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37章 三年奏疏皆平稳,一夕疑窦自心开

卷首

《大吴会典?御览规制》 载:“凡内外臣工奏疏,经通政司分拣、内阁票拟后呈御览。皇帝阅后需朱批‘知道了’‘依议’或详加批示,批本退回内阁,副本存档于皇史宬,以备日后查阅。边军急报需当日呈御,不得延误,存档时需注明‘军急’字样。”

案头旧档积尘埃,边关烽火梦中来。

三年奏疏皆平稳,一夕疑窦自心开。

奸佞岂知天难欺,忠良终盼雾能排。

帝心明察秋毫末,不使丹心被草埋。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七,巳时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御书房的金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萧桓身着常服,正对着汇通钱庄的账册出神,案上堆着玄夜卫刚送来的供词 —— 刘德海已招认每月替李穆转移赃银,账本上的 “威远伯府” 字样与王林账册残页如出一辙。他指尖抚过 “九月初五 银送镇刑司” 的记录,眉头越皱越紧,王林死前说的 “边情平稳” 四个字,像根刺似的扎在心头。

“李德全。” 萧桓忽然开口,声音打破了御书房的寂静,“去皇史宬把近三个月的北疆奏疏都取来,朕要亲自看看。” 李德全愣了一下,连忙躬身应诺:“奴才这就去,只是皇史宬的档案需得内阁批条,奴才……”“朕给你手谕。” 萧桓提笔写了张手谕,盖上随身的小印,“告诉管档案的刘典籍,朕要正德二十九年六月至九月的大同、宣府奏疏,一份都不能少。”

李德全捧着御笔手谕匆匆离去,萧桓起身走到墙边的《北疆舆图》前,指尖在 “大同卫” 上轻轻敲击。汇通钱庄的赃银、王林的 “自尽”、李穆的遮掩……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可怕的可能:边情早已恶化,只是被层层掩盖。他想起周毅那半片血书,“粮尽弹绝” 四个字绝非危言耸听,可为何王林呈上来的奏疏,从未提过缺粮?

半个时辰后,李德全带着四个小太监,抬着四个樟木箱子回到御书房。箱子上贴着 “正德二十九年六月 北疆奏疏” 的封条,墨迹已有些发干。管档案的刘典籍跟在后面,手里捧着登记册,额头上渗着细汗:“陛下,近三个月的大同、宣府奏疏都在这儿了,共三十七封,登记册上都有记录。”

萧桓点点头,指尖在御案上轻轻叩了两下,示意刘典籍打开箱子。刘典籍连忙掏出钥匙,铜锁 “咔哒” 一声弹开,他小心翼翼地掀开箱盖,里面整齐码着一摞奏疏,最上面那本的封皮已有些发黄,边角磨损处露出里面的桑皮纸 —— 那是六月的大同卫奏疏。

萧桓拿起最上面的奏疏,纸张因常年存放而发脆,指尖一碰就簌簌掉渣。奏疏是周毅亲笔所写,字迹刚毅有力,却内容简略:“六月十二,北元游骑三十余袭扰天成寨,已击退,边情平稳。” 末尾却贴着张黄签,是王林的批注,字迹圆润却透着倨傲:“边军处置得当,此等小股袭扰无需烦扰圣心,臣已代批‘知道了’。”

萧桓的指尖抚过奏疏右下角的朱批 —— 那是他当时随手批的 “知道了”,墨迹已有些发暗,此刻看来却字字刺眼。他翻看下一封,仍是周毅的奏报,说 “六月廿五,游骑再袭阳和堡,夺粮草十石”,王林的批注更不耐烦:“小题大做,边军守土有责,失十石粮竟也上奏,已申斥周毅。”

“七月的奏疏呢?” 萧桓的声音沉了沉,目光扫过箱底,六月的奏疏堆得满满当当,却大多是周毅的报平安文书,丝毫不见急报的影子。刘典籍慌忙打开第二只箱子,里面的奏疏明显少了许多,他捧着奏疏的手微微发颤:“陛下,七月的奏疏共八封,六封是威远伯李穆的巡边奏报,两封是宣府的例行文书。”

