界碑于长城北十里’。史称‘此举既安边境,又通商贸,为德佑中兴之重要外交成果’。”

朔风卷雪暗尘沙,漠北穷途始请和。

铁马曾惊边草动,金戈终护帝城斜。

互市通欢忘旧怨,立碑划界定新家。

不是君王甘息战,江山稳固在民和。

大同卫的秋风卷着沙砾,打在新修的城墙上噼啪作响。边军斥候策马从北方疾驰而来,在城下翻身滚落,甲胄上还沾着未化的冰霜:“总兵大人!北元主力在狼居胥山被咱们击溃,可汗脱脱不花带着残部西逃,遣使求见!”

周毅站在城楼之上,望着北方天际线,那里曾是狼烟最盛的地方。他接过斥候呈上的北元使者令牌,令牌上刻着的狼图腾已有些磨损。“玄夜卫可有消息?” 他问道。缇骑校尉上前一步:“回大人,玄夜卫密探回报,北元这次是真撑不住了,漠北连降暴雪,牲畜冻死过半,部落里已经有人吃草根了,前几次犯边都是为了抢粮。”

三日后,北元使者阿古拉带着十名随从抵达大同卫。他穿着褪色的狐裘,脸上带着风霜刻痕,见到周毅时,虽强作镇定,眼神却难掩疲惫:“周总兵,我主可汗愿向大吴称臣,岁岁纳贡,只求陛下开恩,许我部在边境互市,再割北疆三堡之地让我部游牧,我主愿永世不犯边墙。”

周毅冷笑一声,指着城墙上新铸的火炮:“三堡之地是我大吴将士用命守下来的,岂能说割就割?互市之事,需奏请陛下定夺,你且在驿馆等候,不得擅自走动。” 说罢命玄夜卫 “护送” 使者入驿馆,实则严加看管 —— 前车之鉴不远,李穆通敌的教训让谁都不敢对北元使者掉以轻心。

北元求和的消息传入京师,太和殿的早朝立刻炸开了锅。英国公张懋拄着拐杖出列,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颤抖:“陛下!北元乃心腹大患,昔日元兴帝五征漠北才将其打退,如今我军新胜,正该乘胜追击,直捣漠北王庭,永绝后患!岂能答应求和?”

兵部侍郎附议,声音洪亮:“英国公所言极是!北元反复无常,今日求和,明日粮草充足又会来犯,割地互市只会助长其气焰!臣请陛下下令,让周毅总兵率边军北进,玄夜卫从旁策应,定能一举荡平北元!”

朝堂另一侧,户部尚书却忧心忡忡地摇头:“陛下,连年征战,国库已空。去年南疆平叛耗银五十万两,今年边军重编又花三十万,若再北征,需征民夫十万,粮草百万石,百姓恐难承受啊。” 他翻开账册,“北方诸省遭旱灾,流民已逾十万,再动兵戈,恐生民变。”

谢渊一直沉默地听着,见群臣争论不休,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以为,战与和需看时机。北元兵败粮绝,求和是真,但割地绝不可许 —— 疆土寸步不让,乃立国之本。至于互市,可许,但需‘官市为主,民市为辅’,派风宪官与玄夜卫共同监管,既通有无,又防奸细。”

萧桓指尖敲击着龙椅扶手,目光扫过群臣:“张懋,北征需多少粮草?户部尚书,赈灾需多少银子?谢渊,互市如何监管才能防奸细?” 三个问题直击要害,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就在朝议未定之时,玄夜卫指挥使沈炼收到大同卫密报:北元使者阿古拉在驿馆频繁与可疑人员接触,其中一人竟是前镇刑司旧吏,李穆的远房侄子李三。“大人,李三上月从流放地逃回,一直躲在大同卫,与阿古拉见面时,塞给他一个蜡丸。” 缇骑在密报中写道。

沈炼立刻带人潜入大同卫,在李三的住处搜出未送出的密信,上面用蒙文写着 “大吴主战派势大,可许以重利拉拢,若和谈不成,伺机烧军仓”。沈炼将密信快马送回京师,谢渊连夜入宫:“陛下,北元使者表面求和,实则勾结李穆余党,想趁机破坏军仓,挑起战端!”

