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云:"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谢渊《工部革新十策》既出,如投砾于潭,涟漪遍起于京华。
栖凤楼中,诸生论才而及天下,酒客拍案以辩忠奸,此非文人清谈,实乃世道人心之镜。
当策论词句化作坊间谈资,当书生激愤触痛权臣逆鳞,一场关于清浊正邪的较量,正借酒肆喧哗之声,在大吴王朝的肌理间悄然蔓延。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永熙二年九月,金风初肃。
栖凤楼临窗二楼,八张梨木桌坐满了举子、匠人、商贾,琉璃灯照得廊下"
醉里论天下"
的匾额泛着琥珀光。
跑堂伙计刚将"
状元红"
斟满,便被老学究周复初的铜镇纸敲得桌面轻颤。
"
列位且看这策论第三条——"
年逾六旬的周复初抖开桑皮纸,墨香混着酒香在席间流转,"
‘工食银必造三联单,一存工部,一付匠人,一报户部’,此策暗合《大吴会典》‘诸司支给必经三审’之制,却又比旧法多了匠人持单之权,当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
周先生说得是!
"
旁座年轻书生击节赞叹,腰间玉坠刻着太学纹章,"
昔年谢侍御(谢承宗)血谏漕运,力主‘粮册公示’,今谢公子(谢渊)更进一筹,将匠人纳入监核,这才是‘民为邦本’的真章!
"
话未落,隔席商贾却压低声音:"
小友不知深浅,太府寺那帮爷岂会容人分走财路?当年谢侍御的‘粮册公示’,可是连人带册都消失在诏狱里......"
二楼东角,三位身着青衫的匠人围炉而坐。
年长的瓦作头捏着策论抄本,浑浊的眼睛在"
工食银十扣其七"
处停留良久:"
咱在西华门工地,每月领的霉米掺着木屑,原来账上早被吞了七成......"
话音未落,年轻匠人突然指着窗外:"
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