萧桓拿起李穆的奏报,绫面封面绣着威远伯府的徽记,内容却空洞得可笑:“七月初十,巡大同卫,见士卒操练如常,粮仓实存十万石,边情稳固。” 附带的粮草清单上,“大同卫粮仓”“镇刑司核验” 的双印鲜红刺眼,印泥饱满,显然是后补的 —— 真正的官印经月后会发暗,绝不会如此鲜亮。

“十万石?” 萧桓冷笑一声,将清单凑近眼前,上面的字迹娟秀,绝非粮仓主簿的粗犷笔法,倒像是镇刑司太监的笔迹。他想起周毅血书上的 “实存不足四万石”,指节猛地攥紧,清单边缘被捏出深深的褶皱,“李穆连造假都懒得用心,这清单上的粮仓位置,去年就因洪水冲毁重建了,他竟还写着旧地址。”

刘典籍的脸瞬间白如纸,额头上的冷汗顺着皱纹往下淌,滴在登记册上晕开一小片墨迹。萧桓没理会他,目光落在登记册上 “八月十五 大同军急报 标急” 的字样,伸手在第三只箱子里翻找,却连急报的影子都没见着。“八月十五的军急报呢?”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压抑的怒火。

刘典籍慌忙跪在地上,双手在箱子里胡乱扒拉,奏疏散落一地:“陛下…… 奴才入库时明明看到了,登记册上都记着‘军急’,怎么会……” 他翻到箱底,忽然摸到个硬纸壳,抽出来一看,是个破损的牛皮信封,上面 “军急” 二字已被水洇得模糊,封口处的火漆印裂成了碎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一把夺过信封,指尖颤抖着拆开,里面的奏疏已被撕成十几片,边缘还有焦黑的火灼痕迹。他耐着性子一片片拼凑,“阳和堡守卒冻毙十七人”“请发冬衣三千套”“北元围城三日” 的字样渐渐显露,最刺眼的是末尾那句:“再无粮草,恐难支撑”—— 正是周毅的笔迹!

“好,好得很!” 萧桓将碎奏疏狠狠拍在御案上,龙纹镇纸被震得跳起寸许,案上的茶杯 “哐当” 翻倒,茶水泼在登记册上,“军急报被撕成碎片,用火焚烧,是谁这么大胆子?!” 他的目光如刀,扫过瑟瑟发抖的刘典籍,“皇史宬的档案有专人看管,没有镇刑司的手令,谁能接触到这些奏疏?”

刘典籍的嘴唇哆嗦着,几乎要晕过去:“是…… 是王督主!上个月他说要‘核验旧档’,带了三个小太监来皇史宬,锁了库房两个时辰,走时说‘有些奏疏需带回核对’,奴才不敢拦……”

“李德全!” 萧桓猛地转头,声音带着雷霆之怒,御座上的龙纹仿佛都被震得活了过来,“去查!给朕查清楚王林带了哪些奏疏出宫,是谁撕毁了军急报,是谁敢在皇史宬纵火!查不出来,你这个司礼监秉笔也别当了!”

李德全 “噗通” 跪地,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声音抖得不成调:“奴才这就去查!即刻封锁镇刑司所有库房,严查近一个月的出入记录,定给陛下一个交代!” 他连滚带爬地退出去,袍角扫过翻倒的茶杯,溅起的水珠落在萧桓的龙袍上,却没人敢擦。

萧桓看着散落一地的奏疏碎片,指尖抚过 “冻毙十七人” 的字样,心口像是被巨石压住 —— 那些守卒在寒风中死去时,他看到的却是王林 “边情平稳” 的奏报;边军饿着肚子守城时,李穆却在奏疏里写 “粮仓充足”。这些披着人皮的蛀虫,用谎言和假象蒙蔽他,用边军的鲜血换银子!

