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421章 莫叹朝堂多激辩,安危系此寸心间

卷首

《大吴会典?都察院志》载:“都察院掌监察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隐。”

德佑二十八年冬,京师都察院衙门前的青石板路上,忽多了一块丈高青石。石身光洁,无雕无饰,唯正面刻 “谢青天” 三个大字,笔力遒劲如松,入石三分,却无落款。百姓传言,此石乃江南苏州、湖广武昌、陕西西安等地百姓自发运来,选石于太湖之滨,凿石于秦岭之麓,历时三月,跋涉三千里,途经八省,沿途百姓争相推车、献粮,只为感念左都御史谢渊五年来的清正 —— 自德佑二十年任左都御史,谢渊革除都察院积弊十七项,弹劾贪腐官吏九十二人,平反冤狱三十五起,江南盐税案、湖广粮仓案、陕西土司案皆由其彻查,涉案者上至藩王亲信,下至县丞小吏,无一徇私。

时人谓之 “清风石”,民谣传唱:“石立都察前,清风满长安;谢公持铁笔,贪官夜难眠。” 德佑二十八年腊月廿三,德佑帝萧桓微服至都察院,见谢渊正率御史躬身擦拭石上积雪,石缝间未留半分尘泥。萧桓笑问:“五年铁面,弹劾无数,何以得此民心?” 谢渊直身行礼,答曰:“臣无他能,唯守‘规矩’二字。国法如石,需常拭方不蒙尘;民心如镜,需清正方映清明。臣不过是执国法之笔,拭民心之镜,清风自在民心,非臣之功。” 萧桓颔首,当日回宫即赐 “风纪匡时” 金匾,悬于都察院大堂。

边尘暗度雁门关,烽火遥连铜柱山。

满殿朱紫皆请战,一袍青简独言艰。

君心未决敲龙案,臣意难平叩圣颜。

莫叹朝堂多激辩,安危系此寸心间。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二,秋霜初降,京师紫宸殿的琉璃瓦上覆了层薄白,像蒙了层霜雪的玉璧。殿外的铜鹤香炉里,龙涎香袅袅升腾,却驱不散满殿的凝重 —— 御案上堆叠的边报,已高过三寸,最上面那份来自大同总兵周毅的急报,朱笔批的 “急报” 二字洇透了纸背,红得刺眼。

寅时三刻,通政司少监跌跌撞撞冲进养心殿,手里举着八百里加急的塘报:“陛下!北元骑兵破云州三寨,守将阵亡;南越水师围钦州港,渔船尽被掳走!” 彼时德佑帝萧桓刚披衣坐起,接过塘报的手微微发颤。云州距大同仅百里,钦州港是南疆门户,战火已烧到了家门口。

辰时整,紫宸殿钟鸣三响,文武百官按品级列班,靴底踏过汉白玉阶的声响整齐划一,却掩不住衣袍下的躁动。萧桓升座时,目光扫过殿中群臣,见兵部尚书李肃的朝服领口微敞,显然是一路急奔而来;几位武将出身的勋贵,腰间玉带系得匆忙,鬓角还沾着晨霜 —— 他们昨夜必是聚在一处,早议好了说辞。

“诸位爱卿,北境、南疆急报接踵而至,” 萧桓的声音透过殿中的藻井回荡,带着未散的沙哑,“北元破云州,南越围钦州,卿等有何良策?”

话音未落,兵部尚书李肃已出列,撩袍跪地。他年过五旬,两鬓斑白,却声如洪钟:“陛下!北元新汗孛罗帖木儿刚立,部落离心,正是虚弱之时;南越国王陈日煃刚平内乱,兵力虚耗,不堪一击!此时举兵,一鼓可破,若迁延观望,待其根基稳固,再想除患,难上加难!”

