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76章 莫道孤臣无退路,江山倚重有君王。

卷首

《大吴史?谢渊传》 载:“渊既整吏治、强边军、革新军备,功盖朝野,然‘以风宪司兼兵部事,权柄过重’,屡遭勋贵非议。渊遂上《辞功疏》三章,‘请罢都察院左都御史职,愿赴大同督建军仓,专司粮储’。帝萧桓‘览疏动容,谓 “朝局未稳,非卿镇之不可”,固留不许,加渊太子少保,赐 “忠勤报国” 金匾’。史称‘渊之辞,非避祸也,实欲避权臣之嫌;帝之留,非私恩也,乃知社稷之需’。”

功成不恋紫宸班,愿向边尘督米仓。

三疏辞荣明素志,九重留相固朝纲。

旧谗未息仍吹影,新誉方隆已避光。

莫道孤臣无退路,江山倚重有君王。

大同卫的军仓刚落成,谢渊踏着残雪巡查完最后一座粮囤,玄夜卫缇骑正在粮囤外钉上 “风宪司监” 的木牌,字迹在暮色中泛着冷光。他望着远处边军操练的校场,新甲胄在夕阳下闪着银光,心中一阵释然 —— 镇刑司整肃、军备革新、边军重编,这三件压在心头的大事总算落地,九边烽燧平安,百姓渐得安宁。

回到京师风宪司值房,案上堆着各地送来的贺表,称他 “再造边防,功比再造社稷”。可谢渊却彻夜难眠,烛光在他鬓角的白发上晃动,他想起李穆倒台时 “权大遭忌” 的教训,想起英国公张懋在朝堂上 “权臣掌兵必乱” 的谏言,更想起萧桓日渐深重的眼袋 —— 帝心难测,功高震主自古皆然,自己身兼风宪司与兵部职,确有 “权过重” 之嫌。

次日清晨,他铺开宣纸,写下《辞功疏》的开头:“臣渊蒙陛下圣恩,掌风宪、督军备,赖陛下威灵、将士用命,九边稍安。然臣年过花甲,精力渐衰,且风宪、兵部二职集于一身,恐招‘权臣’之议,愿乞骸骨,赴大同督建军仓,专司粮储,为边军守最后一道防线……” 笔尖悬在纸上,墨迹晕开一小团,像他此刻复杂的心绪 —— 既盼功成身退,又放不下未竟的吏治清明。

《辞功疏》送入御书房时,萧桓正在批阅边军捷报,见疏中 “权过重” 三字,指尖顿在纸上。他想起谢渊在镇刑司整肃时的铁面,在李穆案中的果决,在军备革新中的细致,心中五味杂陈 —— 这位老臣确实权倾朝野,但每一分权都用在实处,从未私用。

早朝时的太和殿庄严肃穆,檀香在梁柱间缭绕,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靴底踏在金砖上悄无声息。萧桓将谢渊的《辞功疏》放在龙案上,鎏金的镇纸压着疏角,声音在高敞的殿内回荡:“谢大人请辞都察院左都御史,愿赴大同督建军仓,众卿议议吧。”

话音未落,英国公张懋已撩袍出列,乌纱帽上的金饰在晨光中闪烁。他躬身时,眼角余光飞快扫过谢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陛下,谢大人辞功实乃明智之举!风宪司掌百官监察,兵部掌九边兵权,二权归一于一身,自古便是国之大忌。前有镇刑司权滥之鉴,今若让谢大人久掌二权,恐招非议动摇国本。臣以为可准其辞,请陛下另择贤能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既全谢大人美名,又安朝野之心。”

他话音刚落,吏部侍郎立刻出列附和,袍袖扫过砖地带起细微的尘土:“英国公所言极是!谢大人整吏治、强边军,功盖当世,已然名垂青史。如今功成名就,理当荣归休养,何必再操劳国务?臣举荐山东巡抚李贤接任,此人清廉有余,可承风宪之职。”

“不可!” 户部尚书往前一步,朝珠碰撞发出清脆声响,“陛下,九边重编刚过半年,军仓制度才立雏形,正是新旧交替的关口。去年大同卫贪腐案,涉案官员盘根错节,若非谢大人亲赴前线,带着风宪官逐账核查,又借玄夜卫缇骑锁拿要犯,怎能连根拔起?如今旧吏余党还在暗处窥伺,若谢大人此时离去,恐前功尽弃!”