刘典籍。” 萧桓的声音忽然平静下来,却带着彻骨的寒意,指尖在御案上轻轻敲击,每一下都像敲在人心上,“把这些奏疏都整理好,每一封都用朱笔标注‘可疑’,王林的黄签批注、李穆的粮草清单,都单独抄录成册。朕要让内阁、六部都看看,这些人是怎么拿着边军的性命,在朕面前欺上瞒下的!”

刘典籍连滚带爬地应诺,双手颤抖着收拾散落的奏疏,指腹被粗糙的纸页磨得发红。他抬眼时,见萧桓正对着那半片血书出神,阳光透过窗棂斜斜照在帝王脸上,一半在明,一半在暗,像极了此刻朝堂上的迷雾与真相。御书房外的秋风卷着落叶,穿过窗缝发出 “沙沙” 的声响,仿佛边关将士的低语,诉说着无人知晓的冤屈。

刘典籍不敢耽搁,连忙打开第三只樟木箱子。箱子里的奏疏更少,薄薄一摞压在箱底,最上面那封的封皮印着镇刑司的蛇纹标记,却不见大同卫的官印。他捧着奏疏的手愈发颤抖:“陛下,九月的奏疏…… 只有五封,全是王林代转的‘平安信’,连周指挥使的亲笔都没有。”

萧桓拿起最上面的奏疏,字迹娟秀工整,显然是太监代笔:“九月初三,北元未敢南下,边军操练如常。”“九月初十,粮仓盘点无缺,士卒温饱无忧。” 五封奏疏千篇一律,连措辞都如出一辙。他忽然想起王林上个月在御前的模样,那太监弓着身子,声音尖细却带着笃定:“陛下宽心,大同卫粮草充足,边情平稳无虞。周指挥使年轻气盛,遇些小股游骑就夸大其词,臣已训诫过了。” 当时他信了,甚至觉得王林处事稳妥,此刻想来,那竟是精心编织的弥天大谎!

“刘典籍,” 萧桓的目光落在泛黄的登记册上,指尖划过 “九月军急报 零封” 的字样,那里的墨迹比别处更深 —— 显然是后补的记录,“近三个月的北疆奏疏,为何标‘军急’的不足三成?往年同期,单大同卫的急报就至少有十几封,今年这是怎么了?北元忽然不袭扰了?”

刘典籍擦着额头的冷汗,后背的官服已被汗水浸透,声音像被砂纸磨过:“陛下,这…… 这都是通政司送来的副本。上个月通政司刘大人私下说,镇刑司核验后,说‘非急务不必标军急’,让小吏们按‘常奏’登记。小吏们不敢违逆,就…… 就照办了。”

“非急务?” 萧桓冷笑一声,拿起那半片血书,暗红的血迹在阳光下格外刺眼,“冻毙守卒十七人是‘非急务’?粮尽弹绝是‘非急务’?北元围城三日是‘非急务’?” 他将血书重重拍在案上,震得登记册都跳了起来,“在王林眼里,边军的性命、北疆的安危,都比不上他的赃银重要!”

他忽然想起谢渊上月的奏折,说 “通政司名录有涂改,‘呈御’被改为‘待验’”,当时还以为是通政司失职,此刻才恍然大悟 —— 不是通政司敢改,是王林扣下急报,只拣 “平安信” 送进宫,用层层谎言蒙蔽圣听!那些真正的急报,怕是早已被付之一炬,或是藏在镇刑司的暗格里,成了永远的秘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陛下,查到了!” 李德全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手里捧着份泛黄的出入记录,官帽歪在一边,袍角沾着尘土,显然是一路狂奔而来,“八月十五的军急报是王林亲自从皇史宬取走的,登记册上写着‘镇刑司核验 王林 申时入 酉时出’,他走时说‘奏疏有误需重拟’,之后就再没送回。守档案的小吏说,当时见他袖口沾着火星,还以为是不小心蹭到的……”

“火星?” 萧桓的目光骤然变冷,抓起那份记录,指节捏得发白,“他是把急报带出宫烧毁了!难怪信封有火灼痕迹,难怪奏疏被撕成碎片 —— 他是怕朕看到真相!” 他翻到记录末尾,见 “九月初七 王林再入皇史宬 携奏疏五封” 的字样,心口的怒火几乎要喷涌而出,“三个月,三十七封奏疏,竟没有一封说实话!周毅的急报被撕碎,守卒的死讯被掩盖,李穆和王林勾结,用假账、假奏疏糊弄朝廷!边军在寒风中啃雪块,他们却在京师用军粮换银子,夜夜笙歌!”