话音刚落,翊麾将军、忻城伯赵武紧随出列,铁甲碰撞声在殿中格外清脆:“李尚书所言极是!臣愿领兵五千,直捣北元王庭;南疆可遣威远伯李穆,他熟习百越地形,定能荡平钦州之围!” 他身后几位武将纷纷附和,“请陛下下旨,扬我国威!” 声浪此起彼伏,几乎要掀翻殿顶的描金穹顶。

萧桓指尖无意识地叩着御案,案上的边报他已看了整夜。周毅在大同的奏报里写:“北元骑兵甲胄鲜明,粮草充足,不似新汗初立之弱”;广西副总兵林策的塘报提:“南越水师战船皆为新造,火炮精良,恐有备而来”。可李肃说 “北元虚弱”“南越强弩之末”,与边报所言,竟全然相悖。

他看向阶下的宗室亲王,蜀王萧恪捋着花白的胡须,慢悠悠道:“陛下登基二十七载,仁厚待民,然蛮夷畏威不怀德。今战火已起,若不示以兵威,恐四夷皆起轻慢之心,损我大吴天威。” 几位亲王纷纷点头,连素来主和的几位亲贵都皱眉道:“蜀王所言有理,当战。”

满殿几乎一片请战之声,朱紫官袍在晨光中晃动,像一片涌动的浪潮。萧桓心里却躁得慌,像揣了团乱麻。他想起元兴帝萧珏当年五征漠北,虽拓地千里,却耗空了国库,终致永熙初年流民四起;想起先太子萧震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 “治国如行船,急则易覆”,那时他才十二岁,却记了一辈子。

“陛下,” 一个沉稳的声音突然响起,穿透了请战的喧嚣,“臣有本奏。”

萧桓抬眼,见左都御史谢渊从文官列中走出。他穿着件半旧的青色素面朝袍,腰束乌角带,在满朝朱紫金绯中,像一竿翠竹立在繁花里。谢渊年过四十,面容清癯,眼角有细纹,却目光如炬,捧着一卷奏折,缓步走到殿中,躬身行礼:“陛下,臣连夜草就《边事十忧折》,恳请陛下御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肃眉头立刻皱起。谢渊自德佑二十年任左都御史,以刚直闻名,三年前查镇刑司私放死囚案,连魏庸的门生都敢弹劾,是出了名的 “认理不认人”。此刻他出来奏事,必是要唱反调。

“谢御史,” 李肃抢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不耐,“边烽已燃,云州三寨百姓遭屠戮,钦州港渔户被掳走,此时不议出兵救民,反倒说‘忧’,莫非是要等贼寇打到京师不成?”

谢渊没看李肃,只垂眸对萧桓道:“陛下,臣非不救民,实因救民需先虑万全。边烽虽急,六师不宜轻出 —— 臣有十忧,皆关乎国本,不敢不奏。”

“哦?” 萧桓示意内侍接过奏折,“你且说说,第一忧是什么?”

谢渊朗声道:“第一忧,粮草转运之难。北疆大同至京师,需经居庸、宣府三关,山路崎岖,秋霜后积雪封道,十万石粮草运抵前线,耗损恐过半;南疆钦州至梧州,需溯江而上,瘴气正盛,运粮士卒易染疫病,往年每运万石粮,死者十之二三。今边报言北元囤粮漠南,南越储粮谅山,我军若轻出,粮草未到,军心先乱。”

户部尚书王佐闻言,忍不住出列附议:“谢御史所言不虚。户部现存粮仅八十万石,京师禁军及京营月需五万石,若调十万兵出征,北疆月需粮三万石,南疆月需两万石,再加转运耗损,恐支撑不过半年。若秋冬无大熟,来春必致饥馑。”

李肃冷笑道:“王尚书过虑了!北元、南越皆游牧渔猎之国,不事耕种,粮草岂能久支?我军只要速战速决,取敌之粮补己用,何愁粮草不足?”