萧桓看着密信上扭曲的字迹,眼中闪过一丝寒意:“这群狼崽子,果然没安好心。谢渊,你即刻赴大同卫,一是监督和谈,二是彻查李三党羽,务必揪出内鬼。” 他顿了顿,“告诉周毅,军仓加派守卫,玄夜卫缇骑换便衣巡查,别让他们得逞。”

谢渊抵达大同卫时,正赶上李三带着两个北元奸细试图潜入军仓。玄夜卫缇骑早有准备,将三人当场抓获,从李三怀中搜出军仓布防图 —— 竟是大同卫粮仓守将偷偷画给他的。“审!” 谢渊只说一个字,缇骑便将三人拖入刑房,不多时守将就全招了,供出 “受阿古拉白银五百两,答应配合烧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和谈正式开始,地点设在大同卫的风宪司分署。谢渊端坐主位,周毅陪坐,阿古拉对面而坐,身后站着北元的文臣武将。炭火盆里的火苗跳动,映着双方紧绷的脸。

“谢大人,我主已退让一步,不割三堡,只求在互市时多给些粮食,每匹战马换粮十石。” 阿古拉试图讨价还价,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谢渊淡淡一笑:“互市按市价,战马换粮五石,牛羊按等论价。至于粮食,可多给,但需用北元的皮毛、药材来换,一手交货,一手交粮。”

“那边境放牧呢?我部牧民冬天无草可吃,需到长城下越冬。” 北元武将按捺不住,拍着桌子站起。周毅立刻反驳:“长城以北十里为缓冲带,牧民不得越过,否则按奸细论处!去年你们就是借放牧之名,偷偷侦查我军布防!”

谈判陷入僵局,阿古拉借口更衣离席,却被玄夜卫缇骑拦住:“使者大人,驿馆有人送急信来,说您的随从在驿馆与人打斗,请您回去处理。” 阿古拉心知不妙,回到驿馆才发现,李三已被押走,自己与他接触的证据全在谢渊手中。

当晚,阿古拉主动求见谢渊,态度软了许多:“谢大人,我主愿接受互市条件,不再提放牧之事,只求陛下早日定议,我部牧民快饿死了。” 谢渊盯着他的眼睛:“只要你们真心求和,不再勾结内奸,大吴不会赶尽杀绝。但疆界必须分明,这是底线。”

谢渊将谈判进展与查获的密信呈给萧桓,建议:“陛下,北元已是强弩之末,求和是真心,但需立疆界碑明疆域,设互市监管司防奸细,再留周毅总兵守大同,可保边境十年无虞。若强行北征,恐陷入泥潭,得不偿失。”

张懋仍不甘心,跪在殿中:“陛下!妇人之仁会养虎为患!当年永熙帝就是对北元太宽容,才让他们卷土重来!” 谢渊反驳:“英国公此言差矣。永熙朝是军备废弛才让北元有机可乘,如今我军甲胄精良,军仓充足,边军战力回升,北元若敢再犯,正好一举歼灭。互市不是示弱,是让他们依赖我大吴粮食、布匹,断其犯边之心。”

萧桓沉思良久,终于拍板:“谢渊所言有理。传朕旨意:一,许北元互市,在大同、宣府设两市,由风宪司、户部、玄夜卫共同监管,每月开市五日,北元需用战马、皮毛、药材来换,严禁私换铁器、粮食;二,拒割地之请,命周毅在长城北十里立疆界碑,碑上刻‘大吴北境,至此为止’,派玄夜卫巡逻,越界者斩;三,北元需每年纳贡战马百匹、皮毛千张,方可保互市畅通。”

旨意一下,主战派虽有不满,却也无话可说 —— 皇帝既没示弱割地,又给了北元一条活路,更守住了疆土底线。

春暖之时,周毅率领边军与石匠在长城北十里处立碑。碑石选用大同卫最好的青石,高两丈,宽八尺,由谢渊亲自题写碑文:“德佑三十五年春,大吴与北元定盟,立此碑为界,北属元,南属吴,互不侵扰,永通互市。” 碑侧刻着风宪司、兵部、玄夜卫的官印,以示郑重。

