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22章 锺山未放朝云散,奈此黄梅细雨何

卷首

《大吴会典?兵部志》载:“兵部,位列六部,总掌天下武卫官军之政令法度。凡武官自五军都督府至卫所千百户之选授迁转、考课黜陟,军士自招募、训练、校阅至屯戍、调发之规制,皆其执掌。

若夫镇戍,则定边镇卫所布防之制,核军实、稽营伍,使内地卫所守城池、护仓储,边镇官军御要塞、备不虞;边防则掌关隘烽燧之备,详绘舆图、明察敌情,凡长城九边、南疆土司界之戍守方略,皆需岁定而季核;征讨则总筹兵马调度之宜,遇边警寇扰、藩镇告急,需即时会五军都督府、户部、工部议战守之策:或遣援兵、或调京营,或增粮械、或定赏罚,条分缕析,汇成章奏,奏请天子裁决调兵。

盖兵者国之大事,兵部居中调度,上承天子之命,下统中外之军,其责在安疆宇、固社稷,非精于军政、明于攻守者不能任也。”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三,紫宸殿的铜鹤香炉添了新香,却压不住空气中的火药味。昨夜三更,兵部值房灯火未熄,尚书李肃与侍郎周伦、忻城伯赵武密议至天明,案上北疆舆图的 “大同急援”“钦州需兵” 字样,红笔圈注墨迹未干。通政司新递边报更急 —— 大同总兵周毅奏 “北元游骑抵长城下”,广西副总兵林策报 “南越战船增泊钦州港”,主战声浪,比昨日更烈。

南荡东陂水渐多,陌头车马断经过。

锺山未放朝云散,奈此黄梅细雨何。

辰时三响的余音刚在紫宸殿的藻井间散尽,兵部尚书李肃已捧着一卷硕大的桑皮纸舆图大步出列。他身着绯色织金麒麟官袍,袍角在晨光中带起细碎的风影,急步间腰间的金鱼袋随动作轻晃,碰撞出细微的声响。案前侍立的内侍连忙上前搭手,李肃却已俯身,将舆图在殿中铺展的紫檀木案上稳稳铺开 —— 这卷舆图用三层桑皮纸裱糊,边角因连日翻阅泛着浅黄,边缘处还留着几处细微的折痕,显然是昨夜在值房反复推演过的痕迹。

“陛下请看!” 李肃抬手时,袖管滑落,露出腕间因常年握笔而生的厚茧,他指尖重重叩在大同至宣府的长城防线上,指节因用力微微发白,声如洪钟撞在殿中梁柱上,“北疆有居庸险扼燕山、紫荆雄镇太行、倒马锁控冀晋,此三关为内险,如京师之门户;大同镇控漠南咽喉、宣府镇扼胡骑南下之路、延绥镇阻河套寇扰,此三镇为外防,若屏障之护肩。九关烽燧三百六十处,以狼烟、烽火为号,一昼夜间军情可传千里至京师,此乃先神武皇帝定九边制时亲谕的‘内外相维’之法!”

他俯身细看舆图,朱砂标注的长城九关用重墨勾勒,关隘处还贴着小笺,写着 “居庸关兵三千”“大同镇马五千” 的字样;南疆土司地界则用靛青勾勒,龙州、凭祥等地标旁画着小小的盾牌,标注 “土司兵可协防”。李肃抬手拂过舆图上北元、南越的地界,语气陡然激昂:“今北元孛罗帖木儿新汗初立,诸部虽暂附,然其叔太师也先虎视眈眈,部落间嫌隙未消;南越陈日煃刚平其弟之乱,国中兵力虚耗,辅国将军陈日熞虽掌兵权,却根基未稳。二寇此时扰边,不过是试探虚实,若迁延不击,待其勾结稳固,再想除患,需费十倍之力!”