朝堂顿时分为两派,赞同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声浪在殿内交织。有人说 “权臣当避”,有人言 “国需重臣”,连殿外的风声都似带着焦灼。谢渊始终躬身立于班中,乌纱帽的边缘压着鬓角的白发,面对或褒或贬的议论,他脸上不见丝毫波澜,只在争论稍歇时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如深潭:“臣非求荣归休养,实因年过花甲,精力确难兼管二职。风宪司掌监察需明察秋毫,兵部掌军备需细致入微,臣近来常感力不从心。赴大同督建军仓,专司粮储一事,于国可固边军根本,于己可避权臣之嫌,实乃两全之策。”

谢渊请辞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半日便飞出宫门,在京师的茶馆酒肆间传开。镇刑司旧吏王三缩在 “聚贤楼” 的角落,就着昏暗的油灯啜饮劣酒,对面坐着的是李穆的旧部赵五,两人袖口都沾着油腻的酒渍。“听见没?谢渊要滚去大同了!” 王三压低声音,唾沫星子溅在桌上的花生壳上,“咱们得加把火,让他再也回不来!”

赵五往窗外瞥了眼,见玄夜卫缇骑从楼下经过,慌忙低下头:“怎么加火?他如今圣眷正浓。” 王三冷笑一声,从怀里掏出几张皱纸:“我已写好帖子,就说他在大同军仓私藏三万两银子,还说他儿子在江南开绸缎庄,本钱都是克扣的边军粮款。再伪造封他与周毅的密信,说‘若辞功不成,便借军仓粮草起事’,塞给英国公府,保管能让他万劫不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三日后的清晨,张懋捧着那封伪造的密信跪在御书房,锦袍前襟被泪水打湿,苍老的脸颊上沟壑纵横:“陛下!臣昨夜收到玄夜卫旧人密报,这是谢渊与大同总兵周毅的私信!” 他双手颤抖着递上信纸,声音哽咽,“信中说‘辞功是缓兵之计,待掌控大同军仓,便以粮逼宫’,陛下,谢渊恐有反心啊!他辞功是假,借机掌控边军命脉是真!求陛下明察!”

萧桓接过信纸,指尖捻着泛黄的纸角 —— 纸张做旧的痕迹太过刻意,边缘的磨损处整齐得不像自然老化,墨迹在阳光下泛着新墨特有的油光,与前次伪造 “逼宫信” 的手法如出一辙。他不动声色地翻过信纸,背面竟还残留着未干透的朱砂印泥痕迹,显然是仓促伪造。

“张懋起来吧。” 萧桓将信纸放在案上,声音听不出喜怒,“此事关乎重大,需彻查。玄夜卫,即刻去查这封信的源头,若属实,朕绝不姑息;若有人构陷,也需严惩不贷。” 张懋眼中闪过一丝慌乱,却还是叩首道:“陛下圣明!”

不出三日,沈炼便带着调查结果入宫。玄夜卫缇骑在王三的住处搜出了未用完的做旧纸张和朱砂印泥,赵五也已招供是受张懋门生指使。沈炼将供词与物证呈给谢渊时,见他正对着军仓图纸凝神批注,烛火在疏朗的眉骨上投下阴影。

“大人,王三、赵五已拿下,供出是张懋的门生主使。” 沈炼低声道,“需不需要将张懋一并参奏?” 谢渊放下狼毫,笔尖的墨滴落在 “军仓防潮设计” 的字样旁,他淡淡摇头:“查清楚即可,不必牵连太广。张懋不过是怕我留在中枢,断了他们复起的路。” 他望着纸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声音平静却带着力量,“臣请辞本是真心,流言如水上浮萍,根基不实,自会随波而散。咱们把军仓建好,把边军粮储守好,比什么辩解都有用。”

沈炼望着谢渊鬓边新增的白发,忽然明白这位老臣的底气 —— 功过自有公论,民心便是最硬的证据,又何须与宵小之辈缠斗?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案上的《军仓造价明细》上,每一笔都写得工工整整,透着磊落坦荡。

风宪司值房,烛火彻夜未熄。谢渊铺开洒金宣纸,狼毫蘸着浓墨,写下第二封《辞功疏》的开篇。案上堆着各地军报与吏治卷宗,边角已被反复翻阅磨得发毛,他却先从 “分权” 二字写起:“风宪司掌监察,当如明镜照奸;兵部掌兵权,当如利剑护边,二权若集于一身,镜易蒙尘,剑易生锈,非长治久安之策……”

写到接任人选时,他笔尖微顿,目光落在案角的《山东吏治考》上 —— 那是山东巡抚李贤的述职报告,字里行间透着 “审结积案三百余起,无一民怨” 的清明。他提笔写下:“都察院左都御史可任李贤,此人在山东‘拒请托、惩贪腐’,清廉刚正,可当监察之任。” 又翻出大同卫的捷报,周毅 “身先士卒斩敌首” 的批注映入眼帘,遂续道:“兵部尚书可任周毅,其久在边军,熟谙‘三实练兵法’,知将士冷暖,可掌兵权之重。”

