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291章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玄桢记 第291章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7 05:15:37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卷首

《吴史?帝王本纪补遗》郑重载录:德佑四年孟秋,永熙帝萧睿于南书房设座,亲向嫡子德佑帝萧桓面授为君六术。此六术非凭空臆造,皆自九王夺嫡那腥风血雨的残酷纷争中反复锤炼、萃取精华而成。永熙帝所言,字字如淬了毒的钢刀,锋利直白,毫无婉转虚饰。话语间不涉仁义道德的表象文章,唯聚焦于驭使臣下的权谋手段,深挖控御权柄的核心法则,将帝王心术最真实、最冷酷的本质,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嫡子面前。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谕吾儿德佑帝书

吾儿德佑皇帝陛下亲启:

朕自逊位以来,虽退居幕后,然心系朝堂,念汝初承大统,诸多政务或需悉心体悟。今将朕半生驭国之术,倾诚相授,望汝详加研习,深思熟虑,以稳坐江山,庇佑社稷。

朝堂制衡术:坐观党争,权衡御下

朝堂之上,金銮殿中,丹墀之地,群臣冠缨交相辉映,然暗处党争如暗流涌动,波谲云诡。臣子结党营私,互施权谋,此乃朝堂恒有之态。汝当深明驭臣之妙道,批复奏章之际,万不可草率行事。昔日朕高居龙椅,冕旒之后,目光如炬,洞察秋毫。台谏之密奏、内侍之传言,皆能尽收于耳,了然于心,早于心中绘制制衡之宏图。

往昔,有郎官私与吏部尚书李峰勾结,图谋不轨。未几,盖有御印之密折,便已置于刑部侍郎苏羽之案头。朕彼时或借掌灯宦者之手,佯装失手碰翻砚台,使墨渍洇开,尽显党人之名;或趁春日宴饮,令亲近之臣佯装醉酒失言,将机密泄露于苏羽一方。此等证据,看似如断了线之风筝,随意飘落,实则暗牵金丝,终究稳稳落入敌手。苏羽得折,目光瞬间锐利如鹰见兔,强捺怒火,急召幕僚闭门商议。连夜奋笔疾书,起草弹劾奏章,将盐引案、河工款项之旧有弊端,皆与李峰紧密相连。次日早朝,弹劾奏章如惊雷乍响,李峰一党顿时惊慌失措,乱作一团。然李峰亦暗中捏着苏羽之把柄,于御史之猛烈攻讦中,奋力反击。两党纷争骤起,势同水火,惊得立于鹓鹭班列末尾之新科进士,手中牙笏亦不禁滑落于地。

朕彼时静听奏章如连珠炮响,便深知此戏当淋漓尽致演于满朝文武之前。须知,在君前,无永恒之亲信,亦无永世之仇敌。玉玺之上蟠螭纹,恰似权柄之秤,李峰之势若盛,则以苏羽制衡之;苏羽若坐大,便以礼部郎中赵逸分化之。每一道弹劾,皆为秤盘上之砝码;每一次相互攻讦,皆是平衡朝局之契机。

善于操弄权柄者,制衡之术从不轻易明言。于群臣觐见之时,褒贬并用,使各党相互监察,彼此掣肘。甲党详查乙党之盐引诸事,乙党紧盯丙党之人际交往,丙党细搜甲党之过失错失。各府第炭火盆中,匿名纸条频繁出现,党争之态,愈发激烈。如此这般,朝局便如朕亲手调配之汤药,寒热相济,党羽虽相互争斗,却共同编织起护卫龙椅之巨网。皇权宛如大网,私利如漏于网眼之沙,而大权始终稳握于朕手。

