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72章 终看铁律清污吏,风宪重持照胆肝

卷首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镇刑司始设于元兴三年,初为‘察奸佞、护纲纪’,后渐掌‘缉捕、刑狱、监察百官’之权,至德佑朝‘缇骑四出,生杀予夺不由法司’,‘其属官多结党营私,罗织罪名构陷忠良’,‘民间呼为 “罗织司”,官吏皆侧目’。德佑三十年春,帝萧桓‘以镇刑司滥权枉法,民怨沸腾’,诏‘废镇刑司,其职并入玄夜卫’,命谢渊‘掌风宪兼军监察事,许 “先斩后奏”,专查镇刑司余党’。史称‘此举革百年积弊,开吏治清明之始’。”

缇骑曾惊朝野寒,罗织罪状案如山。

权倾朝野朋比固,怨积街巷敢怒难。

一疏惊天请裁弊,三朝沥血破连环。

终看铁律清污吏,风宪重持照胆肝。

一 德佑二十九年冬?镇刑司积弊显

镇刑司指挥使石彪的府邸夜夜灯火通明,缇骑进进出出,马蹄声踏碎街巷的寂静。德佑二十九年冬,大同卫粮荒案爆发,玄夜卫查得粮官与镇刑司千户勾结倒卖军粮,卷宗递到御前,却被镇刑司以 “玄夜卫越权” 驳回,只轻飘飘判了粮官 “杖二十”,千户竟 “无过”。

谢渊在都察院值房翻着旧案,烛火映着《镇刑司职掌》—— 上面明写 “监察百官需会同法司”,但近年镇刑司常以 “密案” 为由独行其是。他指尖点在 “德佑二十七年魏州知府被诬案” 上,该案镇刑司未交三法司会审,直接定罪流放,事后查明是知府弹劾镇刑司党羽遭报复。“缇骑持‘密旨’便可捕人,审案不公开,定罪不依律,这哪里是监察机构,分明是私刑衙门。” 谢渊对副手低语,案上的弹劾疏已改了七遍,每笔都透着沉重。

夜漏三刻,玄夜卫指挥使沈炼悄入值房,呈上密报:“镇刑司缇骑在京师设‘私狱’五处,关押‘疑似党羽’者逾百人,昨日有个小吏因撞见石彪与户部侍郎密谈,当晚就被冠‘通敌’罪抓了。” 谢渊捏紧密报,指节发白:“民怨已积到临界点,再不管,恐动摇国本。” 窗外传来镇刑司缇骑的呼喝声,两人对视一眼,都明白整肃镇刑司,已是箭在弦上。

正月十五早朝,太和殿香烟缭绕,文武百官按品级列班。萧桓望着阶下群臣,目光落在镇刑司指挥使石彪身上 —— 他玉带光鲜,神色倨傲,腰间佩刀竟比亲王仪仗还盛。谢渊出列,捧着弹劾疏躬身:“陛下,镇刑司近年滥权枉法,私设刑狱、构陷忠良、勾结贪腐,臣请裁撤镇刑司,将其职掌并入玄夜卫,设‘风宪兼军监察’专司督查。”

话音刚落,户部侍郎王显立刻出列反驳,他是石彪的姻亲,袍角微颤却强作镇定:“陛下三思!镇刑司掌‘缉奸佞’之权,若裁撤,恐奸邪无制。谢大人此举,莫不是怕镇刑司查他边军旧部?” 吏部尚书附议:“镇刑司设立百年,虽有小弊,却功大于过,轻言裁撤恐动摇国体。” 石彪上前一步,朗声道:“臣愿自请约束缇骑,但求保留镇刑司!若有滥权者,臣甘受连坐!”

殿内鸦雀无声,萧桓指尖叩着龙椅扶手,目光扫过谢渊 —— 他虽躬身,脊梁却挺得笔直,再看石彪,虽言辞恳切,眼底却藏着慌乱。“此事关乎国体,容后再议。” 萧桓终是未拍板,退朝时却对近侍低语:“让玄夜卫悄悄查镇刑司私狱,别惊动石彪。” 谢渊望着石彪与王显相视而笑的背影,心中清楚,官官相护的网,早已将镇刑司裹得密不透风。