最末,他附上一页《家产清单》,字迹比正文更显郑重:“京师宣南坊宅一所,乃祖上传下的三进小院;京郊田三十亩,租予军户耕种,岁入仅二十石;长子谢明在乡务农,次子谢亮在县学教书,皆未入仕。大同军仓账目现存风宪司档案库,可由玄夜卫缇骑、户部主事共同盘查,臣身无长物,唯有书籍千卷。” 写完搁笔,烛火在清单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像他坦荡无遮的心境 —— 功名利禄皆过眼,唯有清白留人间。

疏章送入御书房时,萧桓正对着暖阁里的炭火出神。展开清单看到 “长子务农,次子教书”,他忽然想起前年冬日,自己赐给谢渊的 “御制貂裘”“内帑银五千两”,后来玄夜卫密报,貂裘被谢渊改做了二十件棉甲送边军,银子全捐给了大同军属的 “抚孤堂”。指尖抚过 “身无长物” 四字,炭火的暖意从掌心漫到心口,萧桓提笔在疏上朱批,墨迹力透纸背:“卿之赤诚,朕已知之。然朝局未稳,镇刑司余党在暗处串联,勋贵中观望者十有三四,九边军仓刚立规制,非卿镇住中枢,恐旧弊复起。此疏不准。”

可谢渊并未止步。三日后,第三封《辞功疏》又送入宫,字迹比前两封更显恳切,墨迹中甚至带着几丝颤抖 —— 原是他彻夜伏案,旧疾复发。疏中写道:“臣非避事畏难,实因‘功高震主’之戒如鲠在喉。陛下信任臣,臣感佩涕零,然信任不可恃,人心易变,唯有制度可恃。若陛下不许臣赴大同,愿留风宪司一职,专司监察,辞兵部尚书事,以明‘分权制衡’之心……”

这封疏章在朝堂掀起更大波澜。早朝时,连一向支持他的户部尚书都忍不住在退朝后追上他,朝珠在袖中轻轻晃动:“大人何必如此执拗?陛下正倚重您,九边、中枢都离不得,此时辞兵部,岂不遂了张懋等人的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站在太和殿的丹陛下,望着远处宫墙的积雪,晨光在他鬓角的白发上镀了层金边。他缓缓摇头,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尚书,陛下信任是私恩,律法分明是公器。私恩不可久恃,公器方能长久。风宪司掌监察,兵部掌兵权,本就该各司其职、相互监督,若由一人兼领,今日臣可凭公心行事,他日换了他人,未必能如此。分权不是避权,是为了让制度立得住,让朝局长得稳啊。”

寒风卷着碎雪掠过丹陛,吹动他的袍角,却吹不散他眼中的坚定。他知道,自己争的不是一官半职的去留,而是 “权力必须制衡” 的规矩,是能让吏治清明、边军稳固的长久之道。

萧桓在御书房召谢渊夜谈,烛火摇曳,映着两人鬓边的白发。“玄夜卫查了,那些谣言是张懋的人散布的。” 萧桓递过密报,“你真要走?” 谢渊躬身:“臣不是走,是换个地方效力。大同军仓是边军命脉,臣去督建,可保粮储无虞,也避了‘权臣’之嫌,一举两得。”

“你以为朕留你,是怕没人办事?” 萧桓叹了口气,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雪中的宫墙,“镇刑司废了,李穆清了,可勋贵的根子还在,他们盼着你倒,盼着旧制复起。你在,他们不敢动;你走了,谁镇得住?李贤虽廉,却少了几分雷霆手段;周毅虽勇,却不懂朝堂博弈。”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朕给你分权,风宪司掌监察,兵部另择尚书,但你要任‘太子少保’,领‘风宪总监’衔,随时参赞军务,这样既避了‘专权’之名,又能镇住局面,如何?” 谢渊望着萧桓眼中的信任,喉头哽咽,终是叩首:“臣…… 遵旨。”

虽未获准辞功,谢渊仍坚持赴大同督建军仓。他带着风宪司属官,在大同卫选址、画图、监工,事事亲力亲为。军仓按 “防潮、防火、防盗” 三标准建造,地基铺三层青砖,仓顶覆琉璃瓦,四周挖护城河,玄夜卫缇骑昼夜巡逻。

有粮官建议 “多建粮仓,虚报规模”,谢渊当即斥责:“军仓是保命仓,每一块砖都要实!虚报一尺,边军就可能少一口粮!” 他亲自验收砖石,用锤子敲打墙面,听声音辨虚实,不合格的当即返工。军属们见他寒冬腊月仍在工地巡查,送来热汤,谢渊接过却分给工匠:“他们更辛苦。”