“李尚书此言差矣。” 谢渊转向李肃,目光平静却锐利,“北元虽不耕,却劫掠边民储粮,云州三寨被破后,其粮仓已囤粮五千石;南越近海,渔盐之利丰厚,谅山堡储粮万石,皆有据可查。反观我军,边镇存粮如大同仅余三万石,凭祥不足两万石,若速战不成,反被敌困,粮草断绝之日,便是军溃之时。”

殿中稍静,几位文官开始交头接耳。蜀王萧恪轻咳一声:“谢御史未免太过谨慎。我大吴自神武皇帝开国,元兴帝五征漠北,哪次不是粮草随行?今国力虽不如元兴年间,然对付北元南越,尚有余力。”

“蜀王殿下有所不知。” 谢渊语气恭敬却坚持,“神武皇帝征漠北,先备粮三年;元兴帝五征,每战前必遣御史巡查粮道。今边报急如星火,若仓促调粮,难保无克扣、迟滞之弊 —— 前日元兴帝实录载,永乐十二年征瓦剌,因运粮官私扣粮草,致前锋军三日无食,大败而归。臣不敢让今日重蹈覆辙。”

他引经据典,语气不卑不亢,李肃一时语塞。萧桓翻看手中的《边事十忧折》,第一忧后附着详细的粮道图,标注着北疆 “居庸关至大同需七日,遇雪则延五日”,南疆 “梧州至钦州需十日,瘴河区易翻船”,墨迹工整,显是连夜核查而成。

“第二忧呢?” 萧桓追问,指尖在 “粮道耗损三成” 字样上轻叩。

“第二忧,边军战力之虚。” 谢渊声音愈发沉凝,“大同镇原额兵三万,去岁调延绥防秋五千,至今未还;现存兵两万五千,老弱病残占三成,新募之卒未习骑射,拉弓不过五石。臣前日出巡宣府,见守兵甲胄多锈蚀,火器十中三坏。北元骑兵皆为百战之卒,我若调京营补充,京师空虚,恐生内患。”

忻城伯赵武按捺不住,厉声反驳:“谢御史危言耸听!大同镇兵皆是边地健儿,常年与北元周旋,岂能是‘未习骑射’之辈?京营神枢营五千骑,皆是百战精锐,调之北疆,必能破敌!”

“赵将军,” 谢渊转头看他,目光扫过他腰间的玉带,“神枢营确是精锐,然京营总兵力不过五万,守京师需三万,可调之兵仅两万。北疆调五千,南疆再调五千,余兵不足万,若镇刑司或诏狱署有异动 ——” 他话未说完,殿中已起了一阵骚动。

镇刑司是皇帝亲设的特务机构,由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势滔天;诏狱署专理钦案,手段酷烈。近年镇刑司太监魏忠与魏庸勾结,屡干朝政,朝臣多有忌惮。谢渊提及京营空虚恐生内患,正是点出这层隐忧。

萧桓的脸色沉了沉。上月玄夜卫指挥使密报,魏忠私调镇刑司番役三百,屯于京郊庄园,不知意欲何为。若此时京营空虚,确是隐患。

“第三忧,敌情虚实难辨。” 谢渊继续奏道,“边报言北元新汗根基未稳,然据大同谍者回报,北元太师也先已掌兵权,部落首领皆受其节制;言南越内乱方歇,然广西土司赵世荣密报,南越辅国将军陈日熞已平定内乱,兵力增至三万。更可疑者,北元破云州在九月初五,南越围钦州在九月初七,相隔两日,似有呼应。臣恐边报所言‘敌弱’,是诱我轻出之饵。”

这话如一盆冷水,浇在请战的热浪上。左都御史掌监察,都察院辖十三道御史,巡按各地,谍报向来精准。谢渊说 “敌情虚实难辨”,绝非空穴来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肃强辩道:“就算二寇有呼应,不过是乌合之众!北元畏我大吴天威久矣,南越更是我朝藩属,此战必胜,何惧之有?”

“必胜?” 谢渊微微抬眼,目光如刀,“李尚书可知,永乐十二年,元兴帝征瓦剌,初战告捷,因轻追敌,致大军困于忽兰忽失温,损兵三万;永熙三年,征南越,因轻信‘敌内乱’谍报,孤军深入,副将阵亡,粮草尽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岂能因‘必胜’二字,置数万将士性命于不顾?”