玄夜卫缇骑乔装成杂役,潜入镇刑司设在南城的私狱。狱墙高丈余,墙角爬满枯藤,缇骑在砖缝里发现带血的衣料碎片,与去年 “失踪” 的御史周宗的衣料吻合。沈炼将碎片呈给谢渊,声音压得极低:“狱中关押者多是弹劾过镇刑司的官员、不肯同流合污的粮吏,每日都有‘病死’的,实则被缇骑秘密处决。”

谢渊攥紧碎片,指缝渗出血丝:“《大吴律?狱律》规定‘凡监禁需登记在册,死囚需三法司验尸’,他们竟视律法如无物。” 他连夜入宫,在萧桓书房外跪了两个时辰,直到晨露沾湿朝服。萧桓见他冻得发紫的嘴唇,接过私狱地图,指尖划过 “暗牢七间” 的标注,忽然问:“石彪是元兴帝旧部,镇刑司又是祖制,真要动?”

“陛下!” 谢渊抬头,眼中血丝密布,“祖制是护民的,不是害民的!元兴帝设镇刑司,是为‘防奸佞’,如今却成了‘养奸佞’的巢穴。若再纵容,百姓只会说‘陛下护奸佞、害忠良’!” 萧桓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想起德佑二十二年班师路上百姓的哭诉,终是长叹:“准你玄夜卫扩大调查范围,但需得铁证,不能让天下说朕容不下旧臣。”

石彪很快察觉玄夜卫的动作,他在镇刑司大堂召集党羽,烛火映着满墙的刑具,阴森可怖。“谢渊想扳倒咱们,没那么容易!” 他拍着案上的卷宗,“咱们手里有他边军旧部‘虚报战功’的‘证据’,还有他与萧栎(前成王)的‘密信’—— 虽是伪造的,但只要闹到御前,不愁他不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三日后,镇刑司弹劾谢渊 “结党营私、私通亲王” 的疏章堆满御案,王显在朝堂上声泪俱下:“臣有证据,谢渊与前成王萧栎往来密信七封,意图‘废长立幼’!” 石彪适时呈上 “密信”,墨迹刻意做旧,却瞒不过玄夜卫的笔迹鉴定。谢渊在殿上冷笑:“石大人这信写得真好,只是‘萧栎’二字的写法,是德佑二十八年才改的避讳,前年的信怎会用?”

群臣哗然,石彪脸色骤变,王显张口结舌。萧桓望着那封漏洞百出的假信,心中最后一丝犹豫也散了 —— 镇刑司为自保竟伪造证据,已无半分底线。他挥袖道:“此事交玄夜卫彻查,石彪、王显暂停职务,听候发落!” 退朝后,萧桓对谢渊道:“朕原怕动镇刑司会引发朝局动荡,如今看来,不动才是真动荡。”

玄夜卫在石彪府邸地窖搜出惊天秘密:一箱往来密信,记录着镇刑司与地方官的勾结 ——“每抓一个清官,地方官送银千两”“每压一桩贪腐案,分赃三成”。其中一封是石彪写给魏州知府的,明写 “周御史弹劾你贪腐,我已将他定罪流放,你需送粮万石酬谢”,与周宗案完全吻合。

谢渊将密信呈给萧桓,案上还摆着私狱幸存者的证词:“镇刑司用‘烙铁烫身’‘竹签钉指’逼供,不认就往伤口撒盐……” 萧桓看着证词上的血指印,又翻到密信里 “民怨算什么,有陛下旧恩在,谁能动咱们” 的狂言,气得将茶杯摔在地上:“这**佞!竟拿朕的旧恩当护身符!”

朝堂上,谢渊当众宣读密信,每念一句,石彪的党羽便矮一截。有胆小的官员当场跪地认罪:“臣…… 臣曾送石彪银五千两,求他压下粮荒案……” 连锁反应下,镇刑司的 “官官相护” 网彻底撕裂,三天内自首的官员达二十七人,招供出贪腐银二十万两,私放罪犯百余人。谢渊望着阶下瑟瑟发抖的群臣,心中明白:铁证面前,再厚的保护伞也护不住罪恶。

五月初一,萧桓在太庙祭祖后,于太和殿颁下《废镇刑司诏》,诏书写得字字泣血:“镇刑司本为‘肃吏治、护纲纪’设,然近年‘权欲膨胀,私刑泛滥,构陷忠良,勾结贪腐’,‘民怨载道,天听难容’。自今日起,镇刑司即行裁撤,其‘监察百官’之权归都察院,‘缉捕刑狱’之权归玄夜卫,设‘风宪兼军监察’一职,由谢渊执掌,‘许弹劾百官、督查九边,遇贪腐通敌者,先斩后奏’。”

