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33章 暗哨潜行追月影,清流执笏叩天颜

第三集?朝堂初辩

卷首

《大吴会典?朝会仪制》 载:“凡军国重事,于紫宸殿廷议。文武百官按‘文东武西’列班,奏事者出列跪奏,言毕退班。帝坐御座听政,可问可议,最终定夺。廷议需录‘起居注’,详记所言所决,藏于内阁档案。”

紫宸晨钟催列班,朱袍青袖各藏奸。

边尘未到烽烟急,驿路谁将密报删?

暗哨潜行追月影,清流执笏叩天颜。

莫叹朝堂风浪急,千秋功过在毫间。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初七,卯时的晨钟刚过,紫宸殿的朱门便缓缓推开。晨光如碎金般洒在金砖上,映得殿内的檀香烟气愈发清晰,百官按 “文东武西” 列班,朝服的皂色在晨光里泛着肃穆的光泽。御座上的萧桓尚未登殿,殿内却已弥漫着无形的张力,像一张拉满的弓,只待一声令下便要射出利箭。

李穆站在武将班首,猩红的伯爵朝服在晨光里格外扎眼。那袍子用蜀锦织就,金线绣的麒麟纹在碎金般的晨光中泛着亮,腰间玉带扣的羊脂玉温润通透 —— 这都是去年借 “南疆平叛” 之名贪墨的战利品。他双手按在玉带扣上,指节因用力微微发白,指腹摩挲着玉扣上的暖光,昨夜王林派心腹小太监递来的口信还在耳畔回响:“大同密报已锁暗格,名录涂改妥帖,大人放心。” 悬了一夜的心总算落地,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

今日廷议,他要抢在任何 “不利消息” 传到御前之前,力主 “急援北疆”。一来可借 “驰援” 之名让妻弟张通判监运粮草,每石粮抽成两升,三万石便是六千石,转手倒卖能赚白银万两;二来若能侥幸打场小胜仗,伯爵晋侯爵便指日可待。他偷瞄了眼文臣班列的谢渊,见对方青袍素带,朝笏是最普通的象牙料,正垂眸慢条斯理地整理朝服前襟,那副 “事不关己” 的模样让他心头火起 —— 一个寒门御史,也配与他这世袭伯爵抗衡?

“陛下驾到 ——” 李德全尖细的唱喏声穿透殿内的檀香烟气,萧桓身着十二章纹龙袍,玄色的底料上绣着日月星辰、山龙华虫,每一步踏在金砖上,都带着沉稳的回响。百官齐刷刷撩袍跪地,山呼 “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在高大的殿宇间层层回荡。李穆跪在地上,眼角的余光却仍死死盯着谢渊的青袍,见对方叩首时脊背挺得笔直,像根不肯弯折的青竹,心里的火气更盛。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萧桓落座御座,声音带着初临朝会的沉稳,目光扫过阶下群臣,落在御案堆积的奏疏上。李穆立刻抓住机会,膝盖在金砖上一磕,发出 “咚” 的脆响,动作干脆利落地出列:“陛下!北疆急报,大同烽燧遭北元游骑袭扰,三寨告警!臣请即刻发兵三万,以京营精锐为先锋,臣愿领兵驰援北疆,定能三日破敌,扬我大吴国威!”

他话音未落,武将班中便有三人接连出列,动作整齐得像是排练过:“威远伯所言极是!北元小儿屡犯疆界,当速战速决,杀一儆百!” 说话的是忻城伯赵武,他是李穆的儿女亲家,去年冬衣采办分了五千两好处;“臣愿领兵出征,自带家将三千为前部,三日便可抵达大同!” 这是武定侯世子,刚通过李穆谋了羽林卫指挥佥事的缺;“大同乃北疆屏障,断不可失!迟则生变,陛下当速定夺!” 说话的是兵部侍郎,妻弟在山西做粮道,靠着李穆的关系捞了不少油水。

