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290章 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玄桢记 第290章 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7 05:15:37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卷首语

《吴史?本纪》载:德佑十年孟春,新帝萧桓与韩王萧柠会于午门城楼。晨雾弥漫中,十年前的巫蛊案余波未散,君臣以砖缝霜华为引,展开一场暗藏刀光的对话。韩王以查案初心叩问国本,新帝以朱砂墨笔试探臣心,在铜铃与朝鼓的应和里,上演着九王夺嫡后的权力角力。当韩王的朝笏触地,新帝的冕旒轻晃,砖缝里的霜痕与掌心的老茧,正诉说着忠臣的无奈与帝王的权谋。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庶人之愚,亦职维疾。

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德佑四年五月初十,卯初刻。午门城楼的青铜铃铎在晨雾中轻颤,十二枚铜铃应和着东风,发出细碎清响。新帝萧桓凭栏而立,朱漆栏板上的包浆被他掌心焐得发亮,栏板内侧三道浅痕 —— 那是十年前韩王提审匠人时,笏板三次磕出的印记,此刻正被他指尖反复摩挲,像是在丈量时光的刻度。

韩王萧柠身着七品素服,朝笏垂在身侧,青竹朝笏边缘的缺口硌得掌心生疼。他能清晰感受到竹片毛刺扎进掌心纹路的刺痛,那是三年前查抄楚王私铸钱模时,因拍案而起崩裂的缺口,至今未修。青砖上的薄霜呈不规则块状,恰如十年前文华殿夜勘《皇吴祖训》时,冻裂砚台留下的墨渍形状,墨色早已渗入砖纹,如同王朝肌理里的旧伤。

他望着新帝腰间革带,带扣的磨损痕迹与热河行辕遇刺时自己染血的革带分毫不差。喉间忽然泛起铁锈味 —— 那是当年替新帝挡刀时,刺客刀锋划破他左肩,血沫混着雪水溅入口中的味道,此刻混着晨雾,在舌尖凝成苦涩的痂。他还记得当时新帝眼中的惊惶,如今却只剩冕旒玉珠后的审视与疏离。

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朝笏缺口,文华殿的烛火、冻僵的砚台、《皇吴祖训》的残页,都在这道缺口里凝结成霜。他忽然想起陈素临终前说的 “史笔如刀”,可此刻手中的朝笏,却比十年前更沉,沉得压弯了他的脊背。

"当年查巫蛊案,卿深夜叩宫," 新帝转身时,第七枚铜铃正响,冕旒玉珠在雾中划出细碎光斑,嘴角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可曾想过,若证据指向... 萧桓?" 他刻意压低音调,将未说出口的名字融在雾里,目光透过玉珠,审视着韩王鬓角的白霜,仿佛在等待一场期待中的退缩。

韩王抬头,青竹毛刺扎得掌心发疼。他望向丹墀深处,雾霭正慢慢散去,奉天殿的飞檐在晨光中若隐若现,檐角的铜铃随着他的话音轻颤。"臣查的不是案," 他的声音低沉,带着十年奔波的疲惫,"是这砖缝里的王朝。"

他的目光落在青砖上的薄霜,指尖轻轻划过砖缝:"每块砖都浸着江南匠人的汗,每条缝都长着江北百姓的盼。" 忽然间,他的手指顿在一道较深的砖缝前,那里隐约可见浅灰的矿砂痕迹,"可如今,缝里的土,都被诸王私矿的铜臭蚀空了。"

说到这里,他抬头望向新帝,眼中是十年如一日的坚定,却也藏着深深的疲惫:"臣怕的不是案难查,是这紫禁城的根基,就要毁在这铜臭里了。" 声音里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却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仿佛在诉说着这些年查案的艰辛与无奈。

远处的朝鼓声隐约传来,惊起檐角寒鸦。韩王的身影在晨雾中显得有些单薄,却又格外坚定,手中的朝笏仿佛成了他守护王朝的唯一武器,尽管已经千疮百孔,却依然紧紧握着,不肯松开。

新帝的手指停在栏板第三道浅痕上,指腹碾过凹印里的霜粒,忽然轻笑出声:"卿总爱说砖缝土缝," 他忽然按住震动的铜铃,铃声骤止,掌心的温度熨平栏板的寒意,"热河行辕的刺客刀锋,可比砖缝锋利百倍。那时卿若稍退半步,朕的冕旒,怕是要染上刺客的血了。" 他的目光掠过韩王左肩,素服下隐约可见的绷带轮廓,与十年前刺客刀锋的轨迹完全吻合,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韩王望向午门匾额,"午门" 二字的笔锋里,朱砂掺着景陵地宫的矿砂,至今未褪。他想起宗人府档案里,成王的《楚辞》中夹着的竹叶,叶尖朱砂与新帝匾额同源,喉间泛起更深的苦涩:"陛下可记得,臣袖口的血浸透了《皇吴祖训》残页?祖训里写着 ' 亲亲之谊 ',可宗人府的卷宗里,诸王私矿的矿砂,比亲亲之情更重千钧。" 他的声音轻得像雾,却带着刺骨的寒意。