诏书宣读时,石彪被玄夜卫缇骑押在殿中,他望着 “废司” 二字,忽然疯笑起来:“你们斗不过的!镇刑司党羽遍天下,就算我倒了,还有人会让你们不得好死!” 谢渊上前一步,声音朗朗:“石彪可知‘天网恢恢’?你党羽的名单,玄夜卫已查清,今日便会一一锁拿。”

殿外,镇刑司的匾额被摘下,百姓围在街头欢呼,有人燃放爆竹,有人跪地磕头:“陛下圣明!谢大人为民除害了!” 玄夜卫缇骑按名单抓人,街巷里不时传来 “饶命” 的哭喊,却无人同情 —— 这些年镇刑司缇骑横行,百姓早已恨之入骨。萧桓站在城楼,望着街上的动静,对谢渊道:“裁撤容易,肃清难,往后的路,要靠你了。”

镇刑司的卷宗被搬到玄夜卫衙署,堆积如山,谢渊带着风宪官逐卷核查。移交过程中,镇刑司旧吏故意藏匿关键卷宗,将 “贪腐案” 混在 “寻常刑案” 里,试图掩盖罪证。玄夜卫缇骑在废纸堆里发现被撕碎的 “镇刑司受贿账册”,拼凑后竟有二十余页,记录着石彪与亲王的勾结。

谢渊拿着账册入宫,萧桓看着 “襄王萧漓(石彪姻亲)分赃银三万两” 的记录,手指微微颤抖。襄王是他幼弟,素来亲近,没想到也牵涉其中。“陛下,《大吴律》面前,亲疏不论。” 谢渊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萧桓沉默良久,终是下令:“襄王贬为庶人,圈禁南宫,永不参政。”

移交期间,还有旧吏散播谣言:“谢渊掌风宪,是想独揽大权,早晚要架空陛下!” 谢渊却不为所动,每日在衙署核查卷宗到深夜,对副手说:“咱们做得正,就不怕影子斜。职权移交要清清爽爽,不能留半点糊涂账,这才是对陛下、对百姓负责。”

风宪官的檄文贴满九边重镇:“凡镇刑司旧吏、党羽,三月内自首者免死,隐匿不报者,罪加三等。” 谢渊亲自坐镇大同卫,查边军与镇刑司的勾结 —— 德佑二十八年,镇刑司千户收受北元贿赂,竟放走通敌的粮官,导致边军断粮三日。

在大同卫的刑房,谢渊提审那千户,对方起初抵赖:“是石彪逼我做的,我也是受害者!” 谢渊将他与北元密信拍在案上:“信中说‘事成后送你北元官职’,这也是被逼的?” 千户脸色煞白,只得招供同党,牵连出边军将领三人。

九边各镇纷纷响应,宣府总兵主动交出 “镇刑司强索的战马百匹”,太原知府呈上 “被镇刑司压下的贪腐案十起”。官员们不再敢包庇,怕被风宪官查出,落得和石彪一样的下场。谢渊在边军营地巡查,士兵们围着他欢呼:“谢大人来了,咱们再也不用怕镇刑司乱抓人了!” 他望着士兵们真切的笑容,觉得连日的疲惫都消散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经过半年整肃,镇刑司余党被抓一百三十七人,流放七十人,贬为庶人二十九人,追回赃银五十万两,全部充作边军军饷。都察院收到的百姓诉状,从 “告镇刑司滥权” 转为 “告地方官贪腐”,谢渊知道,这是吏治转向清明的信号 —— 百姓敢告状,说明相信律法能主持公道。

朝堂上,官员们收敛了往日的骄横,议事时多了几分谨慎。王显的继任者在户部推行 “账目公开”,每月张贴收支明细,百姓可随时查验;吏部考核官员,将 “是否被风宪官弹劾” 作为重要标准。玄夜卫不再像镇刑司那样横行,抓人需持都察院文书,审案需三法司会同,刑具都登记在册,由风宪官定期检查。

萧桓在御花园宴请谢渊,席间笑道:“如今朝堂安静多了,再没有镇刑司缇骑闯殿的事了。” 谢渊躬身:“这不是安静,是清明。百姓安,朝堂才安;吏治清,天下才清。” 晚风拂过,花香袭人,两人望着天边的晚霞,都明白这清明来之不易,需得时时警醒。