三人的附和声在殿内翻涌,一时间竟无人反驳,连檀香烟气都仿佛被这股 “主战” 的声浪冲得晃动起来。李穆跪在地上,眼角的余光瞥见萧桓指尖在御案上轻轻敲击,心里的得意又涨了几分 —— 只要陛下点头发兵,这军功、这粮草好处,便都落进了他的口袋。

谢渊站在文臣班中,青袍的褶皱里还带着晨露的湿气。他听着李穆等人的慷慨陈词,指尖却在朝笏背面轻轻摩挲 —— 那里刻着 “求实” 二字,是他当年中进士时恩师所赠。昨夜通政司的老吏偷偷递信,说近月军报 “遗失” 颇多,今日见李穆急着发兵,心里的疑团愈发浓重。他上前一步,青袍扫过砖面发出轻响,在主战的声浪中显得格外清晰:“陛下,臣有异议。”

这三个字不高,却像一盆冷水浇在沸腾的油锅里,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李穆猛地转头,三角眼瞪着谢渊,猩红袍袖下的手攥得更紧,指节泛白如霜。谢渊却恍若未觉,垂眸整理了下朝笏,目光沉静如潭。一场无声的交锋,已在晨光中的紫宸殿悄然展开。

萧桓的目光扫过跪奏的武将,指尖在御案上轻轻敲击:“大同烽燧遇袭?为何朕未收到急报?” 李穆心头一紧,随即高声道:“陛下,边报在路上!北元骑兵来去如风,若等报至再发兵,恐为时已晚!臣已查得,大同卫现有兵力不足,粮草尚可支撑,只需援军一到,便可反败为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粮草尚可支撑?” 一个清朗的声音从文官班中传出,谢渊手持朝笏,缓步出列。他青袍上的褶皱还带着晨露的湿气,朝笏的象牙边缘被摩挲得发亮:“威远伯此言差矣。按《大吴驿传制》,大同至京师驿路畅通,急报三日必达。今烽燧遇袭已逾五日,为何通政司未有片纸送达?臣昨日查阅通政司‘军报名录’,见九月初三有‘大同急报’登记,却未见呈御,不知威远伯可知其中缘由?”

李穆脸色微变,膝盖在金砖上微微滑动:“谢御史多虑了,想来是风雪延误,通政司尚未分拣完毕。” 他偷瞄了眼站在武将班尾的王林党羽 —— 忻城伯赵武,对方立刻出列附和:“谢御史乃文臣,不知边报传递之难!北疆风雪大,驿马折损是常事,何必揪着延误不放?”

“揪着不放?” 谢渊的目光转向赵武,带着穿透性的锐利,“忻城伯忘了去年大同赈灾?彼时急报一日三递,风雪再大也未延误。为何如今烽燧遇袭,急报反而‘延误’?臣闻通政司吏目说,近日军报多经镇刑司‘核验’,不知是否属实?”

这话如石子投水,殿内瞬间安静。文官班中,通政使刘大人额头冒汗,他昨日见镇刑司扣压奏疏,却敢怒不敢言,此刻被谢渊点破,嘴唇翕动着说不出话。王林缩在武将班后的柱影里,三角眼死死盯着谢渊,手指不自觉地绞着拂尘 —— 他没想到谢渊竟查起了通政司名录。

“谢御史莫不是想借边报之事,攻讦镇刑司?” 李穆猛地提高声音,试图转移话题,“当前要务是发兵援边,而非追究文书快慢!若再拖延,大同危矣!” 他身后的几位勋贵立刻附和,“威远伯说得对!当务之急是发兵!”“谢御史分明是怯战!”

谢渊却不为所动,朝笏顿在金砖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臣非怯战,是惧‘盲战’!若边军粮草真如威远伯所言‘尚可支撑’,为何通政司名录上有‘大同卫请拨冬衣’的奏报?若急报真为风雪所阻,为何镇刑司的值房夜夜灯火通明,却未见转呈一字?”