新帝的瞳孔微微收缩,转瞬即逝。他当然记得,黑驼山矿脉的朱砂,曾染红多少宗人府的卷宗,又成就了多少诸王的甲胄:"卿总爱提矿砂,难道不知,这紫禁城的砖,苏州的金砖、临清的贡砖,哪一块不是浸着百姓的血?" 他的手指划过栏板内侧的矿砂舆图,指尖在黑驼山标记上重重一按,像是在宣示某种权力。

铜铃复响,混着远处的朝鼓声,惊起檐角寒鸦。韩王看见新帝按在栏板上的手指蜷曲,指尖正对三年前查抄楚王私铸钱模时,自己亲手描下的矿脉走向。霜下砖面的浅灰斑点,像极了宗人府档案里私铸钱币的锈迹:"矿脉会枯竭," 他的朝笏轻叩青砖,发出清越回响,"但砖缝里的霜,化了是水,凝了是冰,终究要渗进土里。可诸王的私矿,却在挖这王朝的地基。" 他忽然抬头,直视新帝冕旒下的目光,眼中是十年如一日的坚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新帝忽然笑了,笑声里带着十年前文华殿校书的锐意,却多了几分寒意:"卿还是这般固执,成王的竹叶朱砂,朕的匾额朱砂,本就同根同源 ——" 他忽然凑近,冕旒玉珠几乎触到韩王眉间,"就像卿的朝笏缺口,朕的革带磨损,都是这王朝的印记。卿难道不明白,有些事,睁只眼闭只眼,才是为王朝着想?"

韩王退后半步,朝笏边缘的缺口硌得掌心生疼。他望着新帝眼中闪烁的光,想起热河行辕刺客的刀锋,那时的新帝眼中是孤注一掷的坚定,此刻却多了几分志得意满的锐利:"臣查案时,总在想,矿砂会被私铸,墨锭会被掺假,但若连查案的御史,都要在证据前退步,这砖缝里的王朝,还能撑几时?" 声音里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

城楼阴影漫过丹墀时,新帝忽然伸手,触到韩王掌心的老茧,指尖在硬茧上轻轻一按:"当年在文华殿,卿说 ' 史书是王朝的铜镜 ',如今铜镜里,可照见朕的冕旒下,藏着多少卿当年的血?" 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威胁。

韩王望向金水河,冰面下的流水冲刷着河底的鹅卵石,每一颗都经过十年冲刷,却洗不去石面上的矿砂痕迹:"铜镜能照见甲胄上的血,却照不见人心的锈。陛下重题的匾额,景陵的朱砂,臣袖口的血,终究会在史书里,凝成不同的印记。" 他忽然朝笏触地,声音里带着十年未有的疲惫与无奈,"臣唯有以这朝笏为笔,在史书里写下真相。"

铜铃声渐密,新帝扶起韩王,掌心相触的刹那,韩王感受到新帝掌心的温度,比十年前更凉。"朕也相信," 新帝望着远处的奉天殿,嘴角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就像这午门的砖,百年后有人踏过,会记得曾有君臣二人,在铜铃声里,守住了该守的东西。" 他的手指划过栏板上的浅痕,眼中是对权力的志得意满。

是日午后,谢渊在御史台整理《午门奏疏》,韩王的笔录里 "砖缝之霜,非一日所凝" 的字迹力透纸背,却在 "凝" 字末笔多了道颤抖的拖痕。他忽然想起陈素临终前的黑砂,想起午门栏板的矿砂舆图,终于明白:韩王的无奈,藏在朝笏的缺口里;新帝的志得意满,融在冕旒的朱砂中。

暮色中的午门,铜铃仍在风中轻响。新帝独自凭栏,手指抚过栏板上的浅痕,听见身后传来衣料摩擦声 —— 是韩王去而复返,手中捧着当年热河行辕浸透血的《皇吴祖训》残页。两人相视而笑,新帝的笑里藏着释然,韩王的笑里带着无奈。铜铃声里,王朝的未来,在砖缝里的霜与掌心的茧之间,悄然生长,却也在新帝冕旒的阴影中,蒙上一层看不见的雾。

卷尾

太史公曰:观午门之会,知君臣相契难,相疑易。韩王以砖缝喻国本,道尽查案之艰;新帝以朱砂示恩威,暗藏治世之术。九王夺嫡终成过往,然热河之血未冷,宗人府之案犹存,午门之铃仍响。史笔如镜,照见韩王朝笏上的缺口,新帝冕旒下的笑,终成大吴王朝最真实的注脚:权力更迭如雾,唯百姓之盼如砖,虽经霜雪,终成基石。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