立碑那日,阿古拉作为北元代表出席,看着碑上的字迹,脸色复杂。周毅握着他的手按在碑石上:“阿古拉使者,这碑是疆界,也是盟约,你我都要记住,和平来之不易。” 阿古拉点头:“周总兵放心,我主会遵守盟约。”

玄夜卫在碑旁筑了一座哨所,派驻十名缇骑,每日巡逻,记录越界情况。谢渊还制定《疆界巡查法》:“缇骑每三日报一次界碑情况,边军每五日巡查一次缓冲带,发现越界放牧者驱回,偷越奸细者格杀勿论。” 此法后来写入《大吴会典》,成为边境管理的铁律。

大同卫互市如期开市,北元牧民牵着战马、赶着牛羊而来,换取大吴的粮食、布匹、茶叶。市场由玄夜卫与边军共同守卫,入口处设检查站,严禁铁器、兵器带入。风宪司属官在市场内巡查,防止商贩哄抬物价、以次充好。

开市第一日,交易额就达千两白银。北元牧民捧着雪白的面粉,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大吴商贩收到上好的皮毛,也乐得合不拢嘴。周毅站在市场高处观望,对谢渊道:“没想到互市效果这么好,牧民有了粮食,自然不想打仗了。”

谢渊却指着市场角落:“你看那些眼神闪烁的,定是北元派来的奸细,在打探我军虚实。玄夜卫已盯上他们,只要不闹事,就让他们看 —— 让他们看看我大吴的富足,看看边军的精锐,断了他们的念想。”

就在互市顺利进行时,沈炼查到李三背后还有更大的鱼 —— 前镇刑司指挥使王显的儿子王魁。王显当年因贪腐案被谢渊弹劾下狱,病死狱中,王魁一直怀恨在心,从流放地逃回后,便勾结李穆余党与北元奸细,妄图借和谈之机制造混乱,颠覆谢渊主导的边军新政。

玄夜卫缇骑顺着李三的供词追查,发现王魁躲在大同卫城郊的一座破庙里,化名 “王秀才”,平日里以教私塾为掩护,实则与北元使者阿古拉的随从暗通款曲。缇骑在庙后墙根下挖出一个陶罐,里面藏着数十封密信,其中一封写着 “中秋夜趁互市人多,放火烧粮车,嫁祸北元,逼朝廷撕毁和议”,落款正是王魁的笔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更令人心惊的是,密信中还提到 “大同知府赵全已允相助,届时开放西城门,放死士入城”。沈炼立刻将消息报给谢渊,谢渊望着密信上 “赵全” 二字,眉头紧锁 —— 赵全是英国公张懋的门生,去年因 “治理蝗灾有功” 被提拔为大同知府,没想到竟暗中勾结叛党。

“赵全在大同根基不浅,直接抓人恐打草惊蛇。” 谢渊在风宪司分署踱步,烛火在他脸上投下阴影,“你先派人盯紧赵全的动向,尤其是他与王魁的往来,务必拿到确凿证据。中秋将至,互市是重中之重,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沈炼领命而去,缇骑们换上便衣,日夜蹲守在知府衙门与破庙之间。三日后,他们拍到赵全深夜微服出巡,在破庙外与王魁密谈,两人交头接耳的身影被月光映在墙上,缇骑用炭笔勾勒下来,成为铁证。更关键的是,缇骑截获了赵全写给王魁的纸条:“中秋夜三更,西城门守将是我亲信,可放行,粮车易燃物已备好。”

中秋前夜,谢渊与周毅在大同卫总兵府密议。周毅握着腰刀,指节泛白:“大人,要不要提前收网?赵全这厮竟敢通敌,留着是祸害!” 谢渊摇头,指尖点在地图上的西城门:“不可,他们的目标是烧粮车嫁祸北元,若提前动手,抓不到现行,赵全必会狡辩,还会打草惊蛇。咱们按兵不动,等他们动手时一网打尽,让朝野看看是谁在破坏和平。”