他转向御座,躬身叩首:“陛下,臣请旨核查通政司近一月军报传递记录,同时令玄夜卫查访大同至京师的驿路,弄清急报为何延误。若确为风雪所阻,再议发兵不迟;若有人为扣压,当先行查办,再论援边 —— 否则援兵未到,边军已因缺粮冻毙,岂不荒唐?”

萧桓的目光在谢渊与李穆之间流转,御案上的 “起居注” 空白待填,史官握着狼毫的手悬在纸上,笔尖的墨汁凝成细小的墨珠,迟迟未落。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御座扶手上的龙纹浮雕,目光掠过李穆猩红朝服的袍角 —— 那里沾着几星褐黄的泥点,昨日京师未雨,这泥点必是急着入宫前,在城外泥泞处与人密会留下的。

眼角的余光又瞥见柱后的王林,那太监垂着的手正死死绞着拂尘,雪白的尘尾被攥得扭曲,指节泛白如纸,显然是心虚到了极致。萧桓心中冷笑,这些细微处的破绽,比千言万语更能说明问题 —— 边报延误绝非偶然,李穆急着发兵,恐怕不止是为了军功。

“谢御史所言有理。” 萧桓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像一块巨石投入静水,瞬间压下了殿内的纷扰,“边报延误事出反常,需先查明缘由,再议发兵。” 他抬手示意李德全,“传旨:通政司即刻将近一月军报名录呈御,不得遗漏一字;玄夜卫指挥使选派精干暗哨,密查大同至京师驿路,凡涉及军报传递者,无论官民,均可盘问,不必请旨。”

最后目光落在李穆身上,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威远伯所请发兵之事,待核查结果回报后再议。在此之前,不得擅自调动一兵一卒。”

李穆额头的冷汗顺着鬓角滑落,砸在金砖上洇出细小的湿痕,他叩首时声音发颤:“臣…… 臣遵旨。” 膝盖离开地面时,袍角的泥点蹭在砖上,留下淡淡的痕迹,像他心底的慌乱无处藏匿。王林在柱后悄悄松了口气,却迎上萧桓扫来的目光,吓得慌忙低下头,后背的冷汗瞬间浸透了贴肉的小衣。

散朝后,谢渊直奔通政司档案房。档案房在通政司后院,常年不见日光,空气中弥漫着旧纸的霉味和防虫的樟脑香。刘大人揣着手跟在后面,脚步踉跄,不时偷瞄谢渊的背影,青袍的下摆扫过堆在墙角的档案箱,发出 “哗啦” 的轻响。

谢渊站在巨大的木架前,指尖划过标着 “九月军报” 的卷宗,抽出那本黄绸封面的名录。他将名录平摊在案上,就着从窗棂透进的微光仔细翻看,指腹抚过 “九月初三 大同急报 标急” 的字样,在 “处置结果” 一栏,见 “呈御” 二字被浓墨涂改成 “待验”,墨迹边缘还带着未干时蹭出的毛边,显然是后补的记录。

“刘大人,” 谢渊的指尖点在涂改处,声音平静却带着重量,“这‘待验’二字,是谁批注的?按规制,军报处置需通政司堂官签字,为何此处只有墨涂,不见官印?” 刘大人的脸瞬间煞白,手指绞着朝服的玉带,声音像被砂纸磨过:“是…… 是镇刑司王督主派人来说,边报恐有伪,需带回核验,让下官先标‘待验’,日后补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没接话,继续往后翻,在八月廿九、八月卅一的记录上,又发现两封宣府军报的 “处置结果” 栏空白,只在页边用小字写着 “遗失”。他将名录凑近鼻尖,闻到淡淡的松烟墨味中混着一丝胭脂香 —— 那是镇刑司太监常用的熏香,显然是他们动过手脚。

“这些‘待验’的军报,存放在何处?” 谢渊将名录折角标记,目光如炬盯着刘大人。刘大人的喉结滚动,声音发虚:“都…… 都送镇刑司了,王督主说验完就送回,可…… 可至今未还。” 谢渊冷笑一声,将名录合上,纸张发出 “哗啦” 的声响:“请大人将这些涂改、遗失的记录抄录一份,明日随通政司奏折一并呈给陛下。是非曲直,总有公论,谁也瞒不住。”