望汝深知,坐观党争,无需亲自动手操刃,而令群臣相互攻讦;不偏袒任何一方势力,而使各方相互对峙。某党之势若逾越制衡之标准,便借他党之力如汹涌山洪般冲之;某党根基若威胁朝局之稳定,则引别党之力量似巍峨巨石般镇之。皇权非开山劈岭之巨斧,而是衡量轻重之斗斛,于党争之汹涌浪潮中,始终稳握如定海神针般之量尺。如此,朝堂之上纵然嘈杂之声不绝于耳,却无震塌金銮之虞;官署之间纵使告密攻讦之纸条纷飞,亦不成倾覆国家之患。秤杆永在汝掌心之中,砝码随局势之变而增减,朝局方能稳如泰山,坚不可摧。

奖赏术:恩威相济,附条件而赐

奖赏之道,绝非寻常之施恩之举,实乃蕴含帝王心术之精妙控权法门。朝堂风云变幻莫测,此术若运用得当,犹如定海神针,可稳控朝局于股掌之间。臣子若立下功勋,汝当精心布局,巧妙施展此权谋之术,赐其名爵而削其权柄,不着痕迹间达成权力制衡之目的。具体而言,需遵循 “赏爵不赏地,赏财不赏兵” 之原则。此原则看似简洁明了,实则蕴含无尽之政治智慧,历经岁月之洗礼,已然成为帝王驾驭群臣之不二法门。

譬如,当某臣于平定叛乱之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凭借卓越之军事才能与果敢之决策,力挽狂澜,为王朝之稳固立下汗马功劳。朕必定会对其功绩予以高度认可与褒奖,给予丰厚之嘉奖。一方面,赐予大量金帛,此金帛皆选自内库之精品,黄金铸刻皇家印记,光芒闪耀,尊贵无比;绸缎色泽鲜艳,质地精良,尽显皇家之奢华与对功臣之恩宠。另一方面,为其加官晋爵,使其地位从四品一跃而至二品大员,官服颜色焕然一新,配饰规格亦随之提升,上朝班次亦向前递进,于满朝文武之中,地位陡然尊崇,荣耀加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然而,在这看似无上荣耀之奖赏背后,实则暗藏朕对权力制衡之深远考量。此立下汗马功劳之臣子,虽获金帛与官爵之厚赏,却必须将其所辖之兵权分与他人。朕或挑选数位资历、能力适中之将领,分别赋予部分兵权,使军事力量得以合理分散。如此一来,既能避免因某位臣子手握重兵而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对皇权构成威胁;又能使各方军事力量相互制衡,达成一种相对平衡之状态,确保王朝军事大权始终牢牢掌控于朕手。

不仅如此,朕于赏赐之时,必定会精心设置相应之制约条件,丝毫不留疏漏。例如,赐予某位官员盐引这一极具价值之特权时,必定下令让其盐运商路受御史台直接监管。御史台乃朝廷之监察机构,犹如朕安插于朝堂各处之耳目。对于获得盐引之官员,御史台会密切关注其盐运商路之一举一动,从盐场之采购数量、运输路线之规划,到各地盐价之波动、销售渠道之拓展,皆在其严密监控之下。一旦发现任何违规之举,无论是私自抬高盐价、克扣盐工工钱,还是与地方势力勾结扰乱市场秩序,御史台便会立即上奏弹劾,毫不留情。如此安排,便是要让臣子清楚明白:帝王之赏赐,表面看似甜头满满,令人趋之若鹜,实则在这甜蜜之中,暗藏无形却坚韧无比之锁链;那看似无上之恩宠背后,实则处处皆是牵制。臣子在享受帝王恩赐之同时,亦时刻被帝王之权力缰绳所掌控,丝毫不敢逾越雷池一步。

如此这般,臣子们在接受赏赐之际,内心既对帝王之恩宠心怀感激,又对那暗藏之制约心存敬畏。他们深知,唯有谨言慎行,恪守帝王所定之规矩,方能长久享受这份荣耀与恩赐。而汝则可通过这一赏一制,巧妙地将朝堂权力牢牢掌握于手中,确保各方势力相互制衡,维系整个王朝之稳定与统治秩序,使其在历史之长河中稳步前行,绵延不绝。