他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元兴帝征瓦剌之败、永熙帝征南越之损,皆是大吴朝堂不愿提及的隐痛,谢渊此刻重提,满殿鸦雀无声。

萧桓握着奏折的手指微微收紧。谢渊的《边事十忧折》,每一条都戳在要害上:粮草、兵力、敌情、内患…… 桩桩件件,都是他心里 “躁得慌” 的缘由。

“谢御史,” 一位素以温和闻名的阁老开口,带着几分劝诫,“你所言皆有理,然边民正遭屠戮,若不出兵,何以安民心?何以对天下?”

“阁老大人,” 谢渊躬身道,“安民心不在轻出,而在‘守御有方,救民有策’。臣请陛下先下三令:一令大同总兵周毅加固城防,调宣府兵五千援大同,阻北元南下;二令广西副总兵林策死守钦州,调广东兵三千援南疆,解钦州之围;三令户部速运粮草至边镇,工部赶造火器甲胄,补足边军之缺。待粮草备足、敌情查清、京营稳固,再议出征不迟。”

这是畏敌怯战!” 李肃怒声道,“等你备足粮草,云州、钦州早已失守,边民尸骨无存!”

“李尚书!” 谢渊的声音陡然提高,青袍下的身子微微颤抖,却不是怕,是怒,“臣若畏敌,三年前不会闯镇刑司诏狱救张万成;若怯战,不会弹劾魏庸门生!臣忧的是‘轻出则败,败则国危’!汉武帝因马邑之谋轻出,致匈奴长驱四十载;唐太宗因急于灭高句丽,耗空国库,晚年民生凋敝。我大吴自神武皇帝开国,经永熙、元兴诸帝励精图治,才有今日国泰民安,岂能因一时之怒,毁于一旦?”

他越说越激动,袍袖翻飞:“云州三寨之仇要报,钦州渔户之恨要雪,但报恨雪仇需有万全之策!若十万大军轻出,败则贼寇更骄,边民更苦;胜亦耗损国力,难以为继。臣请陛下暂息雷霆之怒,听臣十忧,再做决断!”

说完,他 “扑通” 一声跪下,将奏折高举过顶:“臣愿以左都御史之职担保,若依臣策,先守后战,三月内必能解云州、钦州之围;若轻出致败,臣请领死罪!”

殿中彻底安静了。谢渊的声音还在殿中回荡,带着金石般的坚定。满朝文武看着跪在地上的青袍身影,有的面露钦佩,有的神色复杂,有的则满眼怨怼。

萧桓望着谢渊,想起他三年前查张万成案,面对镇刑司的威胁,寸步不让;想起他改革都察院,让积案如山的冤狱得以昭雪;想起百姓送他 “清风石”,刻 “谢青天” 三字 —— 这是个心里装着百姓和江山的人,绝非空谈误国之辈。

御案上的边报还在散发着油墨味,云州三寨的惨状、钦州港的哭声仿佛就在眼前。可谢渊的十忧,桩桩件件都扎在要害上:粮草、兵力、敌情、内患…… 哪一条考虑不周,都可能万劫不复。

“陛下,” 李肃见萧桓的目光从谢渊身上移开,扫过殿中群臣。李肃的脸涨得通红,手按在腰间的玉带扣上,指节发白;忻城伯赵武眉头拧成疙瘩,不住地跺脚;户部尚书王佐低头沉思,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朝珠;几位亲王交头接耳,蜀王萧恪的脸色阴晴不定 —— 显然,谢渊的话已让他们动摇。

“李尚书,” 萧桓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谢御史所言‘粮草转运之难’‘敌情虚实难辨’,你可有应对之策?”

李肃一怔,随即躬身道:“陛下,粮草可令户部加征秋粮,漕运改陆运,日夜兼程;敌情可遣玄夜卫精锐深入敌营,查实虚实。

臣请陛下相信边军战力,只要圣旨一下,将士必能奋勇杀敌!”