消息传回京师,张懋在朝堂冷嘲:“谢大人放着中枢高官不做,跑去搬砖,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萧桓却在御案上写下 “务实” 二字,对近侍道:“这才是谢渊,不恋虚名,只办实事。”

张懋不甘心,唆使御史弹劾 “谢渊督建大同军仓,耗费银十万两,远超预算,恐有贪腐”。弹劾疏呈上时,谢渊恰好回京述职,他不慌不忙地呈上《军仓造价明细》,每一笔开支都有工匠、玄夜卫、地方官的三方签字,还附上 “琉璃瓦防雪压,较普通瓦贵三成,但可保十年不漏” 的说明。

“十万两中,三万两用于加固地基,防北疆冻土塌陷;两万两用于护城河,防土司奸细纵火。” 谢渊指着账册,“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可请户部、玄夜卫共同查验。” 户部尚书当场点头:“臣已核过账目,属实。” 萧桓将弹劾疏扔在地上:“无凭无据,诬陷重臣,该当何罪?” 御史吓得跪地认罪,张懋脸色铁青,再不敢多言。

秋收时节,大同军仓正式落成。仓房五十间,可储粮百万石,每间都有通风口、温度计,玄夜卫的 “粮储月报” 制度上墙,注明 “每月初五盘查,军民代表可旁听”。周毅率领边军将士前来参观,见粮仓坚固、粮堆饱满,激动得跪地:“有这样的军仓,弟兄们打仗再无后顾之忧!”

谢渊站在仓前,望着 “实仓固边” 的匾额,对周毅道:“军仓是死的,人是活的。要让士兵参与监仓,让军属监督粮饷,才能长久。” 他还制定《军仓互查法》:“大同、宣府、延绥军仓每季度互查,防地方官勾结作弊。” 此法后来写入《大吴军法》,沿用百年。

年终考核,谢渊再次请辞,萧桓却下旨:“加谢渊少傅衔,仍掌风宪司,兼领军仓监事。特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示优宠。” 旨意一下,朝野震动 —— 这是开国以来文臣少有的殊荣,既是对谢渊的肯定,也是对勋贵旧党的震慑。

张懋等人见萧桓如此信任谢渊,再不敢妄动,甚至主动配合风宪司查案。吏部按谢渊建议,推行 “官员异地轮岗制”,防止 “盘根错节”;户部清查 “勋贵占田”,将多占土地分给军属,民心大安。谢渊虽未完全辞功,却以 “分权不夺权,务实不务虚” 的智慧,化解了 “权臣之嫌”。

清明时节,谢渊再次赴大同巡查,见军仓粮满,边军操练正酣,烽燧炊烟准时升起,心中一片安宁。玄夜卫送来京师消息:“陛下将您的《辞功疏》与《军仓法》刻石立碑,立于太学,供百官效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站在长城上,望着南来的春风吹绿草原,想起萧桓的话 “江山倚重有君王”,忽然明白:真正的功,不是权位高低,而是能为江山留下制度,为百姓留下安宁。他对身边的缇骑道:“回奏陛下,臣愿留任,直到吏治清明、边军稳固,再无辞功之由。”

春风拂过,吹动他的袍角,远处的军仓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像一座永远矗立的丰碑,见证着一位老臣 “功成不居,务实报国” 的赤诚。

片尾

《大吴会典?风宪制》 载:“谢渊辞功,帝‘固留不许,加少傅衔,赐剑履上殿’,立‘风宪司、兵部、军仓分权制衡之制’,‘风宪掌监察,兵部掌调度,军仓掌储粮,互不相统,皆对帝负责’。大同军仓‘成于渊之手,储粮百万石,终德佑朝无亏空’,‘九边军粮充足,边患止息’。

《大吴史?职官志》 补记:‘渊之辞功,非消极避世,实乃 “以退为进”,既明君臣之分,又立制度之规,故 “帝信之愈深,朝局赖之愈稳”。’

卷尾

《大吴史?德佑本纪》 论曰:“德佑中兴,谢渊居功至伟,然其最难能可贵者,非整肃之威,非革新之力,而在‘功成不恋权,位高不忘本’。三疏辞功,显其‘避权臣之嫌’的清醒;赴边督仓,显其‘务实报国’的赤诚;分权制衡,显其‘立长久之制’的远见。

帝萧桓知其赤诚,故‘固留而不疑’;朝局赖其威望,故‘整肃而不乱’。二者相得,方有‘吏治清明、边军稳固’之局。史称‘渊之辞,成于帝之留;帝之留,成于渊之忠’,诚哉斯言!盖治国之道,不仅在能臣之贤,更在君臣之相知相信,此德佑中兴之根本也。”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