他直起身,目光扫过殿中文武,见武将列中几位勋贵已然颔首,声音愈发洪亮:“臣请调京营十万出征:神枢营五万骑皆配河西健马,甲胄用云纹铁甲,可疾驰漠南,直捣北元囤积粮草的哈剌和林河谷;神机营五万兵携佛郎机炮百门、鸟铳三千杆,镇驻南疆,协龙州、侬氏土司兵夹击钦州港,必能一举击溃南越水师!此二营皆为天子亲军,训练有素,此时出兵,如利刃斩乱麻,必能一鼓荡平边患,扬我大吴天威!”

话音未落,他袖口带起的风扫过案边的铜爵,爵中残酒微微晃动,映着晨光里他鬓角的白发 —— 这位年过五旬的兵部尚书,此刻眼中却燃着炽热的光,仿佛已看见大军出征、凯旋班师的景象。

兵部侍郎周伦几乎是踩着李肃的话音出列,袍袖急挥间带起一阵风,正扫过案边的青铜烛台。烛火猛地一颤,几缕烛芯爆出细碎的火星,溅在紫檀木案上,留下几点浅褐的痕迹。“李尚书所言极是!” 周伦躬身时,腰间银带的扣环与案沿轻撞,发出 “叮” 的脆响,语气里满是急切的附和,“京营乃天子亲军,自神武皇帝建制以来,遴选皆取精壮,月有骑射之练,季有校场之阅,实乃我大吴锐士之根本!”

他抬眼时,目光特意在武将列中神枢营总兵张峦身上顿了顿 —— 二人同是河间府人氏,当年张峦能从参将擢升总兵,周伦在兵部力荐的折子就递了三道。“神枢营总兵张峦大人,是开国辅政大臣张辅之后,家传弓马绝技,去年秋操时,曾于百步外一箭射落高飞的雁翎,骑术更是军中无双;神机营副将刘钊,早年随元兴帝征安南,多邦城一役中,亲率火器营破敌栅三重,亲手操炮轰塌敌楼两座,南征旧部至今仍传其‘火炮刘’之名。遣此二人领兵,恰如猛虎添翼,何愁边寇不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话里的偏袒几乎不加掩饰,殿中老臣多看得明白,却碍于周伦与张峦的势力,只作未见。张峦站在武将列中,听得同乡如此吹捧,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下意识挺了挺腰板,眼角的细纹里都透着得色,连带着身旁几位神枢营出身的将领也纷纷颔首,低声附和起来。

翊麾将军、忻城伯赵武紧接着上前一步,身披的明光铁甲与石板地面相撞,发出 “哐当” 一声重响,震得案上的烛火又是一阵摇晃。他年过四十,满脸风霜,颔下短须根根如刺,此刻双目圆睁,声如洪钟:“臣愿为先锋!”

“北元骑兵虽惯于奔袭,然其甲胄多是皮毡所制,怎敌我京营的云纹铁甲?南越水师虽擅水战,其战船不过木桨风帆,怎挡神机营的佛郎机炮?” 赵武攥紧拳头,指节因用力泛白,重重捶在自己心口的护心镜上,镜面发出沉闷的嗡鸣,“臣请陛下下旨,三日内点兵验甲,五日即刻启程!臣愿立军令状:北疆若一月内不能驱敌出长城,南疆若一月内不能解钦州之围,臣甘受军法,提头来见!”

他话音未落,武将列中立刻响起一片轰然附和。成山侯王通往前半步,腰间玉带因动作歪斜了半寸也顾不上扶,高声应道:“赵将军忠勇可嘉!若京营兵力不足,臣愿献家兵三千 —— 皆是精挑细选的庄户健儿,常年随臣演武,弓马娴熟,愿随大军出征,为陛下分忧!” 这话半是表忠,半是投机 —— 谁都知道,随军出征若能立功,家兵也能捞得功名,不过是借国战谋私利罢了。

一时间,殿中主战的声浪又起,铁甲碰撞声、附和声混着烛火的噼啪声,搅得紫宸殿的檀香都仿佛躁动起来。李肃站在案边,看着这阵仗,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几分笑意,目光得意地扫过文官列,仿佛胜券在握。