处罚术:借刀杀人,留隙而击

处罚宗亲贵胄与朝廷重臣,此乃关乎江山社稷之重大事宜,需万分谨慎。朕向来深知其中之道,忌讳直接出面惩处,以免落下苛待亲贵或擅权之名,进而影响自身统治之根基与威望。

当察觉臣下有罪之时,朕会巧妙布局,暗中示意该臣子之政敌去搜罗其犯罪证据。此等政敌,因平日里之权力争斗或政见不合,对目标臣子早已心怀不满,一旦得到朕之暗示,必定会不遗余力地挖掘其罪证,力求将对手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待政敌将证据搜罗完备之后,朕便会借助御史台这一朝廷监察机构之名,将罪证公示于朝堂之上。御史台向来以监察百官、整肃朝纲为己任,由其出面公布罪证,既能彰显公正无私,又可避免朕直接参与其中,仿佛一切皆是按照朝廷既定之法度与程序自然而行。

例如,若发现某官员存在贪墨行为,朕无需亲自批示惩处。而是让其在朝堂上之竞争对手发起弹劾,这些竞争对手为了扳倒对手,必定会将贪墨之细节与证据罗列得清清楚楚,详尽无遗。此时,舆情必然会对该贪墨官员极为不利,朕便顺应这股舆情,对其进行处罚。

然而,朕在处罚之时并非赶尽杀绝,而是会留有一定之余地。比如,对于有罪官员,采取罢职但不抄家之方式。罢职,乃是对其罪行之一种惩戒,使其失去官职所赋予之权力;而不抄家,则是给予其一定之经济保障,让其家族不至于瞬间陷入绝境,保留了一定之体面。再如,削爵但不夺俸。爵位象征着身份与地位,削爵是对官员身份之一种贬黜;但不夺俸,意味着该官员依然能够领取一定之俸禄,维持基本之生活开销。此等处罚方式,既在朝堂之上树立了帝王之威严,表明有罪必罚之决心,又给臣子留下了些许情面,使其对帝王心存感激。

通过这般处罚方式,臣子们深刻认识到:帝王之处罚,并非单纯之个人意志体现,而是借助天下舆论之口,同时又展现出容人之量。但在这看似宽容之表象之下,实则剑锋暗藏,时刻警示着臣子们不可肆意妄为,必须对帝王之威心怀敬畏,如履薄冰。

立威术:细节立威,不言而畏

帝王之威仪,并非仅仅体现在华丽之冕旒服饰与至高无上之宝座之上,更多乃是通过日常诸多细微之处得以展现。此等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犹如细密之蛛丝,悄然编织起一张令臣子们心生敬畏之大网。

就拿批阅奏折一事而言,朕会在墨色之选择上大费心思。对于那些深受朕信任、关系亲近之皇亲国戚,在批阅他们之奏折时,会使用珍贵稀有之上等墨汁。此墨汁不仅色泽浓郁,质地细腻,书写流畅,更象征着朕对他们之特殊恩宠,让这些亲贵们深感荣耀无比。对于身边之近臣,朕则会使用寻常之墨汁。此既表明近臣与朕之关系较为亲近,又不至于像亲贵那般享受过度之特殊待遇,使近臣们明白自身之地位与分寸。而对于那些被朕察觉有异心之臣子,在批阅其奏折时,朕会刻意使用劣质墨汁。此墨汁书写时或洇墨严重,或色泽暗淡无光,臣子们在收到批复之奏折时,见此墨色便心知肚明,明白自己已然失去朕之信任,从而心生畏惧,不敢再有非分之想。如此,臣子们仅凭墨色便能感知自己在朕心中之地位,明晰宠辱之间之微妙变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朝堂之座次安排上,朕同样会依据各党派势力之消长来巧妙布局。座次在古代朝堂之中,象征着权力与地位之高低。今日若甲党在朝堂之上势力较大,对朝廷之影响力较强,朕便会让甲党成员在朝堂上居左,以显示对其势力之认可与重视;明日若乙党立下新功,对朝廷之贡献突出,势力逐渐崛起,朕则会调整座次,让乙党成员居右。此座次变动,无需朕明确宣告,臣子们便能从座次变化中敏锐察觉到各党派势力之兴衰荣辱,从而行事更加谨慎小心,不敢稍有懈怠。座次每一次变动,皆如同无声之威慑,时刻提醒着臣子们权力之天平时刻掌控在帝王之手。