李德全吓得跪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萧桓的目光扫过御案上的假账册、伪奏疏,还有那半片泣血的残绢,只觉得眼前阵阵发黑 —— 他这个皇帝,竟被一**佞蒙在鼓里,让边关将士白白送命!

“传谢渊、沈炼即刻入宫!” 萧桓的声音在御书房里回荡,带着雷霆之怒,龙纹御座仿佛都在震颤,“朕要知道,还有多少奏疏被他们扣下,还有多少边军在等着粮草,还有多少赃银藏在暗处!告诉他们,带齐所有证据,朕要连夜议事!”

李德全连滚带爬地领旨,退出去时差点撞上门框。刘典籍捧着登记册,战战兢兢地准备退下,却见萧桓抓起那些标着 “边情平稳” 的奏疏,一把扔进案边的火盆。火光 “腾” 地窜起,舔舐着泛黄的纸页,将 “平稳无虞”“粮草充足” 的字样逐个吞噬,灰烬随着气流飘散,像无数边关将士的冤魂,终于得以在帝王面前诉说委屈。

萧桓站在火盆前,看着那些谎言化为灰烬,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底却翻涌着惊涛骇浪。御书房外的秋风更紧了,卷着落叶扑在窗棂上,发出 “呜呜” 的声响,像是在为那些死去的守卒哀悼,也像是在预示着一场即将来临的风暴 —— 这场由奏疏引发的疑窦,终将撕开朝堂的伪装,让所有藏在暗处的龌龊,都暴露在日光之下。而他这个皇帝,必须亲手斩断这张贪腐的网,给边关将士一个交代,给天下百姓一个公道。

片尾

御书房外的秋风正紧,卷着院角枯黄的落叶打着旋儿,一片片撞在雕花窗棂上,发出 “簌簌” 的轻响,偶尔夹杂着枯枝断裂的脆响,像是谁在窗外低声啜泣。风从木格窗的缝隙里钻进来,带着阶前青苔的湿气,拂过萧桓的袍角,将案上那半片血书吹得微微颤动。

立在案前的萧桓指尖正攥着那半片血绢,指腹被粗糙的绢丝磨得发红,目光落在窗外翻飞的落叶上,忽然觉得那风声里藏着无数细碎的呼喊 —— 是阳和堡冻毙的守卒在寒风中的呻吟,是大同卫饿着肚子的士卒紧握长矛的喘息,是周毅写下血书时滴落在绢上的血珠在无声控诉。

这秋风仿佛在一遍遍提醒他:被蒙蔽的从来不止是案头那些被篡改的奏疏、被撕碎的急报,更是边关将士在风雪里冻僵的躯体,是他们守着孤城却盼不来粮草的绝望,是那些在史册里连名字都留不下、却为大吴疆土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性命。萧桓的喉结剧烈滚动,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只觉得心口像是被这秋风灌满了寒冰,冷得发疼。

卷尾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二十九年九月十七,帝阅近三月北疆奏疏,见六月至九月奏疏三十七封,皆言‘边情平稳’,然军急报仅十封,且有八月十五急报被撕碎归档。帝疑王林、李穆蒙蔽,怒焚假奏,传谢渊、沈炼入宫议事。

论曰:‘帝王之明,不在于不被蒙蔽,而在于察微知着,及时纠错。萧桓览旧档而生疑,虽迟未晚,此一念之转,救边军于水火,揭奸佞于朝堂,实乃大吴之幸。’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七午后,谢渊、沈炼携新获证据入宫,御书房议事至深夜未散。)”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