萧桓指尖轻叩御案,目光落在舆图朱砂标注的烽燧上。密密麻麻的红点旁注着 “破损待修”,让他想起上月巡按御史密报:“大同镇二十一处烽燧,十三处坍塌,五处无守卒,仅三处可用。” 李肃说 “烽燧相连”,怕是掺了水分。

他视线移向钦州港,“龙州土司界” 五个小字刺目。去年龙州土司赵世荣因户部停发盐引(盐引乃土司财源),曾闭门不纳朝廷使者,虽经谢渊调解恢复,却已生嫌隙。李肃说 “土司相助”,可信度几何?

“京营现有十二万兵,调十万出征,余兵两万守京师足矣。” 李肃见萧桓指尖停在御案边未动,连忙往前半步,指尖在舆图边缘轻叩,语气愈发笃定,“何况京师有禁军三万拱卫皇城,镇刑司番役五千巡查街巷,内外层层设防,防卫固若金汤,纵有小股流寇,也近不了宫墙半步,何惧之有?” 他特意加重 “镇刑司番役五千” 几字,眼角余光扫过站在殿角的镇刑司随堂太监 —— 那太监立刻躬身,似在无声附和,显然是想借镇刑司的威势压下异议。

“陛下,” 青袍身影再次出列,谢渊捧着蓝布封皮的账册缓步至案前,乌角带在晨光中泛着哑光。他躬身行礼时,袍角轻扫地面,带出细微的声响,账册边角因常年翻阅微微磨损,封皮上 “都察院巡查录” 五个小楷工整端正。“李尚书之策看似周全,实则有三大疏漏,关乎京师安危、边军生死,臣不敢不奏。”

李肃闻言,脸颊 “腾” 地涨红,袍袖下的手攥得发白:“谢御史又要唱反调?昨日忧粮草,今日疑京营,莫非以为兵部满司皆是饭囊,连兵马虚实都辨不清?”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几分被戳中痛处的急躁。

谢渊目光始终未离御座,仿佛未闻李肃的诘问,只对萧桓道:“第一疏漏,京营虚实不符。据都察院十三道御史上月联名巡查,京营在册十二万,然年逾五十的老卒、身有残疾的病卒占三成,计三万六千人;去年秋招的新募卒四万,尚未经过三个月成训,拉弓不及五石,挥刀难断草绳,实有战力者不足七万。”

他抬手翻开账册,指尖点向其中一页:“神枢营号称五千骑,御史验马时,见瘦骨嶙峋、难驰百里者千三百匹;查甲胄库,锈蚀穿洞、难挡箭矢者八百副,皆有营官签字画押。神机营更甚,佛郎机炮药线受潮者三成,铅弹缺斤短两者五成,去年演放时炸膛三门,伤卒十七人,这些都记在巡查录里。” 说罢将账册递向内侍,“每页皆有御史朱笔批注与画押,陛下可验。”

“第二疏漏,长城烽燧难恃。” 谢渊转向紫檀木案上的舆图,指尖落在大同镇烽燧标注处,声音沉得像殿外的秋霜,“大同巡按御史朱鉴九月初二的急报还在御案上,墨迹未干 ——‘云州三寨失陷前夜,本应传警的狼儿口烽燧因雨水冲刷坍塌,守卒爬不上烽火台,敌骑至城下才察觉,百姓来不及转移,伤亡惨重’。”

他抬眼看向工部尚书,语气凝重:“边镇卫所早在六月就呈文请修烽燧,需银五万两,修固二十一处坍塌烽燧,工部却以‘内库支绌’为由,将文书压在营缮司三个月未批。此时调京营去填长城的窟窿,不是扬威,是让精锐去守残破的关口,敌若趁虚袭扰,恐未战先损锐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肃额角渗出细汗,忙用袍袖拭了拭,强辩道:“谢御史危言耸听!京营老弱去年已裁汰五千,何来三成?烽燧虽有破损,然居庸、紫荆等主力关隘墙高池深,足以御敌,些许小燧坍塌,何足挂齿?” 他说着偷瞥皇帝脸色,见萧桓眉头微蹙,声音愈发发紧。