“加征秋粮?” 谢渊立刻反驳,“德佑二十七年南涝北旱,百姓本就困苦,今秋刚收新粮,若再加征,恐激起民变。前日元兴帝实录载,永乐十三年加征边粮,山东流民起事,耗兵三万才平定,此殷鉴不远。” 他转向萧桓,“陛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若因加征粮草失了民心,即便胜了边战,国本亦危。”

王佐连忙附和:“谢御史所言极是。户部去年已免南直隶、浙江税粮三成,今若加征,恐难推行。且漕运改陆运,需征调民夫十万,误了秋收,明年粮产更减,恶性循环,得不偿失。”

李肃一时语塞,转而看向武将列:“诸位将军,北元南越不过跳梁小丑,我大吴铁骑岂会惧之?”

忻城伯赵武出列道:“陛下,臣愿立军令状!领神枢营五千骑赴北疆,一月内必破漠南敌营,若不成,甘受军法!” 几位武将纷纷附和:“臣等愿同立军令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看着他们,叹了口气:“诸位将军忠勇可嘉,然军令状不是戏言。漠南多戈壁,北元熟悉地形,若设伏兵,我军深入则易陷重围。永乐二十一年,元兴帝征北元,丘福将军轻敌冒进,率千骑追击,全军覆没,此血教训,岂能忘却?”

丘福之败是大吴军事史上的耻辱,当年丘福因急功近利,不听劝阻,致十万大军损折过半,元兴帝震怒,自此对北元用兵愈发谨慎。谢渊重提此事,武将们的气势顿时弱了几分。

萧桓的指尖在御案上轻轻叩着,心里的天平渐渐倾斜。谢渊的每一条忧虑,都有史实佐证,有数据支撑,绝非空泛的 “畏战”;而李肃等人的请战,虽有忠勇之心,却多凭血气,少了周全考量。

“谢御史,” 萧桓问道,“你说有‘十忧’,除了粮草、兵力、敌情,还有哪七忧?”

谢渊朗声奏道:“第四忧,将帅人选难择。北疆需熟蒙古习性之将,南疆需知百越地形之帅,然边镇总兵多有调动,大同总兵周毅虽勇,却欠缺全局之谋;广西副总兵林策虽稳,却兵力不足。若调京营勋贵,恐水土不服,指挥失当。神枢营总兵张峦虽出身将门,然久居京师,未历边战,若遣北疆,恐难应变。”

“第五忧,土司离心之险。南疆土司虽受朝廷节制,然南越许以‘分地之利’,广西侬氏、云南孟养部皆有观望之意。上月侬氏土司侬智高遣使入谅山,与陈日熞密谈三日,虽未叛,然贡赋已迟缴半月。若我军轻出失利,土司恐倒戈相向,腹背受敌。”

“第六忧,币藏空虚之困。近年黄河治理耗银三百万两,赈灾用银二百万两,国库余银不足五百万。出兵十万,仅粮饷、军械、赏银便需耗银百万,若战事迁延,恐需加征赋税,动摇国本。永熙年间征安南,耗银五百万,致江南盐税加征三成,民怨沸腾,此非盛世之象。”

“第七忧,冬防将至之迫。北疆十月飞雪,边军冬衣、炭火尚未备足,大同总兵周毅奏‘现存冬衣仅万套,不足半数’。若此时开战,将士寒冻作战,非冻死即冻伤,何以言胜?往年十一月后,北疆战事皆停,盖因天寒难行,今若违时出兵,实违天时。”

“第八忧,镇刑司干政之患。镇刑司太监魏忠与魏庸勾结,屡插边事。上月大同粮道受阻,查系镇刑司番役私扣粮草倒卖,臣弹劾三次,皆被压下。若京营空虚,魏忠恐借机揽权,干预军务,前明永乐年间宦官干政误国之祸,不可不防。”