朕之日常举止,亦皆蕴含深刻之意。例如,在朝堂之上抚案时,必定会抚弄一支断笔。此断笔背后有着特殊之意义,它曾用于批示对某位重臣之严厉处罚,以此向群臣暗示朕处罚臣子之决心与力度,警示众人不可逾越雷池半步。又如,在举行赐宴之时,朕必定会改变座序。通过此看似不经意之座序变动,显示出朕对细微之处之掌控能力,让臣子们深刻体会到帝王之权威无处不在,天威难测,从而在日常行事中更加小心翼翼,对帝王之威严心生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

权衡术:揣度人心,控其七寸

为君者,必深知臣下内心之所欲。臣下所求,各有不同,或热衷于权力,欲揽权自重;或贪图利益,一心聚敛财富;或看重名声,执着追求清誉。汝当敏锐洞察臣下之**,以此为切入点,方能实现对臣子之有效掌控。

对于那些热衷于权力、一心想要揽权之臣子,朕表面上会纵容他们扩张权力。例如,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掌控更多之事务,增加下属官员,看似满足了他们对权力之渴望。然而,在背后,朕却会切断他们权力运作之关键命脉 —— 粮饷。粮饷乃权力得以实施之重要物质基础,一旦粮饷受到严格管控,这些臣子即便手握权力,亦难以随心所欲地行事,只能乖乖受制于朕。

面对那些贪图利益、一心聚敛财富之臣子,朕会暂且放任他们积累财富。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在商业活动、地方事务中获取利益。但与此同时,朕会暗中掌握他们获取财富过程中之罪证,诸如是否通过贪污受贿、巧取豪夺等不正当手段聚财。此等罪证,如同高悬于他们头顶之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他们之行为超出朕之容忍范围,朕便能随时以此为把柄,对其进行惩处,使其不敢肆意妄为。

对于那些看重名声、追求清誉之臣子,朕会满足他们对名声之追求,给予他们能够彰显清誉之职位或机会。例如,让他们主掌御史台这一负责监察百官、维护朝廷清正之机构,使其有机会在众人面前树立公正廉洁之形象。然而,朕会在其周围安插细作,对他们之一举一动进行监视。一旦发现他们有违背清誉之行为,朕便能及时知晓,从而对其进行制衡。

譬如,若某臣子对军事权力极度痴迷,一心想要扩充自己之军队势力。朕在权衡之后,或许会表面上答应他扩军之请求,满足其对军事权力之追求。但与此同时,朕会下令让其军队之军需物资必须经过户部之直接管理。户部作为朝廷掌管财政和物资调配之重要部门,处于朕之掌控之下。如此一来,该臣子之军队扩充与日常运作皆离不开户部之支持,而户部则会按照朕之意志行事,从而有效地控制了这位臣子之军事权力扩张,使其无法脱离朕之掌控。

又如,某臣子十分注重自己之名声,在朝堂上以清正廉洁、直言敢谏着称。朕为了掌控他,可能会让他主掌御史台,赋予他监察百官之重任,满足他追求清誉之心理。然而,暗中却将他之门生故吏调往边疆等偏远地区。门生故吏乃臣子在朝堂上之重要支持力量,将他们调离中央,削弱了该臣子在朝堂上之潜在势力,同时也对他形成一种威慑,使其不得不谨慎行事,时刻留意自己之言行,以免因不当行为而失去朕之信任。