中秋夜,大同卫的互市仍在进行,灯火通明的市场里,北元牧民与大吴商贩讨价还价,一派热闹景象。西城门附近,王魁带着十余名死士,趁着夜色摸到粮车停放处,手中拿着浸了煤油的火把。赵全的亲信守将假装巡视,悄悄挪开了城门的插销。

就在死士点燃火把的瞬间,四周突然响起号角声,玄夜卫缇骑与边军从暗处杀出,箭镞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拿下!” 沈炼一声令下,缇骑们如猛虎下山,将王魁等人团团围住。王魁还想反抗,被缇骑一记闷棍打翻在地,火把滚落在地,被早有准备的士兵用沙土扑灭。

赵全在知府衙门听到动静,正想从后门逃跑,却被谢渊堵个正着。“赵知府,中秋夜不去赏月,跑什么?” 谢渊手中拿着他与王魁的密信,烛光在信纸上晃动,“勾结叛党、私放死士、意图烧毁军粮,这些罪名,你认不认?”

赵全脸色惨白如纸,双腿一软跪倒在地,语无伦次地辩解:“是王魁逼我的!他说若不从,就揭发我当年贪墨赈灾款的事…… 谢大人饶命,我是英国公的门生,您看在英国公的面子上……”

“英国公的面子?” 谢渊冷笑一声,“国法面前,没有私面。你贪墨赈灾款时,怎么不想想灾民的死活?勾结叛党时,怎么不想想边军的安危?” 他对缇骑道:“把赵全押入大牢,连同王魁、死士一并审讯,查清楚还有没有漏网之鱼。”

审讯持续了三日,王魁起初还想狡辩,直到缇骑呈上他与北元使者的密信、赵全的供词、以及从破庙搜出的 “颠覆边军新政计划书”,他才颓然认罪。供词中提到,英国公张懋虽未直接参与,但王魁曾通过张懋的门生传递消息,张懋对此 “知情却未阻止”,甚至默许门生 “暗中相助”。

沈炼将供词呈给谢渊时,见他正对着《大同卫吏治考》出神,案上的油灯已燃到灯芯。“大人,要不要将张懋牵连进来?” 沈炼低声问。谢渊沉默片刻,摇头道:“供词中只有‘知情未阻’,无实据证明他参与,若强行牵连,恐引发勋贵反弹,不利于朝局稳定。赵全与王魁罪证确凿,按律处置即可,张懋那边,陛下自有考量。”

三日后,大同卫的布告栏贴出判决结果:“王魁勾结北元、意图谋反,斩立决;赵全通敌纳贿、私放死士,革职抄家,流放三千里;涉案死士及同党二十余人,皆按律处斩。” 百姓围在布告栏前议论,见叛党落网,无不拍手称快,对风宪司与玄夜卫的信任又深了几分。

王魁党羽落网后,北元使者阿古拉彻底没了底气。他见大吴边军防备森严,吏治清明,再无空子可钻,只能老老实实接受和谈条件。谢渊趁热打铁,与周毅共同拟定《和议十款》,派人快马送往京师请萧桓御批。

《和议十款》中,除了之前议定的 “互市通商、拒割地、立疆界碑”,还新增了 “北元需遣质子入京师”“严禁北元部落越界放牧”“互市中若有纠纷,由大吴风宪司与北元使者共同裁决” 等条款,字字句句都透着 “平等互利,防患未然” 的原则。

萧桓在御书房批阅《和议十款》,见谢渊在 “质子款” 后批注:“质子非羞辱,乃立信之举,可派太学博士教其诗书礼仪,使其知大吴文明”,不由得点头称赞。他在款末朱批 “准”,并命 “礼部侍郎携玺书赴大同卫,与北元使者正式会盟”。