“第九忧,谍报传递之滞。北疆至京师千里,快马需五日;南疆至京师万里,驿马需十日。若战事急变,军情传递滞后,远水难救近火。元兴帝征瓦剌时,忽兰忽失温之战,前锋急报迟三日送达,致援军错失时机,此教训当记。”

“第十忧,胜后安置之难。即便侥幸破敌,北元退回漠北,南越缩回境南,我军亦难常驻。北疆漠南多荒漠,驻军需年年转运粮草,耗损巨大;南疆谅山多瘴疠,久驻则士卒多病。永熙帝弃安南,正因此地‘守之无益,弃之无损’,今若轻取再弃,反损天威。”

十条忧虑,条条切中要害,从将帅到土司,从国库到冬防,从内患到善后,环环相扣,将轻出之弊剖析得淋漓尽致。殿中静得能听见香炉里香灰落下的声音,连最主战的忻城伯赵武,也垂下了头。

萧桓看着御案上的《边事十忧折》,墨迹犹新,显然是连夜写就。每一页都密密麻麻,标注着数据、引着史实,甚至附了边镇兵力、粮草的明细账册 —— 谢渊为了这道奏折,必是彻夜未眠。他想起先皇永熙帝萧睿的教诲:“治国如弈棋,一步错,满盘输。边事尤甚,宁缓勿急,宁慎勿轻。” 当年永熙帝面对安南叛乱,力排众议,先遣使安抚,再练兵备粮,三年后才出兵,终获全胜,正是 “慎战” 的典范。

“李尚书,” 萧桓的声音打破了沉默,“谢御史所言十忧,你可有逐条应对之策?”

李肃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一条也答不上来。谢渊的十忧,涉及粮草、兵力、敌情、内患等方方面面,非一日之功可解,岂是仓促之间能应对的?他脸色涨得发紫,却不得不承认,谢渊的每一条都在理,若再强辩,反倒显得自己不顾国本。

“陛下,” 谢渊再次叩首,额头抵着冰凉的金砖,声音却愈发坚定,“臣非反对出兵,实反对‘轻出’。边民遭难,臣心如刀割,然救民需先保军,保军需先安国。臣请陛下依臣三策:一、命兵部会同玄夜卫,严查北元、南越真实兵力,五日内向陛下回报;二、令户部即刻调拨粮草五万石、冬衣两万套,运抵大同、凭祥,先解边军燃眉之急;三、暂调宣府兵五千援大同,广东兵三千援钦州,加固城防,待查清敌情、补足粮草,再议出征。”

王佐立刻附和:“臣愿领户部,三日内科派粮草,五日内启运,绝不延误!查大同仓现存粮三万石,凭祥仓一万八千石,加拨五万石后,可支一月,足够支撑至查清敌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兵部侍郎周伦也道:“臣愿协查敌情,玄夜卫已遣十名精锐谍者,分赴漠南、谅山,五日必能回报真实兵力、营垒分布,绝不敢虚报。”

萧桓点点头,目光扫过殿中。蜀王萧恪见风向已变,捋着胡须道:“谢御史之策稳妥,既解边军燃眉,又不冒进,陛下可纳之。” 几位亲王纷纷附和,连之前请战的几位武将,也垂下了头,默认了谢渊的主张。

萧桓看向李肃,语气缓和了些:“李尚书,边事紧急,然‘欲速则不达’。谢御史之策,先固防,再查敌,后出兵,合乎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理,你以为如何?”