“第三疏漏,土司之心难测。” 谢渊未接他的话,转身指向南疆舆图,靛青标注的 “龙州土司界” 旁,他用指尖点了点,“广西按察使司昨日递入密报,龙州土司赵世荣接了调兵令,却回文‘秋收未完,土兵散在田间,需半月方能集结’—— 这半月,足够南越水师攻破钦州港了。”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沉:“去年盐引纠纷时,赵世荣之弟赵世华曾遣人携珍珠、象牙私通南越,玄夜卫截获的密信至今存于诏狱署,信中‘若朝廷待我不公,当寻外援’字样清晰可辨。虽未定罪,然土司心结未消。若南疆战事胶着,赵世荣若按兵不动,甚至暗通南越断我粮道,四万京营深入瘴地,前有敌寇,后无援兵,恐成孤军。”

“你!” 李肃气得后退半步,袍角扫过案边烛台,烛火猛地歪斜,险些烧到舆图边角。“土司受我大吴册封百年,岂敢私通敌寇?借他个胆子也不敢反!谢渊你罗织罪名,无非是想阻挠出兵,安的什么心?”

“李尚书可敢对质?” 谢渊目光锐利如刀,扫过兵部职方司主事刘平、工部营缮司郎中王瑾、玄夜卫指挥使石亨,“京营裁汰册在兵部职方司,去年实裁五千,现存老卒三万六,刘平主事亲手造册,可敢否认?烽燧修银文书在工部营缮司,压置三月有案可查,王瑾郎中掌印,可敢认账?赵世华私通南越的密信,玄夜卫石亨指挥使亲验火漆,可敢举证?”

话音刚落,站在文官列中的刘平猛地低头,盯着靴尖不敢抬头;王瑾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朝珠,喉结滚动似在吞咽;武将列中的石亨则转身看向殿外,仿佛没听见这声质问。三人的反应如无声的证词,在殿中弥漫的檀香里,印证着谢渊所言非虚。殿内瞬间安静,连烛火燃烧的噼啪声都清晰可闻。

周伦忙打圆场:“谢御史太过苛细!军旅之事岂能万全?老弱可充夫役,烽燧可边战边修,土司可恩威并施,何必因细枝末节误战机?”

“细枝末节?” 谢渊转向周伦,“周侍郎可知,神枢营去年秋操,五千骑中能百步穿杨者不足千;神机营火器营演放,百门火炮炸膛十门,伤卒二十。此等‘精锐’调至北疆冻土、南疆瘴地,是送死还是误国?” 他从袖中取记录,“这是上月巡查京营的记录,有营官签字,陛下可阅。”

赵武按捺不住,铁甲铿锵:“谢御史不懂兵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岂能凭账册论胜负?当年元兴帝征漠北,京营亦是仓促出兵,终获大胜!”

“赵将军怕是忘了元兴二十二年的教训。” 谢渊平静回应,“那年元兴帝遣丘福率京营三万轻出,因马匹瘦弱、粮草不足,至漠北即遭伏击,全军覆没。事后查,正是兵部未核京营实情,虚报战力所致。今若重蹈覆辙,谁来担责?” 赵武祖上随丘福战死,顿时语塞。

成山侯王通干咳一声:“依臣看,可调京营五万,北疆三万,南疆两万,既保京师,又援边镇,如何?” 他想保家兵随征捞功。

谢渊立刻反驳:“五万亦不可。京营需守京师九门、皇城四门、内库三仓,至少需留七万。可调之兵仅五万,分则每处兵力不足破敌,反成添油之局。不如依昨日之策,先调边镇援兵,修烽燧,补粮草,待查清敌情再定。”

“你分明是故意阻挠!” 李肃气得发抖,“镇刑司魏公公昨日还说,边民盼援兵如久旱盼雨,你却迟迟不允,是何居心?” 他抬出魏忠施压 —— 二人近期因京营粮草倒卖有勾结,巴不得速调京营浑水摸鱼。

谢渊目光一冷:“李尚书敢提镇刑司?臣正要奏报,上月大同粮道受阻,正是镇刑司番役与粮商勾结,私扣冬衣三万套倒卖,玄夜卫有密信为证,涉案者中就有兵部武库司主事,与李尚书亲随有书信往来!”