会盟之日选在冬至,大同卫的长城下搭起盟台,台上摆着牛羊祭品,《大吴律》与北元盟书并列。萧桓的玺书由礼部侍郎宣读,声音在寒风中传遍四方:“大吴与北元,以长城为界,永结和好,互市通商,若有背盟者,天下共击之!” 阿古拉代表北元可汗宣读盟书,承诺 “永不南侵,岁岁纳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盟誓完毕,周毅与阿古拉共同为疆界碑培土,玄夜卫缇骑将刻有双方盟誓的铜牌嵌入碑中,以示永久生效。谢渊站在盟台下,望着碑上 “大吴北境,至此为止” 的字迹,心中一片安宁 —— 这场和议,没有割地赔款的屈辱,只有平等互利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之道。

开春后,大同卫与宣府的互市愈发兴旺。北元的战马、皮毛源源不断运来,换取大吴的粮食、布匹、茶叶和农具;大吴的商贩也带着货物深入北元部落,互通有无。风宪司派去的监市官每日巡查,记录交易明细,确保 “无强买强卖,无走私铁器”,互市秩序井然。

疆界碑附近,玄夜卫缇骑与北元巡逻兵相遇时,不再剑拔弩张,有时还会隔着缓冲带喊话,互通天气情况。边军将士操练之余,会帮着牧民修补栅栏,牧民也会送给边军新鲜的牛羊肉,昔日的仇敌,渐渐成了守望相助的邻居。

消息传到京师,萧桓在朝会上嘉奖谢渊与周毅:“和议既成,边境安宁,互市兴旺,这都是你们的功劳。” 谢渊躬身道:“此非臣之功,乃陛下‘不贪土地、不恃武力’之仁,及边军将士‘守疆卫土’之力,百姓‘渴望太平’之心共同促成。”

张懋站在班中,看着谢渊被嘉奖,虽心中不甘,却也无话可说 —— 王魁案中他虽 “知情未阻”,但谢渊并未深究,算是留了余地;如今边境太平,互市岁入增五万两,朝野上下称颂,他若再反对,便是与民心为敌。

御花园的腊梅开得正盛,萧桓与谢渊并肩散步,寒风中带着花香。“你看,” 萧桓指着远处操练的禁军,“当年镇刑司乱政,李穆误国,谁能想到今日九边太平,北元求和?” 谢渊望着宫墙外的炊烟,轻声道:“民心向太平,国法护清明,天下自然安定。”

春风渐起,吹绿了长城内外,疆界碑在阳光下矗立,像一座无声的丰碑,见证着大吴与北元的和平盟约,也见证着德佑中兴的坚实脚步。互市的驼铃声、边军的操练声、百姓的欢笑声,在北方的天空下交织,谱成一曲 “江山稳固,民和年丰” 的乐章。

片尾

《大吴会典?外藩志》 载:“德佑三十五年和议后,‘大同、宣府互市岁交易额达二十万两,北元纳贡战马年均百五十匹,皮毛三千张’。疆界碑‘由风宪司与玄夜卫共同管护,每三年修缮一次,刻记越界事件,百年无大的边境冲突’。北元质子在京师太学就读,‘归部后多赞大吴文明,力主和好’。

《大吴史?外交志》 评:‘德佑和议之妙,在 “和而不软,立而不僵”。拒割地则疆土固,开互市则民心通,立碑划界则权责明。非有谢渊之谋、周毅之勇、萧桓之明,难成此局。’”

卷尾

《大吴史?德佑本纪》 论曰:“德佑一朝之对外,非仅恃武力,更恃制度与民心。北元求和,看似因兵败粮绝,实则因大吴‘吏治清则边防固,边防固则外患息’。初,朝议纷纭,主战主和各执一端,帝能纳谢渊‘和可许,割地不可许’之谏,显其审时度势之明;谢渊能查内奸、固边防、定互市之规,显其经世济民之智。

立疆界碑则疆域明,开互市则有无通,斩叛党则内患除,三者相济,方得‘边境无烽火,百姓无流离’之局。史称‘德佑中兴,内修吏治,外安四夷,其外交之策,至今为后世法’,诚哉斯言!盖治国之道,刚柔并济,文武相辅,方为长久之计,此德佑朝留给后世之宝贵遗产也。”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