与此同时,玄夜卫暗哨赵七已换上粗布脚夫装,背着半捆草料潜入宣府驿馆。暮色中的驿馆笼罩在炊烟里,马厩的茅草顶在风中轻晃,隐约传来骡马的嘶鸣。他猫着腰躲在草垛后,透过缝隙望去,见一个驿卒正将沉甸甸的布包塞给穿灰衣的小太监,布包相撞发出 “叮当” 的银响。

“王督主说,往后见这木牌的都是自家人。” 小太监尖声说着,递过一枚刻着蛇纹的木牌,蛇眼嵌着铜珠,在暮色中闪着冷光,“急报直接送镇刑司后院,通政司那边按‘遗失’登记,名录上别留痕迹。上个月那七个信使的事,就是教训!”

驿卒谄媚地笑着,将木牌揣进怀里,腰间的麻绳随着动作轻晃 —— 那麻绳是边军特用的黄麻编就,末端还沾着暗红的痕迹,与冻死的信使赵五尸身上解下的麻绳一模一样!赵七的心跳骤然加速,指尖扣紧藏在草料下的短刀,看着驿卒将布包塞进马厩的暗格,暗格的木板上还留着新鲜的刨痕。

待小太监离开,赵七趁驿卒去前院喝酒的间隙,悄无声息地摸至暗格前。撬开木板,里面堆着十几封未拆的军报,红绸封皮上的烽燧纹已蒙尘,最上面一封正是大同卫的印记。他迅速记下封皮特征,将暗格复原,刚躲回草垛,就见驿卒带着两个凶神恶煞的壮汉回来,低声道:“王督主说,最近玄夜卫查得紧,把这些‘没用的’都烧了,省得惹麻烦……”

赵七屏住呼吸,看着他们抱出军报走向柴房,火光很快从柴房的窗缝透出,映红了半边天。他知道,必须立刻将消息传回京师 —— 这场军报失踪的背后,藏着足以动摇北疆的阴谋。

暮色渐浓,紫宸殿的烛火已点亮,萧桓看着御案上刚送来的通政司名录抄本,指尖在 “待验”“遗失” 的字样上轻轻敲击。殿外的风卷着落叶掠过,像在诉说着驿路上的秘密,而一场无声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

片尾

暮色四合时,李穆的伯府后院燃起熊熊火光。账房先生将一摞粮册扔进火盆,火焰舔舐着纸页,露出 “龙州私粮” 的残字。李穆盯着火光,对妻弟怒道:“把大同的账册全烧了!驿卒那边给足银子封口,若走漏风声,让他们全家陪葬!”

王林的值房里,他正命小太监将暗格中的奏疏转移到地窖。蛇形钥匙在掌心发烫,他盯着烛火中的账册灰烬,三角眼闪着狠厉:“去诏狱署传个话,把那几个送过大同急报的驿卒‘处理’掉,永绝后患!”

谢渊走出通政司时,暮色已浓。他望着天边的残阳,将抄录的名录藏进袖中。玄夜卫的密信已送到他手中,上面画着蛇纹木牌和麻绳的草图。他知道,这场暗战才刚刚开始 —— 那些消失的军报,染血的麻绳,终将连成一条通向真相的锁链。

卷尾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二十九年九月初七廷议,李穆请发兵援大同,谢渊疑边报延误,奏请核查。帝准其议,令通政司呈名录、玄夜卫查驿路。是日,谢渊于通政司名录见涂改之迹,玄夜卫探得镇刑司与驿卒勾结之证,李穆、王林始焚账册灭迹。

论曰:‘初辩虽止,暗战已烈。谢渊以文墨为刃,玄夜卫以潜行为锋,奸佞虽暂匿其迹,然蛛丝马迹已露,朝堂风云将更急。’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初七夜,玄夜卫密报:镇刑司地窖新增封存之物,昼夜有守卫巡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