萧桓的指尖捏着那本蓝布账册,指腹摩挲着页边御史们鲜红的画押,目光扫过 “神枢营马瘦”“神机营弹缺” 的字样,又落在玄夜卫密报里 “赵世华私通南越” 的朱批上。御案下的手不自觉攥紧,指节因用力泛白 —— 这些关乎国本的军情,兵部竟从未如实奏报,若非谢渊核查,他险些被蒙在鼓里。心头的火气如被檀香引燃,却在出口时化作沉凝的威严。

“李尚书所奏调京营十万,着暂不议。” 萧桓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大殿,每个字都像落在石板上的重锤,“京营乃京师屏障,是护持宗庙、拱卫宫阙的根本,非万不得已,断不可轻动。”

他抬眼看向李肃,目光如炬,扫过他鬓角的冷汗:“你即刻带职方司主事刘平,入神枢营、神机营逐营核查,点验实有兵马、甲胄、火器,三日内向朕呈详实名册,不得有一字虚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接着转向周伦,语气稍缓却不容置疑:“周侍郎持朕手谕去工部,督办烽燧修银五万两,限五日内务必拨至大同镇,若再延误,朕唯你是问。”

最后看向赵武,铁甲在晨光中泛着冷光:“赵将军与广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联名遣使龙州,赐赵世荣彩缎二十匹、盐引百道,晓谕利害,务必让他五日内集结土兵援钦州,若土司迁延,你二人同担其责。”

三道旨意层层递进,每句都敲在要害上,殿中鸦雀无声,只有檀香在气流中微微晃动。

李肃听得浑身一颤,额头的冷汗顺着鬓角滑落,滴在绯色官袍的前襟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他张了张嘴,想辩解却发现喉咙发紧,最终只能躬身伏地,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臣…… 遵旨。臣…… 臣必尽心核查,绝不敢欺瞒陛下。”

谢渊望着御座上的皇帝,青袍在晨光中挺得笔直,他躬身行礼时,袍角轻扫地面的声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陛下圣明。” 三个字带着金石般的坚定,既是对决断的认可,也是对前路的期许。

殿外的秋风穿过回廊,吹动檐角的铜铃,“叮当” 声轻响,混着檀香漫过紫宸殿的金砖。萧桓看着阶下躬身的群臣,目光最终落在那卷摊开的舆图上 —— 长城的烽燧、南疆的土司地界,此刻都像是压在他心头的重担。他知道,这道旨意只是暂时稳住了阵脚,京营的虚实、烽燧的修缮、土司的心思,每一处都藏着未散的暗流,而这场关乎江山安危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片尾

殿中檀香浮动,萧桓望着舆图上的长城,清楚这场攻防之辩远未结束。京营虚实、烽燧修缮、土司心思,每处都藏着暗流,而他必须在风浪中稳住舵盘。

卷尾

《大吴史?兵志》 载:“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三廷议,兵部请调京营十万征边,左都御史谢渊以‘京营虚、烽燧破、土司疑’三弊驳之,引巡查册、密报为证,辞凿凿如金石。帝纳其言,止轻调京营,命核虚实、修烽燧、稳土司,兵事始入正轨。

论曰:‘兵者,国之利器,不可假人,更不可轻动。李肃之策,逞一时之勇,藏私弊之隙;谢渊之辩,守万全之规,固根本之防。一争一驳间,可见朝堂之明暗,国计之轻重。’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三,廷议暂歇,李肃回府后即焚毁书信,周伦密访镇刑司魏忠,谢渊则命御史深入核查京营粮饷 —— 暗战,才刚刚开始。)”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