通过精准揣度臣子们之内心**,抓住他们之关键弱点,朕便如同握住了臣子之 “七寸”。无论臣子们如何行动,皆难以逃脱朕之掌控,从而能够根据朝廷之需要,随意驱策臣子,确保朝堂权力之稳定与平衡,维护朕之统治地位。汝亦当如此,洞察臣心,掌控全局。

心术:至公至明,藏锋于鞘

帝王之心术,绝非寻常人所理解之阴谋诡计,实乃一种高明之阳谋。此心术旨在通过巧妙之手段,既维护帝王之权威,又能使天下臣民信服,以达稳固统治之目的。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尤其是涉及重大国策之改变,朕会精心运用此心术。

当朕欲推行某项国策变革时,不会直接表明自己之意图,而是会巧妙地借助臣下之口提出相关提议。臣子们在朝堂之上,基于各自对局势之判断和对朕心意之揣摩,自会有人站出来提出与朕想法相符之建议。此时,朕便顺势做出决断,批准这项提议,仿佛一切皆是顺应臣子们之建议和朝廷之需要,向天下展示朕之决策乃是出于公正无私之考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例如,若朕有心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朕不会直接下诏宣布削藩,而是先暗中示意御史台之官员上奏藩王之不法行为。御史台作为朝廷之监察机构,对藩王之行为负有监督职责。在朕之暗示下,御史台会悉心搜集藩王各种违法乱纪之证据,并将其奏报给朝廷。此等奏报在朝堂之上引起轩然大波,为削藩提供了舆论基础。紧接着,朕会召集朝臣共同商议此事。在朝堂之上,大臣们会围绕藩王之不法行为和是否削藩展开激烈讨论。此时,朕只是静静地倾听各方意见,不轻易表态。待朝臣们充分发表观点后,朕再顺应大多数朝臣之意见,做出削藩之决策。如此一来,削藩这一重大决策并非朕独断专行,而是顺应公议,彰显了朕之至公之心,使天下臣民皆认为此乃为了国家之长治久安,从而减少了决策推行过程中之阻力。

在处理涉及臣子生死去留之大事时,朕同样会运用此心术,并且注重藏锋于鞘。若欲除掉某位臣子,朕不会贸然行动,而是先故意放纵他,让他之骄横跋扈逐渐显露出来。随着时间之推移,这位臣子之行为会引起其他臣子之不满,甚至触犯众怒。此时,朕再借助公议之力量,以众人之名义对其进行惩处,将其诛杀。如此做法,既达到了除掉臣子之目的,又不会让朕落下滥杀无辜之恶名,反而让天下人看到朕是顺应民意,维护朝廷公正。

相反,若朕想要留下某位臣子,即便该臣子犯了一些小过错,朕亦会选择纵容。盖因这位臣子或在某些方面对朝廷仍具重要价值,如拥有较高之清名,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舆论导向;或在某个领域具备独特之才,能为朝廷所用。朕会利用其清名,为朝廷树立正面形象,同时亦让其他臣子目睹朕之容人之量,进而赢得臣子们之忠心。

通过这般方式,臣子们可见朕行事,表面上遵循公正之原则,以公议为导向做出决策,然实则暗藏朕之私人意志,巧妙地操控着臣子们之命运与朝廷之走向。朕凭借此心术,牢牢掌握威福之权,使臣子们对朕既敬畏又忠诚,从而确保王朝统治之稳定。

吾儿,帝王之道,博大精深,上述诸术,需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望汝以史为鉴,勤加思索,洞察人心,善用权谋,如此方能保我朝千秋万代,江山永固。

太上皇 永熙帝

卷尾

太史公曰:永熙帝授子六术,皆离不了 "控" 字:控臣下以制衡,控赏罚以立威,控心数以掌权。其术直白如商君书,务实似厚黑学,道尽帝王驭下本质 —— 无真心亲疏,唯有利益权衡;无虚仁假义,全是利害计算。九王夺嫡教会帝王:在权力场中,所谓为君之道,不过是把臣下当棋子,把权柄当秤杆,永远让自己坐在天平中心。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