李肃嘴唇动了动,终是躬身道:“陛下圣明,臣遵旨。臣愿协查敌情,督办粮草转运,绝不敢因私废公。”

萧桓长舒一口气,指尖终于停住叩击御案。晨光透过殿门的朱漆棂格,在金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照得谢渊青袍上的褶皱都清晰可见。他知道,这场廷议的胜负已分,虽未出兵,却守住了最关键的一步 —— 不冒进,不盲动。

“准奏。” 萧桓拿起朱笔,在《边事十忧折》上批道:“依谢渊所奏,兵部、户部即刻行事,五日后续议。” 写完,将奏折递给内侍,朗声道:“传旨:左都御史谢渊协兵部、户部,核查边军实情,督办粮草转运,凡涉边事,皆可节制相关衙门;玄夜卫指挥使领谍者,五日内核实北元、南越兵力、营垒、粮草,不得延误;宣府总兵杨洪,即刻调兵五千援大同,听周毅节制;广东总兵韩观,调兵三千援钦州,听林策节制;户部即刻调拨粮草五万石、冬衣两万套,分运大同、凭祥,王佐亲督,十月初一前需到。”

遵旨!” 谢渊、王佐、周伦、杨洪、韩观等人齐声应道,声音洪亮,震得殿中香炉里的香烟都晃了晃。

谢渊起身时,后背的朝袍已被汗水浸湿,膝盖因久跪而发麻,却挺直了脊梁。他目光平静地扫过殿中,李肃避开了他的视线,忻城伯赵武面色悻悻,蜀王萧恪微微颔首,萧桓的目光落在他身上,带着一丝赞许。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主战与守御的争论远未结束,五日后续议,才是真正的考验,但至少,暂时避免了仓促出兵的危局。

李肃看着谢渊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他并非不知粮草之难、敌情之险,只是边烽太急,边民太苦,他盼着速战速决,却忽略了周全。谢渊的十忧,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的急躁,也照出了朝堂的隐忧。

萧桓看着阶下的群臣,心里的躁乱渐渐平息。秋风吹过殿角的铜铃,发出清脆的声响,像在为这场艰难的决策伴奏。他知道,边烽仍在燃烧,北元的铁骑还在大同城外徘徊,南越的战船还在钦州港游弋,但只要守住 “谨慎” 二字,君臣一心,总能找到破局之法。

“退朝。” 萧桓起身,龙袍的下摆扫过御案,带起一阵微风,吹得案上的边报轻轻翻动,露出周毅奏报里的一句话:“边军虽苦,愿守待援,不敢轻战。”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渊字玄桢,德佑二十年拜左都御史,在职五年,以‘清、慎、勤’为纲。清则拒贿金三万两,却赠粮千石与寒士;慎则核案必亲至,平反湖广‘赵氏灭门案’时,冒雪查访三月,终得真凶;勤则每日寅时入衙,亥时方归,都察院案卷积尘为之一扫。

德佑二十八年冬,百姓献‘清风石’于衙前,无落款,盖隐其名,唯寄民心。帝观石时,渊言‘清风在法不在人’,帝深嘉之,赐‘风纪匡时’匾,渊悬于大堂,曰:‘此匾当归都察院诸御史,非一人之荣。’

及德佑二十九年边烽起,廷议主战者众,渊独持《边事十忧折》,历数轻出之弊,引史据典,力主‘先守后战’,帝纳其言,终免仓促之失。时人评曰:‘谢公之勇,不在披甲战阵,而在犯颜直谏;其功,不在拓土开疆,而在安国保民。’

论曰:都察院为风纪之司,御史为天子耳目,非清正敢言者不能任。谢渊以一身清风,化朝堂浊气,以十忧忠言,定边事缓急,所谓‘国家柱石’,莫过于此。后世观‘清风石’者,皆知大吴吏治之清明,自渊始盛。”

后世史官评曰:“自古直臣多招怨,清官难久任,然谢渊在职五年,弹劾者畏其法,百姓敬其德,天子信其忠,何也?盖因其心在国,不在身;其志在民,不在名。清风石立,非立谢渊,而立国法之威、民心之向也。”

(廷议暂歇。谢渊回都察院后,即刻调十三道御史分赴边镇核查;王佐在户部连夜科派粮草,驿马已备;玄夜卫谍者换上胡服、越装,悄然出京。五日后的紫宸殿,将迎来更激烈的交锋,而漠南的风、南疆的瘴,已在等待大吴的决断……)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