腊月的北风卷着雪粒掠过大同卫城楼,谢渊身披素色棉袍,踩着薄雪走进粮仓。风宪官早已候在粮堆旁,捧着《大同卫军粮册》躬身道:“大人,按册查验,军粮足额,每石都有‘玄夜卫验’的朱印,再无掺沙、短秤的旧弊。” 谢渊俯身抓起一把麦粒,雪粒落在粮堆上簌簌作响,麦粒饱满,带着新粮的清香 —— 这是镇刑司整肃后,边军首次领到足额新粮。

粮仓外,几个老兵裹着厚棉甲张望,见谢渊出来,忙围上前,为首的百户声音发颤:“谢大人,真的…… 不用再怕镇刑司缇骑找茬了?” 去年此时,他们因抱怨粮差被镇刑司千户抓去私狱,打得遍体鳞伤。谢渊望着他们冻裂的手背,轻声道:“风宪司的檄文已贴遍九边,凡欺压边军、克扣军饷者,风宪官可当场锁拿,不必请旨。你们若遇不公,直接找玄夜卫递诉状,定会彻查。”

老兵们扑通跪地,雪地里响起压抑的哭声:“谢大人为边军做主了!” 谢渊扶起他们,目光扫过远处的军寨 —— 炊烟袅袅,士兵们正围着篝火分发冬衣,再无往日的愁容。这场景让他想起德佑二十七年镇刑司横行时,边军饿肚子还要被缇骑勒索的惨状,心中一阵温热:整肃不是目的,护得住这些守城的弟兄、盼着安稳的百姓,才算对得起肩头的风宪印。

离开大同卫前夜,玄夜卫密报:“镇刑司旧吏赵三在宣府卫纠集余党,说‘风宪司不过一时威风,开春定能翻案’,还在暗中联络被贬官员。” 谢渊捏着密报,烛火在字上投下晃动的影子。他对沈炼道:“余党未清,不可松懈。传风宪令:九边各卫增设风宪驻点,凡私会旧吏、散布谣言者,不论官职高低,先锁拿再审。”

消息传回京师,萧桓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见谢渊的《九边整肃疏》里写 “百姓递诉状者日增,皆盼‘律法能护生计’”,嘴角露出浅笑。他提笔批复:“准风宪司增驻点,所需粮草从内帑拨付,勿让边军寒心。” 放下朱笔,他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想起元兴帝设镇刑司的初衷 ——“防奸佞”,如今裁撤它,亦是为了 “护忠良、安百姓”,制度本无对错,关键在是否守得住 “为民” 的初心。

片尾

《大吴会典?风宪司职掌》 载:“德佑三十年废镇刑司后,‘风宪兼军监察’掌‘督查百官、整肃吏治、复核刑狱、巡查边军’四权,其属官‘需经三法司会同考核,取 “廉正、明律、敢言” 者’,‘出巡时持 “风宪印”,地方官需无条件配合,遇紧急事可 “暂拘官员,后报朝廷”’。

《大吴史?德佑实录》 补记:‘整肃后,“缇骑横暴之弊止”,“民间诉贪腐者三月内达三百余起,审结率逾八成”’,‘九边军饷足额发放者从 “三成” 升至 “九成”’,‘史称 “德佑之治,始于镇刑司之废,成于风宪司之立”’。

卷尾

《大吴史?刑法志》 论曰:“镇刑司之兴,始于‘防弊’,终于‘生弊’,盖因‘权无制约,必生**’。德佑帝萧桓‘毅然废百年之制,立风宪之权’,非逞一时之快,实因‘民怨已积,法纪将崩’。谢渊掌风宪,‘不避亲贵,不徇私情’,‘以铁证破朋党,以律法正纲纪’,故‘整肃能成,民心能安’。

‘夫吏治清明,不在机构之多寡,而在 “权有制约、法有威严”。镇刑司之败,败在 “权超于法”;风宪司之立,立在 “法束于权”。’ 此理‘历千年而不变’,‘后世论德佑朝功过,必称 “镇刑司整肃” 为 “续命之举”,信哉!’

《大吴律?序》 终言:“‘法者,国之权衡也,民之堤防也’,德佑三十年整肃,‘非废权,乃正权;非去法,乃明法’,此‘法治’之始也。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